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体育心理障碍成因及其纠正对策

2023-10-25陈铃金

体育风尚 2023年3期
关键词:成因分析心理障碍教学实践

陈铃金

摘要:体育是小学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門课程,通过体育学习能够让学生加强对知识、技能、技术的消化、吸收,循序渐进地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不可忽视的是,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融入度、积极性不高,主要在于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心理障碍,消磨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动力。当前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学情,把握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分析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类型以及产生原因,继而立足于实际,多维度、多层面进行纠正和解决,构建高效的小学体育课堂,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心理障碍;体育教学;成因分析;教学实践

学生是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人翁,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获得的全方位态度和体验会直接关乎体育教学的质量。就当前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形而言,学生存在的多样化的心理障碍,导致他们无法规范、科学地做出体育动作,完成体育任务,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大大缩减,难以达成教学目标。基于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障碍成因的分析和探索,以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为主要目标,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促使小学体育教学有序、顺利地推进和发展。

1.小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1.1学生自身的原因

(1)生理缺陷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良好的遗传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茁壮成长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部分学生可能在遗传上出现某些缺陷,这使得学生的心理发展出现异常情况。由于基因遗传因素以及学生在后期成长发展过程中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差异,学生在本身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胖瘦、高矮是非常直观生理差异,而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敏性则需要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得以展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生理素质领域存在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体育运动的效果。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高矮、胖瘦、力量、速度等多个维度进行有效的分析,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

比如就身体偏肥胖的学生而言,在学习前滚翻环节,会由于身体的圆润存在着自卑的心理,产生躲避的行为。就相对弱小的学生而言,在学习跨越式跳高等环节则会存在焦虑、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基于此,教师在教学环节,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让学生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缺陷,有勇气、有自信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2)心理波动

就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自身的思维并不成熟、认知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一旦外界有风吹草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心态都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比较感兴趣的体育内容则会表现出极强的积极性和兴趣度。而对于难度较大的体育项目,则容易出现胆怯、心悸,兴趣低迷的状态。甚至有部分学生会出现排斥、抗拒、厌恶的情绪,在生理状态上的表现则是心率加快、呼吸紧张、四肢无力等。

(3)外界干扰

就体育这一学科特性而言,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身,通常以户外运动为主,而户外运动则会受到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夏天,气温较高很多学生比较怕热,还怕晒黑,所以学生容易产生消极的运动状态。又或者在冬季,温度比较低,气候干燥,学生怕冷、怕冻,由此也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1.2教师教学原因

(1)教学模式落后

体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头戏,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手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就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而言,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化、机械化,教学过程缺乏创新、创意,长期以讲解、示范、练习为主。学生长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之下,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觉得体育训练无趣、乏味、枯燥,这使得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会大打折扣。

(2)沟通存在障碍

沟通在于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要讲究艺术性、有效性、灵活性、针对性。但是实际情况而言,部分教师在和学生沟通的时候,缺乏对学生性格的了解,要么语言过于严厉,要么语言过于平淡,所起到的沟通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和教师的有效沟通,容易对体育运动产生抵触的情绪,消极对待体育运动,逃避体育训练,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张,难以形成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难以达成亲其师、信其师、敬其师的效果。

2.小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纠正对策

2.1关注学习兴趣,营造良好氛围

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推进课程的开展,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养成持续锻炼的习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体育教学环节,要着重把握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爱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此帮助学生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

其一,以玩代练,落实游戏化教学,激发兴趣,达成寓教于乐的目标。针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而言,他们爱玩、好动,对新奇的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基于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可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切入体育教学,安排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或者一些游戏活动,由此让游戏点亮小学体育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以小学篮球教学为例,投篮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项教学内容。教师具体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一分钟定点投篮和定量投篮的游戏活动中。在具体的游戏中,教师要求每个小组的球员有序地站在篮球底线,由第一个球员手持篮球,限定投篮的时间以及投篮的次数,小组成员可以轮流进行投篮,最后累积小组得分。在这个游戏活动中,教师以趣为依托,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游戏技巧,争取获得更高的分数。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即能够体会到篮球运动的乐趣,同时又能够强化自身的投篮能力,可谓是一举双得。

其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优化教学手段。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部分学生本身的运动素养不足,运动兴趣淡薄,这导致他们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难以有效激活学生的运动的潜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优化教学教学手段,以宽松、和谐、愉悦的环境提升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攻克心理难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从最初的要我运动转变成为我要运动,由此缓解学生的紧张、焦虑、疲劳情绪,使得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以更加愉悦的情绪参与运动、参与实践,使得小学体育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生机和魅力,增强感染力。

比如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的方式,落实体育教学,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和体育环境。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化差异,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教师则应该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也强调学生之间要做到尊重、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此外,教师可以调整训练的难度,提升训练的梯度,使得体育训练能够与学生当前的运动水平相互适应,学生顺利完成运动任务,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运动信心,消除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存在的恐惧、自卑心理。

2.2抓住心理特征,满足学习欲望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多维度、多层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实际运动需求。教师具体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展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训练活动,提升了体育课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让学生逐渐爱上体育。

其一,抓起始,改善心态。体育是整个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系统性的体育学习,所面对的都是一些新颖的内容,所接触的是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很多学生难免会存在畏惧心理。基于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状态,了解他们胆怯恐惧的原因,瞄准切入点,有效消除学生心理层面所产生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比如在小学田径运动中,很多学生总是担心自己跑不快、跑不好,导致他们面临着严重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为了使得学生的焦虑、害怕情绪得以缓解,教师则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鼓励学生一起参与到热身准备活动中,可以通过捕鱼撒网、长江黄河等趣味性较强的跑动类准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整个课堂活起来,同时学生通过前期的热身准备,舒展筋骨,获得身心的愉悦,以更饱满的信心和高昂的情绪,怀着必胜的信念参与田径训练。

其二,抓过程,促进健康。小学体育教学是提升学生运动素养,强化学生运动能力的重要途径。整个运动过程具有丰富的动力运动教育元素,教师要灵活地运用这类教育元素,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比如在队形队列的练习中,教师则要求学生关注队伍的整齐性、统一性、规范性,将目光和精力聚焦于整个队伍的排头,使得队伍能够按照特定的要求快速集结完毕,真正意义上达到一人就是一个队伍的效果,由此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而在走跑类的练习中,教师则可以将体育项目与游戏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多元化的游戏活动,不断提升学生身体的柔韧性、敏捷性,增强学生走和跑的技能,同时游戏化的活动具有更多的创意、创新,能够促进学生游戏思维的发展以及体育素养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将目光聚焦于体育运动训练的整个过程,从多个维度切入,以多样化的体育项目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学生的情绪,丰富学生的体验,助力学生累积丰富的运动经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3教会自我调节,消除不良情绪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中,普遍存在着喜怒哀乐等多样化的情绪,而不可忽视的是,情绪的爆发和反馈要讲究度,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则是陷入到任性、胡闹、无礼的泥沼中。学生作为自我情绪的主导者,应该具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是由于小学阶段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主导自我情绪这一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弊端。当前小学体育教师推进教学活动最重要的落脚点之一则在于教会学生能够自我调节情绪,消除不良情绪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由此帮助学生攻克心理障碍,跨越心理难关,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达成良好的运动效果。

其一,认识气质。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参与到不同的体育活动中,会经历不同的心路历程,最终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形式也各有不相同。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气质都有所差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分析、观察学生的气质,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比如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具有较强的忧郁气质,基于此,教师则可以给予这类学生适当的鼓励、夸奖,采用单独关心、帮助、保护等方式,让学生获得运动的信心,能够从心理层面战胜自己,完成挑战。

其二,鼓励学生交往,相互帮助。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和发展,他们对于人际交往表现出强烈的欲望,同伴之间的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也是促进学生自信、健康发展的重要元素。体育是一项集体性的活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可以积极组织合作性、团队性的体育比赛等,让学生在交往、合作的过程中尊重彼此、帮助彼此,学习他人身上的长处,同时给予他人鼓励和指导,由此使得学生在良好的交往互动过程中获得深厚的友谊,获得更多的动力和信心,逐渐消除内心的不安、焦虑。

2.4优化教学评价,促进身心发展

教学评价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有效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评价模式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和不足,难以实现教学评价的激励、引导、鼓励作用和价值。当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教师应该优化教学评价,落实科学的、全面的、有效的评价,给予学生思想、行为的良好指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其一,注重评价的多样性。教师在评价环节,可以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提升评价的多样性、科学性。比如在定量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进行评价。在定性评价中,教师可以就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态度、合作状况进行有效评价。

其二,适度评价,增强信心。部分体育训练项目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很多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容易丧失信心,消极对待。基于此,教师则可以全过程观察学生的运动训练,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适度的评价,借助语言艺术魅力,激励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运动热情。

其三,评价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的评价环节,往往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不可忽视的是,教师的个人评价存在片面性,为了改善評价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自评价、同学互评纳入到整个教学评价体系当中,提升评价的丰富性、科学性。

3.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所形成的性格、情绪、意志、人格、兴趣等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发展而言,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具体可以从关注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氛围、抓住心理特征,满足学习欲望;教会自我调节,消除不良情绪;优化教学评价,促进身心健康等多个维度着手,帮助学生不断攻克心理的障碍,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能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赖宇峰.小学生体育心理障碍成因及其纠正对策[J].教师,2018(34):102-103.

[2]章玮,乐肇炜.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08):182.

[3]张开文.中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03):98-99.

[4]蔡洪福.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探究[J].考试周刊,2009(28):141-142.

[5]陈永进.小学生体育学习心理障碍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教育,2008(04):24-26.

[6]陈永进.小学生体育学习心理障碍成因分析与突破对策研究[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7(06):20-22.

猜你喜欢

成因分析心理障碍教学实践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游泳教学训练中学生恐水心理的成因及克服策略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的成因分析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