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优质校建设:内涵、困境、经验与路径

2023-10-28饶斌孙青杨贵香

职业时空 2023年3期

饶斌 孙青 杨贵香

摘要: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背景下,国家注重高职优质校建设既是巩固高职优质校建设成果的现实需要,也是引导更多高职院校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明晰高职优质校的内涵,从办学理念、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质量、数字信息化水平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分析我国高职优质校建设的现实困境,并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抓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数字信息化水平和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等方面推进高职优质校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提质培优;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高职优质校建设

“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一词(以下简称“高职优质校”)最早于2015年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2018年是高职优质校建设的验收之年,评出了297所高职优质校,高职优质校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然而,已被评上的“优质校”在某些方面还未达到真正“优质”水平,例如其社会服务能力和数字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仍然比较薄弱。2020年,教育部联合其他八个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对“三教改革”、职业教育信息化和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给高职优质校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提质培优背景下,本文将进一步明晰高職优质校内涵,总结其建设过程中的困境与经验,以期为高职优质校建设提供借鉴。

一、高职优质校内涵

“优质”是对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诉求,我国著名学者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质量观是对教育工作和受教育者质量的基本看法[1],教育质量的评定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综合考量。同理,对优质校内涵的理解,除了结合国家相关文件,还需要从社会、学校、行业企业、教师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加以考虑。

(一)优质校具备先进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对办学定位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以及所秉持的教育观念,通常受国家政策、市场需求和学校自身等因素影响。[2]优质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应该包括以人为本和终身教育这两层内涵。以人为本是明确办学定位的根本性指引,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因地制宜,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最持久的动力。

(二)优质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强

社会服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在高职院校中占据更加突出的地位,同时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色。[3]从政府视角看,优质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和服务国家战略三个方面。[4]从学生视角看,优质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表现为提升学生个体就业能力,从而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三)优质校需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是推进优质校建设的内生动力[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突出优质校实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等特点。高职院校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来开发课程,开展既具有职教特色又适应学生能力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只有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才能培养更多契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更好地服务国家、民族。

(四)优质校的专业建设质量高

高水平专业建设是优质校建设的核心[6],可从产教融合、办学条件、专业特色等方面加以评判[7]。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是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还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都依赖于产教深度融合。高标准办学条件包括产教深度融合的示范性实习基地和过硬的教学设施等硬性条件,还包括高素质教学科研团队、高水平专业建设带头人等软件条件。优质校鲜明的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设融合地方发展特色和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的专业,培养一批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数字信息化水平高

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是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手段[8],高职优质校的建设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助力。职业教育数字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治理平台搭建、教育教学方法革新等方面。

(六)优质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

教师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高职优质校需要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师结构方面既有专职教师又有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

二、高职优质校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优质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和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尽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但当前我国依然存在产教融合不深入、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理实一体的理念难落地,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不强。此外,如何让地方留住人才并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当前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面临的问题之一。

(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院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组织课程、实施教学并管理、评估其所培养人才的模式。[9]早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提出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随后又提出了职业教育理念层面上的“产教融合”和教学实践层面上的“工学结合”等概念。校企合作是当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主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校企合作中存在“壁炉”现象,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意愿不高。我国主要由职业院校主导办职业教育,这样可以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要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在培养人才流失、经费投入大而回报率低等方面存在顾虑。

(三)专业建设质量亟待提高

1.专业特色不够鲜明。职业院校最大的专业特色就是能够培养紧跟市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而与之相对的是专业建设滞后、人才供给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专业设置没有经过预先的社会调研与分析论证,不了解产业发展和需求状况,导致所培养人才滞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二是在课程内容、教学与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缺乏灵活性,适应性不足。

2.办学基本条件有待提高。办学条件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优质校的建设需要高质量的示范性基地和一流教学设施的基础性支撑。然而,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我国职业院校中依然存在经费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资源浪费以及管理监督缺位等现象。[10]

(四)数字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

1.在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我国现已组织开发了一定数量的教育资源库和精品课,并搭建了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但当前数字化教育资源还很难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

2.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结合方面,当前我国运用最广泛的是多媒体教学,但对信息化赋能教学改革的探索不够深入,信息化教学模式与工学结合、课堂评估与深度学习算法结合等方面有待加强。

3.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治理方面,大数据技术的革新给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治理带来了一定挑战。信息化治理是指通过信息技术(IT)明确决定权和职责来鼓励预期行为,从而更好地达到客体的预期治理效果[11],但我国在职业教育治理数字化、信息化等方面还比较薄弱,信息化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亟待建设

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动力机制不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集培养、招聘、管理以及评价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动力机制是推进这一工程建设的持久性动力。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评价方面,高职院校还缺乏适应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能力标准,教师评价依然存在“五唯”顽疾,不利于发挥评价的督促和激励作用。在“双师型”教师招聘和管理环节,存在缺乏明确的选聘标准和程序、“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专兼职教师技能培养不全面等问题[12],不能满足教师对能力发展和薪资待遇的需求,影响教师积极性。

三、国内外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经验

(一)国内经验

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建设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高职优质校提供了丰富经验。

1.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引领建设高职优质校。2019年入选的11所“广西高水平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适应经济社會转型发展需求,为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3]第一,搭建科研创新平台,集产学研于一体。广西11所高职院校注重依托产业分布优势,扎实推进校企合作,这些院校先后成立科研创新工作室,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引进专家团队参与技术攻关,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知识和人才支撑。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广西11所“高水平高职院校”中有67.8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当地就业,直接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第二,江苏省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加强专业与人才建设,不断提升科研与服务推广水平,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14]该校不仅依托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平台,不断调整专业布局,彰显特色,持续推进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质培优;还依托产学研基地和优势专业,大力开展科技研发,参与国际交流,建立集科技研发、工学结合、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办企业,极大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此外,为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职能,该学院设立专项资金,组织科技服务队,与农业示范园区和县政府结对,推进产品引进和开发,并提供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等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以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为核心建设高职优质校。其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截至2017年建成了7个国家级重点专业。[15]该校围绕产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结构,建设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还积极分析预测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灵活设置专业,体现了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其二,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尤其注重专业建设,积极探索航空专业链群与航空产业链的对接与深度融合,以建设优质的高职院校。[16]

此外,该校注重提高办学条件,与航空相关企业共建多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并成立多个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对接航空产业发展热点。总之,该校既有实现产教融合、理实一体的基础性支撑,又有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广阔舞台,打造了鲜明的航空专业特色。

3.以打造“双师型”队伍为抓手建设高职优质校。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该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17],总结该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发现,该校有比较完善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动力机制。第一,在培养和评价方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能力标准,构建独具特色的双轨式“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结合教师实际分别培养“教练型”教学名师和“工匠型”技术技能大师,两轨均配有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第二,制订符合学校自身情况的“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让“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具有可操作性。该校与双轨式“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相配套的绩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调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第三,在管理方面,该校制订了相应的认定与管理办法,对通过认定的“双师型”教师进行动态管理,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进行动态考核,这种动态管理办法是监督和激励“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举措。

(二)国际经验

1.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第一,爱尔兰在校企合作方面,强调雇主积极参与技能开发,通过技能开发提升企业生产和竞争力。[18]《爱尔兰国家技能战略2025》中提出,雇主要参与制定职业标准,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爱尔兰社会保障部还专门开发了求职网(Jobslreland),以便将雇主发布的用人标准和要求与实习生的简历进行匹配,精准对接就业需求。第二,爱尔兰鼓励中小企业与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开展创新活动,为企业员工提供提高战略领导力、管理发展等方面能力的机会,提高中小企业的实力。第三,针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实习生流失问题,一方面要在行业内为员工制订明确的职业道路,提高员工保留率;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信息沟通,及时更新工作岗位的要求、需求等信息。第四,在加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意愿、降低成本流失风险方面,瑞士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经费分担机制。[19]具体而言,通过制定职业教育行业基金制度,让行业内的企业共同分担职业教育费用。职业教育资金主要有两大部分来源:一部分是所有企业向行业支付职业教育费用,另一部分由地方政府拨款,通过降低参与职业教育的风险,提升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2.以提升数字信息化水平为重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了使学习者具备适应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爱尔兰颁布了《学校数字化战略2015—2020》。[20]第一,在線上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为确保学习者能够访问范围广泛、相关性高的教育资源,爱尔兰教育部建立了Scoilnet.ie以及相关服务推广网站,该网站是为学校提供高质量在线教育内容的一个存储库,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获取优质资源,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技术教育服务站(PDST-TiE)与相关文化、教育和体育机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相关内容转化为有用的在线教学资源,以及让PDST-TiE与学校专业支持提供者制定共享数字资源协议,搭建满足不同教育阶段、不同人群需求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第二,在信息化教育教学方面,德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强调在情境主义和实践导向学习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主张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为师生提供更加多元和广阔的自我建构空间,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例如其“社会虚拟学习”项目(SVL)和“生产过程的职业学习”项目(BLIP)。[21]这是一种基于学生中心理念的设计,强调学生操作、互动和自主建构等“学”的过程。此外,荷兰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遵循混合情境和学生自主导向教学理念,强调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22]

因此荷兰职业院校教师角色呈现多元化特点,在线上混合情境中,教师扮演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实践操作的示范引导者和“脚手架”等角色;在学生自主导向教学中,教师是任务的安排者、操作的指导者和评价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第三,在信息化治理方面,瑞士于2018年颁布《2030 职业教育发展使命宣言》(以下简称《使命宣言》),明确了该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导向。[23]瑞士《使命宣言》在其三大核心任务中明确提出要通过信息技术合理分配联邦、各州以及各组织机构的决定权和职责,优化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此外,在《使命宣言》的战略原则中提到,优化职业教育治理结构需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更加公正、透明地分配职业教育治理参与者的职责和作用定位;同时还要提供充分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治理经费保障。可见,瑞士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治理方面,主张多元共治,主张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注重优化各参与者的职责与利益的分配。

四、我国高职优质校的建设路径

(一)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明确高职优质校建设方向

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作为高职优质校建设的方向,是提质培优背景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一是要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要重视科研,搭建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推广于一体的平台,精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建立科技服务推广团队,与当地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对接,实施技术推广与培训;三是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将个人职业成长同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留住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高职优质校建设动力

创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高职优质校建设的不竭动力,也是解决实习生流失、企业参与意愿不强、校企融合不深入等问题的有效手段。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首先需要建立明确具体的校企合作经费筹措和分担机制,由地方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责任共担,消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后顾之忧,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筑牢经济基础。其次,在人才培养上,需要企业多方位参与,例如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课程的开发以及参与教学工作等,以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最后,高职院校还需要同企业一起为实习生设计科学、畅通的职业成长路径,以谋求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三)严抓专业建设质量,聚焦高职优质校建设核心

专业建设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是建设高职优质校的核心所在。建设一批高质量专业,首先要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的社会适应性,高职院校要在充分调研当地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基础上,与地方行业企业代表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开设既具有前瞻性又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其次要加大经费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提升办学标准,加强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示范性实践基地和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建设,提升高职优质校软实力,主要是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团队的培养和引进,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道路。

(四)提高数字信息化水平,紧扣高职优质校建设抓手

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是建设高职优质校的重要抓手。一是要搭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平台搭建、运营可以同文化传媒机构和教育机构等合作,高职院校不断提供和更新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资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二是借助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具体而言,可通过信息技术构建课堂情境,强调学生自主性操作和学习,促进师生交流互动,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实操情境,为学生提供可重复性操作的练习环境,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水平。不仅是教师“教”的变革,更是学生“学”的变革,需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相结合,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三是通过数字化治理平台明确并公开参与职业教育治理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和责任,优化各参与者的利益分配,开创多元参与、协同治理新局面。

(五)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突破高职优质校建设瓶颈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发展质量。推进高职优质校“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是要培养和引进“两条腿走路”,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高职院校要结合各专业特征,制订本校“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使“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评价有标准可依,还要注重职后培训,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结合各专业实际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要积极引进各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或专家为兼职教师,打造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双师型”队伍。二是要注重“双师型”教师发展动力机制建设。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招聘环节设置配套的激励措施,提升“双师型”教师待遇,激发高职院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动力;对已认定为“双师型”的教师,要从管理、评价等方面着手进行动态管理,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进行动态考核,激励教师不断提升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

小 结

在提质培优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优质校的建设迎来了新机遇,有许多可借鉴的经验。高職优质校要集中资源优势,从服务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力,将优质校建设成全国知名院校,带领更多高职院校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1(Z1):23-25.

[2] 张蕴启.论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1):113-115.

[3] 冯琦琳,王江涛.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及其内涵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109-111.

[4] 徐玉成,贾少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内涵、着力点与行动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16):30-36.

[5] 甘华银.项目逻辑关系: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内涵机理[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4):59-63.

[6] 成军.高水平专业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3):3.

[7] 赵永胜.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4):29-35.

[8] 边亮.信息化赋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J].河北职业教育,2022,6(03):49-53.

[9] 李铭辉.浅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3(04):28-29.

[10] 陈洪源.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12):130-131.

[11] PETER W JEANNE R.IT Governance:How Top Performers Manage IT Decision Rights for Superior Results[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4:5.

[12] 王慧,施志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困境及其破解[J].现代教育管理,2018(11):113-117.

[13] 岑家峰.新时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现状及能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质量报告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8):47-52.

[14] 解鹏,成海钟.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彰显办学特色 服务地方经济[J].教育与职业,2010(22):78-79.

[15] 徐桂庭,行胜于言.西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颗璀璨明珠——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优质校建设访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22-29.

[16] 席东梅.融航空报国精神 绘一流高职图景——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优质校建设访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14-21.

[17]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校企共培,双轨融通,合力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经验[EB/OL].[2019-11-22].[2023-01-15]https://www.tech.net.cn/news/show-89874.html.

[18] Department of Ireland Education and Skill. Irelands National Skills Strategy 2025[EB/OL].[2017-01-27].[2023-01-15]https://www.gov.ie/en/publication/517386-irelands-national-skills-strategy-2025/.PDF.

[19] 佛朝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国际经验与借鉴——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关系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0):70-74.

[20] Department of Ireland Education and Skill.Digital Strategy for Schools2015-2020[EB/OL].2015.[2023-01-15]https://www.gov.ie/en/publication/69fb88-digital-strategy-for-schools/#digital-strategy-for-schools-2015-2020.PDF.

[21] 赵志群,陈玉琪.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4):109-114+121.

[22] 李鹏,石伟平.职业教育在线教学模式转型:问题、经验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0(08):86-92+99.

[23] Staatssekretariat für Bildung, Forschung und Innovation.Leitbild Berufsbildung 2030[EB/OL].2017.[2023-01-15]https://www.admin.ch/gov/de/start/dokumentation/medienmitteilungen.msg-id-69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