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再解读

2023-10-24王维维

新楚文化 2023年14期
关键词:善良孤独读书人

【摘要】《孔乙己》是鲁迅小说的经典篇章,其写作用意是希望改造国民性。而本文正是将目光聚焦到了孔乙己这个人本身,以他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一个命运悲苦的人、一个内心诚善的人以及一个孤独的人的角度,对他的形象做出再解读,由此挖掘出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渴望,窥探出其隐匿的精神世界,以此唤起读者的同理心与同情心,并希望读者能对“孔乙己”这类人予以适当的关怀、理解与救赎。

【关键词】孔乙己;读书人;苦人;善良;孤独

【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4-0020-04

《孔乙己》最初发表在1919年的《新青年》上,后收录于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孔乙己》是鲁迅最满意的小说,因为他认为这篇文章仅用寥寥数页就写出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1],而且笔调从容,亦无其主观情绪的表露。另有资料记载,鲁迅当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经常会和友人许寿裳一起探讨一个问题,即:“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他们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2]而在鲁迅看来,这种爱的缺乏,往往就表现为一般群众精神的麻木,以及他们对不幸者采取冷漠旁观的态度[3],这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鲁迅感到痛心和愤慨。而正因为如此,鲁迅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及文化的批判常常是直指人性的,他的关注点始终是人,《孔乙己》也不例外。因此,笔者试图将目光聚焦到孔乙己这个人本身,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做一番探讨,以期能使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及其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和饱满。

一、旧社会的读书人形象

孔乙己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即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旧式知识分子。按文中所说,他原来是读过书的,只是没有进学;写得一手好字,可以替人抄书,这也是他唯一会的营生方式;总是穿着长衫,以表明他读书人的身份;最喜欢的除了酒,就是所有与读书有关的东西,比如书、笔墨纸砚;与人谈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的,似乎这样就能将他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热衷于咬文嚼字,认为一个茴香豆的“茴”字须掌握四种写法才算好,等等。从这些地方我们确实可以看出孔乙己的读书人形象,但同时,他也有着一些旧时读书人的通病,比如:他不会营生,他不知道除了读书求取功名之外,一个人还能有什么其他的营生之道,当然也有可能是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故而不屑于做除了读书以外的任何谋生之举;他好喝懒做,只想获得,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和行动;他眼界狭窄,思维局限,走上仕途成了他一生唯一的追求,“四书五经”将他变成了“书呆子”,他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但无论怎样,“读书人”的身份始终是孔乙己对自己的定位,并且成为他的一种执念。文中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因为在孔乙己看来,“穿长衫的人”是与干体力活的“短衣帮”不同的,所以即使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他也不愿意脱下,即使他早就和短衣帮们一样只能站着喝酒了,但他仍坚持用“之乎者也”这类文绉绉的话来进行反驳,以维护他“读书人”的形象。

不过,笔者也在孔乙己身上看到了他作为一个读书人的纯粹,即对于知识文化的追求与坚守。文中“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一句,现今大多的解读都认为孔乙己是在狡辩,但笔者认为,或许是孔乙己下意识里就认为“书”是属于读书人的,它是一种可以共享的东西,所以只要是书,读书人就可以拿来读。但他在这里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将“书”与一般的“东西”区分开来了,且无视了书籍的所属关系。因此在他看来,“偷书”便不等于“偷东西”,而这种想法就好似一种“唯心主义”。实际上,孔乙己是以自我的视角构建了一个纯粹的读书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的主观臆断就是合理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行为就属于偷窃。另外,文中还提到他替人抄书,却常常“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既然要偷东西,为何他带走的不是什么贵重物品,而仅是读书习字之物?而在“我”与他的对话中,他的话题也始终离不开读书、写字。他希望“我”能学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并说以后写账会用到,这其实是他希望传统知识能在孩子的身上得以延续。一个简单的“回”字孔乙己就掌握了四种写法,我们其实是可以看到他身上有那种旧时知识分子严谨且踏实的“训诂”之风的。总之,他是热爱知识的,而这或许也是他始终都不愿意放下自己读书人身份的一个原因吧。

二、旧社会的苦人形象

他甚至没有名字。文中说,只是“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正因为如此,“我”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便跟着大家一起这么叫他了。其实何止是孔乙己,鲁迅笔下的阿Q、祥林嫂以及阿长,他们都和孔乙己一样,因为身处社会底层,所以往往没有自己的话语权,他们可以被随意命名,甚至自己的命运都受人摆弄。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曾经还考过学,想来自己的名字应该是有的,但他身处社会底层,也没有自己的话语权,他无法应对“群起攻之”,若想“息事宁人”,“心甘情愿”地接受便是最好的选择。

他无人相依。鲁迅在文中并未提到孔乙己有父母、兄弟,或妻室、儿女,以文中所述境况,他更可能是孑然一身。文中还提到他有“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也有了皱纹,想必年纪应该是比较大了,身上还总是带着伤。而每当这样的孔乙己来店里喝酒时,却总会成为大家的笑料,其中最让人感到“快活”便是想方设法地逼他说出“之乎者也”之类的话。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孔乙己每次的伤势如何,都没有人关心和在意,更别说同情或怜悯了,只是嘲笑、捉弄。在此我们暂且不论他每次受伤因何而起,毕竟关于孔乙己,“我”几乎全是从他人那儿听来的,真真假假暂不可知。但笔者认为,其实无论孔乙己是在店里还是回到家中,他不变的都是无人可依、无处倾诉,再加上他一生未能进学的遗憾,或许他的内心早已苦不堪言了。

他深受毒害。在中国绵延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于读书人而言,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它本是封建时代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大量出身于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便有可能进入统治阶层,但同时它又逐渐成为束缚人思想的无形枷锁,明清时期更是演变为了“八股取士”。而孔乙己便是那下层知识分子,进学做官,改变命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孔乙己却在这条路上走入了一个“死胡同”。经过科举考试的“锤炼”,他的思想变得迂腐、愚钝、麻木,读书不仅没有使他有所成就,反而让他染上了眼高手低、好吃懒做的“坏毛病”,最终连营生都不会。对此,评论家曾华鹏和范伯群认为,“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善良的读书人被他自己所虔誠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至毁灭的悲剧。”[4]而在当时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绝不止一个。

他无力自保。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直接导致孔乙己走向死亡的人是丁举人。如果说之前被打还只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在经过丁举人这一番毒打之后,便是回天乏力了。“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我们虽不知孔乙己偷了丁举人家何物,但他却下了如此狠手,也没有人敢为他说话,直到打断双腿才将他扔出门外。一个在店里喝酒的人说道:“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了举人家里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丁举人、孔乙己,他们本都是读书人,不同的是一个通过科举考试做了官,有了权势,一个进学失败便跌入尘埃,卑微得如同一只蝼蚁。其实何止是有地位的丁举人,在鲁镇连同“我”这样的孩子都能随意对待他。

所以说,孔乙己的确是一个苦人,其人生的悲凉,源于自我出身的低微,源于自身性格的缺陷,源于科举制度的残害,更源于旁人的残忍和冷漠。

三、旧社会的诚善人形象

纵使其集万千凉薄于一身,但孔乙己仍旧是一个有温度的人,他有着一个读书人该有的仁爱宽厚,尤其是对孩子们。

孔乙己的本性是善良的。文中有一段“我”与孔乙己的直接对话,在这过程中“我”始终都对他表现得很冷淡和不耐烦。尽管“我”只是一个打工的小伙计,兴许都没上过几天学,但“我”却打心眼儿里瞧不起孔乙己,心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可孔乙己并未介意,他在“等了许久”之后,仍然很恳切地想教“我”写字,可见他是一个极有耐心的人,对孩子是很包容的。而当“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之后,他也并未责骂“我”,只是叹气和惋惜,可见其性情温良。

同样,面对邻居的孩子,他也是和蔼可亲的。用来下酒的茴香豆本就不多,但他却愿意分享给他们,而且是“一人一颗”,一个都不落下;在孩子们“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时,他也没有居高临下地训斥,而是弯下腰诚恳地对他们说:“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孔乙己作为长者,他是以一个平等的姿态在与孩子进行沟通,这在当时那个以“长为尊,幼为卑”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而他“伸出五指将碟子罩住”的行为又显得那么可爱。只不过接下来那句“多乎哉?不多也”,确实是在“掉书袋”了,他真是时刻都不忘维护自己读书人的形象。

笔者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势必要去看他对比他弱的人是什么样的态度。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短衣帮以及掌柜是时常会对孔乙己进行鄙夷和挖苦的,但孔乙己并未记仇,更是未将这些嬉笑怒骂转嫁到更弱小的孩子身上,这一点他是和阿Q不同的。

除了善良,孔乙己还是一个极为诚信的人。这在文中有三处体现:一、“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一是他在表明自己能付得起酒钱,二是他绝不会少付一文钱。二、“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可见他虽会赊账,但绝不会欠账。三、“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哪怕此时的他已如同一个乞丐了,但他仍会一文不少地付清酒钱。而且笔者认为,如果孔乙己还活着,那么他定会来还清这些欠钱。

四、旧社会的孤独人形象

此处所提到的孤独,不只是外在的无人相依,更指的是内心的孤独落寞。

(一)因为隔膜而孤独

人与人之间是存在普遍的隔膜的,尤其是不同时代、不同地位、不同年龄的人之间,而本文中的孔乙己与他人的隔膜则是因为自身的文化身份未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未“进学”或许是孔乙己内心最深重的伤痛,但旁人却不在乎这些,他们将个人的快乐凌驾于他的痛苦之上,并反复地玩味,一如短衣帮,一如掌柜和小伙计。文中说,只要孔乙己一到店喝酒,店里就会充满“快活”的空气:短衣帮笑是为了给自己无聊的生活增添一点乐趣,一个“捞”字便足以看出他们对孔乙己的轻蔑与嘲讽;而掌柜的笑则更多的是为了迎合酒客们,毕竟孔乙己在店里生意也更好;而“我”更是觉得孔乙己是“我”单调的温酒工作中难得的笑料,所以至今记忆犹新。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科考落榜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极大的打击,它使人失去的不仅是时间和年华,更是难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同时,落榜对一个读书人的自尊心的伤害也是极强的,它甚至可以使一个人从此一蹶不振,而这些却是旁人不能理解、无法明白的,因此他们才可以异常轻松地用孔乙己“未中秀才”这件事来取笑他,真可谓是既无同理心,又无同情心。而孔乙己本是有机会进行自我疗愈的,但他却没能做到,最终选择了自甘堕落。笔者认为,之所以孔乙己会做出这种选择,除了他本身性格有缺陷之外,更是源于旁人对他无尽的奚落和不理解,而这也在无形中加深了他的孤独落寞之感。从此,落榜的阴影便伴着他日渐沉沦。

(二)因为冷漠而孤独

其实,真正杀死孔乙己的,不是丁举人的拷打,而是那个社会彻骨的冷漠与寒凉。孔乙己在笑声中上场,也在笑声中离场,他的存在只是笑料,他的离去人们也无关痛痒,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真正地去关心过他,正如文中所言:“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而这种冷漠,在掌柜的身上体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当喝酒的人说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時,他只是淡淡地回了一个“哦”,之后接连地询问“后来呢”,也不过是他急切地想知道孔乙己是否能顺利还钱;而当得知孔乙己或是死了的时候,他却只是“慢慢的算他的账”,表现得极为冷漠;最后,当孔乙己艰难地拖着不成样子的身子来到酒店时,他脱口而出的是“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接着像往常一样继续笑话他;直到最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孔乙己了,他惦记的还是那十九个钱。在这里,“十九个钱”仿佛就成了孔乙己的代名词,成了他曾经存在过的唯一痕迹,只是当这“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孔乙己也就永远地从这个冷漠残酷的世界消失了,无人知晓,亦无人祭奠,其命如草芥,凉薄之意,可谓力透纸背。

其实在孔乙己心里,他是渴望有人与之交流、沟通的,但是他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因为没有人愿意去理会他。所以当他得到“我”的一丁点儿回应时,便“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可最终还是以失望结束了。可以说,正是因为众人的冷漠才将孔乙己孤独的人生愈加推向了深渊。

五、小结

对于孔乙己来说,短衣帮、长衫主顾、掌柜和小伙计这些人都是他的“看客”。只不过他们虽然长了眼睛,但是却没有“睁了眼看”,因为他们对于孔乙己的遭遇始终都是无视的,而这也是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而对于孔乙己,鲁迅是既批判又同情的。批判是因为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没有谁是十全十美的,孔乙己也不例外,他有自身的性格缺陷。但无论怎样,他都属于一个社会的弱者,而鲁迅对于这些弱势群体是极具悲悯之心的,他曾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5]是的,“孔乙己”绝不独属于那个时代,今天的社会上仍然还有“孔乙己”,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当我们面对这些人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我们可以做哪些努力去疗救他们,这或许也是我们今天再来阅读《孔乙己》的意义所在。

而对此,笔者以为,如果我们能对他们施以更多的关注、关怀与理解,也许能让他们的内心不那么孤独。但一个人最终的救赎只能是自救,正所谓“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他们看到光亮之前,先向他们伸出自己的手。如此,“三九天里的暖阳”便可融化“茫茫人间的刺骨凉”。

参考文献:

[1]孙伏园,孙福熙.孙氏兄弟谈鲁迅[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73.

[2]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翟传增.悲怆人生凉薄世态——《孔乙己》内涵二题[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83-85.

[4]曾华鹏,范伯群.论《药》——鲁迅小说研究之一[J].文学评论,1978(04):78-86.

[5]鲁迅.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的[M]//鲁迅.鲁迅杂文集.天津:天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王维维(1995-),女,汉族,重庆人,绍兴文理学院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善良孤独读书人
我是快乐读书人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读书人
让爱与善传递下去
从《西游记》看战胜心魔
心灵深处的手电光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