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封面图像考释

2023-10-25赵剑峰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考释

赵剑峰

[摘 要]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的封面图像一般被认定为《宋朝科举考试图》。文章通过史料实证,从殿试流程、考场秩序、门禁制度、应试服装、阅卷要求五个角度,揭示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的封面图像其实选自《帝鉴图说》中的“召试县令”图。解读图像必须保证观察角度的全面性,不能以偏概全,必须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分析,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关键词]封面图像;考释;宋朝科举考试图;帝鉴图说;召试县令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9-0052-05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的封面(见图1)中的图像一般被认定为《宋朝科举考试图》。2016年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1页引用此图时也明确标示其为 《宋朝科举考试图》。网络上更是众口铄金,几乎都认定此图是《宋朝科举考试图》。除此之外,一些专门研究科举制的专著的封面也使用了此图,如梁庚尧《宋代科举社会》的封面(見图2)、陈薛俊怡《中国古代科举》的封面(见图3)、李承和宋新夫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价值研究》的封面(见图4)、唐群《隋唐科举与名士》的封面(见图5)以及李尚英《科举史话》的封面(见图6)。

面对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的封面图像是不是《宋朝科举考试图》的疑问,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组采取了回避的策略,一方面继续选用此图像,另一方面略去了文字注释。但是,此图像给中学历史教师、学生带来的困扰依然存在。直面图像,详做考释,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才是最好的中学历史教学之道。

一、为什么说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的封面图像不是《宋朝科举考试图》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6]5让我们通过史料实证,从殿试流程、考场秩序、门禁制度、应试服装、阅卷要求五个角度,共同揭示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封面图像的本来面目。

(一)从殿试流程看科举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三级也是最高一级考试,时间只有一天,试策一道,一千字以上。士人只有通过殿试,才能获得出身,真正实现了“跳龙门”之最终目的[7]128。为防止考官和中试者勾结,宋朝的第一代天子太祖在贡举的后面又添加了一个考试。太祖自己担任考官,施恩于中试者,将他们全部当作自己的弟子,而自己则成了最大的义父,从而谋求官僚大团结。这就是殿试的起源,该模式直到清朝都被历代的天子所继承[8]85。

关于殿试的全过程,据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所制定的《亲试进士条制》记载,大致为:凡策士,即殿两庑张帟,列几席,标姓名其上。先一日表其次序,揭示阙外,翌旦拜阙下,乃入就席。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初]考官定等毕,复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编排官阅其同异,未同者再考之;如复不同,即以相附近者为定。始取乡贯状字号合之,即第其姓名,差次,并试卷以闻[7]42。

殿试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其非常重视仪式感,重视流程,重视天子和举子之间的森严等级,对考场布置、座位次序、试卷收发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但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的封面图像来看,“举子们”并没有按照规定,依次对号在宫殿东西两廊的小帐幕中端坐应试,而是在庭院中站着考试,随意下位,相互作揖,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这既不符合严肃的殿试氛围,又不符合程序烦琐的殿试流程。

(二)从考场秩序看科举

南宋殿试制度规定:试桌设于殿陛两廊,奏名进士依座位榜就座,然后给散试题。北宋前期,无论省试、殿试,举人有题意不清,皆可向试官进问,谓之“上请”。到仁宗景祐中(1034—1037年),“稍厌其烦渎,诏御书院具试题,书经史所出,模印给之”,从此以后,殿试“遂罢上请之制”[7]129。在考场内,考生不许交头接耳,互通消息。有的考生想要喝水,只能喝用来研墨的水[9]85。南宋御试官种类甚多,有初考官、覆考官、详定官、初考点检试卷官、覆考点检试卷官、封弥官、誊录官、编排官、对读官、巡铺官等[7]137。巡铺官——与省试巡铺官一样,相当于后世的监考,职责是监督和防止奏名进士在御试中可能出现的作弊行为。北宋前期,御试巡铺官委之甚重,多由台谏官出任,大约自北宋中后期起,改用宦官为之,直至绍兴年间亦然[7]139 。

为了严防作弊,宋代殿试设有多位监考官,且程序严密,严禁考生向试官进问,严禁交头接耳、互通消息。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封面图像中的“举子们”轻松散漫,随意交谈,甚至有一个“举子”直接上前和考官模样的人交流,这显然与宋代殿试制度完全不符。

(三)从门禁制度看科举

根据南宋殿试的严格要求,省试中获得奏名的举人,同样需要通过书铺缴纳空白试卷以供殿试之用,并从书铺处获得《御试须知》一本。礼部通过书铺先后给正奏名、特奏名分发参加殿试之号(凭证)。试之日,奏名进士和特奏名进士依号进入殿门,一失其号,则不得入[7]129。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的封面图像中,殿门大开,门口还有人在作揖、交谈,并不需要“依号进入殿门”,这与宋代为防止考生夹带书本进入考场,“专门设监门、巡铺等官吏,进行搜索、巡查;一旦查获,即严加处罚”[10]7的森严的门禁制度有着较大反差。

(四)从应试服装看科举

在宋太宗亲自举行殿试的时候,随员之一的王禹偁留下了讴歌盛况的诗篇《应制皇亲试贡士歌》,其中提及“麻衣皎皎光如雪”,大概是因为贡士们在进入天子的宫殿时,都身着新做的麻布衣服,而衣服如白雪般随风飘舞[8]92。但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的封面图像中,“举子们”的衣服颜色以青色、绿色为主,衣着华丽,制式官化,与印象中寒窗苦读的士人形象相去甚远,这明显不符合宋代科举规则。宋朝承袭唐朝旧制,以衣服的颜色来区分官品的尊卑。宋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着紫色,五品以上穿着朱色,七品以上穿着绿色,九品以上穿着青色。据此可以断定,插图中的人物为一些中下级的官员,而不是普通的应举士人[11]61。

(五)从阅卷要求看科举

宋代建立了糊名和誊录制度。糊名,就是把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所以又称弥封或封弥。糊名最早出现在唐代,但那时只实行于选人注官的吏部试。淳化三年(992年)三月,太宗御崇政殿复试合格进士,根据将作监丞陈靖的建议,糊名考校。此后,糊名考校被逐渐推广,不仅施行于殿试、省试,还施行于诸州发解试。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后来,根据袁州人李夷宾的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了。糊名、誊录制度的建立,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挥了很大的效力[12]17。

根据糊名和誊录制度的要求,殿试现场应该有专门的官员做好糊名和誊录的前期准备工作,以防错乱。交卷是最紧张的时候,应该严防死守、绝不容许出半点差错。但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的封面图像看,“举子们”完成答卷后轻松随意地直接提交,根本没有专门的监考官按照考场规则收卷,这与严密繁苛的糊名和誊录制度相去甚远。

二、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的封面图像到底是什么

(一)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的封面图像出自哪里

通过史料查证,原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封面图像根本不是《宋朝科举考试图》,而是出自明代张居正编写的《帝鉴图说》[13](见图7)。

《帝鉴图说》是明朝晚期内阁大学士张居正为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编写的教学课本。考虑到十岁的小皇帝很难理解四书、《资治通鉴》的意义,张居正嘱托翰林院侍读学士、讲官马自强等人,从历代历史事件中选择出善而可以为法者八十一事,恶而可以为戒者三十六事,每一事按其本意绘一图画,后录传记文字,再附以白话文直解。此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取唐太宗以古为鉴之意,取名《历代帝鉴图说》,简称《帝鉴图说》。

《帝鉴图说》,以史为鉴,善恶并陈,正确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实际。朱翊钧看到此书以后,非常高兴,不用别人讲解,根据图文就能了解其内容十之三四。从此他便把此书置之座右,随时翻阅,常常于日讲之后,命张居正为其解说,对于有些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讨论。

(二)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的封面图像具体内容是什么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的封面图像是《帝鉴图说》上篇“圣哲芳规”中的“召试县令”图(见图8)。

“召试县令”出自《旧唐书·韦思谦传》,记述唐玄宗重视地方官的任命,亲自考试县令的故事。

【“召试县令”原文】玄宗悉召新除县令至殿庭,试理人策,惟韦济词理第一,擢为醴泉令,余二百人不第,且令之官,四十五人放归学问。又敕京官五品以上外官刺史,各举县令一人,视其政善恶,为举者赏罚[13]130。

【解文】玄宗以县令系亲民之官,县令不好,则一方之人皆受其害,故常加意此官。是时有吏部新选的县令二百余人,玄宗都召至殿前,亲自出题考试,问他以治民之策,那县令所对的策惟有韦济词理都好,取居第一,拔为京畿醴泉县令,其余二百人,文不中第,考居中等,姑令赴任,以观其政绩何如。又四十五人,考居下等,放回原籍学问,以其不堪作令,恐为民害也。又敕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及外面的刺史,各举他所知的好县令一人,奏闻于上,既用之后,遂考察那县令的贤否,以为举主的赏罚,所举的贤,与之同赏,所举的不肖,与之同罚,所以那时县令多是称职,而百姓皆受其惠,以成开元之治。今之知县,即是古之县令,欲天下治安,不可不慎重此官也[13]130-131。

《帝鉴图说》一书,原为帝王读书而编写,内容简单,通俗易懂,其中的许多理论和方法,经实践证明在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将该书所含图画用作教科书封面及插图,很有必要。但切忌张冠李戴,将反映唐玄宗重视吏治、赏罚分明的“召试县令”图误以为《宋朝科举考试图》。

(三)还有一张相仿的经常被误用的图像又是什么

在《帝鉴图说》中,还有一幅图也经常被误读为《宋朝科举考试图》,那就是《帝鉴图说》上篇“圣哲芳规”中的“天章召见”图(见图9)。此图也常被一些研究科举制度的专著作为封面,如宫崎市定《科举》的封面(见图10)、李兵和刘海峰《科举:不只是考试》的封面(见图11)、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上册)》的封面(见图12)、朱志先《科举万象》的封面(见图13)、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的封面(见图14)、  宋元强《清代科举制度论集》的封面(见图15)等。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此一并释疑。

【“天章召见”原文】仁宗幸龙图天章阁,以手诏问辅臣及御史中丞以上时政阙失,皆给笔札,令即坐以对。时翰林学士张方平条对四事,帝览奏惊异,诘旦更赐手札,问诏所不及者。侍御史何郯乞诏两制臣僚,自今有闻朝政阙失,并许上章论列。帝嘉纳之[13]178。

【解文】仁宗曾临幸龙图天章阁,召见辅弼大臣,及御史中丞以上,因此手诏,问诸臣以时政欠阙差失处,都给與纸笔,着他就坐上开写以对。当时诸臣皆有奏答,唯翰林学士张方平条答,汰冗兵、退剩员、慎磨勘,择将帅四事,帝见其所言,切于治道,深加惊叹。明日早,又赐手敕,询问他昨日诏书上所不及的事,着他一一奏来。又有侍御史何郯上言,翰林管内外制文的诸臣,原是为备顾问而设,乞诏谕他,今后但是朝政有阙失,得于见闻之真者,并许他上疏论列,直言无隐,以助圣化。仁宗因何郯说的有理,也欣然从之。盖仁宗求治之心甚切,故引见群臣面加咨询,使之条对,惟恐忠谋谠论不得上达。及闻张方平等直言,又复虚心延访,嘉奖听受,所以那时朝政修举,海内治平,为宋朝守成之令主也[13]178-179。

原来,“天章召见”图描绘的是宋仁宗召见辅弼大臣讨论朝政得失的情景,反映的是宋仁宗虚心纳谏、政治清明,和科举考试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这又是一个张冠李戴的经典案例!

三、教训及建议

无论是《帝鉴图说》中的“召试縣令”图还是“天章召见”图,均被误认为是《宋朝科举考试图》的原因,笔者推测可能有二:一是因为“召试县令”图和“天章召见”图中描绘的情景比较符合研究者们对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想象;二是因为“召试县令”图和“天章召见”图色彩鲜丽、制作精美,是中国古代史中难得一见的高清图片,比较适合用作图书封面、插图。

但是,“图像释读过程充满陷阱”[18]77,“图像的可信度有多高,其误导程度就有多深”[18]78。虽然基于史料的实证是还原史实最基本的方法,但是,因为受制于观点、立场和认识水平,往往同一幅历史图像,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历史解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且误导愈深,贻害愈广。因此,解读图像必须保证观察角度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不能仅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出发,也不能只挑选其中一部分史实。只有尽可能全面、充分地考察全部史实,才能厘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从中学历史教学的角度看,《宋朝科举考试图》的误认是一个需要特别记取的教训。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认识到对史料的来源、性质及价值进行鉴别和考证的重要性,秉持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等原则,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增强史料实证意识。历史教师还要时刻谨记“历史学的首要任务是探求历史的真实,史料考证是治史之本,实证主义不可须臾或离”[19]21。

[   参   考   文   献   ]

[1]  梁庚尧.宋代科举社会[M].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

[2]  陈薛俊怡.中国古代科举[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

[3]  李承,宋新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4]  唐群.隋唐科举与名士[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5]  李尚英.科举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7]  何忠礼.南宋科举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宫崎市定.科举[M].宋宇航,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9]  张利.宋代科举考试防弊措施[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4-85.

[10]  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11]  赵海明.对《宋朝科举考试图》的质疑与探究[J].中学历史教学,2019(3):60-62.

[12]  王道成.科举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3]  张居正.帝鉴图说[M].陈生玺,贾乃谦,译注.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14]  李兵,刘海峰.科举:不只是考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15]  朱志先.科举万象[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9.

[16]  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

[17]  宋元强.清代科举制度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8]  孔令伟.图像证史,还是一个视觉童话?[J].中国图书评论,2011(6):77-80.

[19]  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3):5-24.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考释
“名媛”的词义及其流变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
南安中宪第郑运锦之子郑汝成墓志铭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2000年以来《水经注》词汇研究综述
《仪礼》郑注“相人偶”新诂
亳州方言词语考释
宋贾昌龄墓志考释
秦皇岛古代官印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