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养大学生强农兴农使命的价值及策略

2023-10-28张玲傅琼

北京青年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策略

张玲 傅琼

摘  要:涵养大学生兴农强农使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人才是新时代涉农高校的责任和担当。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不少涉农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较为淡薄,服务“三农”的自觉意识不强。为改变这一局面,需发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养兴农强农使命的重要价值。从教师队伍、教师自身素质、学生积极性、开展实践教学、完善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保障体系等维度出发,能够将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养强农兴农大学生的效能彰显出来。

关键词:强农兴农  思想政治理论课  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指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在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召開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这为今后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而“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3]为贯彻好这些重要思想,在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1精神的基础上,涉农高校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部署培养强农兴农人才的办学新任务,并要求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作用。因此,涉农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视为培育“知农爱农”人才、涵养学生兴农强农使命的关键性课程。

一、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养强农兴农使命的重要价值

思想道德素质的完善需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4]这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涉农类高校作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养成所,因农而生,以农立命。为培育好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涉农高校须围绕人才需求,培养有历史主动性和责任心,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业人才。这就需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使涉农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兴农爱农的责任意识得到强化,养成为民服务的专业追求,同时具有躬耕农桑的实践能力。[5]

(一)有助于涉农高校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道德是正确行为的基础和前提,行为是道德提升和完善的平台。随着时代逐渐信息化、多元化,多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锋碰撞。大学生在追求关注自身利益的过程中,由于思想不够成熟容易被异化,走上弯路。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共赢的观念,处处只考虑个人得失;缺少奉献精神,“不安心学农,不甘心事农”。种种问题表明涉农类高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紧迫性。[6]涉农高校的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必须先成人再成才。人有才无德是社会发展的毒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拥有良好道德素质和扎实专业理论知识的大学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强农兴农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育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为大学生心存疑惑和关心的实际问题提供有说服力的深度解答;引导涉农高校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一行爱一行,自愿成为扎根农村发展的时代新农人。

(二)有助于涉农高校大学生强化兴农爱农的责任意识

服务“三农”需求是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将加强知农爱农教育放在首位。[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具有科学性、理论性、政治性、德育性和思想性的课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学教育。例如,“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策性和时效性相结合为基本特征,其教学内容紧跟时事热点,能够帮助涉农高校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并针对时事热点展开深度讨论,强化使命担当精神。同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能提醒他们主动去了解、关心农业,将所学所得与“三农”需求结合,提高其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隐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情感教育,通过教育者的讲授,在“润物细无声”中唤醒学生认同和参与的积极健康情感。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情感教育,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培养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8]唤醒学生对农业农民农村的情感,涵养其为农业服务的责任心。

(三)有助于涉农高校大学生养成为民服务的专业追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核心课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蕴涵着引导农学类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功能,是其他课程难以取代的。

“为学须先立志。”涉农高校大学生须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除上述提到的两门课程外,还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它们分别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等视域,同时又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乡村”元素,引导涉农高校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成为“胸怀国之大者”,敢于担当,自觉养成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宏愿,将为民服务的意识观念,转化为专业追求,激发其学有所成、服务“三农”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养大学生强农兴农使命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9]而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人往高处走”的经济理性,使得涉农高校学生仍存在“学农不爱农,学农不择农”的痛点难点。虽然在广大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师及专业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涉农高校学生的主流是服务“三农”,但也应看到涉农高校思政课在涵养大学生强农兴农使命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教育能力影响着高等院校立德树人任务完成的实效。当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需要反思,是不是自身的不足。在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从不打折扣,课程门数多、课时数量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有很高要求。[11]然而,从涉农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队伍的相关数据来看,“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为了尽快完成教育部的任务,同时也给思政课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部分涉农高校在落实教育部所规定的1:350的师生配比过程中,既吸纳了部分转岗专任教师,也招聘了一些兼职教师和青年教师。部分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教育教学能力素质短板比较明显;部分青年教师缺少教学经验,对思政课理论体系的理解不够深刻;部分转岗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还不够成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在涉农高校,这便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3],否则就很难发挥出思政教育课堂的预期效果。要在课堂教学上花点功夫,让涉农高校大学生从心底里热爱农学,愿意为社会主义强农兴农奋斗。[14]思政课教师不仅仅要守好三尺讲台,还要“知农业、懂农民、爱农村”,因此,科学研究要围绕教学需要,聚焦“三农”发展的文化教育与乡风文明问题。但有些教师没能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用时关系,加之部分涉农高校考核时,往往更偏重论文、课题数量等易于量化的指标,这就导致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陷入两难的境地。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往往减少投身于教学的精力,导致教学素质受到影响,这自然不利于涉农高校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解决思想问题,进而可能影响到强农兴农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学生的功利性需求压抑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就业导向是当前多数学生的最大学习动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等问题的课程,不具有直接的就业服务导向。因而,带着功利性需求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学生,往往觉得教学内容与他们的需要相去甚远。同时,一些教师本身也是从学校到学校,无甚深入乡村全面了解“三农”的机会,不能在最初与学生接触时,很巧妙地引导和说服学生。部分学生深以为自己的思想认知无偏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缺失。少部分学生甚至因为高中理工科学习经历,重理轻文,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洗脑,对思政课产生了抵触心理。另外,涉农高校学生,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但自小离村进城读书的经历,使他们对农村也缺少深厚的情感。中学时期的一些惯性思维,使他们固执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以后的升学就业没有多大影响,只是想混学分。因此这就造成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在相关专业课的学习上,而不是学习令其难以感知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15]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实施难度大

实践出真知。只有投身于社会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懂真信,思想政治理论课亦是如此。教师说得再好,没有切身的体验,学生的接受度是有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涉农高校立德树人的必修课程,也将教学内容分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由于实践环节往往需要组织学生深入乡村或社区,困难随之呈现: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同时为若干个班授课,无法因为某班同学实践而置其他班级于不顾;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课,全体学生都参加实践的话,存在教学经费不足且报支困难的问题;三是学生大规模外出,无法监管到每一个同学,安全问题有时难以保障;四是乡村社会空心化现象严重,村两委无法承接学生入乡留滞实践的重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安排大部分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大部分农学类学生不能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的知识去处理未来社会生活中遇到的诱惑,不能坚定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扎根农业的理想信念。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关键途径。[16]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领域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促进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涉农高校需要加强思政课协同育人工作,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一懂两爱”的品学兼优的农科专业人才,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然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模式的創新,大部分涉农高校认为这仅仅是思政课教师或其所在学院的工作,往往忽视了校内各职能部门也应发挥应有的协同作用。并且,现有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教师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未能得到激发。因此,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的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三、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养大学生强农兴农使命的策略要求

涉农高校的办学定位虽然与其他高等院校有所区别,带有浓厚的“农”字特色,但它首先是作为培养卓越特色人才的社会主义大学而存在的。这表明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坚持了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一般性,更具有支撑发展“三农”特色的特殊性。

(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为基本指导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7]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的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育教学内容,是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养强农兴农使命的一般性回答。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强农兴农人才的最终就业方向面临重重挑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知农爱农”人才的关键课程,必须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思考问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其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高质量农业人才;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针对涉农高校大学生困惑的问题,联系农业农村发展现实,以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性和亲和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18]“德惟治,否德乱。”(语出《尚书·商书·太甲下》)道德是一切生活的基础,对国家有益的人才往往是有道德的人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涉农高校作为培养强农兴农人才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对于农学生“学农却不爱农,励志逃离农”的现象,需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摸索正确的道路,培养农林高等院校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涉农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培养知农爱农人才的过程中的重要举措。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农高校从认知系统对农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同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从内心增强对农学的兴趣。

(三)以培养知农爱农的强农兴农人才为现实特色

知农爱农才能强农兴农,那么何以知农?何谓爱农?“知农”即涉农高校学生通过专业扎实的农学理论学习,并正确解读我国农业政策,全面掌握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的战略地位。“爱农”则是对“三农”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担负起兴农报国的使命与担当。而涉农高校作为具有农林类特色优势的专业学科的社会主义大学,应始终坚持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对于大学生的“三农”情怀,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任务为主线,从顶层设计、教学体系、区校联合等方面入手,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知农爱农”型人才。[19]

(四)以培养社会主义强农兴农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

涉农高校办学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扎根我国的“三农”事业,培养符合农业行业、产业部门需求的专业人才。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农村问题,强大的农业意味着国家强大,对于我们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国家来说更是掌握了全局主动权。但是当前,农村依旧是我国发展落后的区域,农业依然是艰苦繁重的产业,农民依然是收入低的社会群体。涉农高校作为以“农”为特色的大学,既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帮助大学生识别各种错误思潮,也有必要加强“三农”教育以及对粮食安全和种业安全等问题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为新时代新背景下的涉农高校的办学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涉农高校要以服务农业发展为办学的根本,培养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承担为社会主义强农兴农输送专业人才的职能。

四、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养大学生兴农强农使命的现实路径

涉农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眼乡村发展需求痛点,坚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重任相结合,明确人才培养价值取向。思想是品行的根源,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施加有目的的影响,使其思想、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从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实践教学入手,建立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提高其涵养兴农强农使命的实效性。

(一)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结构

“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新时代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与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思想素养、职业素养紧密联系在一起。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有助于涉农高校履行立德树人的使命。各涉农高校应全力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多渠道充实教师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配备应该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各高校应该把思政课教师队伍配比达标的任务作为是对党和国家负责的政治任务来完成,严格按照准入标准来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多渠道引入人才,合理控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班级规模,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压力。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养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师,什么是好的思政课教师,怎样成为好的思政课教师,这些问题的解答是建好一支教师队伍的重要基石。“欲人无疑,必先自信”。高等院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的牛鼻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复杂态势的研判者、政治方向的引领者、网络舆论的把关者,在捍卫高校意识形态方面有重要作用。[21]

师者,要坚定信念,在为人师表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深刻影响着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全国高等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应认真学习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2的要求,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为新时代的发展培养一批“四有”和“五个意识”青年。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政治素养,拥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涵养。另外,思政课教师应处理好教研与教学的关系,这也更加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主提高师德修养和理论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涉农高校的大学生能够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现实担当,增强其理想信念。

(三)激发涉农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年强,则国家强。”[22]当代大学生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要做社会主義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政课在实际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精讲精练,结合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安排教学,坚定农学生把论文书写在土地上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只考虑其政治性,不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学就很容易流于表面,成为说服教育。只有考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从而激发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由被迫或厌烦转向主动学习,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共情心理学理论的理论基础上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能有效提高思政课的悦纳感,使思政课的实效性得到提高。[23]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独立,崇尚自由,注重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更希望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收获知识,在富有亲和力的课堂获得情感共鸣。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教师可从知识、情感、实践三个方面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通过启发式教学,“软”“硬”兼具,拉近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提高语言上的亲和力,适当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来。

(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农林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列宁曾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24]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员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减少大学生内在想法和外在行动上的冲突与矛盾。这样,涉农高校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也可做到言行一致,督促自己成为“一懂两爱”人才。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将农业资源融入校内实践课堂,例如举办有农林特色的情景剧比赛和微电影比赛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关于“三农”的社团活动等,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让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掌握消化,增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引导大学生扎根田间,为社会主义强农兴农奋斗。

(五)建立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的保障体系

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涵养大学生强农兴农使命中一直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其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其他部门的技术、经费支持,这都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其他各职能部门协同发力,使得思政课的育人模式有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建立健全涉农高校实践教学经费保障机制,以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能够落实。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教务处、团委等部门及学生工作人员之间搭建桥梁,构建推动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模式的联动工作制度,以此来提高涉农高校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

注释:

1.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回信全文请参阅2019年9月6日的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网页。

2.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在谈到思政课教师素养问题时提出了六个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时强调要做到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讲话的主要部分请参阅《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参考文献:

[1][3][4][9][12][17][18][2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2]《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人民日报》,2022年12月25日。

[5]闫志兴:《农广校思想政治工作探析》,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第128页。

[6]孙凤艳:《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对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的重要意义》,《中国稻米》,2022年第6期。

[7]《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2年第12期。

[8]贾军霞:《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经济师》,2014年第10期。

[10][13][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30、330、330页。

[11]冯秀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难点及其突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14]易凌云等:《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習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四》,《教育研究》,2022年第4期。

[15]代保平、叶晓东:《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1期。

[16]宿亚琳:《基于新农科建设的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探析——评〈基于新农科建设的高校劳动教育创新研究〉》,《中国农业气象》,2023年第3期。

[19]吴平、肖湘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21期。

[21]竟辉:《新时代发挥思政课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和路径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1期。

[23]张婷、王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策略探析——以兰州文理学院为例》,《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

[2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1页。

The Value and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 Mission of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and Rejuvenating Agriculture

Zhang LingFu Qiong

Abstract: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mission of rejuvenating agriculture and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and cultivate socialist modern agricultural talents. However, due to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many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 awareness of serving "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 is relatively weak, and their awareness of serving "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 is not strong. In order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valu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Starting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eachers' team, teachers' own quality, students' enthusiasm, carrying out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guarantee system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e can highlight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trategy

責任编辑  李  雯

收稿日期:2023-4-2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学改革课题“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养大学生强农兴农使命研究”(项目编号:JXJG-22-3-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玲,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傅琼,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