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育”并举 深化体教融合 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3-10-28张鲤鲤
张鲤鲤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明晰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方向,确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有效手段。为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充分挖掘党史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本期特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省市区级体育教研员、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校长、园长、体育教师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着眼,畅谈如何将“强党性、筑灵魂、增体魄”落实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落实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以期更好地开展“青少年讲党史”主题宣传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教育、科技、人才作出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强调要加快建設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报告指出,要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因此,可以说学校体育承载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工程,学校体育工作者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一、坚持“五育”并举、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1.体育促进身心健康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广大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期,是全面发展身体、培养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运动奠定基础的最佳时期。体育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是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手段。
2.体育推动全面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融通的统一整体。“五育”中任何一项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片面的,都不可能独立存在。体育中蕴含着德育的成分,体育精神属于德育的范畴,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勇气、遵规守纪尊重对手的规则意识和道德情操,还可以教会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坚持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体内器官的调节作用[1],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创造有利条件;美是“健”的生动客观反映,而“健”是美的物质基础,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的自然美得到充分发展,以健美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体育本身就起源于劳动,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力、提高劳动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引领下,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3.体育是短板弱项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来看,目前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双休日、节假日文化补习人群和体育锻炼人群的流量差等,都充分说明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真实的困境,突出反映在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不足等问题在少数地方依然存在,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完善,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如何通过构建“五育”融合的教育体系破解教育领域的“弱体”难题,不仅是体育教师立足岗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求,也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二、坚持综合施策、齐抓共管,统筹抓好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工作
1.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的服务主体具有同一性
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是同一体的不同侧面,服务的主体都是青少年学生。学校体育本质上就是面向青少年的体育,其年龄最小、参与人数最多、社会影响力最大,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实和未来。从体育层面来看,青少年体育主要是指青少年竞技体育,而体育人才分散在广大学生之中,需要通过各级各类比赛层层选拔,遴选出最优秀的运动员。因此,加强学校体育,就是加强青少年体育,也就要求加强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2.综合施策、齐抓共管是抓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前提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仅学校单方面发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主体充分认识到其作用和重要性,并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提升教育效能。学校体育是广大青少年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主渠道,可以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实现全面发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最早的教育场所,亲子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家庭成员体质健康水平,而且可以融洽亲子关系,构建和谐家庭。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大讲堂,青少年积极参加社会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体质,而且在道德修养、社会交往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影响。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齐心协作、同向发力,才能构建起完善的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3.构建统一的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是抓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需要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共同构建统一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近年来,为了落实“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教育部积极推动建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江苏省也出台了有关政策文件,指导各地大力推动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其他公共服务部门的合作,促进更多的公共体育机构和设施向学生和学校免费或优惠开放。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综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将开展体育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同时,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促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校外体育竞赛等活动,建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
三、坚持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体教融合
1.学校体育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承载着培育体育后备人才的功能,更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面向全体学生培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發展。在日常工作中,针对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等开展运动训练,但随着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要向竞技化、专业化发展就需要投入更多时间进行训练和比赛。但是,极少有学生家长愿意自己的子女因为参加体育运动,失去与同龄人一起成人成才的环境和氛围。竞技体育运动员不可能是人的终身职业,青少年学生更不能过早职业化。因此,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尤其是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实现学训相得益彰,才能让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放心地进行训练比赛,才能让家长满意、社会认可。
2.学校仍是落实“体教融合”的主阵地
青少年主体在学校。如今,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装备等硬件有了较大改善,基本能够满足学生课余训练的需求;体育教师、裁判员、教练员等人力资源相对集中在学校;学校能够为学生体育训练、比赛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江苏省多年体教融合的实践表明,学校可以办好高水平运动队,也可以培养出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
有体育必然要有比赛,有比赛必然能够遴选出有天赋的优秀运动员。学校体育既是群众体育,同时也是竞技体育。近年来,江苏省先后出台了《江苏省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5621”规划布局[即每个县(市、区)至少推动5个运动项目,每个项目至少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建设、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创建等诸多有益的探索,对深化体教融合、推动体育强省建设、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体育强省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在优化学校体育运动项目结构、完善体教融合体制机制、“三大球”振兴、冰雪项目普及发展、体育协会改革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前路漫漫,任重道远。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科学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抓实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教育强省、体育强省、健康江苏。
参考文献:
[1]杨昕莹,隋燕.体育锻炼对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1999(05):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