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医融合”背景下瑜伽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

2023-10-25胡淑娟汪献旺

运动精品 2023年3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医学知识体医

胡淑娟 汪献旺

“体医融合”背景下瑜伽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

胡淑娟1汪献旺2

(1.长江大学 教育与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23034;2.长江大学医学部,湖北 荆州 423034)

“体医融合”背景下,瑜伽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在瑜伽复合人才紧缺的条件下,建立科学的瑜伽教学模式,是培养瑜伽专业人才的关键。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及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瑜伽课程的现状、体医融合的瑜伽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构建方式及实施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指出体医融合下的瑜伽教学模式应以瑜伽与医学知识的融合运用为准则。为探寻符合体医融合方面的复合型瑜伽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进一步完善和改革瑜伽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体医融合;瑜伽课程;教学模式;运动处方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来,“体医融合”的健康促进新政策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时强调“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重要性[1]。如何实现医疗和体育锻炼之间的有机结合,运动康复专业的出现就是最好例子[2]。起源于印度的瑜伽,作为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是治病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健康知识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大量的瑜伽损伤出现,不当运动导致的瑜伽损伤事件屡见不鲜,如何引导大众科学的锻炼[3],预防瑜伽损伤,以及瑜伽损伤之后如何进行康复都需要有医学知识的专业瑜伽人才,然而瑜伽的体医融合专业人才稀缺,市场上的瑜伽教练大多都是经过短期培训直接上岗,教学能力一般,专业知识匮乏,教练员总体数量多,但专业化教练员不足[4]。学校作为培养瑜伽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大部分高校有开设瑜伽课程,但存在没有统一教材,课时偏少,授课内容不统一,健康、医疗的相关知识是薄弱环节,导致高校瑜伽方面“体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失等问题。因此,新形势下瑜伽的课程设置, 应注重加强学生医学知识的培养,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构建体医结合的瑜伽课程体系,培养出一批“体医结合”的瑜伽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瑜伽人才多样化的需要。

1 瑜伽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瑜伽是古印度修行者在修炼时发现自然界很多生物生病时不需要任何治疗就可以自然治愈,于是,修行者们根据观察、模仿动植物的经验而创立出的有益身心健康的一种锻炼方法[5]。瑜伽教学模式指的是在瑜伽相关理论建立的较为稳定教学活动[6]。传统的瑜伽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而“体医融合”的提出为瑜伽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

1.1 传统瑜伽教学模式的现状及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传授瑜伽相关的理论知识及体位法、呼吸法等,以练习体位法为主,学生能基本掌握教学大纲的内容。传统的瑜伽课程的教学模式中健康、医疗的相关知识是薄弱环节,教师只注重瑜伽体位的练习及训练,只重视“体”的方面,而忽视了“医”的方面。瑜伽教师缺少在教学中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不能科学指导健身锻炼;学生缺乏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实践知识,不能正确使用运动人体科学的知识进行瑜伽练习及锻炼;对瑜伽损伤不知道如何避免及康复,不能针对不同的病症拟定瑜伽运动处方,难以满足“体医结合”形势下对瑜伽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不利于成长为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另外,很多学校都是把瑜伽当作选修课开设,课时偏少。

1.2 “体医融合”为瑜伽课程带来新的机遇及优势分析

国家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优先原则,以全民健康为根本目的,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健康服务模式[7]。此健康战略的提出为瑜伽更好的发展及学校如何培养瑜伽专业人才带来了新的机遇及挑战。另外,全国瑜伽运动推广委员会的成立,将瑜伽进行规范化管理[4],也为瑜伽进一步发展提供契机与机遇。

近年来,体医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全民健身领域及运动康复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发展非常引人注目[3,8]。体医融合的瑜伽教学模式应是运动、健康、医学及康复的有机结合,可以克服传统瑜伽教学模式的不足。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需要加强医学知识的理论教学;另一方面需加强瑜伽技术部分的锻炼及与医学知识的结合应用。体医融合的瑜伽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1)利用医学学科相关知识有效指导瑜伽,使瑜伽课程更科学化;(2)对推动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和“健康中国”的落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有利于培养“体医融合”的复合型瑜伽专业人才;(4)提升瑜伽教师的整体素质,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2 体医融合的瑜伽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体医融合的瑜伽教学模式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没有既定的教材和教学计划可供参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理论与技术课时如何分配以及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应以符合以下基本原则。

2.1 合理分配课时原则

传统的瑜伽教学模式的学时共30个学时,理论课占20%,技术课占80%。传统的瑜伽教学模式的学时较少,应适当增加瑜伽的总体学时,特别是瑜伽的体医融合教学模式需要掌握大量的医学及专业知识,将瑜伽选项课程进行学时分配需遵循的原则为:理论课学时占30%左右;技术课学时占50%;体医融合教学的应用的学时占20%。

2.2 教材选择原则

传统的瑜伽教学模式的教材一般采用张惠兰主编的《瑜伽—气功与冥想》[9]。体医融合的瑜伽教学模式的技术部分应以比较经典的瑜伽著作作为教材,如张惠兰主编的《瑜伽—气功与冥想》、艾扬格的《瑜伽之光》[10]等。体医融合的瑜伽教学模式的理论部分应以与医学知识紧密结合的瑜伽教材为主,如《瑜伽解剖学》[11]等为主,另外还需要紧密结合运动解剖学、运动损伤学、运动处方学等相关教材来辅导教学。

2.3 教学方法选用原则

体医融合背景下的瑜伽技术课教学时,教学方法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向难、从简到繁的顺序原则进行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灵活选择教学方式[12]。体医融合的瑜伽理论课教学时,教学方法应多元化,借助多媒体教学,医学知识与瑜伽体位结合教学,加深学生对瑜伽体式的印象,提高学生对瑜伽体式的认识。

3 “体医融合”背景下瑜伽教学模式的构建

“体医融合”背景下瑜伽的教学模式应以医学知识为指导,以瑜伽相关的理论与运动知识为基础,以瑜伽和医学知识融合运用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体医融合”的瑜伽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制定瑜伽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是开展瑜伽课程的基础,高校应该设计科学系统的瑜伽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12]。瑜伽课程教学大纲应以“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为指导,紧密结合培养“体医结合”的复合型瑜伽专业人才的目标,创造出适应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瑜伽课程。瑜伽教学大纲中应融合多学科相关知识,如医学、体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和知识,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和渗透,真正体现“体医融合”[13]。

3.2 组建体医融合的瑜伽教学团队

在“体医融合”的背景下构建瑜伽教学团队,体育教研部(系)、瑜伽相关教师及医学院相关的教师等共同负责瑜伽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的编制和教学,组合成体医融合方面的瑜伽专业教学团队。团队有明确的分工,医学院的老师负责讲瑜伽相关的医学知识,瑜伽老师负责瑜伽体位方面及体医融合的瑜伽体位的应用的教学。

3.3 组织瑜伽课程教学

(1)课前准备:在上课前,教师应积极备课,根据体医融合瑜伽教学课程大纲,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确定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医学相关的知识及理论。与医学院教师共同编制课程内容,提出预习要求,并进行课前引导。

(2)课堂教学:包括四个过程,理论课教学、学习瑜伽技术内容、瑜伽的“体医融合”结合运用及如何制定瑜伽运动处方。

①学习相关医学理论知识:医学相关教师在前几次课讲解医学相关知识,主要包括与瑜伽相关的运动解剖学、运动损伤学、运动康复学及运动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学生认真做好笔记。

②学习瑜伽技术内容。技术内容主要包括瑜伽呼吸法、瑜伽体位法、瑜伽放松术的学习。由瑜伽教师统一给学生进行瑜伽体位法的授课,教师讲解示范,并结合体位法的做法、注意事项、功效等进行详细讲解,以学习练习为主。遵循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及循序渐进原则,自我感受舒适放松为主。简单的体式练习可以增加帮助学生获取成功体验,增强自信,而难度体式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突破自我、超越自我[12]。

③瑜伽的“体医融合”结合运用。通过学习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创伤、保健与康复相关知识与体位法结合运用。教师应结合解剖学特征具体分析瑜伽体式,重点让学生体会和了解人体的解剖学特点,在舒适的情况下追求动作幅度,而不能盲目地追求高难度体位[14]。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力学、运动心理学融入瑜伽中,进行科学分析瑜伽正确体位的教学内容实践性研究。瑜伽的“体医融合”结合运用,让学生对体位有更深的理解,主要教会学生处理一些简单常见的瑜伽损伤处理方法,提升学生运用瑜伽与医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瑜伽,并能很好地运用瑜伽的能力。

④制定瑜伽运动处方。瑜伽与病例的结合运用是体医融合的重点和关键点。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典型的病例(如肩周炎、鼠标手等)进行分析及讲解,提出相关的瑜伽治疗方案。学生能举一反三地利用瑜伽的体医融合知识对不同的病症制定不同的瑜伽运动处方。通过对不同病症的分析,编排制定不同的瑜伽运动处方,探究其实际效果,既能丰富现有的瑜伽课程体系[5],又为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更近一步。

3.4 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

传统的瑜伽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示范讲解及学生模仿练习为主。体医融合的瑜伽教学形式应强调多样性,以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结合医学知识进行讲解及启发、相互讨论、相互合作、相互探究为主。学生在学习瑜伽体位法后,应结合所学的医学知识进行练习及体会。教师应采用合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常是两人或多人一组进行练习、讨论及结合不同人的需求制定适合不同人需求的瑜伽运动处方。

3.5 应用现代技术

传统的瑜伽教学模式的理论部分主要采用板书的形式,技术部分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示范为主。体医融合瑜伽课程教学的理论部分可结合人体解剖学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讲解瑜伽的“体医融合”结合运用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动作分析到位,让学生的印象深刻。体医融合的技术部分应多采用合作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相互监督、相互纠错,共同提高,共同探究新的瑜伽运动处方。

3.6 注重评价方式

通过对瑜伽的说教能力、瑜伽运动处方的制定情况及考试情况等分析“体医融合”的瑜伽教学模式的效果。教学效果的评价采取考查瑜伽的说教能力、瑜伽运动处方的制定情况两种方式。瑜伽的说教能力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束后的体位创编考试,考查学生对体位的运用能力。瑜伽运动处方的制定情况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体医知识的运用能力,制定有效的瑜伽运动处方,但在瑜伽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价。

(1)注重过程评价。教师更应该注重过程评价,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虽然他们一直在努力认真练习,可最终也无法较好地完成体位动作,重视过程评价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瑜伽的乐趣,也达到了真正的教学目的。

(2)考核方式灵活化。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考核以及课后作业组成。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学生的出勤率以及学习瑜伽的态度。瑜伽技术的考核内容较为灵活化,主要由对瑜伽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技术动作的掌握及编排组成,依据动作的完成情况、动作质量及熟练程度进行评分。课后作业的评定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课后布置的作业、上课做的笔记以及瑜伽运动处方的制定等。采取期末技术考核与教学过程参与积极性相结合,技术掌握程度与自我练习能力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4 “体医融合”背景下瑜伽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体医融合”背景下瑜伽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学生兴趣、学生的个体差异、师资条件、场地器材等充分考虑,在确保学生练习过程中的安全的前提下,由相关老师密切合作、严密组织,做好详细的课程计划,进而有序、稳健地开展。

(1)加强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宣传,让师生对体医融合的瑜伽教学模式更为了解,并认识到其优势和意义。在医学院和体育学院设置瑜伽选修课及瑜伽兴趣小组的形式,请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和宣传,让师生都了解和认识体医融合背景下的瑜伽课程和传统瑜伽课程的区别,提高师生对瑜伽学习的热情。

(2)加强与健身俱乐部及瑜伽馆的合作,让瑜伽课程的学生可以经常去俱乐部实习、练习,提供场所给所需的学生。采取联合培养模式,建立瑜伽教学实习基地,促建学校与健身俱乐部共同培养高质量的瑜伽复合型人才。

(3)强化培养瑜伽的体医融合的师资力量,在各个学院选拔对瑜伽有兴趣的教师,组织专门的瑜伽教练和医学院相关教师对有兴趣的教师进行培训,选拔出一批体医融合的瑜伽专业人才进行瑜伽课程的授课。另外,定期对瑜伽教师的医学知识进行培训及考核,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和医学理论知识水平,从而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15]。

(4)对体医融合相关的瑜伽课程资源大力开发,如针对不同病症的瑜伽处方的开发及制定;结合不同人群的特点、需求设计不同的瑜伽课程等,进而使体医融合的瑜伽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5)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学生的瑜伽兴趣。如柔韧性较差的学生可以选取较为简单的体式;对医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着重训练其制定瑜伽处方;对瑜伽体式较好的学生可引导其参加相关比赛等,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会和认识到瑜伽带给自己身心的变化。

5 结语

体医融合背景下,瑜伽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在瑜伽复合人才紧缺的条件下,高校的瑜伽课程必须以培养高质量的瑜伽的复合人才为目标。瑜伽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体位与医学知识的融合运用,所以学生应增加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把医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教师也应加强医学知识的专业素养,为培养市场所需的人才做出努力。学校方面,应适当增加瑜伽相关课程及学时,让学生能真正掌握瑜伽这一技能;加强与医学院、医院及健身俱乐部等相关组织的合作,让学生有实践的场所。

[1]胡扬.从体医分离到体医融合:对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38(7):10-11.

[2]张童,荣湘江.体医融合背景下浅谈我国运动康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9,9(4):203-204.

[3]刘宇飞.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4):48-52.

[4]刘兰娟,刘成,司虎克.我国瑜伽健身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基于质性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3):54-58.

[5]周姣.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高校瑜伽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6]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新华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25/c_1119785867_6.html,2016-10-25.

[8]田小静,李亚英.体医结合视角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3):58-61.

[9]张惠兰,柏忠言.瑜伽:气功与冥想[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10]B.K.S艾扬格.瑜伽之光[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7.11.

[11]雷斯利·卡米诺夫.瑜伽解剖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12]陆奕霏.石家庄市普通高校瑜伽选项课课程方案设计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13]卢翠莲,黄彩云.基于体医融合视野的运动损伤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4):220-221.

[14]刘理.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在高校瑜伽教学中的应用[J].运动,2016(19):63-64.

[15]李欣.体医融合背景下医学院校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7):73-75.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Yoga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ort and Med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HU Shujuan, etal.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23034, Hubei, China)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体医融合”背景下瑜伽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2020042和JY2020128。

胡淑娟(1987—),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体育与健康促进。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医学知识体医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思维导图在医学中的应用
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
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