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职业本科校园文化建设:生态意蕴、问题审思与实践策略

2023-10-28郭晨宇韩启斌

职业时空 2023年3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职业本科校园文化建设

郭晨宇 韩启斌

摘要: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在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分析职业本科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态意蕴并构建了“职业本科校园文化生态系统”模型,发现存在职业本科学校特点不够清晰、校园文化生态维护不够持续、建设内生动力未充分激发等问题。为实现职业本科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实践策略:在宏观系统优化发展环境,顺应职业教育发展洪流;外层系统加强合作交流,推进校园文化生态系统对外开放;中观系统深挖文化内涵,激发校园文化创新活力;微观系统优化基础建设,促进多元主体融合共建。通过这些实践策略,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育人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职业本科;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生态系统

在文化振兴和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具有展示学校形象、陶冶心志情操、扩大社会影响等功能,是职业本科学校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固本培元作用的基础和关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这一战略任务的关键发力点[1],是提升学校品牌建设水平和质量的重要突破口,有助于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不仅要学历、技能两手抓,还需以高雅深厚的校园文化滋润学生品格与心灵,培育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当前,职业本科学校在体制机制改革、协同育人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与实践,但由于发展历程较短且学科建设任务繁重,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重视力度不足、校园特色模糊等问题,致使建设品质、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很难提升。为此,本文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将职业本科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审视与讨论,以期探寻新时代职业本科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助力职业本科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职业本科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态意蕴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发展受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发展的个体嵌套于几个环境系统之中,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存在主动且有规律的双向交互作用,影响着个体发展的诸多方面。[2]校园文化处于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开放空间,受社会、企业、师生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这是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讨论的前提,校园文化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特征使其具有生态属性。校园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在校园这一自然时空内,学校与周围社会环境、校园文化与学校整体建设和构成主体之间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机统一体。以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思想指导职业本科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打破“花盆效应”,以长远视域看待校园文化建设过程

职业本科学校肩负着向社会、向企业输送“德技并修”高素质能工巧匠的重要使命,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不仅在于弘扬学校的校史校训精神、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在于塑造、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就业观,培养学生作为未来职业技能人应具备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岗能力、敬业奉献精神、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养。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和学生个体发展过程,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认知和个人价值感知,尤其是对于某些专业认知有偏见、自我认知不充分的学生,应加强其职教文化熏陶,使之踏出校园后仍具备自信的精神风貌、坚定的职业信仰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二)找准“生态位”,以独特视角定位校园文化建设类型

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空上所占据的位置和与相关之种群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每个学校都须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功能、占有的社会资源与所处的周边环境找准适宜的“生态位”,从而在与同类型层次学校的共生过程中,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3]从办学特色上来看,每个职业本科学校都有主要的专业群和王牌专业,如语言类、工程类、护理类等,有的院校还与公司企业或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特色学院。专业特点的不同使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各异。能突出办学思想和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职业本科学校落准“生态位”,将教育理念、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职业价值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凝聚师生的共同体意识和群体动力,增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向心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增强“适应力”,以整体思维考量校园文化生命周期

生态适应力是指生物通过选择、变异、进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特性等以适应所处生态环境变化的能力。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处于一个具有历史性和变化性的系统环境中,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学校变革等均会影响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基于此,职业本科校园文化生态系统应建立在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目标之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部署的國家战略,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强大的环境教育力量,是发挥以文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深入研究和创新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是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以生态系统理论的整体思维审视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动性和复杂性,把握校园文化的多维性和层次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地域文化,融合企业文化,弘扬校本文化[4],不断提高师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职业本科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结构

职业本科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既基于自我发展需求,也受社会环境、合作主体的影响,在交流合作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这与生态系统理论的内涵相契合。参考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个体发展五个环境系统”模型[5],将影响因子进行层次划分,本文构建了由宏观系统、外层系统、中观系统、微观系统和时序系统嵌套构成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模型(见图1),每个系统内都有生物与非生物两种生态因子,通过系统间物质、信息等资源的流动和能量交换进行反馈与调节,维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同时,也使整个校园文化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深入分析各个系统的因子组成和系统之间的作用机理,可以为找寻职业本科校园文化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实践策略提供依据。

(一)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是指孕育学校发展的宏观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等,是一种由历史观、文化观、价值观等形成的意识形态,主要涉及社会阶层、教育机制、传统观念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它们共同牵引职业本科学校发展的方向、过程和模式。校园文化在接受外界因素输入影响的同时,也不断向社会反向输出自身的教育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活动和产品等,最终在社会大生态圈中实现融入与发展。

(二)外层系统

外层系统是指并未直接参与,但对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和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企业、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等,它们看似是局外旁观者,但自身的行为、评价和态度会影响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进化速度。

(三)中观系统

中观系统是指连结宏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微观系统并使之产生交互作用的关系网络,内容复杂,包括理念(如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教育教学理念、个人认知理念、文化活动理念等)、文化(校情校史、校园名人、建筑文化、社团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宿舍文化等)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这些生态因子在建设、管理和互动过程中围绕共同的目标求同存异,逐渐融汇成学校核心并向外延展渗透,即向内凝聚师生情感与力量,向外展现学校良好的精神风貌与品牌形象。

(四)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直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校园环境,包括人(领导者、教职工、学生)、实体(如驻校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餐厅、宿舍等)和物(绿植、水体、展架、景观装饰等)三部分,这些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鲜活、最积极的力量,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最直接、最具体的展现,是校园文化生态系统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在这个系统中,每个因子的微小变化都能带动整个校园文化生态系统巨大且长期的连锁反应。

(五)时序系统

时序系统是指时间维度,将整个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由平面的同心圆“拉长”为同心圆柱,强调环境变化的时间演变过程、个体发展的适应进化过程以及个体与环境建立联系的协调融合过程。例如,为适应经济体制调整和社会发展需要,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经历了普职并流、层次化发展和类型化发展三个阶段,对政策变迁、教育模式和意识观念等均产生了深刻影响。把时间作为参照体系,校园文化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因子外收“营养”、内化“痼疾”,活络并维系系统间高效畅通的动态运转。

三、职业本科校园文化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外层系统:职业本科学校特点未厘清

职业本科与高职的区别,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的区别,这是职业本科教育类型确立以来,分析最频繁的地方。“职业本科旨在对标企业第一线,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培养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6],这一点不能仅在名词解释和招生简章里清晰展示,更应具体直观地体现在職业本科校园文化建设上。技能训练、校企合作、“1+X”证书、“现代学徒制”等是职业本科区别于普通本科的最大特点,是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最能展示个人能力的亮点,然而,目前大多数职业本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未将这些特点体现出来,尤其是缺乏职业特色,普通教育与职业文化结合不紧,建设目标一味对标综合性大学或模仿品牌企业,忽视自身沿革历史和文化理念,存在校风校训主题词雷同、与办学实际贴合度不高、文化活动类型相仿、校园氛围功利化等问题,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单一、特色不够鲜明、风格趋于同质化。

(二)中观系统:校园文化生态维护不持续

当代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工作,体现人文教育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在校园生态规划和环境建设方面,木桥、湖亭、长廊、花园等是必不可少的景观装饰,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氛围。建设之初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后续的校园生态管理中,后勤绿化养护工作缺位,植被枯萎退化、湖水干涸或受污染、建筑残损掉漆等问题无专人进行及时妥善地修复,垃圾回收流程不合理,烟头、塑料、废纸等掉落在道路上、堆积在角落里,学生也缺乏自觉维护校园卫生的意识,乱扔外卖盒、快递包装等,使得校园给人一副凄凉萧瑟、破败脏乱之感。此外,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归口部门较散乱,有的属于团委、学生处,有的属于工会、宣传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模糊、弱化责任归属的现象,比如在多部门共同负责同一校园文化活动时,在工作中可能出现责任推诿、管理脱节的问题[7],甚至部门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冲突,致使校园文化发展不可持续。

(三)微观系统:建设内生动力未充分激发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校方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出谋划策,更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然而,目前职业本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内生动力和热情不足、师生共同体意识凝聚不牢固等问题。[8]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外出实习和培训的时间较长,受实习公司企业文化影响较大,加之近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较短,大部分课程都是远程在家进行网课学习,校园文化活动、班级交往互动等参与较少,弱化了其校园归属感。另一方面,职业本科学校教职工都属民办本科,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更注重自我发展和个人目标的实现,校园主人翁意识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都不强。这些均是职业本科校园文化建设乏力的原因。

四、职业本科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实践策略

(一)宏观系统:优化发展环境,顺应职业教育发展洪流

1.紧跟政策导向,锚准职教发展风向标。近年,国家接连出台关于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利好政策。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教育品牌。”要求学校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榜样宣传和思政教育,增强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底蕴。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营造良好氛围”,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利用重要节日加大对典型事迹和职教精神的宣传力度,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教育部出台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两份规范性文件以及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更为职业教育茁壮发展保驾护航,从制度层面对职业本科教育进行顶层规划设计。职业教育要聚焦“提高质量、提升形象”两大任务,其中,“提升形象”就是要刷新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的刻板印象,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职业学校的选择率。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形象输出和传播的载体,在渗透教育精神、转变大众认知方面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职业本科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创生与进化要从政策、文件与会议精神中充分汲取营养与力量,顺承文化、教育、市场等大环境,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体现职业本科教育良好的发展态势,展现学校的形象魅力、教育能力、发展潜力和师生风采,树立职教和职校好口碑,从而提高社会认同度和认可度,与时俱进提升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2.遵循发展规律,推动生态系统高效运行。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建立、运行、治理和进化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一方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思想成因和实践动因,为学生成长提供精神指引和行为向导。校园形象建设要契合职业本科特色和学生审美,精神文明建设要走进学生心灵,文化活动建设要切合学生兴趣,让学生浸身于校园文化生态之中,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技等能力,在参与中感悟反思,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另一方面,坚持以社会为轴,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不断提高职业本科教育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立足新发展阶段,要积极利用新理论指导、新技术支持校园文化建设方式更新升级,提高科技信息含量和系统管理效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及时更新校园文化宣传主题,优化校园信息网络建设,传播正向社会思潮和价值观,肃清校园网络生态,不断提高学校应对产业、经济等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融入能力。

(二)外层系统:加强合作交流,推进校园文化生态系统对外开放

开展合作化办学,扩大开放性交流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职业教育实现高水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合作与交流的对象包括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职业学校、普通高校、对口行业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国外院校和国际职教组织等。第一,畅通信息联络渠道,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定期举办职教发展大会、职教论坛等活动,搭建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办学方法、管理经验、市场信息、高新技术等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扩大交流合作规模和学校文化的对外辐射功能。第二,加大资源整合和共享力度,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整合校校、校企、校政双方共享师资、制度、课程、教材、设备、场地等优质资源,加强校园开放和校际走访交流,分享建筑、雕塑等设计的灵感、理念以及校园活动开展的渊源、意图等,促进文化育人成果高质量、高效率转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差异互补、共建共赢。第三,成立合作教育联盟,建立并完善合作管理机制[9],本着最适度原则,规范职业本科教育合作化办学流程和秩序,既保障政府、学校、企业间充分合作,也兼顾各方权益与利益,以整体思维为核心,把握个体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全息性,根据自身需求和办学规律,对校外文化内容进行选择、学习与转化,保障校园文化生态系统在动态开放中实现稳定与均衡运转。

(三)中观系统:深挖文化内涵,激发校园文化创新活力

1.以精品活动为载体,塑造校园文化系列品牌。职业本科校园文化活动创办和品牌建设要着重把握好两个方面。第一,聚焦办学特色,突出“职”的特点,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弘扬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思想与职业认同感,规范职业道德行为,涵养职业操守。如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在职业教育活动周上讲述榜样故事,宣传劳模精神,举办授帽仪式、宣誓仪式,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根植在每位师生员工心中。第二,展示“技”的魅力,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一技之长,而技能也是职校学生自信心的源泉。校园文化活动要着力为学生搭建展示专业技能和切磋本领的舞台,模拟不同场景的工作环境,锻炼动手实操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提高专业的实践性、技能的可操作性,使学生切身感受工作成就感,提升个人价值感。此外,信息化时代下网络媒介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提供了多元创新途径,要充分利用智能设备和现代媒介助力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宣传内提品牌形象、外扩品牌影响力,完善学校官网“校园文化”专栏,运营学校视频号、抖音号等媒体平台,及时更新校园文化活动的新闻和短视频,展示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和育人成果。同时,鼓励广大师生引用“标签”“话题”等积极摄制聚焦校园文化生活、展现校园良好风貌的短视频,创造流量热点,提高活動的感染力和师生的参与度。

2.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巩固提升校园基础管理。制度是治理问题的依据,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和制度评估三个方面,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度可评。首先,做好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明晰中长期建设目标,如校园文化活动年度举办量、月度计划安排、单次活动师生参与率和宣传影响力等,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归口部门,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资源,如校团委负责组织大型庆典活动和社团活动、学生处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和校风学风建设、后勤处负责维护校园安全和环境卫生等。其次,落实落细校园文化建设责任,优化校园环境管理、社团活动管理、网络舆情管理等工作的流程、方法和模式,畅通校园基础管理生态链,推进校园文化具体实践活动按期、保质、高效开展。最后,组建校园文化建设督导队伍和评估队伍,制订评估指标体系,创新评估方式方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结果和效益定期进行师生自评、专家评估和校际互评,根据评估结果和意见反馈督促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工作,维持校园基础管理生态系统和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平稳运行。

(四)微观系统:优化基础建设,促进多元主体融合共建

1.完善软硬件设施,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建筑设施和景观环境两部分,虽然是静态无声的,却展现着鲜活的学校形象、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凝固的教育力量”。校园物质文化的规划建设应与学校学科和专业特色紧密融合,如理工类院校内车间厂房和机器设备占地面积大、医药类院校内实验室和检验设备数量种类多、语言类院校内语言文化墙等建筑花样造型各异,优化物质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润心铸魂的作用。一是优化建筑和景观空间布局。部分职业本科学校在原校址的基础上不断增地扩建,路面、建筑等总是“东添西补”,整体布局较散乱,还有面积较大的未开发空地,校园内缺乏生机。校园空间布局应按教学、运动、生活等功能合理分区,穿插动静结合的绿植景观和文化装饰,以有形的生态网络空间,更好地体现无形的校园文化特点。二是创新基础设施的建筑风格,目前很多学校建筑的造型、色彩等都是一样的,不免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不同的建筑楼群可以根据功能特点设计成不同的风格,如教学楼、实验楼根据所属院系的学科特点建设标志性标识,图书馆、体育馆根据校史校旨和地域文化设计造型风格,餐厅、宿舍的空间层次根据商家和学生的意愿进行自由装饰,让师生走在校园内处处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三是鼓励学生亲身参与校园环境的维护与治理,如将教学区域的卫生保洁划分给各个学院各个班级,宣传栏、文化墙的内容更新分派给各个社团和学生会,以劳动课为切入点,组织各个学院的学生轮流参与校园绿植水体养护和路面卫生清洁,让维护校园环境成为每个学生自觉践行的责任与义务,摒弃乱扔垃圾、破坏公物、随意涂画等陋习,进一步深化文明行为养成教育。

2.激发参与主体的自组织动力,形成良好的“自发秩序”。从整体规划和管理层面看,校园文化建设是自上而下统筹推动的,但从参与和实践层面看,校园文化活动是由师生自下而上落实反馈的,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思路和方法需被参与主体所接受并认同。在营造好宏观和中观环境的基础上,维稳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运行还要调动校园文化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自组织动力,提高学生的主体自发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接纳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提案和创意,赋予学生运营校园网站和媒体平台的权利,指导学生撰写校园文化活动方案、策划书等,鼓励能力素质强、参与热情高的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承担主要角色,发挥其在学生群体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激發教师的自组织动力,提高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性和协调性,教师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也是保证活动质量的指导者。组建校园文化教师专班队伍,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发挥个人爱好特长,根据专业和学科发展需要成立兴趣社团、开设选修课、组织文化活动等,通过交流互鉴,提升教师对校园文化理念的认知,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操能力,并将其建设成果纳入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范围,激发教师参与动力与创新活力。学校应加大物资调度和支持力度,激励师生自发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师生相互激励、合作互助、相互成就的良好局面,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内部资源“超循环”流动、管理及应用。[10]

参考文献

[1] 岳伟,王欣玉.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学校文化及其品质提升的实践理路[J].南京社会科学,2021,406(08):154-162.

[2] Peder Anker. The Context of Ecosystem Theory[J]. Ecosystems,2002,5(07).

[3] 郭丽君,周建力.困顿与突破: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态位辨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2,385(04):93-101.

[4] 张衡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多元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006(06):64-67.

[5] Donelli Iva,Matas Gordan.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RE)CONSTRUCTING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J]. Zbornik radova Filozofskog fakulteta u Splitu,2020(13).

[6] 彭宇文,彭学琴.我国职业教育基本定位政策演进研究[J].教育科学,2022,38(06):76-83.

[7] 孙雷,刘盼盼,高晨光.“大思政观”下大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一体化的路径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1):124-130.

[8] 胡伟国.普及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应对[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1):76-80.

[9] 胡秀锦.职业学校多元化合作办学的模式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30):50-53.

[10] 陈元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自组织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2):70-72.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理论职业本科校园文化建设
新时代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潘懋元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就业实证研究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测绘工程职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
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大一新生角色适应问题研究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