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深植幼儿心田

2023-10-23王娟陈爱平杜寅李亮陈思宇周芮宁李娜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5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幼儿活动

王娟 陈爱平 杜寅 李亮 陈思宇 周芮宁 李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精神,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第二幼儿园深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将传统节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融入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推动传统节日活动在幼儿园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尝试开展以体验为侧重点的传统节日活动,积极为幼儿提供支持探究的环境,通过各领域活动的渗透,让传统节日的魅力滋润幼儿心田。

【注:本策划涉及文章均为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2021年度一般课题“幼儿园传统节日体验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SYYB2021-207)的研究成果。】

◎ 幼儿园传统节日体验活动指导策略

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内涵及习俗中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教育资源,如尊老爱幼、团圆和睦、追求健康、热爱生命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要“利用传统节日、民间游戏,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在幼儿时期引导其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及内涵深入了解,形成认同及归属感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基于此,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第二幼儿园将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融入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推动传统节日在幼儿园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开展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的整体目标,致力于促进幼儿对传统节日内涵的感知,也更容易促进幼儿在其他领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研究目标

甄选幼儿园传统节日体验活动内容,形成资源库;提出幼儿园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的有效指导策略;通过多感官、多形式的体验活动,丰富幼儿对传统节日的感受,激发幼儿的民族情感。

研究内容

依据幼儿的身心特点,结合传统节日资源,构建传统节日体验活动幼儿发展目标;分解幼儿发展目标,并据此确定、筛选适合开展体验活动的传统节日的原则;确定适宜开展体验活动的传统节日,撰写活动方案;实践传统节日体验活动,评估幼儿学习效果,提炼经典案例;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的案例集。

研究假设及拟创新点

一是研究假设。期望通过实施有效的传统节日体验活动指导策略,帮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和意义、培养积极的社会情感,促进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感受与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二是拟创新点。本研究基于传统节日的传承需求与时代要求,将传统节日活动中适于幼儿实践体验的部分内容作为研究主题,充分关注幼儿的实际需求,寻求新形势下传统节日与当下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的结合点,尝试梳理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策略,加强对该研究领域的实践探索。

研究方法与思路

首先,研究思路。通过理论学习,确定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的幼儿发展目标;通过分解目标,确定传统体验活动的遴选原则和内容;在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的指导策略;通过评价幼儿在传统节日体验活动中的发展,打磨经典案例集。其次,研究方法。一是行动研究。即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推进,设计并开展幼儿园传统节日体验活动,并在不断调整、改进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相关活动的指导策略。二是调查研究法。其一问卷法:调查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的情况;了解教师设计与开展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的想法与困惑,以便提供有效支持;了解家长对幼儿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的认知情况。其二访谈法:开展课题研究前和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本地区民俗资源负责人、家长、教师进行访谈,全面、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容,为研究奠定基础;与幼儿开展关于传统节日的相关谈话,了解幼儿对传统节日的经验,了解幼儿想过怎样的传统节日,为研究内容明确方向。其三观察法:教师在对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目标的把握下,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掌握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及目标达成情况。三是案例研究法。通过撰写案例,总结能够促进幼儿在传统节日体验活动中获得发展的有效策略,为教师树立榜样,起到典型引路作用;对实践中的有效做法进行归纳、提炼、分析,找到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与策略等。

实施步骤

首先,准备阶段。要做好三项工作,即:做好研究宣传,达成研究共识;成立研究小组,制定研究制度;发放调查问卷;查阅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其次,实施阶段。一是制定明确的实施步骤和强有力的措施。明确课题核心组成员的各自的工作内容、目标要求、实施的方法步骤以及领导保证、督促检查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出具体明确的安排。二是筛选传统节日体验活动内容。了解幼儿对传统节日体验的现状,分析幼儿从中获得了哪些情感体验以及实际需求;梳理原有民俗主题活动的价值、内涵;设计传统节日体验活动。三是实践传统节日体验活动。深入分析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的教育价值,在反复的实践与探索中逐步明确甄选活动内容的原则,不断完善相关活动设计、丰富活动形式。四是形成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的指导策略。注重幼儿的活动过程,以幼儿亲身体验操作活动为主,激发幼儿内在探索、参与的意愿,促进幼儿对传统节日内涵的感知与传承。最后,结题阶段。对研究过程中档案资料、照片、音像材料,分类进行归档。撰写成果报告,提升认识。

(文/ 王娟)

◎ 传承文化,浸润童年

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第二幼儿园基于“十三五”期间的课题研究成果,形成并实施了“民俗之花正盛开:幼儿园民俗活动探索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如今,园所教师已经对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并不感到陌生,对其在学前阶段的教育价值也能够达成共识,但如何将传统节日的内涵与当下幼儿生活及发展需要紧密联系,对传统节日的开展形式进行转型,开展以适应幼儿体验的学习特点为目的传统节日体验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仍有许多值得探索的空间。

在行动中探索活动开展新路径

一是明确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的设计导向,形成活动设计方案。筛选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中适合设计为体验活动的内容;在设计传统节日体验活动方案时,对如何为幼儿创造体验机会、帮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节日的文化氛围进行研讨,并修改完善活动方案,设计并使用传统节日活动实施评价;从传统节日体验活动观察分析的角度,讨论并设计幼儿园传统节日体验活动操作表,结合幼儿的核心经验、过程性能力、学习品质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观察,便于教师对幼儿及活动的内容进行更為直观有效的分析。二是探寻传统节日体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借助观察工具考察节日体验活动的开展效果,反思活动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实施与讨论分析发现某些传统节日活动中缺乏游戏性、趣味性,活动开展停留在浅表层,缺乏深度体验,如果立足某一点进行主题深挖,又容易脱离节日的传统文化内涵。三是传统节日体验活动中的行动反思。通过日常观察、专项活动观察、案例撰写等形式对传统节日体验活动中的幼儿操作难度、教师支持的适宜性进行分析反思。

活动开展“重文化,乐体验”

在围绕如何引导幼儿感受、传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研究中,我们确立了“让文化从幼儿的发现中走出来,乐于到体验中去实践”的理念,旨在让幼儿周边的事物承载起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让幼儿在体验中接受文化的熏染。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园建构了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目标体系,通过明确合理的开展传统节日体验活动总目标,把控活动开展的质量。在设计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两强化+三重视”的目标体系建构策略。

其中,“两强化”,即强化目标体系层级关联性和强化文化内涵。一要强化目标体系层级关联性。把握好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的整体目标,明确节日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内涵,明确本年龄段幼儿需要体验的文化内涵的范畴、方式及程度。在设计具体活动目标时,确保与总目标逻辑的一致性,同时具有可操作性。二要强化文化内涵。使用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方式解读各年龄阶段目标,把握幼儿发展各领域目标的特点,同时注意将节日的文化内涵所涵盖的领域目标按年龄段进行分解,为各年龄段制定能够体现文化内涵的活动目标提供抓手。例如,将重阳节体验活动的总目标确定为:了解重阳节的习俗,亲近老人,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关爱老人,产生敬老、爱老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明确年龄阶段目标为:小班,亲近家中老人,了解家中老人的喜好,激发关怀老人的情感;中班,亲近家中老人,能够主动注意家中老人的喜好,能够主动对老人产生关心、体贴的表现;大班,亲近老人,能关注到家中老人的情绪和需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解读,教师把握了敬老爱老这一主题在各年龄段应关注的文化内涵和体验重点。

“三重视”,即重视幼儿当下的体验、完整的经验建构和品格教育。一要重视幼儿“当下”的体验。例如在中班组织的“好看的灯笼”活动中,教师通过鼓励幼儿发现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各种各样的灯笼,总结其常见的位置、样式等,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感知,进而达到了解灯笼在节日中所蕴含的传统寓意。二要重视完整的经验建构。目标设计重视幼儿经验建构的完整性,保证幼儿对活动内容具备原有经验或新的经验的获取途径,为幼儿心理机能的“二次登台”创设机会。例如,幼儿在搜集了解了月饼的制作方法后,亲自动手制作月饼,让幼儿对月饼的认知不仅停留在概念中。三要重视品格教育。传统节日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品格内涵,在活动目标的设计中,应当突显这一特性,以实现促进幼儿学习品质、核心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发展的目的。例如,在大班“有模有样”活动中,幼儿通过了解传统工艺到现代工艺的变化,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及中国劳动人民不断创新的精神,进而通过KT版刻画版画,体验中国的工匠精神。

多路径优化和丰富活动内容

体验是幼儿对于情感、文化等内容最直接的习得方式。鼓励幼儿的体验行为,需要教师尊重幼儿在教学中的独特感受与个性化发展,积极地为幼儿提供亲身经历与现场体验的机会,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幼儿积极参与节日活动过程,形成在传统节日活动中支持幼儿体验行为的策略。一是基于问题生成活动内容。通过建立幼儿活动兴趣图,梳理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能够激发幼儿产生问题的内容,并尝试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观察这一过程中是否能够引发幼儿产生进一步的问题。二是领域整合促进幼儿体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往往涵盖了五大领域的发展目标,因此在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将活动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具有综合性的体验活动。三是形成动态路径优化内容。基于教研活动理念,在设计、实施、反思的过程中生成活动内容,以幼儿兴趣和教师预设活动内容为基础,在观察、分析幼儿表现的过程中,不断对活动方案进行调整,形成最终的发展目标图。同时,以动态路径不断增加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产生探索的内容,剔除超出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内容,以此不断进行优化。四是分类设计内容通过在第一阶段活动开展后的整理,对我园传统节日体验活动开展过的典型活动依照内容进行分类,分为自然观察、农耕体验、自主创作、自主探究四类活动。

实践证明,幼儿通过在传统节日体验活动中经历“观察感知—发现问题—制定方案—操作体验”的过程,对传统节日活动有了更为深入的体验,层层递进地体验了传统节日。教师则在设计、实施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的过程中,重新梳理了活动设计的原则和路径,对幼儿兴趣图和教师概念图进行整合,形成了动态路径构建的基本活动设计模型。他们更加关注“儿童视角”,能够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怎样的传统节日体验活动更受欢迎,更能激发幼儿对文化的体验和内化。

(文/ 陳爱平)

◎ 我给小兔建新家

清明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死亡是不被理解的,但我们不能忽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要善于借助传统节日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死亡,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例如,清明节期间,户外散步时,幼儿惊喜地发现兔妈妈生了六只可爱的兔宝宝,他们高兴极了,于是每天都来动物角看看兔宝宝。一天,幼儿们发现一只兔宝宝的身上被一块板子压着,躺在角落一动不动。他们上前查看后发现这只兔宝宝已经死亡了,他们对此伤心不已并决定给兔宝宝们搭建一个结实的新家。

最安全的房子。在了解了幼儿的想法后,我组织他们开展了一次谈话活动,请他们围绕“建造房子需要的材料”发表意见。凡凡提出“用稻草”,琪琪则认为不行,因为风一吹房子就会倒,还会压到兔宝宝;林林提出可以“用木棍”,但阳阳担心下雨时木头房子会湿;最后,豪豪提出用砖盖房子,因为人们盖房子都选择用砖。对此,幼儿们纷纷表示赞同,一致认为用砖为兔宝宝建房子最结实、最安全。

一起去观察。在幼儿达成一致意见后,我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砖房子,发现幼儿园锅炉房的墙就是用砖垒成的。于是,他们开始仔细观察锅炉房的墙面,初步了解了砖的结构及垒砖的方法。

开始分工啦。了解到砖房子的搭建方法后,幼儿开始分工:男孩主动收集资料,再次讨论造房子的方法;女孩则分组商量讨论,设计图纸。图纸设计好了,幼儿推选出了小代表向园长妈妈征求意见,并汇报图纸,确定最终方案。在方案确定后,幼儿纷纷从家中收集并带来了各种建造房子需要的建筑工具。

开工啦。开始建房子啦!幼儿都非常兴奋,为了能够一次搭建成功,他们选择先在沙地旁边的空地试一试。第一次,幼儿选择用沙子和水垒砖,但发现沙子干透后,砖一推就倒。对于第一次搭建房子的失败,幼儿开始讨论失败的原因,泽泽提出用热水和沙子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在用此方法进行了第二次尝试后,发现还是不行,沙子被太阳一晒全都干了、散了,砖很容易就倒了,第二次也失败了。第三次,幼儿选择在水泥地上进行搭建,并决定用泥进行搭建。他们从菜地里找来了一些土,将水倒在土里,将泥和好后开始建房子。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泥粘在了工具上,且搭建完成后砖与砖之间的缝隙较大,泥干了以后还是不牢固,第三次也失败了。

我们成功啦。多次失败后,幼儿尝试向老师请教。于是,我搜集了一些建筑方面的视频和图片供幼儿观看学习。经过学习,幼儿发现应该用沙子和水泥来建造房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用水泥和沙子进行第四次搭建。第四次尝试终于成功了,幼儿终于能够给兔宝宝建造一个又结实又安全的新家了。尝试搭建成功后,幼儿来到兔子窝旁勘察地形,并在确定了搭建位置后,开始给兔子建造新房子,有的和泥,有的运砖,还有的建房子。最终,在幼儿的共同努力下,兔宝宝的新家终于搭建好了,孩子们非常开心,并期待兔宝宝的到来。

“我给小兔建新家”活动来源于幼儿发现的真问题,教师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基于幼儿的想法支持他们开展了本次活动。整个活动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虽然经历了几次失败,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帮助兔宝宝建新家,而是通过商量、讨论、向老师请教等方法逐步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在活动中也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游戏,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引导他们通过发挥想象力、团队协作等方法解决问题;当幼儿主动请教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方法,而是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支持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在实践中体验多种建筑材料的特性、搭建结构等,并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支持。不仅如此,此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引导幼儿感受生命,从而尊重生命,萌发珍惜身边人和物的情感。

(文/杜寅)

◎ 我与土豆共成长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自古也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为了帮助幼儿了解清明节春耕的由来和习俗,增强对节日节气的认知,我们在清明节前夕开展了春季种植活动,但幼儿却对于种什么产生了分歧。直到班级幼儿宥宥拿来一颗发芽的土豆,“将发芽的土豆种到地里是否会长出新土豆”成了贴近幼儿实际又让他们十分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我们以“土豆”为主题开展了本次的体验活动。

抓住“问题”,促进幼儿实践。首先,问题就是兴趣。基于幼儿“土豆发芽后应该怎样种植”的问题,教师鼓励幼儿通过调查收集相关信息,主动学习,互相学习,积累相关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持续探究的兴趣所在。其次,问题就是实践。种植活动前,幼儿围绕“土豆种在哪”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议论。对此,教师请幼儿阐述观点并进行记录,从而梳理土豆种植的要点。对于一直争执不下的土壤选择的问题,教师提出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种植实验的建议,以此促进幼儿将意图转化为行动,并支持幼兒细化游戏计划,推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后续活动提供支持。

设计有效提问,帮助幼儿自主学习。种植土豆几天后,出现大降温的情况,幼儿们都很担心土豆被冻坏,并提出想给土豆换个温暖的地方的想法。对此,教师将幼儿发现的问题抛回给幼儿,请他们根据已有经验思考解决,最终确定通过制作保温箱解决问题的结论。

鼓励幼儿试错,帮助幼儿深入学习。在明确制作暖房的想法后,幼儿尝试进行制作。他们找来泡沫箱做保温箱外围,但因为泡沫箱没有盖,他们还需要单独为保温箱制作房顶,并纷纷找来木板、纸板、布等材料。他们首先选择用木板做盖顶,但发现木板太沉,不好固定。之后尝试用布及纸板,但因为会遮挡阳光和空气也宣告失败。对此,教师适时引导幼儿思考:“什么材料能透光还能挡风?农民伯伯怎样在寒冷天气种植蔬菜?”幼儿很容易便想到用塑料,并尝试动手操作。但盖好后却发现空气不能流通,有幼儿提出在塑料袋上剪几个洞吧,但操作后又发现这样就没办法为土豆浇水了。于是,幼儿再次进行改进,将塑料袋的一边用架子固定,这样浇水时就可以将塑料袋掀开。最终经过幼儿们的努力,小土豆终于拥有了温暖的“家”。实践证明,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讨论协商解决问题,以不断推进游戏,在提升幼儿合作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幼儿游戏的持续性和深入性。

捕捉偶发事件,支持幼儿持续探究。一段时间后,幼儿种植的小土豆终于长出了嫩芽。通过观察,幼儿们纷纷发现土豆上长出了很多白色的东西,并对此产生了很多疑问:“这个是土豆的根吧?”“土豆的根为什么在外边?”……对此,教师及时捕捉幼儿偶然发现的问题,利用园内资源给予幼儿充分的实践空间,带领幼儿观察、对比不同植物的根的不同。对于“土豆的根为什么在外面”这一问题,师幼一起分析并咨询园内其他教师,得出的结论是土豆现在的生存空间太小了,需要换个大房子。

注重领域渗透,引导幼儿全面发展。土豆移栽前,教师向幼儿讲解了土豆移栽的方法,并请幼儿自由分组进行土豆移栽,有的负责测量距离、挖坑,有的负责拿苗移栽,不一会儿就完成了移栽工作。在“移栽土豆”的过程中,幼儿与植物、工具相互作用,不仅进一步掌握了移栽经验,还积累了数量、测量、空间、协作、规划、表现、动手操作等方面的经验。

此次体验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幼儿体验了清明节春耕的乐趣,也让他们在种植、移栽的过程中提升了知识理解与迁移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

(文/李亮)

◎ 小蜗牛的秘密

正值清明节前后,有幼儿带来了几只家里养的小蜗牛。某天,幼儿发现有两只小蜗牛很久没有伸出头了,并怀疑蜗牛死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怎样才能让小蜗牛健康成长”的问题,并开启了“小蜗牛的秘密”的探究体验活动。

教师介入,推动探索。围绕“我们应该怎样照顾小蜗牛”的问题,幼儿们纷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以前在水坑见过蜗牛,它肯定喜欢住在有水的地方。”“我爸爸说蜗牛的壳就是它的家。” “我在视频里看到小蜗牛喜欢在潮湿的地方。”“它肯定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它胆小。”……幼儿们你一言我一语,所有表达都是基于自己平日的观察。但这样无目的的讨论并不能实现活动的教育意义。于是,我选择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我们根据自己的猜想去验证一下,它到底喜欢什么吧。”幼儿对于教师的提议纷纷表示赞同。

问题推动,引发思考。对于两只小蜗牛可能的死亡原因,有幼儿认为是他们吃了不能吃的东西。基于此,围绕“小蜗牛喜欢吃什么”的问题,幼儿们又展开了讨论:“它肯定爱吃小花。”“它的便便是绿色的,是不是爱吃小草?”“爱吃树叶吧!”……基于幼儿的热烈讨论,我及时借助“可是现在什么吃的都没有”的问题推动,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讨论。此后,幼儿们带来了各种各样喂养蜗牛的食材,再分组通过观察完成记录,探究“蜗牛喜欢的食物”。楠楠组将食物贴上数字,并在表格里用数字代表食物,再分别用“√”“×”表示“喜欢”“不喜欢”;美娜组则将所有食物摆放在桌子上,将蜗牛吃的食物挑选出来……

细致观察,验证猜想。“你们看,蜗牛的便便是黄色的。”浩宇的声音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那不是便便,那是小蜗牛生的宝宝吧。”“不对,这就是蜗牛的便便。”“那怎么有黄的,有黑色的还有绿色的呢?”幼儿又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并提出:“蜗牛会不会吃什么食物就拉什么颜色便便?”此次观察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幼儿最终证实了“蜗牛吃的食物不同,排出的便便颜色也会不同”的结论,并将自己的探究过程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最后,师幼共同完成了《小蜗牛去散步》原创绘本。

通过清明节主题活动的开展,教师通过观察捕捉到幼儿探究蜗牛生命的教育契机,并及时挖掘其中的课程资源,开展了“小蜗牛的秘密”科学探究活动,并将生命教育寓于清明节主题活动中。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幼儿对照顾蜗牛产生了探究兴趣,并展开了持久的观察与实验。此次活动由幼儿兴趣产生的问题推动,引领幼儿走进科学的世界,在感受生命奇妙的同时,也让中华民俗传统文化植入幼小心田。

大自然是儿童的活教材,生命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蜗牛的秘密”活动不仅留下了生命教育的足迹,还引导幼儿基于兴趣点在一步步的探索中了解了生命的奇妙,从不同的活动形式中形成对生命意义的正确理解,从而使幼儿爱自然、爱生命,在活动中获得更真切、更温暖的情感体验。

(文/陈思宇)

◎ 柠檬树搬家啦

农谚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清明节前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某天,一幼儿正在为班里的柠檬树浇水,发现盆里有很多根须。幼儿们闻声纷纷围了过来,讨论起是否因为花盆里土太少,导致柠檬树的根没有生长空间。基于此,我引导他们思考“该怎么办”,并最终经过讨论决定将柠檬树移植到室外。

明确课后任务,给予引导支持。教师向幼儿布置任务,请他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移栽柠檬的地点需要满足哪些个条件”。第二天,幼兒来园后互相分享与父母的讨论结果:“我爸爸说移栽的地方要有阳光,还要离水很近。”“要选择松软的土地移栽。”“要和其他树离得近一点,这样方便园丁照顾,也不会让柠檬树太孤独。”“移栽的时候不能太冷,夜间温度最好在10摄氏度以上。”……教师负责在幼儿分享过程中做好记录。讨论、规划是实践的前提,有助于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幼儿经过讨论,最终确定了选择移栽地点的五个条件。

通过投票方式,选择移栽地点。幼儿分为三组到幼儿园中寻找能够满足移栽五个条件的地方,教师则负责记录和跟拍。第一组幼儿选择北楼后面的土地,理由是虽然离水源较远,但是可以用水管或小桶来浇水;第二组选择操场中间的土地,理由是离自来水非常近,土质也比较松软;第三组选择小土坡,理由是能够满足全部五个移栽条件,且方便幼儿进行观察。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其中,观察幼儿的行为、语言、动作,并适当给予鼓励,以增强幼儿的探索信心。基于三个小组的不同选择,幼儿对于如何最终确定移栽地点产生了疑问。对此,幼儿提出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并在基于“投票都需要什么”的讨论后,最终投票选择将“小土坡”作为移栽地点。

幼儿实践操作,教师激励支持。移栽过程主要包括:先将柠檬树从盆里取出来,再挖一个大坑,最后将柠檬树种进去。“取柠檬树”环节中,幼儿尝试用剪刀、刀等工具但都失败了。对此,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失败原因,大家一致认为是土太硬了。教师继续请幼儿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土变软”,在教师的持续引导下,幼儿提出可以多给柠檬树浇水,让土变软,最终成功将柠檬树从盆中取了出来。实践证明,教师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总结失败原因,而非直接告诉他们方法,让幼儿知道遇到问题时要学会解决问题。“挖坑”环节,幼儿带来了塑料铲子、兵工铲、铁锹等材质不一、长短不一的工具,并通过不断尝试了解到了哪种铲子适合挖土。最终,在幼儿们的共同努力下,柠檬树被成功地移栽到了室外。

坚持持续观察,引导发现问题。柠檬树被成功移栽到了室外,幼儿在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都会到小土坡上进行观察,并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刚被移栽到室外的柠檬树就遇上了暴风天气,幼儿焦急地请求教师的帮助。教师对于幼儿的求助,提出给柠檬树盖一间小房子的建议。最终,经过讨论、材料收集、动手实践等,幼儿们真的为柠檬树盖了一间“塑料房子”,成功帮助柠檬树度过大风的天气。

本次传统节日体验活动充分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对于活动内容的选择完全基于幼儿的兴趣。通过移栽活动,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远足踏青、亲近大自然的良好时机,现代社会也赋予了其全新的文化意义。

(文/周芮宁)

◎ 石榴奇遇记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吃月饼以外,石榴也是必吃的食物之一。在民间也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石榴味道甘美多汁,其独特的果实结构呈现“多子抱团”的模样,寓意着人丁兴旺、团圆美满。园中有一棵石榴树,幼儿在每天散步时都会围到树旁仰头观望石榴果实是否成熟。中秋节前夕,在幼儿们的热烈期盼中,成熟的石榴终于在枝叶间透出红彤彤的脸庞,一场别开生面的“石榴奇遇记”也拉开了帷幕。

遇见石榴,兴趣盎然。在组织幼儿围绕石榴展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整理了幼儿对于石榴感兴趣的问题,并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完成“石榴宝宝调查表”,还在户外活动中带领幼儿采摘了石榴。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思考如何引导幼儿透过小小的石榴感受到隐藏在其背后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如欣赏石榴图、绘画石榴等,并最终决定引导幼儿从探究“石榴可以做什么”到深挖石榴背后的价值,以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寓意和无限智慧。

留住石榴,用心传承。基于對石榴的强烈兴趣和喜爱,幼儿提出了“怎样才能留住石榴宝宝”的问题。对此,针对幼儿雷雷提出“妈妈告诉我石榴皮可以染色”的想法,我与幼儿一起尝试通过煮石榴皮的方式收集染液并染制衣服。此次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到了石榴皮染液与明矾、蓝矾溶液混合后形成不同颜色的神奇现象,感受到了我国人民用植物染色的智慧。

源于石榴,不止于石榴。“没想到红红的石榴皮染出的颜色是这样的。”幼儿在尝试了石榴皮染色后,对其他植物是否也能染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通过观察自己的染色作品,有幼儿发现了染色不匀的现象,并提出这与扎染的衣服一样的想法。于是,基于石榴皮染色活动,又延伸到了对扎染和其他植物染料的探索。扎染活动中,我先和幼儿一起通过阅读了《小疙瘩的奇妙之旅》《乌龟一家去看海》的绘本故事,引导幼儿在生动理解绘本内容基础上,了解扎染文化,感受中国传统艺术之美。在动手尝试扎染环节,由于幼儿具备了折纸的前期经验,所以学习扎染方法还是比较得心应手。他们在掌握了长条法、三角形扎结法的基础上,开始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开进行自我创作:翊宸提出将布随意攒成一个球用皮筋固定,这是他自创的“布球法”;浩宇提出叠布时可以将正面叠完再反面叠,让布宝宝晒晒背;琳琳提出卷布时可以像卷饼一样把布卷起来……同时,幼儿在扎结时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针对涵惜遇到的“因为布太滑了,皮筋难以绑上”问题,皓轩指出用手把布紧紧捏住,然后再往上缠皮筋的方法,采宁指出皮筋要紧紧挨着的改进建议……在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帮助下,幼儿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一一得到解决,他们通过同伴的经验分享、不断试错,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在掌握了扎染方法后,教师又组织幼儿开展了探究其他植物染料的活动。前期,幼儿调查了哪些水果、蔬菜、植物可以作为植物染料,并收集了爬山虎果实、柿子果皮、橘子皮等材料。动手操作环节,幼儿小心翼翼地熬煮染剂,饶有兴致地染制布料,猜测、分析、记录不同植物可以制成什么颜色的染料、可以和哪种媒介混合后制成新的颜色。小工匠们每天精心设计扎染手稿、讨论扎染方法、研究不同的染剂,将染出的布料投洗、晾晒,然后制作成衣服、背包,在体验和交流中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扎染工艺的魅力,而扎染的画笔也在他们心中绘制出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收获与感悟。一是真生活。张雪门强调,让儿童在亲身的行动和活动中获得直接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对儿童发展才更有价值。中秋节的风俗元素丰富多彩,石榴之所以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是因为他们发现园里成熟后红彤彤的石榴挂在枝头上十分诱人。又恰逢他们在对中秋节习俗的调查中发现了吃石榴的习俗,因此我们就以石榴为主题开展了体验活动。二是真体验。杜威提出:主题活动给予幼儿的完整、真实的体验,不要让孩子的认知全部都存在概念中。此次中秋节探究活动历时两个月时间,幼儿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不断通过体验、操作解答自己的问题,保持了持久的探索与实践的兴趣,引领幼儿学习的持续展开。三是真成长。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推动,随着活动的开展,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不断引导幼儿的探索体验由简单到复杂、由表面走向深层次。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好问题的预设和分解,还要善于鼓励幼儿积极猜想、大胆尝试,使其形成细心、耐心、不怕困难的学习品质,在动手操作中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体验传统节日带来的快乐。

(文/李娜)

◎ 巧手制作迎中秋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便有敬祖、赏月、赏花灯等习俗,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学习和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为此,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我们组织幼儿开展了“巧手制作迎中秋”体验活动。

活动过程

兴趣为基,家园合作。为了充分激发幼儿制作月饼的兴趣,我们先请家长在活动前带领幼儿到市场或社区中感受中秋节的节日氛围,借助相关绘本或视频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由来,尝一尝月饼,赏一赏月亮。在园开展活动时,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一说对中秋节的认识、讲一讲月饼的味道、谈一谈对中秋节的喜欢。再向他们介绍月饼的由来,帮助幼儿了解中秋节吃月饼的原因、月饼的特征等。实践证明,家园合作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使他们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持久的记忆,从而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勇于探索,大胆创新。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已经了解了中秋节的相关习俗和月饼的由来,此时再开展制作月饼活动。为了节约材料,我们先带领幼儿用橡皮泥制作月饼,这样也可以用于中秋节环境主题创设,以增强幼儿环境创设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亲身参与,动手操作。在用橡皮泥制作完月饼后,再带领幼儿用真实的材料尝试制作。对此,我们准备了不同的馅料和模具,引导幼儿通过协作和交流完成擀皮、放馅、团压等步骤,然后将面团放入模具中进行定型,最终制作完成属于自己的“月饼”。随后,教师带领他们将月饼放入烤箱,烘焙好后供幼儿品尝。在制作过程中,幼儿不仅锻炼了手部协调能力和手指灵活度,提升了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还培养了耐心和毅力。

活动反思

首先,艺术活动不仅要输入,也要学会输出。体验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注重向幼儿输入,还要引导其输出。“输入”是指幼儿从外界获取信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听、看、学等方式,从外界获取各种艺术形式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这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视野,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爱好。然而,仅仅接受输入是不够的,幼儿也需要进行输出。“输出”是指幼儿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创意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对此,在制作月饼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要通过听、看和模仿学习制作,更重要的是要把月饼制作出来。

其次,鼓励与表扬让幼儿更自信。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幼儿在学习或活动中取得进步或有所成就时,教师的及时表扬和肯定可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动力。此外,教师的鼓励也可以让幼儿更加勇敢地迎接挑战、面对困难,以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在活动中发掘幼儿的潜能,鼓励他们勇敢尝试和创新,让他们在自信、独立和自主学习中茁壮成长。每个幼儿都是初次尝试制作月饼,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不会揉面,或者压的力度不够等,教师此时应该多鼓励和表扬幼儿,让他们更加自信,更愿意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从而更加喜欢传统节日。

(文/陈爱平)

◎ 晒秋啦

重阳时节正是丰收的季节,幼儿在幼儿园组织开展的“爱在重阳”活动中了解了关于重阳节的各种习俗,并对“什么是晒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基于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第二幼儿园所在的高丽营地区仍旧保留着“晒秋”的习俗,笔者尝试将重阳敬老爱老的文化内涵和体验感受农村秋收快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晒秋啦”这一班级主题活动。

什么是“晒秋”。“晒秋”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相对陌生,但部分幼儿通过实际生活对此也有一些了解:“妈妈说晒秋就是把一些果实晒成干,保存到冬天来吃。”“我看见路上晒了好多玉米。”“我爷爷也在家里晒过白菜。”……以此为契机,我尝试借助家园合作的方式,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可以晾晒的粮食和果蔬,并在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发现幼儿园小果园里有哪些可以晾晒的果实,采摘后投放到班级自然角。基于此,我请幼儿通过询问家中老人了解储存果实的好方法,并将幼儿获取的调查结果在班级中进行实践。在正式开展“晒秋啦”主题活动时,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了有关晒秋的知识,如什么是晒秋、为什么晒秋、晒秋的步骤等,使幼儿初步了解了晒秋的必要条件,开始跃跃欲试地想要“大展身手”。

探索晒秋方法。为了满足幼儿想要尝试晒秋的愿望,我首先结合园所的采摘活动,开展了“好吃的山楂干”和“晒晒橘子皮”的活动,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初次尝试晾晒。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幼儿对晾晒的必要条件理解不深入、采用的晾晒方法较为单一,导致食物产生了发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又特别设计了集体活动“一起来晒秋”,请幼儿向爷爷奶奶了解果蔬的晾晒方法,并投放了关于晒秋知识的棋类玩具,巩固了幼儿的晾晒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引导幼儿开展了“我的晾晒计划”的讨论活动,针对晾晒蔬果、所需工具、晾晒场地制定了计划。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角现有果蔬,师幼一起准备了晾晒食材,并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晾晒工具。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提出了在室外晾晒的想法,我对此表示肯定,并在户外活动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里有哪些地方适合晾晒,并做好标记。由于活动来源于幼儿在自然角发现的真问题,他们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较为浓厚的兴趣,能够主动选择适宜的工具进行果蔬晾晒,在晾晒过程中也能够根据果蔬选择适合的晾晒方法,在遇到问题时也能够主动寻求帮助。

从节日中来,回到节日中去。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晒什么、怎么晒等,并能够基于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帮助下尝试解决问题,不断积累晾晒经验。活动最后,我请幼儿们将晾晒好的果蔬送给家中的爷爷奶奶品尝,让晒秋活动回归到“爱在重阳”这一主题中去,让“爱”这一十分抽象的主题变得具体。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重阳的季节特点、民俗活动,更让活动再次落脚于传统文化的内在表达,让幼儿在晾晒过程中体会到了爱需要付诸行动、为对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也要积极地去解决……

反思与收获。首先,问题是活动的动力。要让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真实地感受节日文化内涵,就需要引导他们对节日展开有深度的学习。而深度学习的前提是发现问题,要有需要实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幼儿生活和主题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幼儿最真实或感兴趣的问题是推动活动开展的动力。其次,材料是活动的支架。在活动中,材料是第二老师,它能代替教师对孩子“说话”。例如,教师为幼儿提供具有传统特色的笸箩、盖顶等工具,帮助幼儿了解传统的晾晒形式,形成隐性教育内容。又如,为幼儿提供适合平铺、悬挂、串串等不同操作的材料,帮助幼儿体验多种形式的晾晒方法。总之,保证材料的层次性、操作性,能够实现支架幼儿丰富的活动。最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通道。杜威提出,在主题活动设计与组织过程中,主题活动的设计应源于完整、真实的生活,通过主题活动创设成一个需要幼儿解决真实问题的游戏情境。“晒秋啦”活动致力于通过实践体验,为幼儿构建完整的经验,实现“经验的再实践”,从而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真正的问题,并尝试去解决,从而进行有深度的学习。

(文/陈爱平)

◎ 山楂树之恋

重阳节到了,幼儿经过调查了解到重阳节有吃重阳糕的风俗,并在制作重阳糕的实践活动中对馅料选择的问题发生了分歧。对此,幼儿观察發现幼儿园果园里的山楂成熟了,红彤彤的,挂在枝头十分诱人,于是决定尝试制作山楂馅的重阳糕。

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观察幼儿的学习行为

一个都不浪费。幼儿在采摘的过程中发现长在高处的山楂够不到,对此,有幼儿提出可以爬梯子去摘;有幼儿提出用长竹竿把山楂打下来;有幼儿提出摇动树枝,晃下山楂……最终,幼儿经过尝试发现利用长竹竿能够摘到高处的果子且比较安全,但非常难。针对这一问题,有幼儿请来具备种植果树经验的爷爷奶奶帮忙,一起在长竹竿一头绑上铁丝弯成的钩子,制成了简易的取果器,但发现还是不能轻易将高处的果实摘下。于是,幼儿又尝试制作了双叉、三叉的取果器,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

和我吃过的山楂馅不一样。幼儿将清洗干净的山楂放进嘴里品尝,发现山楂太酸了,和平时吃过的山楂馅不一样。于是,针对“怎样才能做出酸甜口味的山楂馅”展开了讨论。最终,小厨房的幼儿选取了“把山楂放在糖水里泡一泡”“把山楂搅碎了和糖一起搅拌”“把山楂煮熟才行”三种方法分别进行尝试。完成后,请小朋友们进行品尝,再投票选出味道最好的山楂馅做法。

山楂套餐。针对制作山楂馅剩余的山楂,幼儿提出开展“山楂套餐”活动。于是,幼儿对山楂美食展开了调查,并用绘画或图片的形式进行记录。他们发现原来山楂有这么多种吃法,但剩余的山楂数量有限,到底要做哪些山楂美食呢?对此,幼儿提出通过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山楂美食,最终确定将山楂酱、山楂水作为山楂套餐的内容,并尝试用山楂酱和蛋糕制作夹心蛋糕等美食。

分析幼儿的行为特点,支架幼儿的学习方法

教师对幼儿的學习行为进行及时的观察分析,才能为其活动提供适宜的支撑。在本次活动中,我了解到大班幼儿思维活跃,已萌发了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于是尝试创新教学行为,改变支持策略,打破固有指导幼儿活动的方法,跳出一味地行动支持或直接给出解答的指导模式,注重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抛回给他们。例如,在幼儿采用不同方法制作馅料后,我引导他们通过投票的方法选出了最优的制作方法。之后,幼儿在遇到确定“山楂套餐”困难时,很容易就能够将之前投票达成共识的经验迁移过来。教师教育行为的适度转变,不仅帮助幼儿掌握了山楂馅料的制作方法,还使他们获得了问题解决的途径。

反思教育行为,梳理教育策略

一是放手。在此次活动中,我实践了放手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教育策略,克服了想“伸手”的欲望,只是给予学习方法的支持,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索、尝试。虽然过程有些曲折、漫长,但幼儿在此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结果,更多的是自信与方法。二是引导。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发现在山楂采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多次改善采摘山楂的工具,总结采摘山楂的动作要领等,让幼儿感受到自主解决问题的喜悦。三是求助。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们更加注重利用父母、社区、网络等资源,但此次活动中,我们借助幼儿祖父母的资源,请他们和孩子一起采摘、制作重阳糕,在引导幼儿体验浓浓祖孙情的同时,也让祖父母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以此实现对老年人的关爱。四是讨论。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的讨论,为幼儿提供不同的讨论方式,让幼儿在充分体验灵活多变的讨论形式的过程中,激发讨论兴趣、提升讨论效果。

总之,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以重阳节为老人制作重阳糕为契机,以发展、前瞻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学习活动,通过引导幼儿动手解决问题,体验为老人制作重阳糕的不易,从而体会长辈照顾自己的辛劳,感知爱是付出辛苦,让重阳敬老的传统文化在幼儿园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王娟)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第二幼儿园)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幼儿活动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