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林俊德精神的德育模式研究

2023-10-23陈小书郑思霖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中学道德

陈小书 郑思霖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生命最后的影像记录当中,他仍然在与时间赛跑,处理着工作上的事务。林俊德院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用行动诠释着他对工作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这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拳拳报国之心,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理想教育亟需与人生观紧密结合,学校更应重视思想引导和启迪。尤其对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优化德育教学模式,转变德育工作的指导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实践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投入这份工作的实践和研究,为中学德育教学贡献力量,弘扬林俊德精神,让更多的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提升道德标准,践行爱国主义。

林俊德精神的教育意义

林俊德院士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爱党爱国、忠于职守、敢于担当、甘于奉献、潜心研究、开拓创新的精神。他是中国新时代的英雄,在他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巨大的教育作用。“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英雄,一个国家必须崇尚英雄”,所以对林俊德精神的挖掘和弘扬,不但在社会上具有正向的引导作用,对于中学生的行为规范也有独特的道德教化作用。在中学阶段为学生树立典范,开展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建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学德育教育的内涵和必要性

一是中学德育的内涵。中学德育旨在让中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启发,让学生在智育、美育、体育和德育等多个方面获得均衡发展,也让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加平稳。好的德育可以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从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对整个社会系统持续不断地产生积极影响,将对学生的影响放大到对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国家等更高层面。中学所倡导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英雄事迹教育等方面,以为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目标,健全学生的人格,通过建立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开展丰富的道德教育活动,进而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锻炼和提升,将道德意识上升为共识,加强道德精神文明建设。

二是中学德育教育的必要性。道德教育的作用是让学生在社会、人生、事业等方面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但是在此阶段也极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舆论的影响,常常因为天真的幻想、社会的不良舆论或家庭教育缺失而遭到沉重的打击,导致人格的不健全,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不平衡的矛盾心理。所以在此阶段,学校为学生提供生活理想教育、道德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教育、社会理想教育是十分必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理想,树立远大目标最重要的时期,学生未来将会面临现实与理想的选择,面对不同的现实矛盾,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学生在复杂情形下化解矛盾,提升情绪控制能力,丰富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性格爱好、品德品格、三观态度等方面有全面提高。所以学校和教师在中学德育教育过程当中要塑造良好的氛围和完善的理论指导体系,充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均衡发展保驾护航。

林俊德精神对于中学德育的理论指导

一是以林俊德精神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林俊德院士对社会的贡献赢得了社会对他的回报和尊重。在他的身上,深刻体现了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甘于平凡、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伟大精神,这是一种英雄主义,是值得中学生学习的英雄事迹。在中学生立德树人方面,着重以学习、生活、工作、未来人生目标等几个方面为具体依托,帮助中学生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并辅以不懈的努力与付出,为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理论源泉。

二是当下中学德育教育采用的教学模式。当前的中学德育教育采取的教育模式,立足于德育校本教材,依托课内课外知识教学及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实践教育活动可充分培育学生的理想目标和审美人格。通过深入挖掘榜样资源,强化英雄的号召,落实了一系列的特色德育教学课程,完善德育课程体系,使得德育理念方面更加充实,德育实践方面更加丰富。在响应国家道德教育的号召下,逐渐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外相联系的特色德育发展之路。

三是林俊德精神对中学德育教育的支持、指导作用。林俊德院士作为从大山走出的杰出人物,对当地的影响极大,对当地高中学生的影响作用也是极为深刻的。林俊德精神对于中学德育教育的指导作用具有支撑性、基础性及关键性价值。通过弘扬和灌输林俊德精神,有助于丰富中学德育理论体系的内涵,使得德育课程更加生动有力。在课程中融入林俊德精神,对提升学生道德素质,树立正向榜样,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具有深远影响。此外,林俊德院士的精神也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有助于形成带有当地特色的德育教育课程。

当前校园德育教学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一是当前中学德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问题。在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道德理念不断深入,加强学生道德素质的实践活动也不断增多,丰富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与此同时,在中学阶段,巨大的学业压力也困扰着学生和教师,巨大的课业任务不断压缩着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知识传授方面,在道德教育、精神引领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除此之外,学校的精神性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严重缺失,在此方面的经济投入远低于学术性工作,在学校设置的道德培训、心理辅导的机构大多数形同虚设,发挥的实际效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些现象是学校德育工作目前的普遍瓶颈,亟待改善和优化,需要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认识到“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性并投入其中,让道德教育发挥更大的价值。

二是当前中学德育教学实践中的改进方向。完善道德教育体系首先要将林俊德精神融入其中,作为结构性的理论指导,要着重突出林俊德院士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潜心研究等个人特色,将理念化成认知和以往的教育体系深度结合。其次,加强全校师生的重视程度,将道德建设放到学科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仅要将道德培育工作单独开展,更要将“立德树人”的工作融入各个学科教学,通过知识的讲授和人格的培养,潜移默化地将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渗透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最后,学校各部门更要加强统一建设,通过实际考察、问卷调查、与其他學校对比等方式对自身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将道德教育部门的实效发挥到最大,加强经济、精力的投入力度,针对性地设计社会实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真正提高道德素质,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渗透林俊德精神,优化德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是加强精神建设,提升德育教学高度。道德教育是通过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以及社会现象的潜在影响实现的,所以实现道德教育要重视校园氛围的营造。通过创新英雄教育新形态、新模式,融合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德育,五育并举,打造浓厚的培育氛围,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体验到高尚道德情操的洗礼和塑造,从而健全人格,提升审美,形成正确价值观。在这其中,学校也要高度重视教师的道德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道德标准,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树立统一的道德价值观念,尤其是对于班主任等与学生深入交流的教师,以道德和精神为主要抓手,加强组织建设,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的教育理念,充分提高教师道德教育的实践能力,提倡学生多元发展,开展多渠道、全方位、针对性教学。班规班训、校规校训的使用和规范应深入人心,推选文明班级,定期开展主题班会,优化班会内容,深化林俊德精神的时代内涵,通过多种形式来打造浓郁的精神氛围,引领学生形成共同的道德共识。

二是烘托英模精神,树立英雄榜样。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英雄,习近平总书记也点明了英雄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作为青年更应该有明确的偶像标准,推崇国家英雄是青年最应该实践的精神指导。对于林俊德院士的英雄事迹,学校更应大力烘托英雄精神,放大学生对于“英雄情怀”的崇拜,同时通过联系其他国之大者,树立正确的偶像观,端正学生对于国家英雄的认识。学校可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选举模范学生、模范班级的活动,引导学生对照标准检查自身和班级内部的不道德行为,根据具体情况自纠自查,制定整改意见。通过提出详细的改正措施,对普遍性问题进行校园集中整顿,树立模范,发挥正向带头作用。学生应当树立“爱国,爱党,爱社会,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学校”的思维认识,教师在课堂内外更应重视帮助学生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以不懈的努力来实现理想。

三是强化英雄导向,完善德育教学课程体系。德育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形成独立的、完善的、全面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深入融入其他各个学科的课程教学过程,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所以德育教学课程体系必须进行进一步完善。学校响应国家培养有志青年的号召,结合“立德树人”的目标积极开设思政课程,通过深入剖析一系列为国奉献的英雄人物事迹,提升政治高度和思想深度,同时具备理论温度和实践厚度,让学生在思想方面接受洗礼。思政课程紧密结合国家,社会发展的形态,立足现实引导学生做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跟随时代大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课程应涵盖社会各类杰出人物,深入剖析精神内涵,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开始,逐步深入到价值取向、人格魅力层面,让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历史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德育教育不仅体现在校园内,更体现在家庭中、社会上,所以学校应紧密联系社会和家庭,以现实生活的选择和问题为导向,提前为学生预设和模拟不同的社会情形,让学生面对复杂的现实做出正确的抉择。在问题的设置中,不但要体现当代社会丰富的价值观和选择方式,更要锻炼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深刻明白自己是人生的主人,选择何种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将伴随他的一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将热爱和理想贯穿全过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输出,除了潜移默化提高道德认识之外,还要基于不同学科的特殊性树立特有的价值观念,让选择不同学科的学生拥有丰富的认知角度看待问题,保持多样性的眼光,全面思考,避免学生在抉择过程中陷入困境。

四是重视实践活动,落实教育成果。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依然可以保持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德育培养离不开社会的锻炼。对此,学校不但要让学生深入地参与到社会的实践过程当中,更要让学生和社会产生精神上的沟通。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社会上的“小人物”,通过对微不足道的人的关注,从小视角认识不同人眼中的社会。身边的很多平凡人都是平凡的“英雄”,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明白热爱生活、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职、做好平凡的工作的重要性。以青年志愿服务为载体,定期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完成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体验不同的工作,切实锻炼现实服务意识,在实践中落实尊老爱幼、爱岗敬业等优秀品格。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关注弱势群体,体验不同工作的实际意义,让学生认识工作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为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五是融入社会生活,发挥现实价值。中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是从课本或舆论中获取社会信息,进而形成自己的價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念是十分单一的,也是充满理想主义的。学校有义务让学生的价值观、工作观和人生观更加真实,融入社会实际并且发挥最大的现实价值。在课堂内部,教师通过对社会热点发起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和联系现实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通过学生的思维碰撞,健全和整合不同的观念,补充完善所有学生的价值体系,带领学生从社会的角度认知社会事件,培养学生的至善心理、审美人格。同时通过实践调查深入社会,转变学生思维,立足社会思考并得出结论或作出判断,为树立真实且可实现的目标而努力。

综上所述,林俊德院士的精神对当下青年及社会的影响和意义重大,值得全社会去学习和实践。对于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工作,学校和教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充分为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建立了可操作的指导。引导学生践行爱国主义、无私奉献、创新研究、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为中学阶段的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更加丰富的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正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年度课题“以林俊德精神立德树人的德育实践与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ZX21-077)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中学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