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淀再出发”: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2023-10-28刘波于思远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清华大学强国体质

刘波 于思远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体育作为体育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与健康中国的协同发展领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历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而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终环节,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系统,大学生在校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在“人口规模”巨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中,高校体育扮演着关键角色,成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协同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站在启航“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历史节点,高校体育事业需要总结新时代以来的成就与经验,在新征程“沉淀再出发”。

一、新时代以来高校体育发展的阶段性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新时代以来的高校体育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体育强国的核心目标展开实践,并践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科技助力奥运工程”“体育文化建设工程”等政策文件,稳步构建起了高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具体而言,新时代以来高校体育的阶段成就可以分为4个主要方面。

1.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全面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新时代新青年的个体素质需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期许相一致,因此高校体育工作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实践中,高校体育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中华体育传统文化、红色体育人物、历史、事件贯穿在教学中,并着重将 “北京冬奥精神”“女排精神”等中华体育精神纳入相关教学场景或进行专题学习。除此之外,立德树人理念还被纳入高校体育教材、教师能力锻炼、学生体育素养、竞赛礼仪等方面。在清华大学,每届新生所上的第一节课便是“第一堂体育课”,由清华体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向学生进行主题演讲,体现了清华大学“育人至上,体魄與人格并重”的高校体育教育观。这一历史传统可以追溯到马约翰时期,是高校体育“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范例。

2.以“体教融合”为纽带,有效探索体育与教育系统的互动发展模式

基于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共同出台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高校体育成为输送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皿”。虽然当前体教融合面临着诸多问题,尚处于初始阶段,但高校体育积极探索体育与教育系统的互动发展模式,通过二者的资源互动,一方面夯实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素养,在国际赛场上展现出更具中国风格、文化自信的卓越竞技表现;另一方面,为普通高校学生提供了更专业、更鲜活、更多样的体育资源,构成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助力。目前,高校体育已形成“清华模式”“北体模式”“南体模式”“上交模式”“南工模式”等具有代表性的体教融合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

3.以“体质健康”为焦点,针对性设计了高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质的具体方案

新时代以来,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得到平稳控制的趋势下,大学生体质健康仍不容乐观。对此,高校体育高度重视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纷纷实施相关措施。大部分高校采取学生课外锻炼规定,将之与学分挂钩,并引入了智慧化手段进行锻炼打卡的监管与大数据分析。还有一些高校采取柔性的强制体育措施,包括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和“不达标不毕业”的管理机制。如,清华大学要求每位学生毕业时必须学会游泳,并且颁发具有专门编号的合格证书,这一历史传统亦可追溯到清华大学建校初期应对学生体质羸弱的强制体育措施。虽然大学生体质健康尚未得到显著扭转,但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随着实践的深入与举措的创新,可以预期大学生体质将会得到有效改善。

4.以“文化传承”为方向,逐步构建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路径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随着中华体育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因此迎来了发展契机。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了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高校也围绕各自的体育历史资源纷纷探索文化传承路径。以清华大学为例,不仅提出了“无体育,不清华”的体育口号,还建成了清华大学体育荣誉室、“马约翰杯”冠军墙,组织了校园马拉松的特色奖牌设计,更围绕马约翰“体育的迁移价值”认识对历届校友进行了心得征文,积累了丰富的清华体育史口述资料。各高校的文化建设不仅在学生中积聚了对学校的文化认同,更在长时间线上构建了师生对高校的共有记忆,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了生机活力。

二、新时代以来高校体育发展的经验总结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校体育及时校正实践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这些成就背后,高校体育同样积淀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体而言,新时代以来高校体育的实践经验可以分为4个主要方面。

1.坚持党对高校发展形势的判断,与时俱进更新战略目标与策略路径

学校体育始终是党贯彻落实治国理念与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并根据我国发展阶段与国际形势基石做出战略调整。高校体育同样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校正发展方向,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终身体育”思想等,均内嵌着党中央基于中国国情与发展需要所制定的战略方针。步入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则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与文化自信,围绕“爱国爱校;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员、重视全过程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体育传统,打造“有理论、有理念、有目标、有口号、有实践”的全方位体育教育体系。如,清华大学“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体现了育人为国的崇高目标。

2.立足“大中小学一体化”视角,发挥高校体育“育人至上”的教育功能

过去一段时间,高校体育与中小学体育之间因为多种客观原因导致存在一定程度的体系壁垒,中小学体育教育理念、方法与竞赛未能形成与高校体育的有效对接,造成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体育参与程度的迅速降低。对此,新时代以来的高校体育着眼于“大中小学一体化”视角,贯通彼此的体育知识、竞赛体系,并将师资、器材、场地等体育资源进行互动,有效提高了高校学生的体育热情,并降低了体育参与壁垒。尤其以课程思政为抓手,联结了大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思想互动,使体育工作成为学生“价值塑造”的体系性工程。如,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时着重强调“重视体育是清华的光荣传统”,清华体育精神由大学下沉至清华的各个附属中小学,成为“育人至上”的重要思想资源。

3.围绕“教会、勤练、常赛”,以“终身体育”理念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便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时至今日,提高人民体质始终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核心目标之一。新时代以来,高校体育创新实践方式,以“教会、勤练、常赛”三位一体的实践手段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通过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塑造“终身体育”的理念。对该理念的塑造不仅有助于在短时间内扭转高校学生体质下降的颓势,更有助于在长时间线上凝聚体育传统,通过一代人的体育习惯向下一代进行言传身教形成“体育作为生命的一部分”的思想传承,保证中国青少年体质持续向善发展。除此之外,在“教会、常赛、勤练”的模式中,更加突出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常赛”属性。根据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客观属性,大学阶段的学生体质机能足以支撑个体参与对抗性、专业性更强的比赛,进而以“常赛”促进“教会、勤练”,以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建立起“能动体育”的自主意识。

4.结合自身校史与校情,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校体育发展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事业已经发展逾70个年头,积累了厚重、深刻的体育历史资源。在党中央明确“文化自信”的要求下,各高校结合自身校史与校情,打造了各具特色的高校体育发展模式,这些经验为其他高校体育发展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清华大学为例,校园体育文化渗透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随处可见“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相应设计了服饰、运动器材等文创产品。与其他学校具有鲜明区别的是,清华大学的校园运动会以“马约翰杯”命名,且竞赛项目贯穿全年、分类组别涵盖全部学生、赛事奖励丰富且特色,构成了清华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独特标识。因此,深耕自身的高校体育资源,能够深入人心地凝聚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荣誉感,也为中华体育精神的实践推进及内涵丰富提供鲜活的现实资源。

综上所述,新时代以来的高校体育在10年间踔厉奋进,成为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步入新时代新征程,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对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更艰巨与更高阶的要求。对此,高校体育一方面应扎根实践,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体教融合发展、大学体育理论体系建设等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则应以“育人至上”为理念引领,将之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方方面面,创造性转化中华体育精神,守正創新打造新时代的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强国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