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为痤疮的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一例
2023-10-24邹旭辉邹勇莉杨雪松
邹旭辉 邹勇莉 杨雪松
1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内科,云南昆明,650032;2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32
临床资料患者,女,22 岁。销售员,云南文山市人。因面部暗红色结节伴感觉减退1年至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面部出现散在红斑、丘疹,皮损渐增大、增多,后逐渐出现结节,起初自觉疼痛,多次在当地医院诊断“痤疮”,“针清治疗”后发现皮损内无法挤出粉刺和皮脂内容物,反复使用“夫西地酸软膏、克林霉素凝胶、阿达帕林凝胶”均效果不佳,皮损数量渐增多但疼痛感减轻,皮损区域渐有麻木感。发病前否认有特殊接触史及用药史,发病以来患者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饮食睡眠佳。既往体健,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及传染病史,家族中无麻风患者。
图1 1a、1b:左上睑、双侧面颊部、额部、唇部及右下颌见大小不一红色、暗红色浸润性斑块、丘疹和结节,右面部结节呈环状分布,可见中心免疫区 图2 2a:表皮萎缩,真表皮之间可见无浸润带,真皮内层可见呈结节性浸润的肉芽肿团块(HE,×40);2b:抗酸杆菌5+(抗酸染色,×1000)
体格检查:心、肺、腹部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双侧面颊部、额部、右下颌、左上睑及唇部见大小不一红色、暗红色浸润性斑块、丘疹和结节,右面部结节呈环状分布,可见中心免疫区,皮损表面光亮,所有皮损均无破溃。耳后、颈侧淋巴结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双侧耳大神经均可触及,皮损部位痛、温觉均减退,有麻木感。
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血沉均正常,胸部CT未见异常,皮肤镜下观察皮损呈淡黄色背景,未见粉刺样结构,面颊、前额、下颌皮损区域毳毛密度减少;切开皮损刮取组织液做抗酸染色(-)。取左面部结节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变薄,真皮内大片空泡细胞,呈结节状分布,其间夹杂少量淋巴细胞,表皮与结节状浸润细胞间有一狭窄的无浸润带。抗酸染色:可见红色麻风分枝杆菌。病理诊断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经本地疾控中心复核后采用多菌型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目前随访中。
讨论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严重者麻风杆菌可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播散,麻风可模拟多种皮肤病皮损,以两侧眉毛脱落、眉弓突出、狮样面容有较高特征性。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确为痤疮好发年龄,皮损分布虽以皮脂溢出区为主,但仔细查体并未见到痤疮特有的粉刺,既往外院行“针清治疗”无法挤出皮脂样内容物,若接诊中仔细询问患者病史、疫区居住史、详细查体,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应用皮肤镜等现代影像学设备也有助于鉴别诊断。皮肤科查体:患者面部皮损表面毳毛脱落、感觉障碍及麻木,环状斑块伴中心免疫区等均是诊断麻风的重要线索,本患者皮损刮取组织液抗酸染色阴性可能与刮取深度不足,导致未刮到组织液检查有关,另外与取材部位数量不符合要求有关,一般至少应该取材3处皮疹做抗酸杆菌检查才不会导致失误,最终依据组织病理检查及抗酸染色确诊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