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儒学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

2023-10-24陈嘉嘉

新楚文化 2023年14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特点

【摘要】中国的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现如今已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处于东亚“儒教文化圈”的日本与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衣带水的关系,中国的儒家思想也对日本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儒学初传日本、儒学早期发展时期、儒学艰难发展时期、儒学鼎盛发展时期四个阶段阐述明治维新前日本儒学本土化发展的整个历程,并从中分析出这期间日本儒学的特点。

【关键词】日本儒学;发展历程;特点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4-0060-04

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之间都保持着紧密的交流,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的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中国的儒学思想学说传入日本后更是深刻影响了日本发展进程以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儒学自传入日本至江户时代后期已经完成了本土化的一个发展历程,因此本文将主要讨论明治时期以前的日本儒学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一、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儒学发展历程

(一)儒学初传日本

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关系,两国之间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关系和紧密联系,因此,中国的历史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很早便传入日本。目前学界对于儒学何时传入日本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根据日本最早的古书《古事记》(712年)和日本最古的正史《日本书纪》(720年)中的神话传说记载,应神天皇16年(285年)即公元3世纪末王仁等百济人便把儒家经典带到日本,但是《记》《纪》神话并不是信史,所以真实性还有待考究。

在现存的、写于5世纪的日本文章中,如《宋书·倭王传》的倭王武的上表文中的“王道融融”“以劝忠节”“帝德覆载”等词语中就能看出颇具儒家味道。公元5世纪中国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一些中国人为了躲避战乱带来的贫穷和不安,出现了一大批的移民前往日本,形成了继2、3世纪后的又一次的日本移民高潮。虽然2、3世纪的日本移民高潮并没有确切的史实证明儒家经典东渡日本,但是根据上述《宋书·倭王传》等资料的记载,在公元5世纪的移民高潮中,儒家经典东渡日本之事已有了史料支持。

中國儒家思想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是经过夏、商长期原始宗教文化占统治地位后逐渐成熟的伦理本位的产物,而这一时期的日本还处于刚刚进入文明社会的阶段,还是宗教占本位,并不具备使得儒家经典广泛传播的思维水准和社会条件,并且只有皇室贵族有机会有能力去找五经博士来教学,平民阶层无法接触,因此在当时的日本影响并不广泛。

(二)儒学早期发展时期

6世纪末至镰仓幕府建立之前,也就是日本的飞鸟时代(592—710)至平安时代(794—1192),此阶段为日本儒学的早期发展时期。

6世纪后半期,日本面临着国内外社会发展状况和复杂形势带来的严峻的挑战。在日本国内,部民制奴隶社会中部民不满奴隶主的剥削,阶级斗争激励,社会生产停滞不前,并且不少的部民们为了反抗奴隶主的剥削便以逃亡的形式进行反抗。再者,日本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也日益加剧,皇室与氏姓贵族以及氏姓贵族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愈演愈烈,从而损害了皇室的利益。此外,以苏我氏为代表的豪族势力崛起,使得皇权受到威胁。与此同时,东亚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中国隋朝建立起了强盛的国家,日本的落后状况更加显然。再加上日本长年与新罗征战,这不仅使得国内民众苦不堪言,还使得其与新罗的关系恶化,日本受到外部的强大压力。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日本社会不得不开始寻求变革。当时的日本除了和汉文化圈有过直接的文化联系外并未与其他文明直接联系,于是便向强盛、文明的隋唐封建国家派遣遣隋使、遣唐使、留学僧等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学习隋唐的封建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等完成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在这种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中国的儒家思想为统治者提供了变革的合理性。比如日本的土地制度由原本的部民制改成中国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从原本的奴隶主剥削农民转向土地国有和封建政府直接剥削农民的新生产方式。那么该如何说明这种新的土地制度的合理性呢?比如说圣德太子颁布的《十七条宪法》中就有提到实行“王土王民”制,这个制度表明天皇是国家的唯一最高统治者,是国土和人民的最高所有者,民众必须服从于封建统治者。“王土王民”制其实是来源于中国儒家思想的《孟子》的“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摹写。儒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为社会变革提供政治理念并扩大自身影响的。

这一时期日本儒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还没有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儒学。这一时期的儒学主要是散落在日本的政治文献、律令等法律条文中,其中,最显著的体现就是在圣德太子的推古朝改革之中。603—604年间,圣德太子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提出了推古朝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了制定《十七条宪法》、设置“冠位十二阶”制度、与中国建立平等外交的政策等的,其目的就在于发展日本文化,挽救日本内忧外患的局面,以及提升自身在东亚的国际影响力。其中,圣德太子就将中国儒家思想完美融入其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除了上述为了说明土地国有合理性的“王土王民”制中运用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外,《十七条宪法》中还出现了许多其他的中国儒家思想的摹写,比如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制王权一元论的政治理念,圣德太子提出了“礼”的思想。《十七条宪法》第四条中写道:“群卿百僚,以礼为本。其治民之本,要在乎礼。上不礼而下不齐,下无礼以必有罪,是以君臣有礼位次不乱,百姓有礼国家自治。”这里提出的“礼”这一思想原本出自中国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的“礼”就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想要群臣以及百姓对天皇绝对的忠诚与服从,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改革派势力太过微弱,圣德太子的推古朝改革并没有得以实现。并且到了9世纪后期外戚藤原氏垄断朝政,天皇的中央集权削弱,原本以儒学经典位考试内容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也遭到了破坏,早期儒学也随之开始衰蔽。

(三)儒学艰难发展时期

12世纪末至江户时代(1603—1867)之前,也就是日本鐮仓时代(1185—1333)和室町时代(1336—1673),此阶段的日本儒学是以禅宗的附庸走在前进之路,没能得到独立的发展,所以该阶段的日本儒学发展较为艰难。

平安时代末期,日本皇室衰微,武士阶层的势力逐渐扩大,此后的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掌握着日本的中央封建权利,天皇已经形同虚设。日本的僧侣们敏感地感觉到了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于是就有了荣西等僧侣前往南宋学法一事。荣西将禅宗带回了日本,虽然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佛教的打压和冲击,但是由于受到了当时的幕府的支持,禅宗也随着幕府的势力逐渐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

当时禅宗得以流行无外乎是因为符合武士阶层的政治需求以及心理需求。在禅宗受到佛教打压之际,荣西法师提出了《兴禅护国论》,幕府和武士阶层就认为可以利用禅宗去对抗天皇制封建统治阶层。禅宗不同于中国和印度的佛教流派,它不需要苦修而是提倡简单的立地成佛和顿悟,这就很符合武士阶层文化水平低且无时间读经礼佛的状态。此外,对于生死之事,禅宗认为生死如一,这也与武士阶层经常游离于死亡边缘的战争状态十分符合。

禅宗的流行也带来了宋学在日本的传播。当时的禅僧们兼习禅宗和宋学。他们先说明宋学和禅宗的共同性,然后又说到禅宗比儒学更高明,使统治者皈依禅宗。也就是说,禅僧们兼习和传播宋学是为了更方便兴禅,是怀有功利心理的,这也就限制了他们对宋学的理解和研究。宋学作为新儒学尚未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还没能找到独立的负载者,最后只能作为佛教禅宗的附庸走上了前进之路。

然而事情在室町时代的“应仁之乱”后发生了改变。“应仁之乱”后,战乱频繁,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地方领主和武士趁机争夺主家的权利和领地,成为“战国大名”。幕府将军的权力名存实亡。公卿、博士、禅僧为了躲避战乱带来的不安和贫困纷纷离开京都去依靠地方大名。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提倡信佛即可得救的禅宗已经无法适应统治者的需求,地方大名为了巩固统治,需要宋学为他们提供现实的世俗政治规范。于是就开始保护禅僧在地方讲宋学、建禅寺,于是儒学就此逐渐普及于地方。

(四)儒学鼎盛发展时期

进入江户时代(1603—1867)以后,儒学摆脱对于佛教禅宗的从属,统治阶级把儒学上升到了官学的地位,从此日本儒学进入了鼎盛发展时期。

儒学得以独立发展就不得不提起一位人物——藤原惺窝。藤原惺窝曾在五山学习禅儒,他深受朱子学的影响,认为“人伦皆真”,应当像中国儒学家一样批判佛教无视人伦纲常,主张脱离现世的出世思想。不久,他还俗结婚了,在个人生活上也脱离佛教。藤原惺窝这样的名儒脱禅入儒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大,标志着日本思想界新时代的到来。其中,藤原惺窝的学生林罗山也是从批判佛教逐渐走向朱子学的。他十分重视儒家的名分说,“将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相结合,运用朱子学思想来整顿日本政治机构和意识形态,今儿影响德川时代人民生活的一切领域,使朱子学取得了这一时代官学独尊的地位”。从这段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朱子学中的忠君爱国思想是有利于维护幕府的封建统治地位的,恰好适宜当时统治阶层的需要,这也是为何朱子学在江户时代成为官学的重要原因。

但是,朱子学过分追求教条、拘泥于形式主义这一特点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不满。这时候便出现了与朱子学站在对立面的阳明学派。以中江藤树为代表的阳明学者们更加注重人的内心感性色彩,注重人的主观精神和意志,从而降低了外在礼仪规范和圣贤先哲的既成思想教条的权威地位,这种反体制精神受到了统治阶层的批判,而且当时很多的阳明学家其实是处于在野地位,并没有在政府的说话权,这也就使得其在日本发展困难。

阳明学注重人的内心并提倡反体制精神,这与朱子学的维护封建统治的主张产生了对立,两者的对立不禁让人们产生疑问,他们都自称正统,那到底什么才是真的儒学正统呢?这些人认为朱子学或阳明学等儒学或多或少都受到佛教或老庄的影响,主张应该直接回到孔孟或孔孟之前到先王之教那里去探求儒学真谛,这就是古学派。这些古学派学者们生活状况也比较平稳幸福,当时的江户幕府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町人文化兴起,整个社会都洋溢着追求现世幸福的生活情趣。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自然会产生肯定情欲与功利合理性的反朱子学思想。古学派的反朱子学学说在思维结构上瓦解了宋学乃至儒学的思维方式,在客观上导致了日本儒学的衰落与崩溃。

二、明治维新前日本儒学的特点

中国儒家思想自传入日本后便不断地与日本文化进行融合、吸收、消化与发展,从而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儒学,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日本儒学的特点。

(一)日本儒学的官学化

儒学传入日本后深受统治阶层的重视和青睐。早期的日本儒学主要是在皇室以及贵族阶层传播,这就使得统治阶层很早便受到了儒学思想的熏陶,因此他们的政治思想和决策中多见儒家思想的影子。从早期的圣德太子推古朝改革和孝德天皇的大化改新到“应仁之乱”后地方大名们的建禅寺兴宋学再到江户时代甚至把朱子学上升为官学的位置,儒家的思想学说为封建统治阶层提供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现实理论依据。

(二)日本儒学的包容性

日本儒学在整个本土化发展历程中都十分注重吸收与融合。在日本儒学的早期发展时期中并没有出现儒、佛、神道之间的思想对立,比如在圣德太子颁布的《十七条宪法》中除了吸收和运用的儒家“礼”“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等儒家思想之外,还运用了佛教、法家的思想。到了镰仓、室町时代虽然禅宗思想一开始占据主流地位,宋学只是处于一个附庸的位置,但是五山里的禅僧禅儒兼习,各家思想并没有出现互相排挤的状况。江户时代的朱子学成了官学,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仍未压缩其他思想流派的生存空间。以上事实都反映了日本民族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十分注意保存固有思想并将其相互融合的特性。

(三)日本儒学的庶民性

由于社会发展状况和思维水准有限,早期的日本儒学只是在统治阶层流行,并没有在平民阶层传播开来,平民百姓也没有接触到儒学的方式和渠道,但是到了平安时代末期五山禅僧们开始在地方大名的保护下建禅院兴宋学,儒学开始从统治中心普及到了地方,民众们开始渐渐了解到儒家的思想学说。到了江户时代,儒学已经在日本发展了1000余年,已经深入老百姓的心中,甚至一说到学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儒学。儒学的忠、义、节、孝的伦理行为规范已经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了日本民众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身处在“儒教文化圈”的日本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但是日本在吸收中国儒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全盘吸收,而是采取有用则用之、无用则不用的态度,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儒学,由此可以看出这也已经不是中国原本的儒学,而是经过改造后适合日本社会发展的儒学,也正是这样的儒学,在日本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家骅.日本儒学的特色与日本文化[J].日本问题,1988(02):37-45.

[2]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3]刘岳兵,孙惠芹.日本儒学及其对日本文化与现代化的影响——评王家骅的三本书[J].日本研究,1995(04):89-94.

[4]王晓.儒学东传及对古代日本的影响[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5]张守强.论圣德太子及推古朝改革[D].延吉:延边大学,2010.

[6]单麟淇.镰仓幕府时期禅宗对武士道的影响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21.

[7]姚辰宇.江户时代与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儒学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22.

作者简介:

陈嘉嘉(1997-),女,汉族,广东肇庆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特点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