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剧乐队的组成与伴奏研究

2023-10-24陈学钻

戏剧之家 2023年26期
关键词:伴奏者弦乐淮剧

陈学钻

(江苏省泰州市淮剧团 江苏 泰州 225300)

淮剧乐队经历了漫长且曲折的发展历程,由最初的单人演唱演奏转变为适应新剧目的乐队编配形式,逐步推动着淮剧乐队与时俱进,契合当代审美语境,并适应愈加丰富的淮剧表演形式,充分发挥淮剧乐队在把控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烘托氛围,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在淮剧乐队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当前淮剧乐队包含传统民族民间乐器与西洋乐器,但因二者形制不同、音色差异较大,使得淮剧乐队伴奏中传统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间的音色缺乏协调性与融合性,影响了淮剧表演艺术效果;再如淮剧乐队编配中包含传统混合型小乐队、“两大件”加单管制乐队,不同乐器在演奏时存在律制不统一的问题,容易导致淮剧乐队的伴奏效果不理想。

一、淮剧乐队伴奏的特色

淮剧已经有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江苏建湖是地方戏淮剧的发祥地之一。早期的淮剧以“老淮调”“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尚未采用管弦乐器伴奏。20 世纪30 年代,淮剧老艺人在“香火调”基础上创作了采用淮剧伴奏的一些新调,如用琴弓拉奏二胡,取名“拉调”。“拉调”唱腔在板式变化上得以丰富,且有新的发展,以后的淮剧音乐逐渐形成了“拉调”“淮调”“自由调”三大主调。民间音乐是淮剧音乐的源泉,江淮地区百里水乡,有着肥沃的淮剧土壤,当代流行的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的曲牌有叶子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蓝桥调、八段锦、打菜苔等多种。

淮剧在上海、江苏、安徽一带流行,在清代由汉族民间流行的劳动号子、田歌为基础发展而来,后与“香火戏”相结合,又受到了京剧、徽戏的影响,表演方式、剧目、唱腔等日益丰富,加之多年实践及历史的沉淀,最终形成了淮剧。淮剧的语言、曲体结构、主调、声调等方面均具有独特性,为了更好地彰显其艺术特色,需加强乐队伴奏,提高伴奏质量,满足淮剧表演需求。基于此,为了使淮剧在新时代更具生机活力,探析淮剧乐队的组成、乐队的伴奏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小乐队可以胜任现代戏及改编剧的伴奏,但对于有配器的新剧目而言,几件乐器难以烘托氛围,推动情节发展。不仅如此,淮剧为板腔体,其行腔等独具特色与魅力,而民族管弦乐中的大部分乐器都由戏曲伴奏乐器发展而来,这些民族乐器很难与淮剧主胡相协调,其造就的音色及音响效果也与淮剧独特的唱腔、风格脱节。对于此,要延续传统民族器乐的创作手法,有效运用传统民族器乐的音乐思维,就要尽量不使用纯节奏性写法,而要注重点、线、面的结合,有效弥补我国民族乐器发音模糊、表现力不足、难以演奏复杂和声织体的不足。与此同时,在淮剧乐队伴奏中,要讲求声音与意境的融合,避免喧宾夺主的同时创造出与淮剧唱腔协调统一、交相辉映的音响效果,保留我国民族器乐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和气韵灵动、虚实交织与动静结合的美感,在此基础上对淮剧乐队的编配进行创新,注重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音色的协调,重视民族民间乐器的合理运用,通过淮剧乐队丰富的音响色彩、独具魅力的表现形式为淮剧表演增添色彩,提高淮剧表演的艺术性与感染力。

二、淮剧乐队的组成

淮剧乐队有武场、文场之分,起初,司鼓能代替整支武场乐队,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用毛竹击拍代替了用扁鼓击拍,在剧种演变的同时,单皮鼓成为主要的武场乐器。1959 年,主胡为平头杆、六角筒的淮胡,后高胡被引入乐队。新中国成立前,淮剧乐队有3 到8 人不等,均用民族乐器伴奏,扬琴于20 世纪40 年代被引入淮剧乐队,西洋乐器在建国后逐渐融入了淮剧乐队,受样板戏影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基于“三大件”建成了单管制乐队,20 世纪70 年代末恢复了传统的“文武场”制,20世纪80 年代引入了电声乐器。步入21 世纪,淮剧乐队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新编剧目乐队,二是传统古装剧目乐队,前者以“两大件”单管制为主,后者以混合型小乐队为主。新中国成立前,文场主要乐器为琵琶、主胡、副胡、三弦、二胡、扬琴、唢呐等,武场主要乐器为小锣、大锣、板鼓等。新中国成立后,文场主要乐器为三弦、琵琶、主胡、副胡、竹笛、笙、大提琴、电子琴等,武场为小锣、大锣、板鼓,根据表演需要加入其他打击乐器。淮剧乐队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审美需求作出调整,加大改编力度,不断追加乐器,使乐队音响更加丰富多彩,为新剧目的诞生与表演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打击乐的角度来讲,淮剧打击乐组成与其他剧种不同,不仅要使用小锣、板鼓等常规乐器,还会根据表演需求调整音高,使打击乐器能在规定的戏曲情境中发挥伴奏作用。板鼓处于指挥地位,音响、灯光、唱腔节奏、舞台调度等方面均需受板鼓的指挥,苏锣、头锣、虎音锣及其他打击乐器要依据情节予以调节,其中,小锣主要起陪衬、串联的作用。淮剧乐队中的锣鼓演奏民间色彩鲜明,锣鼓与唱腔关系和谐,问叹词、僮子锣等民间锣鼓及相关的剧目知名度较高,并成为淮剧独特色彩形成的一大基础。锣鼓与唱腔相适应,以“淮调”为例,锣鼓伴奏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

从弦乐的角度来讲,淮剧弦乐组成与其他剧种基本一样,需要主胡、副胡等民族乐器发挥伴奏作用,与其他剧种不同的是,淮剧弦乐伴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分部伴奏、整体伴奏、基于和弦伴奏,亦可在伴奏中凸显某种乐器的音响特色,例如“大悲调”“过大门”在伴奏中凸显了主胡的特点。

三、淮剧乐队伴奏形式

淮剧发展助推着打击乐伴奏推陈出新,打击乐伴奏与淮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淮剧人物形象塑造及情感抒发的角度来讲,打击乐能够助力演员演唱“清板”,在演唱时无需弦乐伴奏,仅依靠打击乐就可以完成表演任务,以《大碗记》为例,在表演过程中,奶奶因儿子不孝十分生气,在奶奶斥责儿子这一段,表演极具生活气息,唱词生动感人,伴奏乐器以三弦、锣为主,达到助力演员宣泄气愤情绪的目的。从淮剧演员唱腔处理的角度来讲,管弦乐、打击乐配合度较高,能助力演员优化唱腔,并增强演唱内容的共鸣性,以《太阳花》中方大姑发现其子是汉奸这场戏为例,方大姑带兵杀进洗马塘,她的大儿子被杀害,二儿子杀掉了二儿子的妻子,老百姓死伤惨重,方大姑的精神瞬间崩溃,为了呈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主要使用了大小鼓、合成器完成伴奏任务,增强音响的丰富性与和谐性,用以优化唱腔、烘托气氛,使演唱更加震撼人心。

淮剧弦乐伴奏具有满足唱腔艺术化呈现需求的积极意义。淮剧有诸多唱腔,通过弦乐伴奏能让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更具表现力。从包腔的角度来讲,弦乐在伴奏时需关注演员的嗓音状态,一方面奏出主旋律,一方面利用弦乐填充、弥补演员处理唱腔时的不足。在过门的部分需用到扩张、补充的伴奏技法,助力演唱者堆积情绪,融入演唱情境,根据角色塑造需求合理伴奏,解决润腔不婉转、低音下不来、高音不到位的问题。从送腔的角度来讲,伴奏者在“转调”干起的条件下要明示开音,演员在大段气氛音乐演奏完毕后要基于落尾的音精准演唱,以自由调内的小悲调倒板为例,前部分为急转散,在羽(6)上落强音,在徵(5)上落尾音,角(3)为开首,根据淮剧表演程式,伴奏在下场门,距离演员有一定距离,弦乐伴奏者需根据送腔特点提高开首音引渡的有效性,使演唱者在伴奏的助力下顺利演唱下一句。从托腔的角度来讲,弦乐伴奏者需保障伴奏与人物的情感相契合,灵活调整行腔,发挥补托的作用。所谓“丝弦通骨肉”,演员、琴师需紧密配合,伴奏者要根据角色的定位、场景的变换、演员的状态高效伴奏,使演员更好地唱出顿音、连音、倚音及其他唱腔。从带腔的角度来讲,伴奏者需指引演员进入情绪,确保唱腔旋律、调式音程具有和谐性。以马派自由调转成南淮调为例,需在弦乐伴奏时增强音符的连贯性,处理好落尾音以及转调之后最初的几个音,这就需要演奏者剖析调性、调式,找到搭桥的方法,结合曲调唱腔作出调整,继而实现演唱与伴奏同轨的目标。

通常情况下,淮剧乐队规模较小,使用的乐器有限,所以,为了使音响更为丰富,并增强音响的和谐性,满足新剧目的创作与表演需求,人们在乐队中加入了合成器,合成器具有音色多样、音域宽广等特点,能模仿许多声音,如雨声、流水声、风声、雷声等,这可解决传统淮剧乐队伴奏音效单一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合成器伴奏还为淮剧二度创作提供了条件。西洋乐器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融入了传统戏曲的伴奏队伍,其具有丰富伴奏织体、优化音响效果等作用,同时,在情景创设、气氛烘托、人物塑造等方面能显现出西洋乐器的优势。西洋乐器与常规淮剧伴奏乐器配合时需克服诸多困难,以淮剧小悲调伴奏为例,大提琴要妥善处理强音,以免大提琴的音效盖过了小悲调的音效。除了要调控音量以外,西洋乐器伴奏还需保障风格一致、节奏统一并无音准问题、音色问题,进而使西洋乐器更好融入淮剧伴奏队伍,实现丰富音响色彩和伴奏模式的目标,达到助推淮剧稳健发展的目的。

四、淮剧伴奏者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

伴奏好一段唱腔乃至整部戏,重要的是处理好伴奏与演唱之间的关系,“伴奏”两字说明了“唱为主、奏为辅”的主从关系。长期的实践让人们认识到,要为演员演唱伴奏好,首先要熟悉演员所演唱的唱腔,掌握多种声腔、曲调、板式的运行规律;还要熟知唱腔旋律的轻重缓急,了解唱腔的劲头、韵味;甚至要自己学会演唱,理解唱腔所表达的情感,知道演员的演唱过程中何处“缓气”“偷气”等。虽然演唱与伴奏是“主从关系”,但伴奏也不是一种亦步亦趋、刻板被动的伴奏,操琴者应当在辅佐演员演唱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既体现自己的独特风格,又为演员的演唱增色生辉。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伴奏员,首先要潜心研究音乐理论,多听、多学、多总结古今中外的演奏技巧,有机结合音乐本身,创作轻巧灵活、静雅细腻的音乐作品,博采众长、汲取营养,拓宽自身的音乐视野,丰富自己的演奏特色;其次,微观上,必须在“伴”字上下功夫,在丰富自身音乐阅历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再次,提高文化素质,增强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如今,淮剧艺术遵照“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原则,创作了一批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优秀作品,如现代淮剧《三放吊桥》《小镇税官》《血泪姻缘》《烛泪》《留一盏灯》和大型无场次淮剧《沈正彬》《高原雪魂——孔繁森》,特别是近年来有关方面不断推出一批淮剧界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如新编的郑板桥系列历史淮剧《板桥放粮》《板桥断鸡》《板桥事亲》《板桥卖画》《赤色玉麒麟》等。伴奏员要对淮调的高亢激越,拉调的委婉细腻,自由调的明快流畅等音乐特色了如指掌,才能在现场伴奏时得心应手。淮剧格调高雅清新,旋律优美流畅、富有新意,在淮剧音乐形象的把握和塑造上,伴奏者要求新求美,保证音准,使伴奏轻、重、缓、急错落有致,声部协调、配合默契,托腔助演,突出“伴”字。淮剧伴奏在演出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结构完整、旋律优美、韵味浓郁、格调鲜明的“生腔小悲调”曲式,拓宽了淮剧生角唱腔的表现力,给人以新的听觉享受。

淮剧音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悠久历史的见证,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说唱戏还是听戏,其核心都是戏曲音乐,施受双方以声音为媒介,传递曲中之情,情中之事。谈戏曲不能不谈戏曲音乐,戏曲音乐也是这门艺术中最能感动人的部分之一。淮剧受各地音乐的影响,其音乐不断发展丰富,淮剧艺术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更要走进课堂,进行普及教育,让学生从小就了解淮剧音乐,热爱地方戏剧,以此推动水乡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综上所述,淮剧乐队发展与淮剧发展相辅相成,只有淮剧乐队不断提升伴奏水平,才可以满足淮剧表演与创新需求。基于此,新时代淮剧乐队需在保留传统伴奏风采的前提下,根据现阶段淮剧表演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协助演员更好地处理唱腔,助其进入表演状态,有效塑造人物,为了做到这一点,伴奏者要与演唱者密切配合,在乐队中积极发挥合成器、西洋乐器的优势,继而优化淮剧乐队的伴奏效果。

猜你喜欢

伴奏者弦乐淮剧
淮剧小镇:古韵悠悠淮乡情
传承淮剧国粹 丰厚人生底蕴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淮腔今韵”文化项目掠影
钢琴伴奏应具备的能力及表演中的注意事项
走西口弦乐四重奏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八)——第八弦乐四重奏oP. 110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七)—— 第七弦乐四重奏 op.108
生态课堂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倪家凤淮剧演唱会在宝应举办
小淮剧《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