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四大提升工程助推区域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10-28尹玉华朱建行钟小韵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体教体育教师运动

尹玉华 朱建行 钟小韵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吹响了新时代奋斗的号角,擘画了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并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整体部署,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成都市成华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教育综合改革,聚焦教学质量、体教融合、师资队伍等关键环节,大力实施“课堂提质”“体质提效”“体教融合”“教师提能”四大工程,进一步提升了青少年体育工作效能,构建了区域高质量学校体育教育体系。

一、建设体育优品课堂,聚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提法。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转向以培养学生素养为主的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而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成华区从体育课堂教学入手,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育人质量,重构课程教学内容,革新课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坚持区域“小初高体育课程”一体化构建、一体化实施的思路,整合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探索五育融合跨学科活动的有效路径,积极构建跨学科“体育+”课程,实现以体立德、以体益智、以体健魄、以体载美、以体促劳,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共同育人。如,探索“体育+红色”,充分挖掘四川本土红色元素,开发“重走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等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用蕴含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筑牢信仰之基,为新时代学校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丰润的红色滋养;探索“体育+思政”,挖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寻找体育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共性,促进运动技能与修身立德联动共生,实现“以体引德”的思政育人格局;探索“体育+劳动”,结合体育教育和劳动教育在实践锻炼、习惯养成、品格塑造3个方面的共同点,设计“劳动最光荣,快乐在身边”等具有鲜明特点的主题活动课程,在练习中掌握劳动本领,培养劳动意识和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优良品质。

(二)变革课堂教学方式

聚焦深度思维、互助合作、主动学练、迁移运用4个维度,探索“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打造“想得深、合得来、练得嗨、玩得溜”的优品体育课堂,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推进实施大单元结构化教学,采用组块、游戏、对抗等“学练赛”方式,将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及学科知识充分融合,從单一的动作逐渐过渡至组合动作;创设真实的比赛情境,使学生最终能将知识结构和技战术有机结合并能熟练运用,切实提升专项水平,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二、拓展体育运动时空,聚焦学生体育锻炼“提效”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任务,学校应坚持“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模式,突破运动空间,延长运动时间,创新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一)“校内+校外”,突破运动空间

1.校内:“小场地,大利用”

在雾霾、雨天、重污染等特殊天气情况下,突破运动空间局限,合理利用教室、廊厅、过道等场所,借助课桌、椅子等器材,合理安排体育游戏、体能练习等内容,确保室内体育活动高质量开展。此外,为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进一步拓宽运动空间,借助体育智能锻炼设备,开展“可视”“有感”“进阶”的运动项目。

2.校外:“家校社,聚合力”

坚持家、校、社多方协同育人,大力推行中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制度,研发《成华区学生居家(室内)体育活动课程》,建立居家体育锻炼资源库,为家庭锻炼提供有效指导。建立家长体育锻炼培训机制,开展科学运动大讲堂,让家长和学生从锻炼项目、运动时长、作业指导等方面认识体育学科的重要价值和功能。整合家、校、社力量,共建课外选修课程,经常性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亲子运动会等活动,拓宽学生校外运动空间,让每一名学生受益,真正落实校外1h高质量体育锻炼。

(二)“课内+课外”,延长运动时间

1.课内:“抓改革,重实效”

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比例,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处于“运动”的状态。成华区要求体育课堂中学生的练习时间占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要达到75%左右,个体练习密度达到50%,学生运动中的心率达到140~160次/min,以延长有效运动的时间。为拓展更多的运动时间,成华区督促学校打造多个“微项目”,如,在文化课学习中开展1~2min的“微讲座”,普及一个体育与健康知识点,或开展1~2min的“微运动”;在学生持续用眼20min后开展“微调节”,组织学生进行“远眺”“闭眼”等视力保护活动。

2.课外:“动起来,增活力”

秉持“人人参与”理念开展全员运动会,合理设置赛事规则,吸引学生主动走向运动场,参与各类体育比赛。如,学校在某一时段内同时进行足球、篮球、排球比赛,采取分节、分局的形式(足球、篮球比赛分为4节,每节12min;排球比赛设3局,每局15min),每节或每局要求不同的男女生参赛,保证全班学生至少上场参加一项比赛,确保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率达到100%。实施“课间清空”行动,鼓励学生利用局部场地与器材积极参与10min课间户外活动,确保正常天气情况下学生每天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h。

三、强化特色协同发展,聚焦“体教融合”创新“提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发展素质教育”“加强青少年体育”。“体教融合”就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一校一品”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构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纵深发展。

(一)“体教融合”共建特色学校

加快构建“一校一品、一精多品”的学校体育特色发展格局,通过完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命名和动态评估工作,逐步优化学校体育传统项目结构。深化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各级各类特色学校(幼儿园)的建设,加强花式跳绳、武术、舞龙舞狮、空竹、棋类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组建区域单个运动项目发展联盟。深化“体教融合”,加强与省、市运动技术学校合作,借助大专院校体育优质资源,打造学校特色品牌项目,共建特色项目基地校,提升学校竞争力,培育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实力领先的体育龙头学校。创新组建“成华区青少年运动管理中心”,统筹推进青少年体育赛事开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社会体育组织认证管理等工作。

(二)“体教融合”共育拔尖人才

以提升学生体育专项运动技能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区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高质量建立“幼小结对+小初划片+初高按项”学段贯通、层层衔接的系统培养网络体系。坚持“育选培送”一体化推进,尊重人才培养规律,深化“体教融合”,强化学训并重,完善人才选拔。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和竞赛,体悟竞技体育内涵,培育体育文化和精神,激活体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功能,培养德能兼备的体育拔尖人才。

四、基于标准优化方式,聚焦体育教师专业“提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保障,成华区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采用多元培训优化师资,促进体育教师成长。

采取“正编+员额+顶岗”等方式,组建区域体育人才库,打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等高水平专业体育人才进入学校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配齊配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培养计划,建立“周周划片研+学期集中培”的常态化全员研培机制,坚持“专业技能+教学基本功”双向提升,采取目标导向行动,构建“3+X”教研训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3”指教师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X”指教师所拥有的专项运动能力),面向全体体育教师开展系列主题培训活动,强化参培教师的自我认知、价值观和责任感。每年定期开展体育教师技能大赛、专题赛课、体能测试等活动,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全面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加强体育骨干教师和体育名师等领军人才培养,丰富“体育名师”内涵标准,分学段、分项目、分区域组建体育名师工作室。

青少年体质健康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关乎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亿万家庭的美满幸福。在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道路上,学校体育不能缺席,更不能缺位。因此,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对学校体育的战略部署,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上“国之大者”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紧扣“四位一体”目标,大力实施新时代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助推区域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体教体育教师运动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不正经运动范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