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美育品牌

2023-10-23杨毅清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5期
关键词:美育传统艺术

杨毅清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因此,管理实践中,也应让学校教育始终与“美”相伴相生,让“美”的教育成为学校办学的追求。基于此,在学校美育课程建设中,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以传统文化与学校美育充分融合的视角,有效开发利用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引入本地传统艺术,以校园艺术工作坊为载体,着力于从“家传”到“校传”的发展,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承,用系统、整体的眼光实现从师资建设、学生培养向美育品牌的跃升。

加强美育师资培养,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学校美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其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也就是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而教师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目标的专业人员,他们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影响美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是学校美育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

提高教师美育素质的必要性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所有成功的教育都与美育作用有关。尽管美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已经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受到教师美育素质的影响。美育的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审美媒介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的情感教育,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贯彻者,是美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美育教育的成效。如果教师的美育素质不过硬,在美育实践中,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对教师的培训不仅要注重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综合素质,更要把美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按照美的规律培养教师的审美情感,提高教师的鉴赏能力,提升教师的审美胸怀、审美趣味,提高教师的美育素质。但在当前的教育中,大部分教师的压力较大,自觉学习欲望不强,主动挖掘身边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識比较薄弱。许多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目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美育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美育培养的方向 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其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也就是促进学生审美发展。因此,美育教师应该掌握最基础的美育知识,理解所承担的艺术教育课程的美育目标,确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美育观念。美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够掌握基本的美育常识,理解所承担的传统艺术教育课程的美育目标;能够掌握一项传统艺术的基本技能,并能够理解和阐释这一门艺术中经典作品的人文内涵;能够从理论上认识学生审美发展的心理特点;掌握“遵循美育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具备组织和辅导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多方面能力。

校园美育培养的途径 首先,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培养美育意识。学校必须明确传统艺术课程的美育定位,根据学校艺术课程的美育性质和特点,制定旨在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的艺术课程教学任务,引导教师领悟美育的本质和内容,改变以往的美育观念,重新认识和审视美育教学。鼓励教师积极探究服务于美育目标和任务的课程教学方法,深入发掘美育教育内容和方法中的美育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除了日常教学、艺术鉴赏等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传统工艺展览、戏曲表演、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将美育精神、传统文化全面展现出来。学校还可以在校园宣传栏、文化长廊、楼道墙壁、教室张贴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画,引导师生沉浸于传统文化氛围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

其次,加强教师美育培养的力度。一方面,学校应重视学术团体和专家的引领和参与,充分利用资源,聘请一些专门从事美学、美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对教师开展培训,通过集中培训或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教师参加美育理论培训和研讨会,使教师充分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丰富美育培训内容;组织他们到传统文化研习基地观摩、交流和研讨,通过政策引领和支持,搭建学校美育交流平台,进而提高教师的美育能力。另一方面,重视整合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各方资源,以充实美育教学师资。积极主动与专业协会、民间艺人建立密切联系,寻求他们在专业领域上的指导和支持,以获得更多的课程资源,拓展教师参与学术交流的空间,尤其是一些优秀的闽南传统文化,如蔡氏漆线雕、同安农民画、闽南服饰等。学校与传承人建立协同培养美育教师的新机制,多途径打造本校美育师资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的一体化提升模式,切实提高学校美育师资的水平,为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承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美育课程融入传统文化,有效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学校积极提高认识,加强教学管理,丰富教学内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美育的融合。

挖掘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资源,拓展美育育人内容和空间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为校园美育的实施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素材。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审美追求和人文价值,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还包含了对美的发现、理解、鉴赏和创造。除了可以从中华传统经典中寻找校本课程美育资源之外,更可以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开发美育课程。基于此,学校所处的厦门具有深厚的闽南传统文化底蕴,资源丰富,如漆线雕、南音、惠安石雕、闽南传统服饰等。为此,学校积极尝试将这些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特色资源融入学校美育课程,紧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图片展示、播放视频音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启发、引导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感悟和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丰富学校美育育人途径 学校美育教育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学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只有在潜移默化中才能逐渐体现出其价值。因此,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文而化之”的过程,更是“实践化之”的过程。围绕美育主旨,学校应借助优秀闽南传统文化载体,开展多种“主题+体验”式的美育实践活动。将美育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形象化、趣味性的实践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将传统文化的静态陈列变成艺术过程的动态展示,以清晰的脉络、精彩的形式展现青少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迸发出的勃勃生机。例如,开展漆线雕线条设计、提线木偶制作、篆刻及衍纸手作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传统技艺之美;通过开展闽南戏曲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时代的生活气息和艺术追求;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参观博物馆、闽南风情馆、传统工艺生产线等,与专业人士、传承人同学共研,指导参与学生依托既定主题、利用艺术资源,按照一定的流程体验艺术学习和动手实践,积极开展艺术创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特长,充分发挥创造性,同时,这种直观形象化、趣味性的美育实践活动,能够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熏陶学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思想境界,也实现了学生自身创造美和人格美的升华。

推进校园传统文化相关社团的建设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客观局限性, 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第二课堂育人,将教学的主阵地向实践活动迁移,将学生社团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促进两者之间的贯通互动,建立协同育人的新模式。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学生社团建设方面,学校应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鼓励和指导学生建设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特色的学生专业社团,消除在课堂上实施传统文化美育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使学生在培养兴趣、发展爱好及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通过开展南音社、古琴社团活动,让学生在接触和弹奏古琴的过程中,感受传统乐器带来的纯净、古朴和悠扬,以及琴曲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总之,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积极推进相关社团活动与课堂美育教育的结合,无疑是一条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深化改革,加强创新,系统塑造学校美育品牌

学校必须转变思路,从课题研究、特色教研活动等方面系统塑造学校美育品牌,通过加强美育综合改革,打造学校美育特色。

开展美育课题研究 将传统文化传承融合美育和课题研究有机地整合起来,在传统文化校园传承活动中进行课题研究,以教育科研的形式促进校园传承传统文化融合美育的探索持续有效的深化开展,是一个更为深入长远的策略。课题研究是传统文化传承融合美育付诸实践和走向更高层次的过程,是学校美育教学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将传统文化校园传承上升到课题研究的高度上来,必将进一步拓展、完善和再优化传统文化和美育的融合。从学校层面上看,将有利于学校在美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能够促进美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从教师层面上看,传统文化和美育的融合都是由教师来承担的,课题研究的开展必将有利于教师美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从学生层面上看,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审美特征,激发他们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校园漆线雕艺术工作坊为例,面对众多校园传承活动的开展,我们尝试将早期传统文化兴趣小组的技能训练提升为艺术工作坊的内涵式学习。例如,将漆线雕艺术传统文化传承从单纯的技艺传承提升到对整个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化层面上来,重视将技艺学习提升到形成人文素养的高度上来。漆线雕更为重要的内涵并非是要在学生中培养多少新的传承人,而是希望通过适当的技艺学习和尝试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这些技艺背后的人文精神,并逐渐将先辈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融入自己的生命成长,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因此,我们借助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在全面掌握美术创作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领会漆线雕艺术工作坊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创新艺术形式、贴近时代生活、拓展漆线雕的社会价值,以达到预期的美育目标和效果。

组织美育特色教研活动 特色教科研活动是促進传统文化传承融合美育内涵提质的重要途径。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活动的开展,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想方设法地搞活特色教科研活动。俗话说“旁观者清”,开展美育特色教研活动,能够借助专业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价来发现和解决传统文化传承融合美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学校要积极承办美育校际教研活动,举行美育教学研讨课、工作坊师生作品展,邀请民间艺人、传承人、专家、专业人士等来校做示范办讲座,配合政府部门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参与社区活动等。特色教科研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完善了学校在传统文化传承融合美育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更好地促进学校在参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成为传统文化校园传承促进美育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优化课程实施和评价 优化课程实施是课程创生的必经过程,即师生在具体的课程情境中不断创造和完善美育经验。对此,教师需要改革美育教育实施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布置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讨论课题,引导学生关注美育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启发思路,更好地理解感受优秀文化的内涵和韵味。另一方面,要多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课程的实践活动,成立漆线雕衍生品、漆画蛋壳贴画、衍纸、篆刻、创意服装等系列艺术工作坊,使学生实现在“做中学”。例如,开展漆线雕美育课程实施时,既要注重传递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的文化特征,还要注重引入传统技法的漆线雕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对其进行大胆的创新融合,为其赋予时代的艺术特色,展现更多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此外,在实施美育课程评价时,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学习美育课程所达到的效果,更要着眼于他们在学习美育课程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构建以培育学生美育素养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综上所述,传统优秀文化对于培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人格、心理、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学校以闽南传统文化艺术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实施学校美育育人教育,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美育的融合,能够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创新与发展的目的。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在一种更为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升华对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充分展示出传统文化校园传承的美育价值和时代价值,还可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课程与学校常规课程的深度结合,实现提升学校美育教育质量、形成学校美育特色、塑造学校美育教育品牌的目标。

猜你喜欢

美育传统艺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