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体育教育中发现和促进学生个体差异的策略研究
2023-10-25陈天天
陈天天
摘要:体育教育与知识类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更加关注学生身体发展情况。随着人们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发现和促进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差异成为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通常情况下,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具有一定自主性,再加上初中阶段学生往往会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相应体育项目,但基于他们兴趣点的不同,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限制,与时俱进,用先进思想武装自己,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发现和促进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其更好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发现;促进;个体差异;策略研究
长期以来,初中体育教育的考核标准以学生体质状况为主,两极分化问题十分严重,致使部分学生难以产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对身体素质和运用能力的整体提高造成负面影响。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只有当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契合的情况下,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确保对一般与个体、集体与个体关系的正确处理。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深化学生情感体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学生个体差异的概念
个体差异,顾名思义,指的是基于身体综合素质的不同,在同类问题方面学生所表现出的不同。差异的体现可以是多个方面,如身高、体重、兴趣爱好等,而造成差异存在的原因同样包含多个方面[1]。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以进一步推动教学工作的改进。
2.初中体育教育中发现和促进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意义
2.1推动学生体育发展
教师深入分析、研究学生个体差异,找出主要原因所在,进而提升体育训练指导针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身体条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更具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身体素质,实现自身在体育科学中的更好发展,奠定今后成长的坚实基础。
2.2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在传统体育课堂中,教学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由于教学活动内容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所获得的训练不够系统和全面,再加上教师采取了同样的标准,从而对最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学生不同,兴趣爱好、身体条件等也会存在一定差异,想要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发现和促进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对学生的全面认识,进而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初中体育教育中发现和促进学生个体差异的策略研究
3.1调动积极学习,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要求初中体育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从根源上改变学生对体育活动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这就需要初中体育教师做到因人而异,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养,结合个性化发展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教师应明确教学的总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以体育项目的特点为依据,结合学生各方面,包括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的实际情况,制定能够推动班级每一名学生发展的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目标指的是学生在现有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努力的付出,达到更高的层次水平[2]。
例如,在教学背越式跳高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将其分成水平高低不同的两个小组,并设置相应的起跳点。然后明确基本完成背越式跳高动作为教学总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别为水平较低的一组需要在掌握背越式跳高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初步完成动作;相对而言,水平较高的一组,则需要对动作技术做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提高动作质量。学生可以立足自身實际情况自主选择,或可以选择起跳点高的一组进行练习,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或选择起跳点低的一组,完成训练目标。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加强以及运动技能的提高,也要适当调整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通过不断成功体验的获得,实现学习积极性的最大程度调动。
3.2选择合理方法,推动技术动作掌握
想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结合多方面因素,如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完善教学活动流程,提升学生学习积极程度,提高学习效能,推动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1)因材施教
教师以学生性别、运动基础等的差异为依据,针对同一技术难度采用分层教学,以使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若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则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反之,则可以适当降低难度,适应能力较差学生的发展要求。另外,学生分层具有动态性以及可变性特征,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不同时期的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进行相应调整。举例来说,教学跨栏体育项目时,可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个小组设置较高的高度,第二个小组则是在降低高度的同时,保持栏间距不变,第三小组不仅要适当降低高度,而且要缩短栏间距,以橡皮筋代替栏板。学生可以充分考虑自身动作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高度练习,在其掌握了跨栏动作后,可进入到其中组练习,这样,不仅学生都能学会同样的技术动作并达到熟练的程度,而且也都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合作学习
当教学内容不具备较大的学习难度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较为合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遵循同组异质原则,将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分在同一组,通过组内互相学习、纠正,提高学习质量。以教学乒乓球反手推挡球为例,教师可以让掌握较快和较慢的两名学生为一组,利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实现共同提高。在体育游戏和体育教学中,对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使用最为普遍,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还能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以及学生间的合作,推动学习目的的顺利达成。
3.3丰富课堂活动,推动学习效果提高
长期以来,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化严重,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极易引发学生抵触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给予重点关注[3]。课堂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要场所,丰富的课堂活动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在教师的指引下,顺利完成体育项目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在展开课堂活动时,作为体育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就初中阶段学生而言,属于他们个人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少,而体育课仿佛“救命稻草”一般,被学生所重视。基于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应立足长远发展角度,投其所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活动,提升学生体育课喜爱程度,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首先,全面了解、深入分析学生喜好,认真规划其所倾向学习和练习的体育项目,科学合理制定课堂教学计划,奠定深化课堂活动体验的基础。实践表明,男生普遍喜欢运动量大的活动,如篮球、足球等,女生则比较倾向于具有较强灵活性的训练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
3.4增加体育文化,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比较期待体育课,主要是因为体育课的教学场所与其他科目不同,可以走到户外进行锻炼,并且理论知识的讲解时间少,大部分课堂时间都归学生自己,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体育锻炼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等场地比较大,学生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为此,体育教师就可以从课堂导入环节入手,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兴趣,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
具体来说,体育教师可以选择趣味性较强的内容进行导入,体育赛事的新闻既能让学生了解体育发展历史文化,又能调动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例如,在进行百米冲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苏炳添的比赛进行导入,为学生讲解苏炳添比赛的情况,与学生讨论苏炳添与博尔特百米技巧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只有明白自身的优势,并进行正确的练习,才能达到考核的标准。
3.5注重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
在以往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比较高,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体育锻炼[4]。但是,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需要做好自身的引导和指导工作即可,为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现和促进学生个体差异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明确的认识,并能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案和活动,使学生能在自主锻炼中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当教学内容为练习某些运动时,教师可以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转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设计多样化的训练任务,让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模式进行练习,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学生学习体育的压力,还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有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三步上篮”此项技术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布置不同的训练任务,让学生在训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一:掌握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投篮姿势要正确;任务二:三步上篮的命中率达到40%;任务三:实战中灵活运用三步上篮技术。学生可以根据选择不同的任务进行练习,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后能够具有成就感,并能向着下一个任务努力,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初中体育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升。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是学生具备充分的發展空间,如果教师过分干预学生的选择,会弱化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长此以往个性化发展就流于形式。因此,初中体育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适当的引导,构建良好的师生相处模式,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推动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3.6创办趣味运动,提供个性发展机会
通常情况下,运动会上的体育项目都来自学生课堂所学,如长跑、短跑等跑步项目以及立定跳远、急行跳远等跳远项目,且运动会开展时间较为统一,需要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导致学生并不认为运动会区别于体育课。想要使学生获得新颖的课堂体验,发现和促进学生个体差异,可以将一些新型体育项目加入到运动会中,结合学生兴趣爱好,打造“趣味运动会”,使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充分尊重。
既然开展趣味运动会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差异发展,那么所包含的体育运动项目就要具有一定广泛性,以全校师生喜欢的体育运动为切入点,分别开展田赛、径赛以及场地赛,其中田赛以跳高、跳远等体育运动项目为主,径赛的主要内容则是各种形式的跑步活动,场地赛则主要由篮球、跳绳、踢毽子等活动构成。学校师生可以以自身兴趣爱好为依据自主选择,体育教师则负责对运动员进行编组,且每一个小组中的1号学生在挑战完所选择的田赛项目后,2号和3号学生依次参与径赛和场地赛项目的挑战,最后,对比各个小组同样项目完成所花费的时间。从表面上看,这种方式较为繁琐,但每一名学生发展个性的机会都得到了充分保证。
3.7树立学生自信,关注个性心理差异
学生的心理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明确具体的教育策略[5]。如为学生提供其优势项目的表现机会,最大限度呈现其闪光点;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创造积极参与的契机,激发集体荣誉感,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任何形式的训练,教师都要给予密切关注,适当安排一些具体活动,并在进行指导时,了解其练习状况并给予表扬,同时提供充足的表现机会。
3.8有效教学评价,推动学生心理发展
在初中体育教育中,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并确保教学评价的及时性,鼓励学生的同时,采用互动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展开针对性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他们的全面了解,促进其个性差异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一些先天条件较差的学生,即便付出了辛苦努力,但与班级中学习较好的学生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的评价标准不能仅仅是优秀程度,而是要具有一定针对性,对于优秀学生,在鼓励他们的同时,要引导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而评价那些学习较为吃力的学生时,要以指导和帮助为主,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和表扬他们的进步,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从而坚定克服困难的决心,更加努力,更加要求和表现自己[6]。同时,个性化的体育评价不仅仅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进行差异化的评价,更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策略,如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了解自己与其他同学身上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价值,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好的展现出体育个性化教学的效果。
4.结语
相较于其他学科,初中体育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能直观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且对学生优异程度的判断不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因此,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更应发现和促进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其学习需求,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以推动素质教育最终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晓妹.创新教学理念,尊重个体差异——人本视域下初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9):21.
[2]朱军.解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差异性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2018(04):56.
[3]史俊.浅谈初中体育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个性发展[J].新课程(上),2015(01):43.
[4]窦美婷,李长志.尊重个体差异 促进教育公平——从教育公平视域探索体育教学中的“差异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3(11):36-37.
[5]杨吉斌.简论体育教育中学生个性差异与个性发展[J].青少年体育,2019(11):96-97.
[6]张二涛,周望梅.浅谈体育教育中学生个性差异与个性发展[J].新课程(中学),2017(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