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西游记》看战胜心魔

2016-12-13张圣君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善良心魔西游记

张圣君

摘   要:《西游记》的经典之处在于怎样战胜妖魔鬼怪,有的妖怪被孙悟空直接征服了,有的妖怪被孙悟空请来的各路神仙征服了,最终结果都是妖怪恢复了本来面目,此时的妖怪还是蛮可爱的。每次降妖以后,不但救了唐僧,而且对妖怪本身也是绝对有好处的。这里就引出了一个命题:回归本来面目,也就是真实,才是我们战胜心魔的起点,也是我们做人的起点。

关键词:西游记;心魔;善良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2-0001-02

《西游记》这部名著在生活中以各种艺术形式展现,如电视剧、电影、动画片、小人书、皮影戏、评书等等。现在要以《西游记》的主旨思想为主题写一篇论文,突然间又觉得自己似乎对它很陌生。原来真正的陌生不是没有见过面,而是耳熟能详却没有深入的思考。为了不承认自己陌生,自己还是要斗胆谈一谈《西游记》要体现的一些思想。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到底要通过西游记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思想只有他自己知道,后人从《西游记》这部著作中到底看到了什么,是因人而异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当中也有切合作者思想的,这个比较的工作不是我要做的。我主要谈论《西游记》这部著作激起了我的哪些想法,也就是我从《西游记》中看到了什么,更确切的说从《西游记》这面镜子中,我在自己的思想中看到了什么。

《西游记》主要记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过程。这一过程师徒四人遇到了众多妖魔鬼怪,经过一番较量,最终都被征服,最后到西天取得真经,这说明了什么呢?

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妖魔鬼怪呢?到底什么是妖魔鬼怪呢?《西游记》中记述的妖魔鬼怪我们不打算讨论,因为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既无法证明其有,也无法证明其无。我在这里只打算讨论我们心灵深处的活动和状态。当一个人心里充满假象、猜疑、不确定、矛盾、疑虑、不安、恐惧等等,整天胡思乱想,这些想法交织缠斗在一起,那么这样的心灵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中呢?心中的这些想法跟妖魔鬼怪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认为:只要我们的大脑投射假象,想象莫须有的事物,那么此刻我们就被心魔占据着,这样的心灵跟魔鬼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心灵只能蒙蔽心灵所具有的最初的良善。《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也有这样的属性,这些妖怪不是他们的原型,他们可能借助一些法力,也可能经过一番修炼,最重要的是他们脱离了良善。经过一番比较,心魔似乎不仅仅是整部《西游记》所列举的那些,而是要比那些多出很多很多。

《西游记》的经典之处在于怎样战胜妖魔鬼怪,有的妖怪被孙悟空直接征服了,有的妖怪被孙悟空请来的各路神仙征服了,最终结果都是妖怪恢复了本来面目,此时的妖怪还是蛮可爱的。每次降妖以后,不但救了唐僧,而且对妖怪本身也是绝对有好处的。这里就引出了一个命题:回归本来面目,也就是真实,才是我们战胜心魔的起点,也是我们做人的起点。

当我们心魔重重,那么我们要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能识别出他们,这就类似于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心魔比外界的妖魔鬼怪更加难以战胜,就在于我们很难发现他们,我们已经习惯于我们的思维习惯、群体意识、猜想、恐惧、疑虑等等,这些想法本身就是心魔。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接受了思维习惯的欺骗性,很难分辨我们想法本身的真实与虚假,这就导致我们的大部分行为不是从事实出发,而是从虚假和猜想出发,这就导致我们的行为就会造成很多混乱和问题。所以不根除心灵中的心魔,我们很难有正确的行动。

既然要战胜心魔,我们就要知道心魔产生的原因。心魔无非就是思维中已有的僵化的思维定式。这些定式是我们从周围的环境——父母、老师、书籍、网络、我们自己的经验等等——那里“记”来的,周围人也是道听途说来的,我们从小到大积累了无数的定式,大家相互影响,这就是心灵污染。我们的大脑不断的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记忆能力也是一把双刃剑,记忆力本身是不能对文字和现象区分好坏和真假的,这也体现出我们大脑的分辨能力是多么重要。

长期以来,我们养成一种对文字崇拜的习惯,我们很少质疑带有光环的文字的正确性,可是对我们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当然就是文字背后的真实情况,如果我们能穿透文字意义到达事物的真实,那么我们就能摆脱大脑不加选择直接引起反应的习惯,这当然就需要我们能觉知到自己的思维定式,也就是我们要对大脑中的内容和内容来源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这就是自知之明。这种觉悟本身就是发现真假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判断假的是假的,那么我们此刻已经处于真实当中,而真实本身是无法定义的。

譬如“树”这个文字的概念,当我们看一棵具体大树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是否投射出以前我们所记忆的关于这棵树的相关知识,譬如:这是一棵松树,树叶是针状,以及木质、纹理方面的情况等等,但是无论我们搜集的信息多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信息也不足以说明这棵树的全部。当我们观察这棵树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大脑同时进行上面的活动,那么我们就没有在观察树,我们的大脑被已有的概念所占据,我们的观察结果是大脑中已知的知识,不会带来任何新的发现。所以记忆本身不是学习的过程,真正处于学习状态中的头脑不受已有概念的干扰,它处于纯然的观察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中的头脑才具有创造性。

说到这里,可能就会使人觉得在我们进行观察活动的时候,只要能控制大脑不呈现已经搜集的关于观察对象的已有概念,那么这样的头脑就处于纯然的观察状态中。这同样是大脑的另一种欺骗模式。当我们用意念控制大脑的时候,这意念本身就是大脑的活动,这种活动与大脑呈现已有记忆的活动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所以控制大脑不做什么打扰了观察活动本身,同样不是纯然观察。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台上演讲时很紧张,当他不断的告诫自己不要紧张,其实他会更紧张,如果他能觉察到自己紧张同时大脑不采取任何行动,那么这种紧张就会化为乌有。大脑的欺骗就在于,当我们觉察到大脑的一种活动的时候,我们总觉得只要大脑进行相反的活动,我们就能达到目的,殊不知这种相反的意识活动与觉察到的活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的。因此大脑采取相反活动来纠正大脑本身的错误行为本身就是错误行为。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是处于正反两种活动之中,“正反两种活动”是我们大脑自己根据大脑中的知识识别并定义的,这正反两种活动本质上是性质相同的活动,只不过是大脑在欺骗我们而已。所以要想使大脑停止无用活动,不能靠有意识的控制活动,只要我们觉察到大脑活动本身的虚假,同时大脑不进行任何多余的活动,那么在这无为的觉察中,大脑就能达到真实。

当我们的大脑达到真实,这才是做人的起点,而达到真实的过程就是大脑剔除虚假的过程,也是我们战胜心魔的过程。其实用战胜已经不准确,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争斗,到处是争端,所以我们尽量避免使用带有冲突含义的词汇,确切的说,应该是化解心魔,化解本身带有了解学习的含义。这一过程必然要历经艰难困苦,就像《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那样,不屈服于任何虚假的迷惑,不受任何外力的约束,这样才能修成正果,做得真人。

《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最有降妖本领的是孙悟空,其次是猪悟能,再次是沙悟净,唐僧是一个没有法术的人。为什么唐僧却是取经的主角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愿意跟心地善良、智慧的人结交为朋友,还是愿意跟心术不正但有权力的人交往呢?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就会知道,多数人在追逐权力,崇尚权力。三个徒弟的法术乃是身外之技能,但是作为一个天地之间的存在,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唐僧以慈悲为怀,意志坚定,充满智慧,心系世间众生,以解脱世间疾苦为己任,这是什么样的胸怀和境界呢?所以我们一定不能仅仅关注一个人的能力,而要看他做事的目的是什么。孔子为了不让人受迷惑,因此有: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害怕人们为了追求那些外在的技巧,而丢了做人的根本,一个人无论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如果没有了做人的根基,都是不可取的。那么做人的根基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善良。说到善良,那什么是善良呢?

现实生活中,说一个人善良,是因为这个人做了很多好事,这个所谓的“好事”是根据观察者脑海中的既成概念,通过判断得出的结论,所以这个结论一般都带有观察者的偏见。我们讨论的善良,就不能局限于这么小的范围,而是要把善良放一个没有条件限制的范围之中,那么什么是善良呢?善良是不能定义的,当我们把善良装在框子里的时候,它就失去真实性,因为在定义善良的时候,我们是在参照不善良,因为这个概念是从不善良中产生的,所以这个概念就是不善的。对这个问题就要多说几句了。

假如说不杀生就是善良,那么那些祸国殃民的人是不是就不应该杀呢?当然夺取人的生命肯定是不善良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杀他,就是在变相鼓励这种做法,那么就会出现更多的杀人者,我们为了保护那些更多的、无辜的生灵,才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我们不能为小善而失去大义。其实讨论到这里,才刚刚接触到问题的实质。那就是为什么我们身边会有这么多所谓的恶人呢?对这个问题要慢慢的说明。

首先理解不杀生这个问题,不杀生的概念绝不仅仅是不结束其他的生命,这个现象太表面了,太肤浅了,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是由于我们认识的不深刻才造成的,正是因为我们觉得对问题了解了,我们才认可了我们做事情的方式和态度,从而对自己犯下的严重错误而不自知。看看我们的内心,我们真的不想杀生么?在形式上,我们可以不吃荤,不涂炭生灵,可是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人不杀生都是带有某种求取的目的,更有甚者是因为自己做了很多恶,在为自己寻找心灵的安慰。所以我们还要回过头来讨论杀生的问题。

杀生其实就是在我们心中升起了杀气,这杀气虽然在表面上没有结束别人的生命,但是这确是所有杀生现象的源头。譬如我们自己犯了错误,本来我们就应该简简单单的承认错误,把这件事情看清楚,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然后承担下来,可是大多数人的做法是什么样子呢?很多人不断的找借口,推卸责任,不接受事实。其实这个过程如果我们能把握心灵上细微的波动,那么我们就能发现很多平时忽略的东西。再比如孩子犯了错误,大人如果想立刻就让他承认错误,接着马上就改正,这是一种什么态度呢?强人所难的心理是一种什么动机呢?正确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让孩子保持身心的平衡,从而掌握事物展示给我们人类的知识呢?因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人类没有凭空创造任何一样东西,我们掌握的是事物的属性。人类只有不断的失败,才能成功。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人一生都在犯错误,只是程度大小不同而已,可是我们这样强求孩子是不是扼杀呢?这才是每一个家长需要反省的问题。所以更多的时候,杀生就是不接受事实,不认识事实,在生活中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

人的外在行为是心理动机折射而出的,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员,假如大多数人都具有这种摆不到桌面的心理,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结果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充满暴力、血腥、扭曲的社会。可是是谁造成的呢?答案就是其中的每一个人,当然包括你和我。比如房地产为什么会如此暴利?因为土地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它承载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人们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看看每个楼盘都多少是空着的,再看看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是占有很多房子的,开发商借着这种心理要赚取更多的利润,地方政府为了利益和政绩推波助澜。其他的行业也是如此,说到底,生存压力不是某个团体和某几个人造成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难辞其咎,正是每一个人内心的贪婪导致了生活中的痛苦,但是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罪恶都不自知,反而推脱是社会的责任。

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那我们就在持续的造恶。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影响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的家人,我们朋友,我们的同事,还有那些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人,人和人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不论远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我们还影响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顾炎武呼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候,不是仅仅指人类遭受了人人都看得见的痛苦,我们才有责任。就像汶川地震时,这时我们才体会到我们是一体的。而是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如果我们能切身感受到,人的苦难其实跟我们每一个都有关联,尤其是跟自己的行为戚戚相关的时候,这事实就会震动你每一根神经,这时我们就能走上自觉之路,探索之途。所以刘备临终前所言“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如果我们能做到,那么这个社会是什么样子呢?

说了这么多,那么什么是善呢?善不是恶的对立面,善是无法定义的。所以我们不要去追求那个根本没有标准的东西,说到这,似乎让人很绝望,因为这是一个没法达到的境界。可是如果人连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就不会有智慧一说了。那我们怎么能达到善呢?答案是我们只有剔除心中的恶,那么剩下的就是善了。所以善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可是我们一追求,它就不见了。

唐僧以善良的心地对待世间的广大众生,当然他承担着巨大的责任,他没有任何求取目的,视众生为己,这才是让人称道的地方。

《西游记》一书的主旨思想不仅仅是这些,我只是从净化心灵和善良的概念与意义出发,讨论《西游记》带给我的启示。这部名著涵盖的内容很广,它本身就是美,而美是没有边界的,能讨论的事物都是有限的,希望我能在有限之中发现无限。

猜你喜欢

善良心魔西游记
我与心魔过招
我与心魔过招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小说《冷山》“缺憾中的美”赏析
浅谈动漫作品中原始单一的反面人物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
心魔狂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