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视域下的工匠精神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融合研究
2023-10-25蔡静俏
蔡静俏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88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认真勤奋的工作理念,是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优秀品格。倡导积极的、求新的、尚德敬业的社会风气,不仅是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因此,让工匠精神重新回归社会环境,成为各行各业人才的技能标准,首先要从人才培养入手。在教学引导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引起学生认同和共鸣,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一、工匠精神解读
工匠精神包含四个方面:敬业、精益求精、团结协作、追求卓越。敬业精神是工匠精神中最基本的内涵,敬业是爱岗的升华。在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敬业精神指的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认真研发自身的创业项目,坚持探索。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精益求精指的是做事追求完美,而这种精神也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的精神。精益求精是一种不断创新和善于挖掘的精神。一个人能够成为真正的“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完美要求。就目前大学生创业现状来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利于他们创业实践中创新能力的提升。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主要是通过分工合作、团结共进来取得成功。目前,我国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形式大都是选择合作股份制创业。因此,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追求卓越是一种对工作的孜孜不倦和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这也正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必然要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社会主体对自身使命的忠诚与热爱,强调人对自身职业的完美追求,最终为了实现行业发展的精益求精。只有在不断探寻技术创新、学术突破的基础上,才能掌握最为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打造出无懈可击的成果。而工匠精神中重要的探寻意识,也正是创新创业精神的本质内核。创新创业精神强调的是对新思路和新途径的分析,鼓励个体在原有基础上探寻更加有利的美好的发展道路,推动技术革新,方法创新。因此,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都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两者之间的融合成为现代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任务。高校培养大学生形成工匠精神,就是为了要帮助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养成精益思想、严谨专注、爱岗敬业的工作理念和处事方式。我国在经济新发展阶段提出高校要树立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综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方向。
(一)用工匠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社会机构,能够传承与培育工匠精神。用人单位苦于寻求切合工作岗位的专业人才,而学生又苦于寻求合适自身发展的工作,这种现象的本质就是人才培养机构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1]。高校在校企合作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要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将成为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养成刻苦钻研、爱岗敬业、创新驱动等职业素质的关键,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而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认识到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首要前提。正确的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基础。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实际操作技能,不断挖掘大学生内在的潜能,从而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工匠精神的培育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的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强国。高校为促进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就业与社会用人的需求无缝对接,就需要加强产学研融合和校企合作等工作质量,提升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和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工作,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实现创新驱动战略[2]。大学生在高校完成了四年学习后,是否能保证毕业后的个人实际工作能力达到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这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检验,而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多方协同育人工作,使得大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从校园进入到企业生产、研发的一流环境中去,从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应用,从教师的教育走向到工程师导师的教育中,促进大学生稳定快速成为一名合格的“匠人”。同时也要注意到,企业在与高校合作中,也对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大学生要具备工匠精神,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能够严谨、认真、细致、刻苦钻研产品技术等,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企业的要求。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和不足
现阶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不突出,有的时候只是为了单方面满足某一个企业或行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其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文环境
当前,社会人文环境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社会大众并不完全认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而且大学生创业成功典型案例较少。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子女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不希望子女工作过于劳累,因此考公务员是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首选[3]。同时,创业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又会被误认为是不务正业,还常常遇到缺少启动经费、项目技术难度过大等问题,我国各地政府受制于财务状况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有限。因此,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设计和实施,基本都是以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教育为主,侧重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对于课外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重视比较欠缺。
(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未跟上时代发展
大部分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还只是以讲解创新创业理论和成功案例为主,其内容照本宣科与大学生实际所学的专业课程结合不足,甚至有的时候只是以零散的讲座形式进行,其课程内容缺少专业性、延续性,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较少,校园文化中很少能够挖掘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明星,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教育也处于边缘地位。目前,有部分高校教师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和工匠精神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在对于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方面缺乏引导与教育。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肤浅浮躁,安于现状,喜欢依赖父母,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师生都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内涵,有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遇到了挫折或暂时的失败,就打退堂鼓不愿再坚持下去,这都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缺少工匠精神,团队合作能力不足
大部分“95 后”大学生在个人素养中缺少艰苦奋斗、严谨、细致、爱岗敬业和不怕挫折等。同时,我国各大高校在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在校的大学生人数随着扩招而日益增多,学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重视度不够[4]。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缺少工匠精神,其团队合作能力不足。教育工作者要知道创新创业实践的载体是一个团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是需要团队进行合作的。大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沟通能力还有不足,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体现出不愿主动交流合作、缺乏信任和理解等行为,很少愿意主动去与其他同学分享,甚至少部分大学生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这都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
四、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高校通过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教育理念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从精神理念、文化思想和制度建设等多个角度入手,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使工匠精神能够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一)高校在育人过程中传承工匠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本质是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匠人们用其高超的技术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来体现出的特殊精神。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大学生具备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
首先,教育理念为实际教育改革工作提供着方向指引。高校通过转变传统精英教学的理念,认真分析和研究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才能有效传承工匠精神。从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到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职业理念,这是社会用人单位的一种期待和需求,根据工匠精神理念来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人才。其次,高校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相应的设计,将培养工匠精神的教学理念融合到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在设置教学任务、实施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模式设计和考试制度等方面体现出工匠精神,使得工匠精神成为校园内外的文化诉求,以此来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来体会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就是要追求品质卓越,树立创新精神。在生产制作、设计工序、校对验证的过程中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因此,教育工作者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要结合他们的个性和兴趣,挖掘出大学生的个人潜力。大学生的潜力和兴趣是产生创新的源泉。高校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总结和归纳出高效的学习方法,将个人兴趣内化为精神追求,使得他们能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摒弃掉浮躁的工作态度,真正去积极探索、研究和实践验证。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创新创业理念和工匠精神
大学生养成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形成自身优秀的职业素养,而这需要营造出符合工匠精神理念的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宣传国家应用型人才的相关政策,在课堂上结合符合工匠精神的事迹,让在校大学生感受到“大国工匠”的精神理念和追求。同时,高校要在校园文化中宣传职业规范与素养的标准,以及知名企业的工匠或工程师文化,为大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实习实践环境,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此外,高校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创客文化”,结合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理念来激发出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利用大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通过鼓励学生开办企业、管理企业,孵化自己的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高校应与时俱进,定期举办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竞赛,激励和宣传优秀的大学生成功的创新创业榜样,开辟出创新创业项目作品展览厅,用来向全校师生宣传获奖的项目作品,鼓励其他大学生树立职业追求,以孜孜不倦和严谨细致的精神来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四)强化社会实践是培养工匠精神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
高校通过举办社会实践、见习等方式,加大工匠精神在大学生日常教育中的培养,只有日常一点一滴的教育引导才能内化为他们真正的职业精神。通过加强校内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强化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开展,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与运行。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去探索创业项目的市场需求和真正的商业价值,在社会实践中去锤炼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高校要注重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形成市场化、规模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促进高校产学研的一体化开展。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实习、见习,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认识市场与需求。企业也应增设更多的实习、见习机会给大学生,逐步形成高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合力育人模式。作为大学生也要重视创新创业的实际体验,通过参加市场调研、参观学习、学徒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真正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在行业应用领域的发挥。高校和社会联合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团队等系列激励机制,遴选一批可行性高、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项目进入实施阶段,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改革工作。高校、政府与企业等多方主体,都要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结合经济和时代发展趋势和企业岗位需求,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