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课程思政实施 培育新时代好少年

2023-10-28顾永明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育人思政

顾永明

国之命脉,重在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023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育英学校时鼓励少年儿童,争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新时代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少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课程思政的实施思路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言,开展课程思政就是要强调立德树人,强化学科育人,进行具有强烈价值引导的系统性课程实践。因此,在当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应思考以下问题。

(一)强化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将育人作为首要任务,不能仅将运动技能和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内容,尤其在课堂中应随时抓住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剖析育人价值和路径,及时引导学生。因此,在认知方面需要强化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让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二)丰富课程思政形式

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不能仅简单地讲解道德知识和行为要求,应考虑如何让学生将知识和行为要求内化并达到预期教育效果。因此,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融入开展思政教育,需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练形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与学方式引导和鼓舞学生,使思想道德等进课堂进头脑。

(三)创新课程思政评价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制订了相应的学业质量评价,但就具体的评价方式还需要教师的实践创新和智慧创造。评价考核除了要注重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核心素养的考量,还要就具体的课堂、单元、学期等阶段性的评价考核需要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评价内容,全面创新评价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思政的实施要点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堂教学中,应以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形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小学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就是在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理念下的整体课程改进。因此,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根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需深化”的要求,课程思政将全面推进。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既是学校教育的总体任务,又是学科教育中践行的任务。《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导思想”部分提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坚持以“立德树人”统领确定自己的学科教育目标,才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时代新人;体育教师坚定用立德树人作为自身教育理念的支撑,才能在学科教育中找到教育的意义。同时,体育教师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体育课堂全过程,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二)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体育强国梦是中国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建设体育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助力。体育强国梦的实现,学生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终将在每一代人的不懈奋斗中变成现实。新时代赋予了学校体育新的育人理念和价值内涵,体育学科要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与优势,学校体育教育要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努力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助力实现民族自信自强。

(三)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20年5月31日,習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希望广大少年儿童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磨练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由此看出,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基础。我国高度关切学生的健康成长,先后颁布各类政策文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实施“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满足学生生长发育的要求;强调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保障学生有足够时间学习体育,掌握1~2项体育技能,练就体育技能。在各类体育锻炼、比赛中形成积极进取、自尊自信、团队协作等良好体育品德,以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曾强调:“家庭、学校、社会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有利条件,让他们像小树那样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总书记的一番话,强调指出为学生营造良好成长环境的重要意义。

三、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向

小学阶段开展思政教育除了强调道德与法治学科应发挥重要教育作用之外,也要明确其他学科自身应有的思政教育责任。体育学科历来是德育教育的显性学科,重视育体与育心结合,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都有着其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明晰课程育人主体责任

新时代背景下提出课程思政的教育要求,不仅强调德育为先,发挥小学思政课程的作用与价值,同时,进一步强调所有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构建完整、立体的思政育人课程体系,使各门课程与小学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需明晰各学科教师都是学科课程思政教育的主体责任人,其中体育教师应担当起体育学科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主体责任,自觉履行课程思政育人职责,言传身教,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切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形成学科价值培育新途径

2019年11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推出了上海市中小学课程德育研究丛书(第一批共11册),强调“坚持德育为先,突出德育的时代性、科学性与实效性”。各学科的“学科德育教学指导意见”发行,契合了所有课程都要积极落实思政教育的要求,各门学科都肩负起思政育人的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从而达到铸魂育人的战略高度。体育学科要进行思政教育,但是不能上成道德与法治课,而是要在落实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形成学科价值培育的新途径。

(三)建构协同共进的课程生态

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需要建立整体的课程教育观念,各学科有所侧重但是目标、方向一致。即突出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在体育学科中选取体育强国建设、中华体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教育题材,与其他学科协同建设课程内容,形成共进的课程生态。

四、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学校体育是实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学科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不仅能够磨砺品德、启迪智慧、开启审美,还可以实现独特的育人功能和教育价值。体育与健康课程应挖掘自身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有机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探索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育人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探寻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的新路径。

(一)凝练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新内容,构建德育“大格局”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体育的论述,结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关于“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有关要求,要科学凝练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教育新框架,要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研究与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教学建议,构建“中国梦教育、体育强国建设、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少年强则中国强、赓续红色血脉”等方面的体育学科德育新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形成学科德育“大格局”。

(二)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的载体和手段,形成德育“新途径”

随着《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体育学科教育要充分体现健身育人本质特征。新时代育人要求在不断提高,体育学科育人的载体手段呈现出在发展中丰富创新的需求。要筑牢課堂教学主阵地。体育课堂教学围绕核心素养培养,以研究教材,挖掘各项教材育人内涵,在教学设计中合理、适时落实为主;教师着重在学生参与体育学练,参加展示或比赛中,以及在各种复杂运动情境中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体育行为。

1.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五育”及国防教育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交叉融合。因此,教师要在每学期的教学中设计10%课时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如,“钢铁战士”游戏,与赓续红色血脉主题教育密切关联,通过红色血脉为学生滋养心灵、净化灵魂、提升境界。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诸如中国梦教育、中华体育精神、体育强国建设等主题的学习。如,水平三(六年级)田径大单元教学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赓续红色血脉培育强国少年”主题设计《跑20-7障碍跑》主要教学环节与组织框架(图1)。

2.拓展课后服务教育主题

学校实施课后服务后,对学生的教育空间有了更大延伸。在内容上,可以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需要设计相应内容;在形式上,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运动训练、体育社团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设计思政教育主题内容,可以是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学习女排精神刻苦训练,增强为国争光的集体荣誉感等。

3.开发校园媒体传播平台

区域教育系统积极建设适应移动互联时代发展要求的主题媒体传播平台。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制作富有“中国梦教育、体育强国建设、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少年强则中国强、赓续红色血脉”特质的视频、音频、图文、直播,借助网络资源的强大传播优势,扩大课程思政内容的圈层覆盖面,以此贴近时代,形成课内、课外、社区的全域思政教育体系。

(三)强化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争做德育“大先生”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起关键作用。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育情怀深的体育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1.培育体育教师课程育人意识和责任感

在日常教学、教研培训中需要强化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教育责任感,通过培训学习,要充分认识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摒弃育人要求的碎片化理解,形成课程目标与新时代思政教育高度一致的综合教育理念,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理论功底及知识素养,使体育教师坚定“四个自信”,强化体育教师的“信仰、信念、精神”。

2.改进教育方法,提高体育教师育德能力

体育教师自身要认真学习《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理解课程素养的内涵,把握课程实施要求,提高师德修养。学科教研中要针对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学习。如,对“三大球”发展进程的学习,认识新时代振兴“三大球”、建成体育强国的重要意义等。

(四)完善新时代以体育人的评价机制,优化德育“大环境”

新时代体育学科育人评价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学科育人评价的核心目标,完善育人评价方法,着重形成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注重实践、立足长远的评价机制。学校应创新评价过程,改进课程思政评价方式。

1.改进对体育教师的评价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承担着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密切交往,是一支重要的育德师资队伍。在学校系统中,要根据体育教师的数量给予一定的先进评选名额,如园丁奖、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使体育教师在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职称评聘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此形成榜样效应,激发体育教师的教育热情。

2.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在评价理念上,要突出以体育人功能的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作为体育育人的评价理念;在评价目标上,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凸显以体育人功能的实效;在评价内容上,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实施学业质量评价,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等综合评价体,突出体育评价的价值取向。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