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探究
2023-10-24王新凯
王新凯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在中华儒、释、道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主要涉及诗歌、对联、画、墨、民间艺术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蕴含着新时期的新内涵。因此,初中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素质,又要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意义;其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有效的结合策略。以期能够为促进传统文化与教学的融合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 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9-0178-03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涉及的知识点十分宽泛,也和初中语文教材有关。近年来,“国学热”让更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子女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业,而不少高校也在努力为他们提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平台。初中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优秀的品德,也可以提升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语文素质。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怎样更好地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教育相互融通呢?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还需要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学习与探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新课标中强调,必须全方位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言能力。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实际的传统语文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传统语文教学、课外读物等工具完成初中传统文学课程。例如:学生在学习《论语》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可以意识到儒家所倡导的仁和勤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爱国诗歌,让他们感受到民族的义气和强烈的爱国激情,从而激发广大学生对祖国强烈的爱国情怀。通过古今对比,让学生珍惜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把初中语文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促使他们以更加丰富积极的心态体验生命[1]。
(二)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
当今社会的发展异常快速,推动中华文化强国的实现一定要以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初中的语文课程,既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使初中学生从自己的语言课程的教学中提高民族认同感,提升初中学生文化自信[2]。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
首先,内容碎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没有统一课程标准和专用教科书,课程教学仅仅是通过中学语文教科书上数量非常有限的经典诗歌和古文篇目来进行的,教学内容相对零碎化,不能构成系统而完整的课程系统[3]。其次,减少或汇总。许多初中教师仍然主导着一些流行的唐诗的教学,这使得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片面、狭隘。其他中学语文教师广泛收藏中华古代文学、儒家经典、历史、哲学、医学、宗教等。完全脱离了初中生的身体发展水平和语言接受能力,并过分泛化和扩大了词汇的引申内容[3]。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目前,大多数初中仍然是一种单口语文教科书,传统的粉笔教学模式,单调乏味;从自己的感性经验来看,一些中学语文教师有时会过度渲染或曲解经典内容,尤其是在目前中华传统文学研究流派众多、理论庞杂的情况下。教师也面临着取其精华于糟粕、忽视时代特征、盲目追求传统文化、忽视历史事实和知识、对传统文化进行不同程度的人为解构和重构的不良现象。教学中甚至有一些错误,如粗俗、形式化、娱乐化等,教学效果也不好[4]。
(三)课时安排缺乏保障性
在当前过于注重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形势下,教师和学校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教学内容作为语文课程的内容,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且课程学时无法确定[5]。
(四)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学校教师数量不足,且大多为中学语文老师或数学教师的兼职工作,这部分老师普遍并未进行过规范而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训练,致使学校教育質量参差不齐[6]。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一)分段促进文化与教学相结合
初中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不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内涵的了解也不同。学生应该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思想家、文学家等经典作品,并选择和掌握一些深刻而悠久的散文和诗歌。在整个中学期间,散文和诗歌的阅读必须有计划、有成效地进行。在散文和诗歌的教学和创作过程中,也可以插入一些“气质启蒙”的知识。当然,应该基本上按照经典、故事、诗歌和文集的自然分类体系,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仍然是掌握古典散文和诗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初中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理解。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应该先背诵中华古代古典诗歌,然后先理解它们,并注重严格规范地阅读浅显的古代作品,注重经验和积累,从而提高文学欣赏的品位。有条件的中学也要进行书法(鉴赏)教学,让中学生通过临摹名人书法,引导其感受书法的视觉审美价值和深远意境。中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高初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而语文课程则需要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可比拟的深刻哲学意义和人文内涵,提高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能力和责任感。阅读四书、五经等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时间顺序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享受与时俱进的古典作品的文化品格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二)合理选择文化教学内容
尽管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精髓,但其中也难免会有糟粕。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把握其本质的原则,去其糟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当代的中华国情融合在一起,精选符合时代的好东西。同时,教材的设计也需要关注现代汉语,用标准规范的现代汉语(流行、规范化)进行注释和说明,旨在弥合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教师视角、思想之间的差距,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按照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提炼精要并进行总结,科学设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框架,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初中生的理解和认知需求。另外,教材的编写必须基于“大语文”的理念,语文教师不能在儒家思想的更小范围内,缩小和限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应体现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由中华文化和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交融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人文思想,真正拓展中学生历史文学的深层观点和视野。从长远来看,语文教师将在研究中建构思想,在建设中完善思想,逐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维丰富选修课程和教学体系。
(三)积极开展文化校本课程
中学要根据人教语文课本内容以及本校自身特点,对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进行制定。在编写教材过程中要注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应保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和普通语文课程紧密联系,互为补充,交相辉映,落实“听”:经典古诗词、民族乐曲的欣赏;“说”:古诗词、文言文的朗诵,并能够从中感受到古诗文中的韵律;“读”:在教材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写”: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书法的写作知识,以及能够运用古诗词的韵律尝试进行简单古诗词的创作。学生长期在这样的校本课程活动下,能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必须说明的是,语文教师不要单纯地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看成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重要内容,而是应该把它置于和语言教学一样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借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针对汉语言文学的特殊性而不断总结提升起来的符合中国人独特的文学心理结构并有效的教学模式。要真正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教育,不能简单地在文本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或添加文言文,还必须关注传统听、说、读、写方法等无形的传统文化。诗歌阅读、文章写作等方法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最有效的传统语言教学方法。在传统语言教育的发展中,既要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又要运用良好的传统语言教学方法,让传统语言与传承伟大的传统文化一起繁荣发展。
(五)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化造诣
各级教育部门要及时形成培养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提高中学语文老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并让他们学会执行有效的培训方法与技能,及时利用简单直白的课堂方式引导他们了解传统文化、亲近传统文明。另外,语文老师还应采取各种渠道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制定与修订,从构建科学合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知识系统的立足点与视角出发去重视其教学内容的选取,实现在校本教学写作进程中和学科一起发展的目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生活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极吸收先进的中华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我涵养,丰富自己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储备。在教育活动中,要正确地布局课堂,恰当设置课堂内容,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形成生动有趣的“活”的语文课堂,增进与孩子的相互沟通,引导他们提出关于中华古老文化的观点,切实将语文课堂交还给孩子。例如,对《桃花源记》的这篇文章,老师就应该主动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并提出自己关于心目中的桃花源的见解,引发他们关于完美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并与当今社会实际对比,鼓励他们朝自己的理想奋力迈进。
(六)借助互联网辅助开展教学
随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中学语文教育要改革,教学方法要改变。教师还可以结合初中课程,利用互联网搜索中华历史文化信息,来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比如,针对中华语文《故宫博物院》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视频《上新了,故宫》来引发孩子们对本堂语文课的好奇心,至于在语文中有些不易认识的词语,可利用电视或者照片来实现直观感受。在常规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与作文培训基础上,老师还可通过《经典咏流传》的电视教育栏目来实现对课外古诗词的补充,扩大了他们歌词的阅读范围,从而逐渐提高了初中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欣赏兴趣和欣赏中华文化美感的能力。在几个国家重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中,老师们可以通过积极运用河南卫视自制的《七夕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传统民俗文化视频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民族传统节日民俗的魅力,从而增进学生对于民族传统节日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参与感和成就感。并观看与中华传统企业及民俗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纪录片,聆听专家关于历史和文化的讲述这种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也能够使学习者沉浸在当代语言和历史文化传统交织的环境中。教师还需通过《典籍里的中华》系列文化栏目来带领他们感受文化典籍的不朽和传奇,一方面能够给孩子的阅读过程带来快乐,使初中语文教学轻松自如;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他们感受到动荡的文化事件和主题,让他们从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感受到传统的中华文化正随着新时代的春风而复苏。
四、结论
综上所述,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入初中的语文教材之中,不但是一次单纯的知识传授,而且是对中华先进文明的传承和发扬。初中学生掌握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既可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先人智慧中提升自我素质、丰厚底蕴,促使其身心健康地成长。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引领和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大行动。学生在初中语文老师的带领下,阅读经典思想、体会经典理念、谱写经典人生,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也是对老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魏晋智.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探究[J].数据,2022(6):159-161.
[2]田慧生,张广斌,蒋亚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体系的理论图谱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22,43(4):52-60.
[3]杜璐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探究分析[J].汉字文化,2021(24):108-109.
[4]陈星,孙永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12):96-100.
[5]王静,屈玉丽.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融合研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1):219-222.
[6]赵荣.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文化产业,2020(3):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