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写作的内容、价值及策略
2023-10-24陈勇
陈勇
【摘 要】教育写作是教师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教育写作可以促进教师的终身发展、提高教师的逻辑能力、帮助教师形成重要教育决策。教师写作要从“望闻问切”中找到具体的内容,在大量的经验反思中建立写作的文本框架,通过优化框架、强化逻辑、突出文眼,表达教师的理性思维。
【关键词】教师写作 教学理念 教学经验 教师素养
写作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进行积累、总结、提炼的重要途径。面对写作,不同的教师对其认识和思考是不同的。刚入职的教师常常把发生在身边的事记录下来,这常常是其写作的全部内容;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则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还有一部分名优骨干教师则是通过写作传递教育主张及其理念。无论是什么学科什么层次的教师,确定写作的内容及呈现自己的观点都是写作的重点,而为什么要写则是由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价值理解深度决定的。
一、教师为什么要写作
教育写作是一种实践性的总结提炼,是从写作的角度思考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因此教育写作不仅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常态,也是教师的基本功,更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通道,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留存精彩、理性解析、全面分享、提高素养的契机。
1. 养成习惯:促进教师的终身发展
教师的教育写作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可以促进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发展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品质,教师通过写作可以形成一种持续的学习习惯,从关注细节开始,到反思自己的行为,最后总结得失。这个过程除了记录、提炼,还需要自己不断从其他方面学习,无形中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帮助教师建构完整真正的自我。
2. 转变思维:提高教师的逻辑能力
教育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节点,更是促进教师逻辑思维转变的利器。教育写作不仅可以让教师把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呈现出来,还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理性骨架和鲜活案例的整合,优化教育教学的策略,转变教育教学思维。通过写作,教师会建立起自己的“教学小本本”,更重要的是在从记录到提炼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培养起逻辑思维能力,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的提升,达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换,这对于在实践性岗位上履职的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感性升华:形成重要教育决策
教育写作不仅完成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转换,更聚焦教师对问题、现象的深度思考,有助于教师形成重要的教育决策和思路,帮助教师建立大教育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临时、偶然发生的现象进行梳理,完成对日常教学的提炼,再将这些提炼出来的东西写进教育著作或教育论文中,就是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的过程。因此,教育写作可以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教书匠”的角色,而是成长为走向未来的教育家—带着对教育教学的理性认识、理解和升华,不断拓宽育人视野,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二、教师写作要写什么
中国古代中医提出了“四诊法”:望闻问切,通过四种诊断法帮助病人减少困扰,达成幸福。把“望闻问切”用在教育写作上,不仅能解决教师写作的内容困惑,更能优化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改变教育的逻辑思维,这对感性和理性相融合的教学真实来说是大有益处的。
1. 望:写自己看见的第一手素材
“望”的意思就是看,看见发生在身边的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能看见身边的事,看一看自己的课堂里有什么现象,看一看自己的学生有什么学习的问题,看一看自己的教学有哪些地方吸引学生……这些都需要教师眼观六路去发现,因为这是教师写作的重要素材和内容来源。其次是能看见值得思考的事,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如学生课间走路的速度、向同学借用学习工具的方式、学习的习惯、写字的姿势等。例如,梅老师(一名小学的班主任)看到学生在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很单一,同时又有很多安全隐患,便记录了自己班级学生的课间活动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写了一篇文章《玩转花样课间,幸福不止“十分”》。这篇文章在长三角中小学学科德育论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可见,看是写作的前提,看见更多教育教学现象才能进行有效的写作。
2. 闻与问:写自己发现的重要素材
闻与问是教师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常听教师反映自己的写作没有素材,或者找不到好的、合适的素材,殊不知这些素材其实就在教师的身边:学生学习的困惑、学生之间的矛盾解决、学生的心理变化,等等。这些现象往往都是班主任、学科教师最容易发现,直接就能获得的宝贵信息。教师以问的方式了解事情发生的全貌,听到发生的细节,用关键词、思维图或语音文字转换等多种方式记录下最原始的素材,把真实的内容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门别类,再根据写作的需要进行提取,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记录库。这些听到、问到的素材形成写作的精彩案例,从这些案例中,教师可以学会分析、梳理,从而提高写作意识。
3. 切:写自己想到的核心关键
“切”字本义是隔断,但隔断不是主要目的,隔断后的新联结才是关键。先断再联是教师写作的重要思维方式。很多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常说:我写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很不入眼,为什么专家的文章一看就很入眼,既有理论观点又有实际案例?这显然是因为没有找到写作的内容与内容背后的逻辑之间的关系。2009年,我写了《一枚小章盖出的“无墙”艺术》一文,文章从为学生盖“优秀”印章开始,叙述怎么盖印章,为什么盖,以及由盖印章引发的对教学行为和教育理念的思考。從个别现象开始,最后提炼到美术教育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这样的题材即使在当下也是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稿:有观点,有基础,更有对教育的思考。这不正是一线教师需要做的重要教育教学活动吗!
教师对看到、听到的素材先“断”,即断开其表层含义;再进行联想,借助某种观念触发对现象的深度思考,形成新认识和观点。这不仅是写作的核心内容,还是教师写作的关键,是从感性素材转换到理性素材的关键点。
三、教师写作的策略
教师写作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理性思维表达和观点阐述的过程。因此,怎么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是关键,把观点写清晰、写透彻是要把握的重点。
1. 从记到写:在叙事中写透彻
教育叙事是教育写作的常态,也是很多年轻教师最容易把握的写作方式。将自己看到的现象结合自己的多维思考,再有条理、有层次地把它写出来,这是叙事写作的基本形式,也给很多教师提供了写作入门的基本路径。在叙事写作中要注意做好层次的提炼和阐述。
(1)把事件说清楚
按照事情的来龙去脉,将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写清楚即可。在这个过程中最好呈现事情的背景,大到整个社会,小到教室及周边的场景,这样能给读者一个比较情境化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有助于理解叙事的意义。
(2)把事件说明白
这是写作的关键,更是梳理的前提。教师叙事写作常常会写很长的文稿,看到最后却没有看到重点和关键,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找到重点。以听评课的叙事写作为例,教师需要将在活动中看到的细节描述清楚,如授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行为、表情是怎样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是怎样回答的,甚至包括课堂上学生回答的次数、语速及其他相关事项都要做细致的描述,这不仅是为了再现当时的现状,更是把事情写清楚的关键。这些细节不仅仅是细节,还是牵动整个课堂向高潮发展的关键,更是听课报告的核心。因此,在写作时可以采取详细对话式,也可以采取超微描写法,借助各种手段把自己看到的细节呈现出来。
(3)把事件说透彻
教育叙事写作不仅要把事写下来,还要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把事说透,这是写作的目的。把事情说透需要教师进行观察分析,阐述观点也需要一定的层次,教师在实施描述性写作时也要注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以对美术课“千里江山图”的核心观点“宋徽宗的理想太平国度”的理解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師需要设置一层层的“台阶”:首先让学生通过临摹、观察看到各种各样的山,展示一片美好山景;其次让学生理解“江山”是宋朝皇帝对自己国家的表述,既要高山,又要远山,既要北方的山,也要南方的山,还要有一定的气势,这就形成山的构成问题;再次是“千里江山”,如何体现一个大国的壮丽河山?最后要点题—从色彩的角度来阐述千里江山是永固的,从人物、细节来提炼强大的江山背后是百姓的安居乐业。这样就构成了核心观点阐述的层次,娓娓道来,通过细节呈现逐渐让自己的观点明确、清晰起来。
叙事性写作可以在教育写作的多种场景下使用,如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用一个案例来呈现,这就是典型的叙事写作。这种写作不仅能帮助教师做好教育常态的记录,还能帮助教师优化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专业成长,从感性教学走向理性思考。
2. 从写到构:在经验反思中提炼科研论文写作框架
教育是感性投入和理性思考的融合。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一个广为流传的教师专业成长公式“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1]。 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可能不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的重要性。反思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和思考,理性的思考应该有一定的层次和框架,因此在科研论文写作中,写作框架的搭建是教师提升素养水平的有效方式。
(1)从经验中搭建写作骨架
构思是一个人通过无拘无束的想象和表达,呈现自己的理想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梳理几个重要问题:文章要表达什么观点?观点包括哪几个主要部分?这些观点对理解当下的教育教学有什么价值?在实践中是怎么操作的?按照这个逻辑,就可以建立基本的文本骨架:首先是所阐述内容,其次是内容所呈现的意义,最后是具体的策略。文本骨架如同建筑的基本框架,形成建筑的样式。一个好的文本骨架可以清晰地阐述作者的意图和目的,在基本样式之外,也有很多的变式,有一些写作高手往往将骨架藏匿于文字中,细细品味,会发现读起来更无障碍。
(2)在基本骨架中强化逻辑
很多教师在写作时也有逻辑,但是阅读起来总感觉不畅,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建议进行骨架的修正,让写作的观点逻辑在同一个层面。修正骨架有很多方法:抛开所有的文字细节和内容,看主要的一级、二级标题,再次审阅就会发现文稿的逻辑是否通畅。也可以大量阅读和自己观点类似的文稿,从中找到其间的差距,这是很实用的方法。还可以对参考文献和文本进行梳理,再进行仿写,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写作逻辑的有效做法。
无论采用哪些方法来修正文本骨架,其核心的要点就是理性地呈现自己的观点,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调整骨架的样式。修正骨架不仅是对教育实践的研究,还可以将逻辑关系预设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假以时日,可以大大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形成教育理念,突破教学研究的瓶颈。
(3)在逻辑优化中突出文眼
文眼是文稿的核心,透露出写作的主题思想和内涵。教育写作不仅要在逻辑规范上下功夫,更要找到“文眼”,从而让文稿逻辑更缜密,内容更鲜活。有些文稿的文眼要在题目中直接凸显,从标题中一看就知道其主题思想;还有一些文眼需要细细体会全文才能发现。比如,我曾写过一篇文稿《显性与隐喻:基于儿童认知基础的深度图像识读》,文章从如何读和读哪些内容入手,分析图像的要素、符号和构成关系,看到画稿关键点,发现图像冲突,从而明白图像识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内容背后的意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隐喻”思想有层次地在文本中解析出来。“隐喻的思想”不仅是深度图像识读的体现,也是本文的文眼。又如,短文《一枚小章盖出的“无墙”艺术》,文中的教师把在美术课上盖章的场景记录在自己的博客中,并在网络上和各位博主、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样的场景不是一般的情境,是教师对学生爱的体现,也是教师创新教学组织方式的手段。文眼—“无墙”—透露出教育教学行为的无限与教育的花香四溢。文眼的提炼以及呈现方式不仅是教师写作需要思考的主要方面,更是呈现文章核心观点的路径。
感性的现象触发教师思考,但在写作时教师要理性地呈现观点。这样一个认识、理解、思考的过程,就令教师积累到更多的经验,再通过理性的方式进行分析梳理,改变旧有的认知模式和知识结构,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众多的教育名师在写作上都是下足功夫、下重功夫的,对写作的认识极其深刻。正如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所说:“很多事情并非二元对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环。”[2]
参考文献
[1] 颜莹. 教师写作:为何与何为——对教师教育写作问题的再认识[J]. 上海教育科研,2020(4):74-77.
[2] 丁昌桂.教育写作与教师专业发展——基于20位特级教师的问卷调查[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5):26-32.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副主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