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不移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2023-10-28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立德体育学校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这为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胸怀“国之大者”,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准时代脉搏、认清职责使命、加强战略谋划、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工作能力,坚定不移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担当作为服务于强国战略和民族复兴。

一、准确把握“国之大者”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

一是要深刻领会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缺一不可”“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我们要自觉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找准定位,深刻领会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要义。学校体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筑牢群众体育根基、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事关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事关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强国战略和民族复兴。

二是要充分发挥育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我们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中蕴含的观点和方法,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作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训练、竞赛的全过程、各方面,用学校体育这一身体力行的教育磨砺学生意志和性格,促进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学生挺膺担当、团结奋进、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持续推进学校体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培养全面发展、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要加强和改进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紧紧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作用,也要警惕应试化和功利化倾向,以培养运动兴趣爱好、掌握专项技能为导向,注重兴趣化、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余训练、突出竞赛引领,探索更加科学、客观、公平的评价体系,推动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深刻认识学校体育发展形势

近年来,教育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夯实教学基础、强化竞赛牵引、完善条件保障,学校体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政策体系更加健全。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2023年,体育总局、中央编办、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文件明确了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的改革举措,构建起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四梁八柱”。

二是教学改革更加深入。教育部持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印发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一线体育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评价;着力保障学生每天在校内、校外各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的形成,实现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逐年提升。

三是竞赛体系更加完善。教育部门持续用力构建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已初步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县、市、省、全国四层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覆盖足球、篮球、排球等77个体育大项,每年有近400项赛事活动。持续推进体教融合,打通人才选拔和培养通道,输送体育竞技后备人才。以篮球为例,2023年上半年,有14名大学生运动员通过CBA选秀进入职业俱乐部,已有50余名高中学生运动员纳入中国篮球国家队后备人才库。

四是条件保障更加有力。教育部门与发展改革委、体育、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着力补齐师资、场馆、器材等短板,夯实学校体育发展根基。2012—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由43万人增加到70万人,增长62.8%;学校的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比例由51%提高到94.1%;学校的体育器械配备达标比例由52%提高到97.3%,条件保障明显改善。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距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距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距離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仍有不小差距。学校体育仍是“五育并举”中的薄弱环节。学校体育投入常年处于低位,师资数量和质量仍不能充分满足工作需要,教学场地、器材仍存在缺口,特别是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更加突出。全国性学生体育赛事及活动引领和带动学校体育运动推广普及的作用不显著,学校体育竞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人人”仍需持续用力。学校体育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还不够,服务一线、指导一线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三、系统谋划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科学谋划、多措并举,努力开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新篇章。

一是践行育人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到学校体育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体育运动育人功能,推进学生体育竞赛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提升与育人修身立德相统一。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强化学校体育面向人人的理念,把以体育人和提升学生健康水平贯穿教学全过程,注重兴趣化、多样化、个性化培养,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探索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是突出竞赛引领。进一步优化完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研制各项目赛事执行标准,明确赛事组织要求、竞赛规程、执行规范,建立激励机制和荣誉体系,带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教学、训练、竞赛,推动体育运动推广普及。严格赛风赛纪,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赛场暴力、恶意犯规、消极比赛等违反体育精神的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竞赛环境。

四是坚持体教融合。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打通学生纵向升学和横向进入专业運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的通道,源源不断地输送竞技后备人才。发挥体育部门专业优势,强化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示范引领,创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拓宽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校执教通道,加强课余训练,提升学校体育专业化水平。

五是加强国际交流。紧跟国际体育运动发展趋势,深度参与国际学生体育交流。广泛开展双边、多边学生体育人文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国际学生体育赛事,促进学生体育运动交流互鉴。积极参与国际学生体育治理。积极参与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国际中学生体育联合会管理决策,发挥好亚洲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亚洲中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单位作用,持续提升我国在国际学校体育领域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六是实施数字化战略。加快建设学生体育竞赛智慧服务平台,全面覆盖注册报名、资格审查、报到检录、赛事编排、计时记分、技术统计、成绩登录、证书颁发等环节,实现数据归档、成绩追溯、科学评价,强化数据分析与支撑,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

七是强化《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作用。依托《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构建融媒体平台,凝聚学校体育战线智慧和力量,加强政策与理论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分享实践经验、开拓国际视野,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打造成政策方向的指南针、思路理念的集散地、指导实践的工具书,立足一线、服务一线、引领一线,成为推动学校体育事业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立德体育学校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严以修身”先立德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