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基层学校体育的发展路径

2023-10-28钱亢叶伟锋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课间体育评价

钱亢 叶伟锋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整体部署推进,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基层学校管理者和一线体育教师,应深入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快学校体育的转型升级。

一、实施全面育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这是党和国家对基层学校体育工作吹响的冲锋号,笔者学校积极响应号召,彰显体育在学校教育的独特作用。

1.高质量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样,学校体育工作的高质量推进离不开高质量的课程实施。笔者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让生命像新竹一样拔节生长”(“新竹”是学生成长的形象标志),目标是培养“明德、启智、健体、臻美、勤劳”的新时代好少年。学校结合常州市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验学校的要求,从2017年起就建立学校体育“校长负责制”,由校长室、课程部、学生部、体育组联合实施学校体育改革,把学校体育涉及的所有内容,包括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大课间、校园体育活动和比赛都纳入学校体育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体系中,分为教学传授类(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拔尖課程)、阳光体育类(大课间、午间、课间)及竞技展示类(运动会、吉尼斯、亲子活动),整体推进体育课程的高质量实施。以教学传授类课程为例,基础课程内容是国家课程规定的课堂教学内容,由专职体育教师执教,一二年级每周4个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个课时;选择课程是以走班选修的形式,在球类、功夫类、休闲类和民俗类四大类12个单项中进行选修,一二年级每周1个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2个课时,每个年级每学期选择一项,小学6年一共选修12项,由体育教师、班主任、家长、外聘教练执教;拔尖课程主要针对在体育上有潜力、有兴趣,并对体育有进一步需求的体育优秀学生,以社团活动、俱乐部的形式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指导(图1)。

根据以上课程架构,学校每天安排1节体育课,且课时数多于国家规定,加上每天30min的大课间活动,确保达到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1h,每人每学期至少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要求。

学校与社会优质教育机构合作,开设游泳、羽毛球、足球、篮球、轮滑冰球、兵道、体适能七大类的体育社团课程,每周开设2~3个课时,400余人参与,这些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育素养得到了更好的加强。

2.“人人都是体育工作者”

学校打破学科壁垒,引导教师树立“人人都是体育工作者”的理念,体育工作不仅仅是体育组的部门工作。校长带头参与体育工作,德育处、教导处、后勤处、班主任、任课教师、校外兴趣辅导指导教师、家长都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参与者。如,大课间活动由体育教研组设计活动内容,班主任负责组织指导;体育选修课由体育教师、其他学科任课教师、外聘教练员等组织指导;学校的体育活动和赛事组织,全体教师参与。

3.开展综合素养评价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实施“基于数字画像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提出“明德、启智、健体、臻美、勤劳”的“五优娃”评价目标体系,通过全面评价助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表1)。其中体育素养方面以“健体娃”命名,纳入学生素养的总体评价中,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素养设定为“强体魄、乐运动、善调适”,并按水平段细分(表2)。

在制订“健体娃”整体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细化到日常的评价中,通过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3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测试项目采用量化的分数,根据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各类比赛成绩等折算成分数,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依据;过程性评价包括“强体魄”“乐运动”“善调适”,以得星数评价;增值性评价是由教师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发展潜力和前一学期的评价,对其进步程度进行评价(表3)。由此体现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通过评价,让学生、家长转变对体育学习的认识,体育的好坏不再是采用“跑得快”“跳得远”等单一方式量化成绩,而是包括锻炼习惯、体育品德在内的全面的、整体的发展。最终分数及等第对应,即90分及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二、培养健康行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只有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与终身体育习惯,并且在人生发展的历程中根据外界的变化不断加以适应和完善,才能够享受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人生。

1.健康第一

学校从学生一年级入校开始就引导学生建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生命观,坚持“健康第一”,在教育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协同发展。学校强调每一节体育课都安排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负荷,落实“3010”要求,即一节40min的体育课,前30min为基本教学时间,后10min为巩固、提高、拓展教学时间。除了体育课之外,学校在大课间、体育活动课上都设置趣味性强、运动负荷适当、集体参与度高的项目,全面涵盖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2022年,学校3188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优秀率为43%、合格率为97.8%。学校还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制定“新竹娃emo预警”制度:各学科教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现学生有情绪异常,采用“课内干预”和“课后协助”的心理疏导措施。课内干预须第一时间给予关心、询问、疏导,不得置之不理;课后协助应及时与班主任反馈,班主任全面了解情况,及时疏导。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班主任要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联合会诊,用较为专业的方法给予干预。学校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由具备二级心理辅导师资质的教师兼职做心理辅导,每天中午开放1h,为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营养与健康示范校”“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江苏省体育特色学校”“常州市体育综合类传统特色学校”。

2.差异化发展

人的差异性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效果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学校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设置分层目标和内容,因材施教,提优补差。同时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引导学生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果体育有特长,学校会给拔尖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帮助其获得长足的发展。

3.“男孩女孩教育”

学校牢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体育宗旨,教育男孩要有阳刚之气,要勇于担当,敢于挑战困难,在操场上要像“勇士”,而生活中要像“绅士”。体育课除了常规项目之外,还会开展攀岩、叠罗汉、滚油桶、坐轮胎滑车、高处走平衡木等运动,鼓励男孩们成为男子汉。对于女孩,教育她们要落落大方,独立自主,遇事不娇气,言行像“淑女”。对于高年级的男孩女孩,体育课中渗透青春期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

4.“挫折也是财富”

学校坚持“体育是最好的挫折教育”理念,在“学、练、赛”的每个环节都強调勤奋刻苦、不畏失败、坚持不懈。以“常赛”为例,除了每节体育课都安排比赛,学校日常开展集展示性、竞技性、趣味性、拓展性于一体的校园体育赛事,如“全员体育节”“校园吉尼斯”“冬季三项比赛”“3VS3足球赛”“半场篮球赛”“mini马拉松”等。积极推进班级联赛,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比赛体验成功和失败,明白通往成功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引导学生能坦然接受努力后的失败,也能享受遵守规则获胜的喜悦,把挫折和挑战作为继续奋斗的动力。

三、赋能文化建设

“以文化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学校积极营造丰富的体育文化环境,围绕“学校即天然体育馆”宗旨,为学生营造新颖的校园体育新生活。提升学生体育素养还需要家庭的培养,学校主动推动家校联合,在家庭教育中增添体育文化。

1.优化场地功能,丰富体育文化

学校提出“学校处处能运动,学生人人会运动”的口号,把非标准场地打造成运动场所。如,串联教学楼之间的过道铺设彩色塑胶,形成全长约400m的不规则跑道,并设置步数标志,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七彩跑道上健身运动;在教学楼之间开辟人工沙滩,让低年级学生课间可以尽情在沙滩上玩耍;充分利用沉降式人防中心的外墙设置岩点和保护垫,开设了攀岩项目;在操场附近建立多个“开放式器材室”,设计防雨防晒又便于收放器材的小型器材室,学生无需携带器材,到了操场就能使用器材;在校园里空余场地,开辟出“角落运动场”,防止跳皮筋、瑜伽球、摸高跳、溜溜球、高跷等器材,学生课间就有更多选择;添置2台AR运动装置,学生戴上头盔,就能在虚拟世界进行真实的运动锻炼。通过体育场馆(地)的建设,学校体育文化氛围浓郁,体育锻炼的意识深入人心。

2.引进传统体育,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的学习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等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体育课程标准中也有武术、中国式摔跤、舞龙舞狮等项目的学习要求。学校在原有武术项目的基础上引进兵道、阳湖拳、双节棍、太极拳等项目,弘扬立身正直、见义勇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尚武精神,促进学生理解和践行中华传统体育与养生文化。学校还与常州市吴地文化艺术研究院合作,把地方传统体育游戏“滚铁环”“打牌片”“榨油渣”“跳乌龟”“跳皮筋”等引入体育活动,在大课间、社团活动和课后服务选修课程中开展相关学习,丰富学生午间、课间的活动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做强课后延伸,倡导家庭体育

体育文化是一个“场”,建设学校运动“场”的同时还要建设家庭体育的“场”,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更需要家校共育。学校体育组经过反复调研,形成家庭体育锻炼的“3个1”模式,即,第一个“1”是利用锻炼软件,每天完成1项体育作业,并在班级群打卡;第二个“1”是绘制“家庭1km健身地图”,让学生和家长走向户外,在居住地1km范围内找到可以开展体育锻炼的公园、广场等体育活动场所,每周开展1次“爸爸妈妈跟我去运动”活动;第三个“1”是每学期参与1次市、区、校各级“阳光训练营”活动,展示日常锻炼的成果,以此形成家庭体育的文化氛围。

少年强则国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身心健康的建设者,学校体育肩负使命。学校将与全国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把党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教育实践,开创学校体育的新样态。

猜你喜欢

课间体育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