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晚明三立书院的发展及其精神

2023-10-27赵春翔

今古文创 2023年38期
关键词:晚明

赵春翔

【摘要】明代书院自正德、嘉靖之后,开始迅速发展。三立书院的前身——河汾书院,建自嘉靖九年,兴盛一时,后受到张居正禁学影响,被禁毁。万历二十一年,魏允贞为兴山右文教,以“三立祠”为名招收学生,三立书院的历史从此开始。三立书院建于万历年间,受当时社会的影响,经历了建立、发展到最后随着明朝灭亡而走向衰落的过程,同时又影响了当时社会。在书院发展的过程中,希望通过阅读经典,提高学生的德行修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提倡知行合一的践履精神,以“经世致用”为办学的宗旨,塑造了一批忠直敢谏、德行合一的人才。

【关键词】三立书院;晚明;经世致用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8-006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8.021

一、三立书院发展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

明代书院的兴衰与皇帝和地方各级官员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能够在不同的书院记录中看到他们对书院未能及时兴复的“自责”。三立书院从创建到发展离不开地方官员的支持。据王道行写的《三立祠记》中记载:“河朔魏公秉中丞节至晋阳,慨然以兴学右文为己任”。[1]魏公即魏允贞,这句话交代了他创办三立书院的目的,即兴山右文教。《三立祠记》中记载:“书院营造经费均来自地方财政支持,有当时布政使司万象春将官府公帑、自己节缩奇羡下的200锾,还有考试支出剩下的290锾,用于修建上;有巡抚魏允贞将幕府市租50锾、御史台刘应龙将赎金16锾用于修建上。[1]“官府公帑”属于官府对书院拨款,“幕府市租”属于官府处理地方政务的资金,可以看出三立书院在创建过程中得到地方公费的支持。

(二)禁学

明代中后期由于官学腐败,书院受到国家重视,从正德、嘉靖之后,书院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但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嘉靖年间到天启年间,共发生了四次禁学活动,其中有两次关系到三立书院的命运。张居正不喜地方书院,认为讲学评议朝政,尤其是他的改革被书院讲学者抨击。万历七年(1579年),张居正以“反对空谈,提倡务实”为由,推行大规模的禁毁书院的活动,据《明通鉴》记载,当时被禁毁的书院有64所[2],河汾书院也在禁毁之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魏允贞避书院之名,创建三立祠,开始招收学生。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擅权秉政的魏忠贤矫诏“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同期,三立书院的教学活动被迫中断。魏忠贤被诛后,崇祯七年(1634年),复社成员袁继咸出任山西提学佥事,修缮书院,恢复书院正常教学活动。

(三)实学思想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提到:“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学术界本身就像贫血症的人,衰弱的可怜。”[3]这种学风在明初就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如创立河东学派的薛瑄,他认为:“圣贤之书,垂训万世,本欲开明天理,使人反求诸身心而得其实。自朱子没,士子诵习其说者,率多以为出身干禄之阶梯,而不知反己以求其实,圣贤垂训之意果安在乎?”[4]薛瑄坚持躬行践履,因此认为需将书中道理应用于实际中。

随着对理学的批判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中叶后期形成有影响力的实学思想。在实学家看来,理学末流那种空谈误国的思想,只是一些虚幻的,不能证实的。而且这些思想不利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实用”“经世致用”是实学家思想的核心,代表人物主要有陈子龙、李时珍、杨慎、徐光启、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他们都胸怀天下,忧国忧民,认为读书不应只空谈,更要注重实践。文化界掀起一股新思潮,反思、总结、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这一思潮在山西表现明显,三立书院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经世致用的思潮有关。明末清初在文化界掀起一股“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这一思潮在山西表现明显,三立书院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经世致用的思潮有关。

二、三立书院发展轨迹

(一)三立書院的前身

三立书院的前身是河汾书院,它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由山西按察副使陈讲提议建立,当时在侯家巷,利用旧有县衙,增加房舍面积,建立了书院,后来又建立“三贤堂”,祠堂内供奉古代山西的学术大师:王通、司马光、薛瑄。祀奉这三人的目的在于回归地方正统学术源流,教化学生,振兴学风,改善山西教育情况。郝树侯教授曾有文章谈及河汾书院情况,文中说:“河汾书院购买经、史、百家书一千六百卷作为学习资料,由学使选拔优等秀才一百五十人肆业其中。又在阳曲和沁源灵空山置买田地一百余顷,每年收取八百余斛(五斗为一斛),作为学院经费的一部分。[5]不管从生员、书院藏书、还是经费来看,书院都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河汾书院地处北方,不同于讲学之风盛行的南方书院,但是由于其官方书院的身份,在张居正下令禁毁书院时,还是没能幸免于难,于万历七年(1579年)停办。

(二)三立书院的创建

三立书院在魏允贞担任巡抚时正式创建。魏允贞字懋忠,号见泉,明大名府南乐县人,为人刚直不阿、不畏权势。在担任巡抚期间,魏允贞整顿山西经济、文化。在教育上为“兴山右文教”,以重修三贤堂为名,重新修建书院,将其改名“三立祠”,移到右后街,将山西历代名贤55人供奉于祠堂内,恢复书院活动,招收学生入祠学习。山西按察使李维祯《少司马魏公祠碑》记载此事:“(魏允贞)又为复书院,表章唐虞以来,立德、立功、立言之贤。为宫,陈俎豆,骏奔走,风劝后进,而督课士之秀者,人文蔚兴。”[6]魏允贞取儒家中的立德、立言、立功之意于三立祠上,目的是要以古代圣人的品德、言论教化学生,规范书院风气,让学生明白“明经致道”的重要性。

魏允贞批判心学的“六经注我”的教法,认为应该弘扬儒学正统,希望通过尊经,让学子们明白在社会上的责任,挽救日益腐败的明王朝。在《原学示书院诸生叙》中制定了书院学生为学的原则,他认为为学要经历五个阶段:弟子之学、君子之学、成人之学、大贤之学、大圣之学。要达到这几个阶段,除了读圣贤书,修己行善,还要关心国家大事,不要忽略“闻见知之”的重要性,多闻、多见,不断提高自己分辨善恶的能力。

(三)三立书院的发展

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矫诏下令毁天下书院,三立书院被废止。但在魏忠贤被诛后,三立书院再次运转。崇祯七年(1634年),袁继咸任山西提学佥事,袁继咸字季通,号临侯,江西宜春人,复社成员。袁继咸所在的家族重教育,据《六柳堂遗集》中记载:“他的先祖元亨公的四个儿子都考中进士,始祖袁鲁训推崇陶渊明的为人,在四十岁回乡隐退后,修建六柳书院,为家族弟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7]按照明代提学惯例,出任一省提学后,需到各县巡视,选拔人才。袁继咸到任后,见到三立书院荒废已久,所以向当时的巡抚吴甡提议重新修缮三立书院,开学招生。吴甡同意他的提议,重新修建三立书院,在当时各县生员中,选拔优异者进入书院读书,共有250人进入书院读书。袁继咸重修三立书院之后,增加祭祀对象。在《三立祠传》中这样记载:“晋旧有三立祠。余既新之,祀古圣人自風后以至叔齐,凡十有七人。寓贤卜子夏等三人。名宦自叔向下,及续入石公璞等,凡二十有七人。乡贤自董狐下,及续入高公巍等,凡二十有四人。”[1]袁继咸重修书院,使书院在当时得到了发展,并且重新恢复祭祀秩序,从精神上引导学生,以立德、立言、立功为办学理念,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一时书院学术氛围活跃。

袁继咸经世致用的办学宗旨符合当时时代发展潮流,受到三晋学子的欢迎。关于袁继咸的办学情况,据《傅山全书》记载:“课法:每月大会三,皆至书院,日有馔,午后文完饮酒,各从其知为群;小会六,皆在各寓中(寓多在崇善寺)。每生日用米面菜钱,取足于学租,皆丰厚有余用。不时至崇善寺讲艺(即新寺),有病者亲至其寓所,与药饵调养之。”[8]当时书院的科目不仅有经学,还有火攻、防守等应用学科,突出经世致用的特点,并且办学破除旧规,提倡相互学习。袁继咸启用有专长的学生讲学,每月召开大会和小会,让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还提倡“各从其知为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爱好各自成群,相互讨论,互相切磋,共同进步。晚明社会动乱,当时山西的情况是“平汾潞泽,流贼竞起”,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三立书院的读书情况仍没有中断,据《六柳堂遗集》中记载:“秋榜出,登贤书者十居七,元魁称是”。[7]当时书院士人不仅在袁继咸的带领下,勤勉读书,而且不怕权势,在袁师被冤枉入狱后,敢于进京上诉,为袁师辩冤,这样的行为与袁继咸营造的多元活跃的氛围有关。

(四)三立书院的衰落

崇祯十四年(1641年),蔡懋德出任山西巡抚,他仿照袁继咸的办法对三立书院进行全面整顿,聘请傅山、韩霖等,讲学于书院,讲授战守、火攻、兵器、财用等方面的内容。讲学形式也循袁例,每月3次集会。第一次讲皇帝圣谕,属于政治活动,乡耆、里老都在;第二次讲经济,属于治省理政内容,举凡国家大政杂务利害的人都要参加,参与讨论,乡绅不参加,从政人员必须参加;第三次讲制举,类似考试辅导,科举应试的士子参加。但此时明王朝摇摇欲坠,李自成起义军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一举渡过黄河,从河津县禹门攻入山西。之后起义军攻势凌厉,迅速攻占河津、曲沃、绛县、垣曲、平阳等城镇。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攻陷太原,晋王桂被俘,蔡懋德在三立书院自缢而死。就此三立书院在晚明的发展历程走到尽头。

三、熠熠生辉的书院精神

(一)德才合一

儒家传统讲究“内圣外王”,即对内追求修身、对外心怀天下,有治国之才。在明中期以后明代士大夫从重德轻才向德才合一转变,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晚明社会动荡,士大夫急需寻找办法解决这一时代困局,另一个原因是从当时的思想界出发,晚明出现了回归孔孟之道的思潮,以反对阳明学“无善无恶”的命题,所以出现明中晚期士大夫精神世界向德才合一的转变。晚明三立书院的建立者魏允贞以儒家经典观念“三立” ——立德、立言、立功命名书院,使书院承载上德才合一的时代精神。蔡懋德对德才也有自己的观点,他称:“天下变乱日深,戡定亟需经济,而经济不本圣贤大道,则见小欲速,终非拨乱反治之真才。”[9]晚明士大夫以德才合一的精神寄托在三立书院身上,期许书院学生既要重视内在道德修养,也要不断实践提高自己治国平天下之才。

(二)重气节

袁继咸不惧权势,刚正不阿,积极抗争维护独立人格和民族气节。他的行为也影响了傅山、戴廷栻、薛宗周、王如金等人。薛宗周、王如金在反抗清军过程中,慷慨赴死,傅山非常推崇这两人的气节。傅山将他在三立书院学习、能遇到亦师亦友的袁师看得很重要,他六十岁回忆时称:“自袁师倡道太原,晋士咸,勉励,文章气节,因时取济。忽忽三十年,风景不殊,师友云亡,忆昔从游之盛,邈不可得余与枫仲穷愁著书,浮沉人,电光泡影,后岁知几何?而仅以诗文自见,吾两人有愧于袁门。”[10]蔡懋德在太原被农民起义军攻陷之后,自缢于三立祠,认为自己有愧于三立祠的文化精神,他的行为是杀生成全忠节,他的忠义构成了书院精神的一部分。三立书院以尊经、躬行立教,受书院学风影响,学子们有的不向阉党屈服,伸张正义、有的亡国后积极抗清,不负气节。这使书院精神传承下去,对后世产生影响。

(三)经世致用

陈宝良教授认为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的一个特点是在明中期以后开始向“认真”“任事”的角度转变,这不仅是对孟子士大夫人格的继承,也是对当时投安苟且之士风的反动。[11]晚明社会动荡,大多数实学思想家都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为救国救民投身教育事业。三立书院自建立之初,就以尊经、践履为办学宗旨,魏允贞提出为学之道要“知行合一”、袁继咸提出“经世致用”的办学目标、蔡懋德注重践履的意义,这种一脉相承的实践精神,对书院的学术风气起到了规范作用,提高了书院师生的社会责任感。书院注重改革,坚持尊经、躬行的办学理念,倡导经世致用从三立书院的学生傅山、薛宗周等人身上可以看出书院对其影响。傅山在写给戴廷试的《治学篇》中谈道:“文章小技,丈夫耻为;成一文人,正复不易;聪明知识,用不用间。”[12]我们可以知道傅山对待空读诗书的现象是批评的,他顺应时代的发展,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应该关心国家发展。

四、结语

三立书院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一种文化的象征。通过分析书院发展的原因、轨迹、精神,发现晚明三立书院从创办到衰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当时社会以及政治环境的影响,尽管经历了许多挫折,但是书院在魏允贞、袁继咸、蔡懋德的管理下仍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同时这些人身上所体现的对书院的重气节、德才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使晚明书院精神一脉相承,熠熠生辉,为三晋大地留下诸多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袁继咸撰,刘梅重编.三立祠传[M].清嘉庆二十三年刊本.

[2]夏燮.明通鉴(卷六十七)[M].长沙:岳麓书社,1999:1884.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3.

[4]薛瑄.薛瑄全集·读书录(卷八)[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5:1222.

[5]郝树侯.源远流长的山西大学——略述明清的晋阳书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02):105.

[6]李维祯.大沁山房集(卷一百一十一)[M].济南:齐鲁书社,1997:250.

[7]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16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6.

[8]傅山著,尹协理主编.傅山全书(第一册卷三十三)[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581.

[9]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2003:810.

[10]傅山著,尹协理主编.傅山全书(第一册卷二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367.

[11]陈宝良.求真务实:明代士大夫精神史的内在转向[J].浙江学刊,2012,(01):22.

[12]李德仁.傅山佚文《治学篇》注释[J].晋阳学刊,

1982,(04):83-87.

猜你喜欢

晚明
浅析邢慈静的书法艺术
晚明戏曲演出活动对通俗版画创作的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影响
晚明文人士大夫崇尚什么样的出游活动
晚明戏曲演出活动对戏曲刊本的影响考论
东林党的政治主张在晚明政治中的影响
《金瓶梅》中的孟玉楼形象新探
试论虞山诗派对晚明吴中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对沈士充的研究文献综述
科举竞争压力下底层文人的职业选择及其生存境遇
晚明消费社会士大夫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