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装备助力高质量课后服务研究

2023-10-26薛耀锋朱芳清朱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4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技术装备五育

薛耀锋 朱芳清 朱琳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3.14.001

摘  要  课后服务是支持“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课后服务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变革来满足课后服务中的多方需求。基于此,提出一种高质量课后服务平台构建框架,平台包含教育局端、学校端、教师端、家长端和机构端五个端口,旨在促进多元主体间的沟通与协作。同时平台还可以与其他开放平台联通,促进课后服务的开放式发展。在平台的支持下,课后服务将展现出新的样态,包括“五育”并举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双师课堂”模式的构建。高质量课后服务方案已应用于全国20余个省份的数十个教育局及中小学校,取得了良好效果。事实证明,高质量课后服务方案的应用可以构建课后服务的新生态、提升各方工作及交流效率、助力智能化教育治理,全面促进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课后服务;双师课堂;技术装备;“五育”并举;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14-0001-06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After-

School Services Assisted by Technical Equip-ment//XUE Yaofeng, ZHU Fangqing, ZHU Lin

1  研究背景

1.1  课后服务发展现状

课后服务是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顺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政治工程、系统工程,是提高教育质量与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有研究表明,课后服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教育表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1]。2017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

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主渠道作用”。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宽课后服务渠道、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将课后服务作为推进“双减”的重要举措[2]。根据政策整体要求,课后服务围绕全覆盖、高质量的目标展开,结合当前课后服务开展情况,在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提质增效减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1.2  课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课后服务目前存在许多问题,如师资不足、资金匮乏、课程质量不高等。供需两端的结构性问题是实现高质量课后服务所面临的挑战。

在课程结构方面,课后服务课程门类多样化不足,学校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学生选课趋同性问题突出;同时课程内容结构设计不够合理,课程实施方式单一,课程级别的界限划分不够专业。

在师资结构方面,城乡教师配置差异较大,课后服务专业教师结构性短缺,学科类教师偏多,兴趣素养类教师群体数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课后服务教师专业技能薄弱。

在资源结构方面,区域间、城乡间课后服务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差异较大,同时教师激励经费分配金额、分配方式对教师激励作用有限,教师负担过重[3];学校课后服务支持性资源配置不合理,课后服务配套缺失,使得课程实施时存在形式化、敷衍化的问题,未能真正发挥课后服务的作用[4]。

在保障机制方面,传统的以学校为主的单一中心模式难以保证课后服务实施质量,学校、政府、家长等各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存在壁垒,缺乏交流与沟通,且没有统一的监督管理机制,容易使课后服务走进形式化、敷衍化的误区。

1.3  课后服务中的多方需求

“双减”政策的长效落实牵涉到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多类行为主体内部及主体间复杂的利益关系[5]。课后服务需要多方助力,共同推进。只有了解课后服务中的多方需求,构建多方协同的保障机制,才能保证课后服务的合理性与有序性[6]。对教育局来说,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实现多层级的信息触达及全方位的数据掌控,对区域课后服务的形式进行系统规划;对学校来说,需要优质的课后服务课程、落地的兴趣课师资、系统的教务管理服务和特色打造方案,以实现课后服务的提质增效;对教师来说,需要降低课后服务的实施难度和门槛、减轻课后服务工作压力,同时要确保合理化待遇;对家长来说,需要随时掌握孩子在校情况,了解学校课后服务政策,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培养方案;对机构来说,需要安全合规的入校渠道、便捷的机构管理工具,来扩大课程宣传,促进校企合作,保证最终效益。

2  高质量课后服务平台构建

随着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课后服务多元角色治理平台,能够提高管理与沟通效率,推进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课后服务的整体流程包括校本课库建立、智能排课、自主选课、备课上课、监管监控、评价反馈等。为结合课后服务中的多元主体,完善课后服务流程,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本研究基于云思智学公司的课后服务产品,提出一种高质量课后服务平台构建框架。平台包含教育局端、学校端、教师端、家长端和机构端五个端口,旨在促进多元主体间的协作。同时,平台还可以与其他和教育相关的开放平台进行联通,构建新的课后服务开放生态。具体的高质量课后服务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

2.1  教育局端: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助力区域课后服务高效管理

教育局要发挥在课后服务推进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促进多方合作,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教育局端的主要功能包括区域监管、机构遴选、资金监管、舆情监控。

1)教育局端包含的区域数据监管系统需实时呈现课后服务全环节数据,助力教育主管部门实现统筹管理、科学决策,全面把控课后服务效果,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构建课后服务健康生态。通过平台数据,及时获取课后服务的质量及效果反馈,对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科学把控,精准指导。

2)教育局端应与机构端联通,通过平台建立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核查机制,将通过审核的教育机构的服务模式、资源配置等进行公开[7]。之后通过教育局端将学校端和机构端连接,选择符合学校需求的优质机构入校,实现区域内资源统一管理,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创新资源供给方式,构建高效的资源服务模式。

3)教育局端支持区域课后服务的资金与资源管理。内嵌全面的资金使用专项审批流程,联通银行支付系统,助力教育管理者进行区域内课后服务资金的监督与管理,提升资金保障能力,保障各方资金安全。同时该机制使得资金流通透明化,防止乱收费的情况发生。

4)教育局端拥有舆情监控系统,可实现实时舆情监测,及时进行舆情、危机公关处理、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等,营造区域内课后服务健康环境,提升家长对“双减”及课后服务的认同度。

2.2  学校端:打造智能、高效课后服务场景,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实施主体与主阵地,要保证内部优化与外部合作的共同推进。学校端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监管、智能排课、班级管理、教师管理等。

1)学校端包含学校数据监管系统,可供校方查看课后服务学生参与人数、参与率、教师数、课班数、课程数、学生出勤率、教师出勤率、课程参与率等数据信息,并随着课程开展随时更新,方便学校实时掌握课后服务动态开展情况。数据监管便于学校进行课后服务的阶段性评价,有助于校方课后服务的不断优化与创新。

2)学校端可实现智能选课与排课。通过与机构端的联通,校方可浏览平台中的课后服务课程库,引入机构课程,或上传校本课程,实现全校课程智能化管理。同时通过录入课程信息,实现系统自动智能排课,自动生成课程表与课程教室,减轻管理人员排课负担。并可按照学校、行政班、教师三个维度一键导出课程表,提高排课效率。

3)学校端支持课程班级管理,帮助校方全面了解课程开课信息,包括授课教师、上课时间、教学场地、参与学生等,便于学校进行开课班级的统一管理。同时,教务可将巡课信息实时上传至平台,确认教师及学生考勤,并进行课程与班级评分。

4)学校端可自动统计教师授课考勤,并按日期筛选,方便学校按周期统计教师考勤,进行薪资计算,提高管理效率。

2.3  教师端:提供完整的课程资源,支持教师轻松备课、自如上课、高效管理

教师是课后服务教学工作的主体,要保证课后服务课堂的实施效果。教师端的应用有助于推进课堂活动进行,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教师端的主要功能包括高效备课、互动上课、课堂管理等。

1)教师端与机构端联通,为教师提供完整的课程资源,包括课程详细信息、课件等等。教师不必花费额外时间进行教研与课程设计,同时备课负担也大大减轻,教师只需在课程开始前了解课程内容与活动即可。

2)教师端内嵌多种教学辅助工具,支持师生的高效互动。辅助工具包含随机提问小程序、表现激励展示板、分组竞赛计分板、白板、画笔等,让教师课堂组织更高效,课堂活动更丰富,课堂趣味性更强。

3)在管理方面,教师端包含信息化管理工具,可实现签到及签退、班级学生点名、教师及学生考勤自动统计、学生请假及快捷审批等功能,全面减轻教师班级管理负担。

4)教师端包含课堂风采模块,支持教师上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图片、视频以及学生课堂成果的照片、录像等,有助于进行课程评价。同时,该模块与家长端联通,可进一步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2.4  家长端:构架家校共育互联机制,提升课后服务满意度

教育的成效依赖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统一性,家校沟通是“双减”政策关注的重点[8]。家长端的应用有助于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家长端的主要功能包括选课报名、学情同步、课程评价、请假考勤。

1)家长端与学校端联通,显示学校课后服务的所有课程及课程简介,方便家长根据孩子实际情况进行选课报名,生成个性化智能课表。选课结束后可直接在家长端进行网上缴费,实现课程资源与课程价格的透明化,加强家校之间的信任关系。

2)家长端与教师端联通,可以实时查看孩子在课后服务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并与任课教师进行互动,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机制。同时家长端会显示学生的在校状态记录,及时告知学生的签到签退情况,保障学生安全。

3)家长端支持家长对课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在对应课程的详细信息当中。家长可以查看他人对课程的评价,以确定是否为孩子报该课程;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布课程评价,帮助其他家长深入了解课程,同时促进教师与学校对课程进行创新、优化。

4)家长端包含请假功能,可一键请假并实时计入教师端的学生考勤当中,简化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流程。

2.5  机构端:规范服务机构接入,打通校内外资源,实现区域均衡共享

校外教育资源是校内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专业教育机构可提供多样化的课后服务资源,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和形式。机构端应助力校内外教育合作机制建设。机构端的主要功能包括入驻申请、资金监管、课程管理、资源联通。

1)机构端辅助机构自主入驻区域课后服务建设中。机构填写信息与上传资质证明,经过平台核验后,进入教育局端核验环节。教育局根据当地课后服务政策需求与发展现状,选择适合的机构与学校对接。通过这种方式能高效引入优质校外资源,为学校解决校外机构入校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合作效果难把控的问题。

2)机构通过审核后,可入驻平臺,并与学校端联通,共建资金结算系统。打通多主体之间的资金流动,实现自助结算功能,减免了资金计算与管理所需的人力资源,提升资金管理效率。

3)机构对课程进行统一设计与开发后,将课程按年级与模块进行标准化录入,实行统一的课程及机构师资管理。同时,课程配套设施也可一并录入,并记录其存放位置。

4)机构端与学校端进行联通,将整套课程资源分享给学校。同时,学校可与机构沟通,提出自己的个性化需求,等待机构提供相应的教师、设备或定制课程等资源,实现校内外资源联通。

3  技术装备支持下的课后服务教学样态

3.1  “五育”并举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构建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各地各校要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创造条件开展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科学探究、班团队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等,发展学生特长”[9]。课后服务课程已被納入义务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中,是学校育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课后服务课程也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五育”为核心,搭建特色兴趣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体系需满足以下要求。

首先,课程形式丰富,需包含可供学校开展的科技创新、体能运动、艺术素养、思维逻辑、语言文学、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等兴趣课程及社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发展要求,为不同年级学生定制符合其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要求的课程。

最后,课程要体现跨学科性,学生可以围绕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进行综合学习或项目式学习,打破学科边界,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丰富课后服务层次[10]。

在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构建当中,由于教师精力有限,难以达到以上要求。通过课后服务平台,可以实现机构与学校间的平台联通,打破信息隔阂,以整合区域资源,实现本地优质课程、师资、场地多方资源均衡共享,助力形成规范化、体系化的本地课后资源库。机构聚焦于课后服务课程领域,负责联系全国各个领域的顶尖教师,构建丰富多彩的兴趣课程,为打造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提供核心助力;学校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相应课程,立足学校实际与学生需求,构建校本化课程体系。机构还可以助力学校打造特色课程、特色校园,建设专业兴趣社团,打造精品校园文化。这种多元主体的合作可以减轻教师设计课程与备课负担,有助于提高师生双方的课堂积极性;并且家长也可以通过平台详细了解课程体系,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课程,促进课后服务高质量推进。

3.2  线上线下结合的“双师课堂”模式

2020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要求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实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在中小学的常态化按需应用[11]。“双师课堂”对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师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高质量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双师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应用于传统课堂当中,更能在课后服务平台的支持下应用于课后服务教学当中,构建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课后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结合的“双师课堂”模式有赖于机构、学校与教师之间的配合。学校与校外非学科类素养课程培训机构合作,机构提供优质师资进行线上教学视频录制,减轻学校教师负担。通过严格、科学、系统的师资选拔及培训机制,保证标准化的课程质量,为落实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提供助力。同时,机构也可提供校内教师培训服务,与学校一起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

在具体的课堂中,应用“校内老师组织+线上老师主讲”双师教学模式。校内即线下教师主要负责教学活动推进与课堂环境组织。为进一步减轻教师负担,减少校内教师备课时间的同时保证课效,可通过教师端平台解决这一问题。机构为教师提供完整的备课、上课资源,在课件上体现完整的教学进度、当前的教学环节、建议的活动时间以及当前的活动重点,让教师完整地把控课程进度。线上教师借助课件中的录播视频,负责主要知识点以及重难点的讲解。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能满足教师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的需求,解决素养类教师缺乏的问题,减轻教师负担。同时,这种形式也避免了纯录播课程中学生参与感不强、组织性较差等问题。线上线下教师互补,构建了高效的课后服务教学模式。

4  高质量课后服务应用案例

高质量课后服务平台及技术装备支持下的课后服务教学模式在实践当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并取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由云思智学公司主导的高质量课后服务已落地上海、北京、浙江、湖北、河南、山东、广西、四川、辽宁、湖南、吉林、陕西、黑龙江、江苏等20余个省份的几十个教育局及中小学校。其中,辽宁省盘锦市实验小学、山东省新泰市平阳实验学校、湖北省宜都市教育局是较为典型的应用案例。

4.1  辽宁省盘锦市实验小学

从2019年3月1日起,辽宁省盘锦市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课后服务工作,各县区、各学校按照“一区一案”“一校一策”原则,制定了县区域内本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

盘锦市实验小学采取高质量课后服务方案,不仅提供周中的课后服务课程,也为周末有学习与看管需求的学生提供特色的休息日托管服务。通过学校与机构平台联通,获取优质课程,再与教师端进行联通,保证课堂效能。学校为学生提供以科创、艺术为主体的课程,满足学生对科学、传统艺术的热情和好奇心,让学生快乐、充实地学习。

根据学校平台统计数据,在2022年度,共有44个行政班级,122名教职工,2 080名学生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平均每周开设140余节课后服务课程,真正实现了规模化与个性化课后服务的高质量供给。

4.2  山东省新泰市平阳实验学校

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新泰市已实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有需求的中小学生全覆盖。根据“一校一案”政策,各中小学校努力将课后服务打造成育人新课堂。

新泰市平阳实验学校采取的是高质量课后服务方案,以“学校用心、教师精心、家长放心、学生开心”为理念,注重课后服务的减负、提质与增效。其中,多角色互通的课后服务平台实现了校、家、机构多级互联,简化了沟通与管理方式,确保了信息多层级流畅互通,实现了教师与管理者的工作减负、家校之间的沟通增效。平台提供的“五育”并举高质量素养课程、备课方案及双师视频,保证了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提质。

根据学校平台统计数据,在2022年度,共有50个行政班级、140名教职工、2 100名学生参与学校课后服务。根据2022年6月的调查显示,学生的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9.8%,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满意率达100%。

4.3  湖北省宜都市教育局

为落实“双减”政策,解决部分学生家长暑假照管孩子的后顾之忧,丰富学生暑假生活,湖北省宜都市教育局于2022年暑假期间开展了暑假校内托管服务,作为学期中日常课后服务的延伸。高质量课后服务共应用于全市32所义务教育学校,服务24 000余名中小学生。

首先,教育局与各学校之间通过平台联通,运用高质量课后服务平台进行高效管理。平台提供的机构审核、资金管控、数据统计等功能,有效减轻了教育局管理者的工作负担,提升了监管的及时性和决策的精准度。

其次,平台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暑期课程。其中,特色课程“健康暑假,安全同行”系列工艺课程的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其余的18门素养课程,涵盖传统文化、逻辑思维、科技创新等领域,旨在提升暑假托管育人质量。

最后,平台为教师提供全面、完整的备课资源体系。通过双师教学课件、教研培训赋能教师教学质量提升,促进线上线下教师协同育人合作,减轻了教师暑假工作负担,提升了教师教学效果。

5  高质量课后服务应用价值

5.1  构建课后服务新生态

通过平台助力课后服务的发展,形成更智能、更全面、更精准、更高效的革新型课后服务教育闭环模式。通过五个平台端口,构建联通政府、学校、教师、家长、机构的五位一体高质量智慧教育生态,实现全场景、全角色覆盖,并且做到全面质量监管及自动化资金监管,提升教育质量。打造高质量、全覆盖课后服务生态链,促进教育均衡、普惠发展。进一步推动学校及区域课后服务高质量落地,为教育管理增效、减负。同时,课后服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也能够随着平台的构建得到质的飞跃,使得课后服务在教学这一内核领域也发展出新的生态。

5.2  提升工作与交流效率

课后服务平台的构建,打破了课后服务各方之间的交流壁垒,简化了政府、学校、家长与机构之间的信息查看与沟通方式,有效提升了课后服务中的信息流转效率。平台的应用可以简化政府、学校、机构的管理流程,同时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减少了课后服务过程中的人力投入,使得课后服务向高效率、高效能发展。

5.3  助力智能化教育治理

课后服务平台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时监测课后服务安全与质量,可以为家长、教师、学校、机构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服务,并解决行政主管单位机构监管、课后服务供给、个性化学习、家校共育等诸多痛点问题。同时,平台有效保障课后服务安全、标准、有序实施,从开课前、开课中、开课后助力学校课后服务顺利落地及成果输出,减轻学校教务管理压力。通过常态化巡课、实时性考勤、全流程沉淀,助力学校从传统的纸质化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型,实现高效治理。

6  结束语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2]。课后服务作为课堂的延伸,不仅要解决“三点半”难题,更要突出对学生的培养作用,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随着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应用技术装备可以全面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使课后服务展现出新样态。课后服务平台的应用可以提升管理效能,构建多方合作机制,减轻教师负担,为学生带来多样化的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7  参考文献

[1] 张伟平,付卫东,李伟,等.中小学课后服务能促进教

育公平吗:基于东中西部6省(自治区)32个县(区)

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16-23.

[2] 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1):

69-78.

[3] 高巍,周嘉腾,李梓怡.“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后

服务:问题检视与实践超越[J].中国电化教育,2022(5):

35-41,58.

[4] 刘宇佳.课后服务的性质与课后服务的改进:基于我国

小学“三点半难题”解决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20(1):45-51.

[5] 钟程,谢均才.长效落实“双减”政策的困境与对策:

以政策执行网络视角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2(7):

64-72,79.

[6] 吴开俊,庾紫林,黄炳超.“雙减”政策下课后服务的

生态变化及多元协同[J].中国教育学刊,2023(3):12-

17.

[7] 薛二勇,李健,刘畅.“双减”政策执行的舆情监测、关

键问题与路径调适[J].中国电化教育,2022(4):16-25.

[8] 齐彦磊,周洪宇.“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遭遇

的困境及其应对[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32-36,

6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

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

[10] 柯雅意.“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小学跨学科课后服务的

教育生态建构[J].西藏教育,2023(3):60-64.

[11] 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J].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17):71-73.

[1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

民日报,2019-02-24(1).

项目来源: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2022年度教育装备科研课题“技术装备助力高质量课后服务实践研究”(批准号:CEFR

22017R12)。

作者简介:薛耀锋,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芳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硕士研究生在读;朱琳,华东师范大学—云思智学教育数字化战略联合实验室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技术装备五育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目录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欢迎订阅《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