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
2023-10-28杨忠娜张青石晶
杨忠娜 张青 石晶
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乎能否完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计量经济学作为经管类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操,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应用性的认识论课程,对于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挖掘“计量经济学”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是当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文章从当前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探讨了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路径,以期为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4-0169-04
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学历的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环节。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这不仅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格局的必然路径。许多专业课程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以本科阶段的课程思政为主,针对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方面的相关探讨相对较少。因此,如何挖掘“计量经济学”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科学融入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全程,对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与课程思政现状
“计量经济学”在本科阶段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建模步骤和研究方法,初步形成运用这些方法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而研究生阶段的教学目标更侧重于培养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研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科研能力。另外,本科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对较多且课程思政建设相对成熟;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周期较短,通常只有一年左右的课程学习时间,思政教育课程相对较少且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更注重对专业科研的学习和实践,造成思政教育相对薄弱的现状。在以往研究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也存在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脱节的现象。因此,研究生“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重塑,从教学目标设定开始就要突出德育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入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力争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从而切实推进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成效。
二、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不同高校开设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实务操作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别,但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专业背景差异较大造成教学效果欠佳
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公式较为抽象,对高等数学、统计学和微观经济学等前置知识有一定要求,在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属于学习难度较高的课程。严格来说,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并不满足学习研究生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这种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本科阶段学习过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但在学习内容、应用实践方面差异较大;另一类是本科并未学习过计量经济学,跨专业考研的研究生多属此种情况。而西部高校由于所处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偏低,为照顾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西部高校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需要在教学中穿插许多基础知识的讲授,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也使研究生整体的学习效果欠佳,很容易让研究生对计量经济学丧失学习兴趣,影响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计不够合理,思政元素融入不科学
课程设计是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的总和,直接反映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与目标,是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与核心环节,也是思政元素融入的有效载体[2]。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化设计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较为生硬、机械,不能真正发挥“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德育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表面上看似融入了思政元素,实际上是把思政元素生硬地套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点上,而本质上德育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依旧各自为政。
(三)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案例质量不高
计量经济学自诞生以来,从过去的经典計量经济学模型到现代计量经济学,经历了大跨步的发展,近年来兴起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大数据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结合深受众多期刊青睐,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3]。但当前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仍主要围绕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教学,涉及前沿计量经济学知识的讲解偏少,导致研究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后仍然难以理解与消化主流经济学文献中的计量方法,其实际应用能力偏低。
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依托于案例开展,其质量高低与教学质量有着直接联系。目前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应用的案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共性问题:其一,教学案例陈旧,数据更新不及时,缺乏代表性、时效性;其二,国内案例偏少或脱离当今国情,而国外案例与中国国情差异较大,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这不仅增加了思政元素融入的难度,降低了案例的说明力度和思政教育效果,也不利于培养研究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经济现象的能力。
三、研究生“計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重点探讨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管类研究生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观测或统计数据为依据,以统计推断方法为主要手段,定量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并应用于解释经济现象、检验经济理论、评估经济政策、预测经济走向的一门方法论课程[4]。与本科教学不同的是,研究生阶段的“计量经济学”课程,除对计量模型的设定、估计与检验方法、计量软件的使用等进行更为系统的讲解外,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5]。这就要求研究生对计量经济学有较为深刻与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计量经济学本身的局限性要有清晰的认识。正如列宁所说,“公式本身什么也不能证明,它只能在过程的各个要素从理论上得到说明以后把过程加以表述。”[6]因此,如何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在阐明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思政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并以正确的价值判断来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应当是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四、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强调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双重任务,这就需要根据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特点,重点调整和完善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设计
研究生阶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思想、方法和工具,分析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研创新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要相应地增加实践应用环节的比重,以实践为核心优化课程设计。在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场景中,围绕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利用典型的中国案例,展示如何科学运用计量经济学开展研究工作,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独特规律,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例如,在讲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专题中,融入学科价值认同,如职业精神与素养、责任担当、求真务实的精神等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掌握多元线性回归的模型构建、检验及预测,培养学科价值认同,职业精神与素养。在通过实际经济学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观察经济现象,通过计量严格的分析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
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属于初级计量经济学,其教学内容侧重于对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其主要包括了解“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基本应用和简单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等内容。而硕士阶段的“计量经济学”课程通常是中级计量经济学,其教学内容进一步强化了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及基本应用,更强调前沿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其内容主要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和联立方程组模型的估计等,还包括Stata、R语言等计量分析软件的教学与实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蕴含丰富思政的资源中挖掘与课程内容对应的思政元素,并将二者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具有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方法,它可以帮助揭示各种经济现象背后的因果机制。在这一部分,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引导研究生认识到事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的因果关系。同时,也可以借鉴中庸之道的原则,教育研究生在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拟合或欠拟合的问题,要寻求适度和平衡,使得模型既能反映数据的真实情况,又能具有一定的泛化能力。
2. 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是指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录的一列有序数据,时间序列分析就是对时间序列进行观察、研究,解析时间序列的规律性,从而对其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在这一部分,可以结合唯物史观的理论,引导研究生认识到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显著的不同就是经济规律具有历史性。也就是说,经济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不能忽视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要考虑到可能存在的结构性变化或突发事件等因素。
3. 面板数据模型:面板数据模型是一种用于处理同时具有横截面和时间序列特征的数据的统计方法,其可充分利用数据的多维信息,提高估计的效率和准确性。教师可以运用辩证统一的思想,引导研究生理解到面板数据模型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类型和估计方法。让教育研究生认识到,面板数据模型既能够考虑到个体间的差异,又能够考虑到个体内的变化,从而实现了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维度的统一。但是,面板数据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内生性等,这就要求在进行模型设定和参数估计时要注意检验和处理这些问题,以提高模型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通过改革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其更加符合新时代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既能提高研究生对计量经济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能增强研究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开展科研实践。
(三)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的系统工程,需要以一个专业知识和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团队作为支撑。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需要积极探索适用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7]。而案例教学法是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尝试将其与“情景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及“问题导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从激活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手,推进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同时,在思政内容的选择和融入上要充分考虑不同教学方法各自的特点,例如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教学法结合时,可以选择中国高质量经济增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中外发展差异问题等话题性较强、贴近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将计量经济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认同,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正确的理解和价值判断。最后,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都不容忽视,课程思政本质上属于一种“隐性教育”,需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能刻意、机械地简单套用教学方法,否则不仅会影响专业知识的讲解,也无法实现专业课程在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
五、结语
以上主要探讨了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知识传授中,采用学科融入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价值引领,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情感认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努力实现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价值塑造、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培养体系。而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本身的学习难度偏高,如何将思政元素引入课程,推进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协同发展始终是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本课程专业思政改革的重点难点,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作工程,仍有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刘丽君,穆静静,周树克.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17):144-147.
[3] 叶阿忠,邱丽萍,吴相波. 关于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思考[J]. 海峡科学,2020(02):83-84+89.
[4] 马成文. 计量经济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J]. 对外经贸,2022(04):149-152.
[5] 洪永淼. 理解现代计量经济学[J]. 计量经济学报,2021,1(02):266-284.
[6] 列宁. 列宁全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8.
[7] 米国芳. “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07):53-55.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