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3-10-30张瑞芳
张瑞芳
(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随着中国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改革,加快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持续推进地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目前,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高素质经管类人才经济社会需求高速增长和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的矛盾,急需“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和“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往应用型方向转型, 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要求更高,而经管类师资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应用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经管类人才培养要求,是地方高校进行专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实践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提高经管类专业教育质量,突出培养经管类人才应用型、实践性的特征的重要保证。
(一)改革创新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使得人才供求关系发生深刻转变。 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高校毕业生的技能素质与岗位要求存在严重的不匹配问题。 教育部高度重视应用型高校建设, 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促进应用型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并增强综合实力。 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部署了8 项具体任务, 其中一项即为:“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 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①。 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心。 地方高校应主动顺应经济社会需求,改革创新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本科教育适应性,加强实践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二)满足经管类专业学科本位发展需求,突出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与重点大学在社会服务上存在明显不同,地域特征、学校实力、教育水平等特点,使其应该更多地关注地方经济和行业的需求,突出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风格。 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主要为各类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部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而当前普遍存在着社会对经管类人才能力要求与高校教育滞后之间的矛盾,加强实践性教学和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企业对经管类学生最迫切的两大需求。 实践教学是经管类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的经管类教师非常缺乏,这导致经管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不足,地方高校的实践教育内容没有落到实处, 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真正得到培养。 这些问题成为阻碍经管类专业应用转型的严重障碍。 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保证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地方高校培养经管类应用型实践人才的重要保障。
(三)优化经管类专业师资队伍,增强经管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地方高校经管类教师普遍具有硕士或以上的学位, 大部分是大学刚毕业就入职的博士或硕士,没有企业行业的工作经历。 虽然大部分教师理论功底较深,但和社会、企业的接触不多,缺乏企业一线岗位的工作经验与专业技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而经管类专业课程中有一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外贸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谈判、海关实务、国际结算、跨境电商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业务紧密相关,缺乏实践经历的教师,很难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求,难以有效地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因此,加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经管类教师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是经管类专业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现状
从经管类教师学缘结构和从业背景来看,由于目前地方高校人才招聘制度的限制,经管类专业师资大多都是硕士或博士刚毕业就入职的教师。 这些经管类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扎实, 知识体系完备,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在管理、营销、外贸、会计、物流等相关岗位上的企业工作经验,由于实践技能的欠缺,导致很多实践教学环节与社会企业的实际运用与需求脱节。 在教学岗位上从事多年的经管类教师存在着大量“经验过期”的问题,而新任职的青年教师又缺乏相关经验,许多有会计师、经济师等证书的教师实际上并没有相关的岗位经验②。 由于师资队伍自身的缺陷就与专业转型发展出现了结构性矛盾, 一些地方高校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推行“双师型”教师的评定工作,由具有企业从业经历的教师提交相关材料,自行申报。 但是对经管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及比例没有明确要求,同时由于激励措施不到位,导致申报“双师型”教师的人数并不多。 同时,“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存在评而不全、评而不深、评而不改等问题,以至于现有师资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匮乏,“双师型”占专任教师比例太低,专任教师整体专业素质能力不高。
一些地方高校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经历,但是他们缺乏教育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培训,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一些企业行家能手因无法长期来校授课,只能通过举办一次性讲座的形式与学生交流,由于授课时间短,而且不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企业技能人才不能将自己的实践知识充分地传授给学生,难以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高校在经管类师资队伍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管类人才培养要求。
(一)师资队伍来源单一,人才引进僵化刻板
多年来, 许多地方高校在招聘经管类教师时,通常会设置很高的学历及科研能力要求,重视应聘者的学历及科研能力,关注学历层次的高低和学科背景以及主持项目的等级及数量,发表论文的等级和论文数量。 而对是否有企事业工作经历,实践教学能力如何,能否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等几乎没有要求,从而引进的几乎都是高校刚毕业的博士及硕士(少量)。 这些博士及硕士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刚离开大学课堂就走上了另一大学讲台,虽然他们理论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很强,但是缺乏经管类实际工作的相关经验。 社会上有着丰富经管类工作经验的企业优秀人才,由于达不到高校的学历及科研要求,通常被拒之门外。 这使得许多地方高校的经管类教师来源单一,大多都是缺乏工作经历的理论性教师,具有行业企业工作背景的实践教师匮乏,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二)对教师的职业培训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师的实践培训和进修渠道匮乏
教师培训的制度化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标志③。很多地方高校对于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适合学校定位和专业特色、 适合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规划和方案。因此,对教师的职业培训需要进一步深化。比如很多地方高校在引进教师后,通常也注重对新进教师的培训和考核, 并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达标等工作, 但这些培训和考核主要是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方面的, 而对于教师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重视程度不足。 很少开展有关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和考核, 甚至认为实践技能培训可有可无,只要教师把课堂理论教学工作做好就行。此外,许多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尚未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 缺乏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来接收学生的实习和教师的实践培训, 导致教师的实践培训和进修渠道匮乏, 教师的实践培训难以开展,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受阻,“双师型”师资数量及比例偏低
目前, 许多地方高校存在经管类教师 “出不去”,企业人才“进不来”的机制体制性障碍。 一方面,经管类教师的实践培训和进修途径贫乏,而且经管类教师受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 很难 “走出去”。 许多地方高校认为经管类教师在企业挂职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不鼓励和支持。 同时,也缺乏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导致经管类教师很难走进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另一方面,企业有丰富经管类工作经验的技能人才“进不来”。 由于地方高校对建设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完善的兼职教师制度,在企业人才的引进流程、薪资待遇、管理考核等方面缺乏相关的政策安排,导致有着丰富经验的企业人才无法进入经管类教师队伍。 一些地方高校通过“企业精英进课堂”之类的一次性讲座形式,邀请企业技能人才给学生讲解一些业务技能和案例,但企业人才无法对学生进行定期和充分的实践培训。 地方高校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受阻,导致经管类“双师型”师资数量及比例偏低。
(四)经管类教师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积极性不高
在中国大学师资队伍中,职称评审制度是对教师影响最大一项管理制度。 但目前许多地方高校重科研、 轻教学的职称评审制度和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严重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导致他们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积极性不高。 多数经管类教师平时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课余时间忙于论文的写作、项目的申报与完成,没有时间、精力和动力去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此外,教师进行自我转型的主体意识不强,对自身在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中应该承担的教学与实践、技能与创新不够重视④。
四、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
师资是立教之基和兴教之源, 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地方高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升经管类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
(一)改革教师聘任制度,拓宽师资来源
地方高校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 调整师资结构,扩大选拔人才的途径。 除了招聘硕士或博士毕业生,还要加大从各类企业和专业组织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 首先,地方高校在引进经管类师资人才时,要严格把关教师的选拔和聘用,应打破论文、项目等科研指标的限制,重视师资人才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 其次,要进一步走专兼结合道路,扩大兼职教师在经管类师资队伍中的比例。 积极引进行业内公认专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来自行业企业,他们熟悉相关业务的实践环节, 可以教授给学生最新、最实用的专业操作技能。 以此来优化经管类师资来源结构,使经管类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
(二)积极开展师资实践技能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为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地方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系统规划和加大教师的技能培训和国内外交流培训。 具体措施有:一是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 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在行业内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在企业建立教师下企业实践基地, 安排相关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实践流动站工作。 促进教师更新知识体系,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方法,提升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 “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要有利于发挥专业教师的理论优势, 为企业在业务拓展、制度规范和文化提升等方面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二是建立和完善教师兼职管理制度,规范教师合理兼职。 经管类教师在履行校内岗位职责、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学校批准,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校外兼职,从事与本人专业相关、并能发挥自己专业才能的工作。 三是安排经管类教师参加各种新知识讲座培训。 比如邀请当地海关人员开展海关通关实务培训,帮助教师了解国家关检政策变化、异地报关和加工贸易知识等。 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教师提升专业素质能力,了解企事业单位对经管类人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重点等要求,把相关的实习、培训成果转变为教学资源,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与企业需求的毕业生。
(三)畅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要积极实施“专业教师进企业,企业精英进课堂”计划,畅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地方高校要出台经管类教师到企业实践管理制度,有计划、分批次地组织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接受培训和挂职锻炼,实行教师企业实践的常规化和动态化管理,丰富教师实践工作经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制定并完善兼职教师管理管理制度,规范选拔和录用程序,明确兼职教师的职责和薪酬待遇,保证兼职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较强的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 聘请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可参与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承担实践教学课程、指导学生的学科竞赛、毕业论文和实习实训等。 同时,地方高校应大力支持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互相交流学习,专业教师向兼职教师学习实践技能和经验,兼职教师向专业教师学习教学技能和经验,共同进步和提高,积极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多措并举增强经管类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地方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 大力引导和鼓励经管类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首先,要加强对经管类教师的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 让经管类教师认识到在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中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动员教师广泛参与。 其次,改革经管类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建立高效、务实的职称评审制度。 坚持正确的人才使用导向,分类设置评价指标。摒弃“轻教学、重科研”的弊病,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打破传统的“一元评价”模式,建立“多元评价”的制度体系,从而畅通人才发展通道。 再次,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激发经管类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实践教师的工作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加大对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扎根教学一线、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使相关教师在评优评先、津贴分配和进修培训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 同时,不将论文数量、项目数、 项目经费等量化指标与绩效薪酬的分配等挂钩,真正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通过这些措施来增强经管类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http://www.gov.
②郑敏.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2):115.
③赵翔宇,向朝春.地方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7):58.
④张海霞,马瑞玲,杨瑞平.应用型转变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2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