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评译学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外交核心术语英译研究

2023-10-24韩洋胡开宝

山东外语教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英译

韩洋 胡开宝

[摘要] 本文以批评译学为理论依据,采用语料库方法,对比分析三个当代中国外交核心术语在不同时期的我国官方文件以及外媒中的英译。研究发现,我国官方文件和外媒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译法较为一致,但对“国”的措辞存在较大差异;“一带一路”在我国有明确的规范译文和禁用译法,外媒总体与我国一致,但也有使用禁用词的情况;“命运共同体”在我国官方文件和外媒中的英译存在相似的历时变化。外交术语的英译特征反映了意识形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翻译主体对术语的认识及其自身的政治意图。

[关键词] 批评译学;当代中国外交术语;英译;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 A[文献编号] 1002-2643(2023)01-0104-10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Diplomatic Term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JZ)]

HAN Yang1 HU Kaibao2

(1.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 China;2. Institute of Corpus Studies and Application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theory of cri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he corpus-based approach, this paper make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ree essential contemporary Chinese diplomatic terms in Chinas official documents and foreign media in different periods. It is found tha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新型大國关系” in Chinas official documents and foreign media have identical structures, while being differentiated in choosing word for “国”. For the translation of “一带一路”, most of the foreign media adopt the standardized translation in Chinas official documents, but some other translations that are explicitly prohibited can also be detected.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命运共同体” experiences similar diachronic changes in Chinas official documents and foreign media. The ways of translating these terms reflect the role of ideology in the term interpretation and the political intention of the translation subject.

Key words: cri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 contemporary Chinese diplomatic terms; English translation; ideology

1.引言

批评译学是“在描写性译学框架下,依据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和原则,揭示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胡开宝、孟令子, 2017: 58)。此处的意识形态并非指向阶级利益和权力的狭义概念,而是涵盖社会群体和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认知等的广义概念。批评译学旨在通过分析翻译文本的选择、译文语言特征和译文的接受等,揭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作用以及翻译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的核心术语是指党和政府在外交活动中形成的,反映中国特色外交理念和大国方针、表达特定外交概念的词或词组。李宇明(2015)曾提出“一带一路,语言铺路”,建议启动术语研究,拟定术语忌讳词表。外交术语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作用,有效的翻译应正确体现术语的内涵,帮助目的语受众理解中国外交理念与立场。

目前,外交术语的英译研究以探讨翻译策略为主(刘宏伟, 2017; 黄卫峰, 2020),少数研究涉及术语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杨红燕、王旭年, 2020)。现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识形态对术语英译策略的作用,但涉及的语料数量、时间跨度和翻译主体有限。有鉴于此,本文以中央政治文献汉英平行语料库①等为研究平台,以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COCA)②和网络新闻语料库(News on the Web, NOW Corpus)为目的语参照库,选取当代中国外交话语中反映国际关系理念的核心术语“新型大国关系”“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从批评译学的视角,对比不同时期的中国官方文件和国外主流媒体的英译文,分析中国外交核心术语英译背后的意识形态作用及其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三个核心术语在不同时期的英译有何异同?国内外英译有何异同?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有哪些?对中国外交术语英译有哪些启示?

2.“新型大国关系”的英译

20世纪90年代,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出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2013年的中美两国元首“庄园会晤”中,习近平主席首次向美国总统正式提出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2014年,习近平详述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即“增进互信,把握方向;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平等互利,深化合作;着眼民众,加深友谊”。由上述历史脉络(武力、王蕾, 2014: 253)可知,“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有所丰富,“大国”主体也从泛指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到聚焦中美两国。

检索中央政治文献语料库等中国官方文件库发现,“新型大国关系”的英译文主要有“a new type of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ajor countries”(2011年《中國的和平发展》)、“a new type of relations with other major countries”(2012年《十八大报告》)、“the new model of major-country relations”(2015年《十八大报告》)、“a new typ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ajor countries”和“a new model of major-country relations”(《中国重要政治词汇对外翻译标准化专题库》,以下简称《标准化专题库》)。根据王晓莉、胡开宝(2021)对2012至2018年英美主流媒体用词的考察,2014年之前,英美主流媒体主要将“新型大国关系”译为“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2014年之后,英国主流媒体较多采用“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美国媒体多用“a new model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我们进一步在NOW Corpus 中进行检索,发现2021年“新型大国关系”的主要英译名中“great-power relations”占比最高,接近60%,“major-power relations”占25%左右,而“major country relations”占比不到20%。综上可见,“新型大国关系”中外英译的差异主要有二。首先,“大国”在我国官方文件和外媒报道中分别译为“major countries”和“great power”。其次,“新型”在我国官方文件中主要译为“new type”和“new model”,早期多用“type”,近年“model”增多;美国主流媒体在2014年之后也多使用“new model”,而英国媒体一直主要用“new type”。

针对国内外译文中存在显著差异的两组用词,我们查阅《牛津英汉双解词典》得知,“country”是指称国家时最普遍使用的中性词(the most usual, neutral word for a geographical area that has or used to have its own government);“power”有控制义和权威义(political control, with great military strength),在指称国家时暗指了国家的强大影响力和军事实力;“type”即具有某一或某些特征的种类、类型(kind or sort);“model”指具有设计、典型和示范性的模式、类型或模范(excellent example)。此外,通过检索COCA我们发现“country”和“power”在英语母语语境中的应用范围和搭配方式有显著差异。“country”的主题词中,数量最多的前5位为“developed”“global”“economic”“international”“developing”,主要涉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国家经济等话题;搭配的名词主要为国家名称,如“US”“China”。而“power”主要应用在与电力、能源有关的话题中,数量最多的前10位主题词为“electricity”“energy”“generator”“utility”“plant”“electric”“solar”“grid”“wind”“fuel”。

我们认为,英美主流媒体舍弃“国家”对应的英语常规用词“country”而采用“power”,是一种具有突显或标记性的行为,突显的正是“power”不同于“country”的语义内涵,即控制义、权威义、军事实力和影响力。另外,“新型”直译为“new type”,是对这一国际关系存续时间的客观描述,而译为“new model”更能够突显新范式的引领义和意识形态内涵。“新型大国关系”的不同英译方式反映了我国官方与英美主流媒体意识形态的差异。

其一,我国官方与英美主流媒体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认识不同。2013年6月“庄园会晤”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应该也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双方同意,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许新等, 2019: 120),明确说明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及其对于中美和世界人民的意义。我国官方机构准确把握这一术语的内涵并在英译时采用相对中性的“country”翻译“国”,减少可能产生的误解,这与我国政治文献翻译“忠实于原文意义、准确表达政治文献的思想内涵”(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2019: 166)的理念一致。与此不同,美国将“新型大国关系”理解为“是对其全球及东亚地区领导地位的一种挑战”(吴心伯, 2016: 76),因而或是“采取回避态度”(同上),或是将其霸权思维反映于语言中,以“great power”翻译“大国”。

其二,我国官方与英美主流媒体的政治意图也存在差异。我国客观表达和平理念,在大国关系的参与主体上具有包容性,“习主席创导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不仅仅限于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彭光谦、徐长银, 2017: 158),还包括中俄关系、与印度等其他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因而我国官方英译中无语义渲染,对“国”未做特殊强调和指向。而美国的政治意图不同,以“great power”翻译“大国”突显其大国身份和影响力。在COCA中出现1352次的“great power”反映出美国话语中这一搭配强调美国主导地位的政治倾向性,例如“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president to use Americas great power to shape history... I believe that if America does not lead, others will... and the world will grow darker”(COCA)。美国突显自身的意图在英美两国不同的翻译方式上也有所体现,例如,美国媒体将“新型大国关系”描述为“美中关系”新范式并突出美方引领作用,例如美国进步中心(CAP)网站报道“In conjunction with the initiative of the two presidents, we proposed that our track II focus on the very topic that engaged the leaders: building a new model of major power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2014-2-20);而英国媒体以“type”指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仅将其描述为一种关系类型,例如“The new buzzword, formulated by Xi Jinping... is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 and, at one level, the US seems to have embraced the idea”(NOW Corpus-GB-13-06-09)。此外,美國媒体还试图通过渲染意识形态对立影响民众对中国理念和形象的认识,加深对华误解,例如“China no longer accepts American leadership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gional strategic order and instead seeks a ‘new model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 This probably means it wants to take Americas place as Asias primary power”(NOW Corpus-US-16-03-27)。

3.“一带一路”的英译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简称。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指沿古丝绸之路打造的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指沿古代海上贸易路线展开的从中国沿海港口出发、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以及过南海到南太平洋的贸易之路。“一带一路”打造的是“一个大范围、宽领域、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王铭玉、崔雪波, 2021: 12),具有包容和开放性。

目前,我国官方文件中“一带一路”的英译包括“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中央政治文献英译语料库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规范使用“一带一路”倡议英文译法的通知》,以下简称《规范》)、“one Belt and one Road”(《标准化专题库》)、“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标准化专题库》;《规范》)、“the Belt and Road”(《标准化专题库》;《规范》)和“the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规范》)。胡开宝、陈超婧(2018)对英美印主流媒体中“一带一路”英译的考察显示,2015年之前“New Silk Road”的使用频率较高,2015年至2017年“One Belt One Road”使用频率较高,而2017年“Belt and Road”使用频率较高。我们进一步在NOW Corpus 中检索发现,2021年“一带一路”的主要英译名中,我国官方提供的“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占比最高,约为90%,“one belt (and) one road”占比约为3.4%,而如“new silk road”“belt and road strategy/program/project/scheme/plan”等的其他译法总占比约为6.5%。综上可见,近年来我国官方“一带一路”英译在国外有较高接受度,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官方明确不建议使用的“strategy”“program”“project”等译法也在外媒报道中多次出现。

我国政府之所以用《规范》将“一带一路”的英译文明确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the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且不推荐使用“one belt (and) one road”及外媒的“belt and road strategy”“new silk road”等其他译文,与英文用词的语义内涵、语义倾向及我国政府的外宣立场有关。

首先,“one belt (and) one road”虽与“一带一路”形式接近,但英文中用作数词的“one”并不能再现“一带一路”中“一”的丰富内涵。根据《新华字典》,“一”可作形容词,有“专一”“全部”“相同”“联合”义。因而,“一带一路”不仅指具体的经济带,也是一项与有相同愿景的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联合发展倡议。相比之下,“the belt and road”聚焦“belt”和“road”而不强调数量或合作范围,更为贴切。

其次,“initiative”与“strategy”“program”“project”“scheme”“plan”的语义倾向不同。查阅《牛津英汉双解词典》并检索COCA可知,上述词语虽均有“plan”计划之义,但侧重点不同。“initiative”强调计划之首创性,即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形成的具有创造性的倡议,常见搭配有“peace initiative”,语义积极;“strategy”突显战略性,与“intervention”搭配可表现冲突;“program”着重于计划的进程;“project”暗含了目的性,搭配“ambitious”可突出野心;“scheme”侧重以实现自身目的而欺骗他人的诡计之义,其常见搭配词“fraud”也显示出欺骗的语义。“一带一路”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习近平, 2017a),并无“冲突”“野心”“欺骗”等内涵。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赵磊(2015)曾提及“一带一路”不应使用“战略”一词,避免给国际社会带来冲突或威慑的印象;新华社发布《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将“‘一带一路战略”列为禁用词。然而,外媒并未杜绝“strategy”“scheme”等英译文。“We will have no major base in South Asia...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of China across Asia into Europe goes right through Afghanistan”(NOW Corpus-US-21-07-06)和“This is exactly the sort of thing that we are seeing them do with countries all around the world through their Belt and Road scheme. Buying off countries through seemingly cheap huge loans that will never be paid back” (NOW Corpus-NZ-21-08-25)等帶有“军事化”“欺骗性”语义的表述反映了个别外媒的误解或误导意图。

最后,“new silk road”的历史渊源易使西方读者产生误解。“New Silk Road Initiative”是2011年7月由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提出的跨区域经济计划,即以阿富汗为中心打造一个连接中亚和南亚地区的经济圈。作为美国的“中亚政策”,该计划的目标是通过重建各类基础设施,将阿富汗打造为地区交通和贸易枢纽,“保证‘后撤军时代阿富汗的稳定,巩固美国的战果”,同时“保持并强化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促使阿富汗和周边国家的‘美国化”(《大国战略》编委会, 2018: 99-101),与我国“一带一路”的理念不符。“New Silk Road”易引发语义迁移,并不适于作为英译名,但仍有外媒使用,如“We accordingly witness how New Silk Road has become overt expression of Chinas power ambi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aiming to refashion the global geopolitical landscape”(NOW Corpus-IN-21-02-17),渲染“一带一路”重塑全球地缘政治版图的野心。

我国官方禁用词在外媒中的应用与外媒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政治意图有关,例如美国和印度媒体分别以“strategy”“new silk road”表现军事化和野心。美国并非“一带一路”沿线国,但其“新丝绸之路计划”地图范围显示出“美国对中国陆上包抄”“削弱中国在亚欧大陆的优势”的意图(《大国战略》编委会, 2018: 101)。美国的竞争和博弈意识在其新闻话语中有所体现,如华尔街财经新闻网站TheStreet报道“How was China so successful in turning the tables on America? And why was the U.S. so reluctant to implement its version of the New Silk Road plan?”(2017-05-12)。印度作为南亚次大陆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欧亚大陆“重要的地缘战略力量”,有“浓厚的大国情结”,其国家战略是“立足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等强国”(《大国战略》编委会, 2018: 438),这一基于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怀疑。

4.“命运共同体”的英译

“命运共同体”最早用以描述两岸关系,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首次被提及是在2011年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2012年,党的十八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完整表述,即“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强调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同年,联合国将该理念纳入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等几份决议之中。从“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其语义内涵不断丰富,从国内到邻国和亚洲区域再到全人类,从血脉相连到共同发展再到开放包容的命运共同体,越来越展现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中央政治文献语料库中“命运共同体”的英译文如表1所示。表中可见,2007年到2020年我国官方文件中“命运共同体”的英译文主要有三种:2015年之前为“a community of share/common destiny”,2015年为“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future”,2015年之后基本均为“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在《标准化专题库》中,“命运共同体”的规范英译文为“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和“Asian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根据许文胜、方硕瑜(2020)的考察,外媒“命运共同体”的英译中,“common destiny”在2016年之前占比最高,“shared destiny”在2016年占比较多,而“shared future”2016年之后占比显著上升并在2018年应用频数达到高峰。我们进一步在NOW Corpus 中检索,发现2021年“shared future”占比最高,超过92%,“shared destiny”占比约为5%,而“common destiny”仅占2%。总体而言,我国官方文件与外媒对“命运共同体”的英译均呈现出由“common destiny”到“shared destiny”再到“shared future”的变化,且转变的时间节点较为一致。

我们在英语词典和COCA中对“命运共同体”国内外主要英译的用词“destiny”“future”“common”“share”进行考察得知,“destiny”意为无法改变的天命以及主宰或控制事物的力量,常与“control”“fate”“god”“common”“divine”等词搭配出现在关于人类救赎等神学讨论中;“future”是指未来的时间阶段和成功的前途,主要用于讨论技术创新、全球发展趋势等话题,与“bright”“optimistic”“sustainable”“hope”搭配表达有希望、迎来光明等美好愿景;“common”作为形容词指常见的、共有的、普通的;“share”作为动词表示共有、共享、共情和共担。“命运共同体”最早用以指称大陆和台湾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译为“common destiny”,体现了命运共有的属性。2015年,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时提出了“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命运共同体”的指称主体从本国向洲际区域及全球各国转变。同时,其内涵也由“共同命运”向“开放包容、共同繁荣”的共享共担理念转变。“common destiny”通常指一国的命运,无法适应“命运共同体”不断扩大的主体范围和丰富的内涵,因此“shared future”逐渐取而代之。

结合上述对“命运共同体”英译及其语义的考察,我们认为中外媒体对“命运共同体”英译方式的历时转变离不开意识形态的作用。首先,翻译界对术语翻译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的认识不断提升。鲍川运在访谈中谈及“命运共同体”两种译法的意识形态差异,指出“destiny”的内涵比较消极和被动,与“命运共同体”所要表达的积极向上、共同发展的理念不同,而“shared future”能准确体现“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杨平, 2017: 25)。

其次,我国的政治思想和外交理念在新时期有所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 2017b: 443);“命运共同体”英译的变化恰与此理念相适应。2015年之前,“命运共同体”在国内外基本均译为“common destiny”,COCA中“common destiny”出现68次,但多指称一国一民的命运,未体现中国政治理念的内涵及中国特色,例如“We must all rise above the hate, move past our divisions and embrace our common destiny as Americans”(COCA)。2015年译文“common destiny”和“shared future”并存,反映了我国官方翻译机构在翻译方式上的探索和创新。2015年之后,该术语的英译基本确立为“shared future”,比“common destiny”更能准确地再现“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中国特色。

此外,外媒与我国官方文件英译文的同步趋势体现了国外媒体对我国政治话语理念认识的增进和总体上的认同,而认识和认同的内在驱动力正是国家的政治利益诉求。据张励、黎亚洲(2018)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认知的研究,超过70%的英法报道和评论持积极态度,认为该理念是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符合人类发展的愿景,在全球与区域格局构建中有积极意义,可见这一中国方案顺应了各国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普遍政治诉求。2017年,联合国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涉及全球问题的多份决议之中,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Chin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illar of multilateralism, and the purpose of multilateralism is to establish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all humankind”(China Today, 2017-9-28),这从全球层面表达了对“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认同,同时推动了术语译文的统一。

5.结语

外交术语英译对于建构中国形象、推动中国外交理念的传播和接受具有重要意义。由当代中国外交话语中三个核心术语不同的英译历程可以看出,术语的官方英译文并非一成不变,且不一定被国外媒体接受,意识形态因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包括翻译主体对术语理念的认识及其政治意图。通过研究我们建议外交术语翻译及宣传工作按以下四点稳步展开:一是准确把握术语内涵和英译用词的语义韵,统一英译用词;二是提炼术语的普适性价值理念和全球性意義,扩大术语受众面;三是借助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网络媒体等推广术语理念,扩展英译传播渠道,减少个别国家官媒的意识形态加持;四是采用多模态的英译形式,将目的语难以表达的术语内涵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再现。

注释:

① 中央政治文献汉英平行语料库收录1990至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白皮书、两会报告等文献及其英译文,库容为汉语220万字,英语166万词,共计386万字/词。

② 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由美国杨百翰大学语言学教授Mark Davie开发,库容约4.5亿词,涵盖美国当代口语、流行杂志、报纸、学术期刊、小说五大类型语料。

参考文献

[1]CAP. U.S.-China Relations: Toward a New Model of Major Power Relationship [N/OL]. 2014-02-20. https://www.americanprogress.org/article/u-s-china-relations-toward-a-new-model-of-major-power-relationship/.[2023-01-16]

[2]China Today. Jointly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All Humankind [N/OL]. 2017-09-28. http://www.chinatoday.com.cn/english/economy/2017-09/28/content_747590.htm. [2023-1-16]

[3]TheStreet. 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s New Silk Road Strategy [N/OL]. 2017-05-12. https://www.thestreet.com/economonitor/emerging-markets/the-rise-and-fall-of-america-s-new-silk-road-strategy. [2023-01-16]

[4]《大國战略》编委会. 大国战略:“一带一路”再创丝绸之路新辉煌[M].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8.

[5]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2018[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6]胡开宝, 陈超婧.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术语英译在英美印等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以“一带一路”英译为例[J]. 外语电化教学, 2018, (2): 43-50.

[7]胡开宝, 孟令子. 批评译学研究:翻译研究新进展[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 (6): 57-68.

[8]黄卫峰. 语境论视角下“中国梦”之英译再思考[J]. 中国科技术语, 2020, (4): 64-68.

[9]李宇明. “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J]. 中国科技术语, 2015, (6): 62.

[10]刘宏伟. 政治术语跨文化传播中的语境依赖性——以“中国梦”英译为例[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 (3): 1-6.

[11]彭光谦, 徐长银. 世界老二不好当[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7.

[12]王铭玉, 崔雪波.“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外话语体系与建构[J]. 山东外语教学, 2021, (5): 10-20.

[13]王晓莉, 胡开宝. 外交术语“新型大国关系”英译在英美的传播与接受研究[J]. 上海翻译, 2021, (1): 89-94.

[14]吴心伯. 美国问题研究(总第二十三辑)[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15]武力, 王蕾. 中国1949-2014[M]. 北京: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

[16]习近平. 习近平谈“一带一路”[EB/OL]. 人民网, 2017a-04-12.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412/c1001-29203823.html. [2023-01-16]

[17]习近平. 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17年12月1日)[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b.

[18]许文胜,方硕瑜. “人类命运共同体”英译在英语社会的传播与接受——基于G20国家新闻报道的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4): 82-95.

[19]许新, 赵怀志, 沈文娟. 治国理政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通讯选(一) [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9.

[20]杨红燕, 王旭年. 政治术语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识解——以“新型大国关系”英译为例[J]. 外国语文研究, 2020, (3): 69-77.

[21]杨平. 从“中国关键词”看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专访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鲍川运教授[J]. 对外传播, 2017, (4): 22-25.

[22]张励, 黎亚洲. 国际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与中国应对之策——以2013年至2018年3月英法语的全球报道为样本[J]. 国际关系研究, 2018, (4): 21-36.

[23]赵磊.“一带一路”英文译法应尽早明确[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5-06-15. http://www.scio.gov.cn/zhzc/35353/35354/Document/1506536/1506536.htm. [2023-01-16]

(责任编辑:方茗)

收稿日期:2022-07-13;修改稿,2023-01-16;本刊修订,2023-0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央政治文献英译研究”(项目编号:16BYY012)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话语构建、翻译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7ZDA31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韩洋,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电子邮箱:hanyang@usst.edu.cn。胡开宝,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话语研究。电子邮箱:2019001@shisu.edu.cn。

引用信息:韩洋,胡开宝.批评译学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外交核心术语英译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23,(1):104-113.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