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缘、道、术
2023-10-28仇怀凯
仇怀凯
摘要:数字技术推动着职业教育的变革,教师为适应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要加强数字素养的培育。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具有推动教师职业专业化、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丰富课堂教学的形态等作用。在培育教师数字素养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终身学习、为未来职业做准备、差异化教学的教育之道,实行制定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保障制度、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教师数字化评价框架、加强教师数字能力专题培训、建立教师数字化学习共同体的教育之术,形成道术结合的培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数字技术;师资培养
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业4.0”革命引发了工作世界的革新,也使得以工作体系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出现变化。德国作为“工业4.0”的发源国,为应对“工业4.0”革命提出“职业教育4.0”发展战略,注重培养人的数字技术能力。迈入数字化时代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强调学生数字能力的培育,让数字化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适应世界的变迁。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是学生数字能力培育的关键点,其自身的数字素养影响着学生的数字能力发展。
一、缘之起: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背景与价值
(一)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时代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的传播形式发生了新变化,MOOC、微课等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教育数字化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一些移动终端平台开辟了学习模块,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移动终端获得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加深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在教育数字化的影响下,学校意识到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重要性,选取校内外优质教师录制精品课程,通过移动终端使全体学生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并不断改善学校的媒体设备,为实施数字教育奠定物质基础。近些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加速革新以及数据的广泛应用,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成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教师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其是否能合理地运用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为加强教师数字能力的发展,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推动教师的数字素养培育。
2019年2月,国务院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1]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对职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出规定,具体包含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化应用与创新、信息化研究与发展、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2]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引导职业学校开展信息化全员培训,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3]。数字素养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教师必备的一种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质量。同时,为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教育部组织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
为有效地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作为教育行业评价教师数字能力的标准,将教师数字素养定义为:“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4]具体包括5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和33个三级维度。职业院校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教师数字素养》的要求积极地提升教学数字化的能力。《教师数字素养》能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提供宏观的指导,而具体到职业教育教师如何发展数字素养,则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实用性等特征进行细化。德国的“职业教育4.0”数字化建设可为我国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提供借鉴。“职业教育4.0”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教师的数字媒体能力,德国通过制定政策、专门培训、创意大赛等形式推动教师数字媒体能力发展。从现阶段看,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正处于初步阶段,教师教学数字化发展的道路还很长,但目前5G、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光纤等数字科技的发展为教师队伍数字能力培养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价值
1.推动教师职业专业化。职业教育教师提高数字技能是推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必由之路。如今,高职院校基本都有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已成为教师教学的一般方法。然而多媒体教学只是数字化时代的基础教学方式,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端储存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出现对高职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的数字技术带来了教育革命,特别是体现在职业教育内容的更新上。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与社会技术进步紧密相连,由于当今社会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产业变革升级加快,职业教育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但每个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重点不同,这就需要借鉴其他院校的资源提升自身专业建设,而数字化资源为此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可以把优秀院校的数字教学资源用于教学之中,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因此,数字资源的应用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数字化教学的表现形式是人机对话,不过教学的人机对话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数字媒体使用,需遵循教育规律,对话过程具有教育性,其目的是育人,高职院校教师培育数字素养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如果数字素养的培育目的偏离了教书育人的目的,则会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出现偏差,职业化道路走向迷茫。教师在提高数字素养的过程中,应树立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目的,意识到数字化教学是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需的,同时也要明确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培育是教师群体职业化的重要表现特征。因此,数字素养的培育从教育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促进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
2.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师的首要工作职责,教师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教学活动而进行的。教学胜任力用于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它是指“教师个体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5]。现如今,数字媒体能力是教学胜任力的组成部分,教师如果不能合理地运用数字媒体教学,则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将不足。在《教师数字素养》文件中单独把“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作为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一级维度,可见它们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教学注重实用,理论讲授只作为实践的基础,新的课程内容,应先由教师演示给学生,不能仅是口头的说教,数字化的共享教学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演示视频,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打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直面能工巧匠、技能大师的实践操作画面。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数字媒体能力是重要“橋梁”,教师需要懂得数字媒体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数字媒体教学的技能以及开展数字媒体教学与现实教学之间的互动,才能顺利地讲授课程。相对于普通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因为专业的特性对于数字教学资源尤其对数字设备的需求比较多,这就给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各种数字资源与设备的操作方法,这些教学所需的资源与设备是教学载体,教师需要通过它们向学生授课,形成“人—机—人”的教学模式。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数字媒体能力,提高数字素养,能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
3.丰富课堂教学的形态。课堂是师生展示的平台,也是教学内容实施所依托的介质。计算机、电子白板、数字教材等数字化教学产品走进课堂后,出现了基于数字媒介而形成的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形式,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形态。数字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冲击,丰富了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方式,使教师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师生教学场域边界的逐渐消解,呈现出以互联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泛在化学习场域”[6]。数字课堂中高职院校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仅是课堂的主导者,更是课程中的学习者,教师以学伴的形式存在于課堂之中,这有利于构建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以职业为导向,学生的学习内容要与社会职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相一致,而学生与社会职业人员进行直接的接触,才能更好地习得社会职业的工作能力。由于空间的限制,在社会职业中表现优秀的人才无法直接到学校进行授课,而数字技术成为解决类似问题的关键。高职院校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数字媒体开展远程教学,让他们把工作中对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教授给学生,同时在课堂中的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学习,并教导学生认识到校内知识与社会职业知识的差距,实现专业与职业的融通,这种校内校外的“双师”教学形式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值得关注的是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能为高职院校课堂学习环境增强真实感。高职院校的教学强调情境性,其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发展密切相连,在职业的工作环境实施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最优策略。不过由于经济支出、校企合作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师生不可能每次都去企业进行教学活动。虚拟仿真技术能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在视觉上给予学生冲击感,使学生感到自身处于职业的工作环境中,从而开展专业学习。
二、道之向: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教育理念
数字素养是随着数字时代而产生的概念,而教育领域的数字素养要以教育为中心,符合教育理念与目标。高职院校教师在培育数字素养时应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契合,让数字素养作用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推动学生数字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适应数字时代的变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教育脱离人则不能称之为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培育数字素养要认识到数字媒体的本质是一种技术,它的应用只是改善教育教学效果,不能违背教书育人的目的。数字媒体本身无法发挥作用,需要人的参与。虽然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作为类人体,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但其主体性的发挥以及如何发挥仍取决于教育主体,在伦理维度亦是如此”[7]。高职院校教师要意识到数字技术只是一种作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工具,使用它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首先,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教学环境的塑造影响着教学效果,由数字媒体构建的教学环境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以推动学生学习为目标,使数字媒体服务于学生的专业成长,达到以“机”促“人”的教育成效。其次,要根据学生需求决定数字媒体的使用频率。学生是教学发挥作用的承载体,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与需求,因此数字媒体使用应以服务学生、服务教学为原则,合理地使用数字技术,使教学过程具有人文关怀。最后,数字教学资源使用要遵守道德规范。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也存在数字资源泄漏的危机,高职院校教师要遵守道德规范,选取具有使用权的数字教学资源,不能窃取他人的数字教学成果,使用时要标明教学资源的出处,并引导学生注意自身的数字信息安全,使用数字学习资源时要遵守道德规范,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二)秉承终身学习的思想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具有天然的联系,它是“终身学习过程中最为活跃和多样化的组成部分”[8],能有效地推进终身学习社会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3年2月,教育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在北京联合举办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探讨数字技术与教育未来发展的关系。以数字技术推动教育变革,建设终身学习的社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的思维培育数字素养,利用数字技术提高自身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量,学会使用数字技术筛选知识的方法,并结合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需求采用适合的数字技术,提升自身的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在数字时代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导学生理解数字技术、运用数字技术的知识,使数字技术使用与自身学习相结合,构建时时学、处处学、持续学的学习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与个体成长的需要,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怀揣为未来职业做准备的使命
近代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合适的职业是高职院校的责任。教师所用数字媒体应与学生所学专业未来发展趋势相符合,以数字技术推动专业发展,以专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变革职业工作方式,使专业推动社会行业、企业的发展,而不是被动适应社会行业、企业的发展。高职院校与社会职业紧密相连,以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是跟随着社会职业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这种做法只能使学生被动适应社会职业市场,在就业过程中并无明显优势,增加了就业的难度。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教师转变这种情况提供了契机,教师可以运用数字技术搜集世界先进的专业技术推动专业发展,以先进的技术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习得本专业中的先进技术,早于职业市场的变化,通过专业建设推动本专业所属的职业市场变革,这种专业建设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改变职业市场的能力,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并能推动行业、企业的发展。实际上,运用数字技术加强专业建设是为学生未来职业做准备,让学生获得的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积极适应并改变职业市场,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专业对口率,并使专业建设与就业率双向提升。
(四)践行差异化教学的思想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教育战略,多样化的数字技术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无限可能。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字技术元素,能够“打造出具有开放性、互动性、适应性、稳定性的教育生态”[9]。高职院校教师运用数字教育资源时,要根据学校、专业、个体等的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教学。高职院校在办学类型方面存在差异,即使相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也会因为区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教师应根据所在高职院校的类型、生源的质量等因素制定数字化教学方案,通过筛选把学校现有的数字教育资源嵌入教学过程,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活动。在同一所高职院校中,文科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之间存在差距。理工类专业侧重实践,教师更应重视运用数字技术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动手操作,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文科类专业侧重知识的积累,教师则运用数字技术搜集、梳理先进的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能主动地适应外界的变化,因而数字化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教师依托数字技术可以统计与测量学生的学习水平,追踪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符合个体发展的学习方案,通过数字技术为学生推送需要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享受到数字教育的优质服务。
三、术之路: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实现路径
(一)制定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保障制度
制度是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重要保障,它可以为数字教学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并规范数字教学的行为。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使得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有据可依。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两类院校教师之间存在差别,而《教师数字素养》是从整体教师群体角度规范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文件对高职院校教师缺乏针对性。因此,需要制定符合职業教育特点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政策文件,引导高职院校教师提升数字素养。首先,从国家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当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涉及到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能力的描述,其中《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中对教师数字教学能力发展作了规范,随着数字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国家应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师数字素养规划,制定专门的“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政策,为高职教育领域提供行业标准。其次,从地方层面开展区域性规划。高职院校基本属于地方政府直接管理,因而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与企业的需求制定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详细规划,引导教师结合地区社会、经济的需要发展数字教学能力。最后,从学校层面制定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制度,学校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生态环境,教师实践教学直接受学校的管辖,学校可以把数字素养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指标,引导教师重视数字素养的培育,树立发展自身数字素养的意识。
(二)完善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基础设施是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物质基础,也是教师数字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平台拥有专业教学资源库1173个,在线精品课6700余门,视频公开课2200余门,覆盖专业近600个,还有215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10]数字平台的建设为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提供了实践的舞台,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资源提升自身数字教学能力,依托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运用数字资源创设教学场景。学校在依靠数字平台时,要加强学校数字化教学设备的建设,如5G网络、智能电子设备、虚拟现实终端等,因为数字平台的使用需要基于这些设备。学校需划拨专项资金购买数字终端设备,改善教学的技术环境,使教师通过运用数字终端设备锻炼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以提升教师实施数字化教学的素养。部分高职院校因为资金紧张无法配备先进的数字设备,可以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邀请行业、企业入驻学校,由学校提供场地,并请它们出资购买数字设备用于数字化教学,实现校企在数字化建设层面的战略合作。这种战略合作是校企双赢的形态,同时也可以加强校企在其他层面的合作深度,形成校企共生共荣的局面。
(三)构建教师数字化评价框架
评价具有激励、检验、反馈调控的功能,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构建数字化评价框架有助于提高教师数字素养水平,而数字化评价框架应包括数字专业素养、数字方法素养、数字社会素养三个维度。首先,数字专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数字专业知识与技能,有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使教学活动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次,数字方法素养,教师在数字素养培育过程中,应掌握学习数字技术的方法,使自身能通过自学或者寻求其他方法不断习得新的数字技术,同时也能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把数字元素融入教学活动,使数字技术与教学融为一体。最后,数字社会素养,在数字社会中,教师使用数字技术时应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不能滥用数字技术为自身谋求利益。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身特点,从以上三个维度制定细化的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框架,规范与促进教师更好地学习数字技术,推动其数字素养的有效提升。
(四)加强教师数字能力专题培训
欧盟各国为提升教师数字技能开展了多样化的专题培训项目。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的“数字胜任力项目”、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制定的《数字化世界中的教育》、爱尔兰教育与技能部发布的《2018年学校数字计划》等,专门关注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帮助教师习得数字知识、技能、态度及伦理等素养,使教师能熟练地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革命。借鉴欧盟国家采用培训项目形式培育教师数字素养的经验,我国高职院校也应开展教师专题培训项目,“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的提高,保证教师队伍与产业数字化转型相适应”[11],进而形成完备的数字素养培训体系。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应包括“职前+职后”、定期与不定期两大培训体系。首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从新手到熟手再到专家的蜕变历程,高职院校培育教师习得数字技术应从职前开始,通过与其他优质的高等院校签订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计划,使高等院校在培育学生时注重把数字技术融入教学内容,选取优异的毕业生聘任为本校教师,对新入职教师进行职后培训,挑选具有深厚数字化教学技能的资深教师作为师傅,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使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学校的教学环境,提升数字化教学效果。其次,定期与不定期进行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高职院校制定定期的教师数字化教学培训计划,以“教师送出去”与“专家请进来”的形式,使教师能习得先进的数字化教学技能。最后,由于数字技术变革周期短,为让教师跟上数字技术的变革速度,需要采取不定期的培训,使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数字技术。
(五)建立教师数字化学习共同体
数字技术的快速更新使得教师需要不断地改变与提升,导致部分教师对数字技术产生抵触。这时教师可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一起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教学变革,“优化不同年龄、学科、地域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推动教学资源共享互补、教师专业发展,最终有效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冲击”[12]。高职院校应以名教师工作室、教学技能大赛团体等形式构建教师数字化学习共同体。首先,学习共同体建设要由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相结合。骨干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中坚力量,一般具有较强的教学技能,但年龄偏大的教师在运用新兴数字技术实施教学方面能力有所欠缺。青年教师对数字技术的变革适应较快,但教学技能经验不足。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组成团队,优势互补,可以使数字技术与教学技能双向融合,提升团体教师整体的数字化教学水平。其次,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要由跨区域、跨专业的人员组成。数字技术的发展让跨区域交流更加便利,组建跨区域教师团体可以集中各区域的数字职业教育资源,使团体教师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学习共同体中跨专业的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其他专业的数字化教学手段丰富本专业的教学模式,推动各专业的数字化教学水平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2-13)[2023-01-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 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EB/OL].(2020-06-16)[2023-01-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7/t20200702_469886.html.
[3] 教育部等九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EB/OL].(2020-09-23)[2023-01-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4] 教师数字素养[EB/OL].(2022-11-30)[2023-01-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5] 张少芳,杨宝贵.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教学胜任力体系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04):89-93.
[6] 李海峰,王炜.“互联网+”时代的师生关系构建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8(07):81-87.
[7] 李晓岩,张家年,王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研究论纲[J].开放教育研究,2021(03):29-36.
[8] 雍莉莉.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价值意蕴、矛盾表现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業,2022(22):96-100.
[9] 朱永新,杨帆.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逻辑、 应用场景与治理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01):1-7,24.
[10] 怀进鹏.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N].中国教育报,2023-02-14(01).
[11] 吴泽,宇韦妙.“三教”改革视域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J].河北职业教育,2023(01):19-24.
[12] 王曼,吕建强.数字时代的教师:身份转换与价值重塑[J].当代教育科学,2021(09):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