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教育”理论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启示
2023-10-29王勇高银银邱宝梁
王勇 高银银 邱宝梁
摘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内涵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范畴教育”理论具有教育目标的整体性、教育过程的双重性、教育主体的独立性等特征,以该理论为依据,可避免在进行思维培育时落入形式教育的窠臼。教师应明晰教育教学目标,使知识蕴蓄与思维发展协同行进;立足教育教学过程,以知识和能力为媒促进学生独立性的发展;以整体思维审视全域,全景透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范畴教育;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思维能力;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8-005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职阅读教学中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研究”(编号:2022JY128)阶段性研究成果
“范畴教育”是德国教学论专家W·克拉夫基在20世纪70年代为进一步深入推进“范例教学”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它是在批判“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克拉夫基认为:“‘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在对教育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的看法上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合理的一面,应当把他们统一起来。而统一的方式就是‘范畴教育。”[1]“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教师在教学目标上指明方向的同时,也极易使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陷入“形式教育”的窠臼。而以“范畴教育”理论为指引,可以更好地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课堂教学中生根发芽,使“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为此,本文基于“范畴教育”理论的演进过程、内涵、特征以及“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基本内涵,探讨“范畴教育”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启示。
一、克拉夫基“范畴教育”理论概述
1.“范畴教育”理论的演进过程
20世纪70年代,“为了进一步推动‘范例教学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2],克拉夫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范畴教育”理论。在建构教育理论时,克拉夫基汲取了裴斯泰洛奇的要素教育思想,建立了教育要素的层次理论[3],他将历史上的教育理论分为“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克拉夫基又吸收了“范例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M·瓦根舍因的教学论思想和德国“侧重教养论的教学论学派”的主要创始人韦尼格的教学论思想,并从批判历史上关于“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入手,构建“范畴教育”理论的基点。克拉夫基接受了韋尼格对德国传统“教育价值理论”批判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与发展了对“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理论批判的内容。克拉夫基将“实质教育”分为“客观主义的实质教育论”和“古典主义的实质教育论”,将“形式教育”分为“官能教育论”和“方法教育论”,并分别对这四种理论进行了批判。更为重要的是,克拉夫基承袭了韦尼格“智育的基本方向”的观点,发展性地将“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在源头上(教育目标)结合起来。
2.“范畴教育”的内涵
“范畴”一词原为哲学用语,指的是最高级的概念,能应用于任何事物、最普遍的、哲学的概念。“范畴教育”的核心,即“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即“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关系。根据克拉夫基的教育教学思想,可以从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两个维度来把握这种关系。在教育目标方面,面对飞速发展的外部世界,单纯地靠掌握知识或能力,都不能很好地做出对世界的积极适应。“只有使青年一代既具有知识又具有能力,既受过普通教育,又受过专门化教育”[4],才能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并对世界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回应。由此,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在教育目标上便统一起来。在教育过程方面,克拉夫基认为:“教育过程乃是通过本身经验或理解别人的经验获得客观(实质的———知识的)和主观(形式的———能力的)两方面统一的过程。”即“教育过程受教育者阐明客观存在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内容的同时,也就使教育者本身得到了开发”。[5]这样,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又统一起来,二者互为补充,互相协助,循环往复。
3.“范畴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在建构“范畴教育”理论之初,克拉夫基便以一种整体的视角来看待教育。他认为教育中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社会形态的人,“人”同他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都有密切关系,“人”受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发展的需要与号召,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下,通过教育塑造自身,积极地适应世界。为了积极地适应世界,教育所期望的在人身上收到的教育效果,就不仅仅是使人单纯地获得知识和能力,或仅仅使人受到普通教育或专业教育,而是两者的辩证统一,片面地强调任何一方,“人”都不能很好地适应他所处的时代与社会。因此,在教育目标上,应以一种整体的眼光看待人,看待教育所带给人的效果。
第二,教育过程的双重性。教育过程的双重性主要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既学到知识又获得能力,是教育目标整体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克拉夫基应用认识论上意识与存在的辩证统一性来说明教育过程的双重性。他认为:“教育对于人来说就是物质实在与精神实在的开发———这就是客观的或者说是实质的观点,但同时,教育对于人的物质实在与精神实在来说又是人的开发———这就是主观的或者说是形式的观点。”[6]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解释与说明,对学生而言既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获得,又是能力、个性等精神品质的习得,这种双重性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第三,教育主体的独立性。在克拉夫基的教学论中始终贯穿一种主体意识,这个主体主要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通过教育教学,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独立学习的品质,是克拉夫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因此,教育主体的独立性即学生通过教育(教学)获得一种持续的自我作用力的品质。这种持续的自我作用力的品质是在学生所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协调作用下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代替教师的教,通过自己的学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充实。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基本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正式提出来的,是语文核心素养板块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基本内涵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7]202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沿用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只是“在核心素养内涵与主要表现上进一步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8]通过比对发现,在“思维发展与提升”内涵方面,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除了表述得略详尽外,其思想内容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保持一致,都包括五大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五大思维品质的提升,且五大思维能力与五大思维品质的内容与排序也是一样的。因此,概括来说,“思维发展与提升”就是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这里的两个成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思维品质的提升也可以深化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范畴教育”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启示
1.明晰教育教学目标,使知识蕴蓄与思维发展协同行进
“范畴教育”理论在其形成之初就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接受教育能积极地适应所处的时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克拉夫基首先从裴斯泰洛齐那里吸收了要素教育思想(即通过不同的科目可以培养学生相对应的不同能力),又分别从瓦根舍因和韦尼格那里承续了对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批判的相关理论。因此,“范畴教育”在其形成之初就一直致力于辩证地看待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范畴教育”理论的核心即将“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统一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与“能力”辩证统一起来,使学生经过学习,显现出既具有知识又具有能力的品质。以“范畴教育”理论看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最直观也最明显的启示就是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地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而应该将知识与思维能力并重,做到知识蕴蓄与思维发展协同行进。“思维的发展不能在真空里进行,而是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9]放置到语文学科,就是要通过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蕴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样要通过发展思维促进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蕴蓄,二者是双向互动、和谐共生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将语文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的五大思维能力和五大思维品质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例如,可将散文的读写知识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训练,用散文阅读提供的丰富语料和真挚情感支撑形象思维发展所需的表象的储备、联想的迁移、想象的拓展和情感的深化,同时借助散文的写作提升学生思维情感的深刻性以及联想和想象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同样,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反过来会促进学生散文知识的蕴蓄和积淀,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立足教育教學过程,以知识和能力为媒促进学生独立性的发展
深究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可以发现,组织教养性的学习是其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教养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可以脱离教师的教,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当然,这种独立性的习得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需要以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为中介,以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为前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说明、阐释、理解,在主观方面就是能力的获得,在客观方面就是知识的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获得统一于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是链接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纽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夯实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可促进学习者学习独立性的提升。以“范畴教育”理论为指引,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最终指向应该是学生独立性的培养,而独立性的培养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为了避免落入形式教育的窠臼,防止最终指向的偏差,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知识和思维的协调发展,让知识和思维形成的有机合力,促进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提升。
3.以整体思维审视全域,全景透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纵观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可以发现其始终以一种整体又全面的视角审视问题,无论是其在教育目标方面将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辩证统一,还是在教育过程方面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管齐下,以及把教育主体放置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即将人视为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熏陶与影响)来看待,都透露出克拉夫基思考问题的审慎、独道与全面。以这种研究方法或思维路径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全景透析。
在微观层面,每一种思维能力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与构成因素,这些构成因素在这种思维内部结合成有机的统一整体。教师在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时候,切不可笼统地游离其内涵,又不可片面地人为分割其构成要素,只注重个别要素的发展,失却所有要素的有机联动,而应该既有单个要素的发展,又要观照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形象思维为例,教师可将形象思维看成是表象、回想、联想、想象以及情感的有机联动。在进行形象思维培育时,既要注意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提升学生的回想能力,增强学生的联想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深化学生的情感能力,又要注意表象、回想、联想、想象以及情感的有机互动。
在中观层面,思维发展与提升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这两个方面,两个方面有机统一于发展与提升这两个关键词。因此,在进行思维培育时,既要注重能力的发展,也要注重品质的提升,做到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有机协作。正如前面论述的,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发展都会相应地带动五种思维品质不同程度地提升,而五种思维品质的提升也会夯实每一种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五种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
在宏观层面,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课程标准里反复强调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10],在进行思维能力发展与思维品质提升的同时,也要留心语文核心素养的其他方面。众所周知,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此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界定的内容)。下面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为例,谈谈“思维发展与提升”和其他三个方面的关系,以及在进行思维发展与提升时需注意的事项。正如王勇在界定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内涵时所强调的,要“通过语言运用”,使学生获得五种思维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的提升,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驱动力”[11]。可见,“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达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途径、手段与基础,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可以更好地促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乃至语言的建构,使学生形成自己特有的话语表达方式;审美需要借助直觉、形象、逻辑、辩证等思维来发现美、甄别美、鉴赏美,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也会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逻辑、辩证思维鉴别哪些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吸收哪些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比较而言,思维发展与提升和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在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时时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同时兼顾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
四、结语
“范畴教育”理论的内涵和特性,无论对普通高中还是中职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来说,都极具启发意义。“范畴教育”理论可以使教师注意思维发展与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最终指向,也可以從研究方法的角度指引教师重新审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内涵。但在启发借鉴之余,教师也应该认识到,“范畴教育”理论诞生的时代与文化背景迥异于现在所处的时代与文化,因此教师应该立足于实际情况合理地分析其内容。
参考文献:
[1][2]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27,128.
[3]王志扬,杨海艳.克拉夫基教学论思想流变及其评价[J].基础教育, 2009(12):10-14.
[4][5][6]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42.
[7][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7.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9]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105.
[11]王勇.初中散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20.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Theory of "Category Educ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nhancement of Thinking"
Wang Yong, Gao Yinyin, Qiu Baoliang
(Business School, Public Teaching Department, Xinyang Avi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Henan Province, Xinyang 46410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ink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discipline, which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inking quality. The theory of "category educ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listic educational goals, duality of educational processes, and independence of educational subjects. Based on this theory, it can avoid falling into the trap of formal education when cultivating thinking. Teachers should have clear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so that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thinking development can proceed in synergy;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using knowledge and ability as a mediu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dependence; examining the entire domain with a holistic approach and providing a panoramic perspectiv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nhancement of thinking.
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ategory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nhancement of thinking; core competencies; thinking ability;thinking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