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学科阅读:打通学科界限,实现素养提升

2023-10-23孙晓虎徐汉雷宗本军米胜东陈佳王淑阳白鸽崔禹莲何婧李鹏博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教师

孙晓虎 徐汉雷 宗本军 米胜东 陈佳 王淑阳 白鸽 崔禹莲 何婧 李鹏博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全学科阅读有利于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实现课堂内外的科学沟通,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进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北京市昌平区昌盛园小学南邵学校积极规划各学科课外阅读的内容,通过丰富学校阅读资源,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组织年级同读一本书,召开多种主题读书节活动等方式,努力营造良好的全学科阅读氛围,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促进学校育人品质的提升。

◎ 以全学科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阅读是个体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和必备技能,但当前阅读理论和实践都是只基于语文学科教学,或者说局限于语文学科教学领域。对此,我们需要从只关注单门学科阅读的狭隘观念中跳出来,开创综合立体的阅读模式。全学科阅读强调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础,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开展多元阅读活动,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基于此,我校尝试通过开展学科阅读,帮助学生丰富精神世界,进一步提升阅读素养。

全学科阅读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全学科阅读的实施,强调学科教学更加注重课内外结合,要用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教师应结合教材的知识点与能力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大胆地筛选、补充、调整教材,推出具有拓展性、更大范围、更高要求的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學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

开创综合立体的阅读模式。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构建综合立体的阅读模式强调以教材为原点,链接相关阅读材料,弥合“课内”与“课外”的鸿沟,建立“重文本,又超文本”的课程新理念,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新机制。在立足课堂这一主阵地的同时,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做好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链接,引“水”入“塘”,使学生汲取丰富的营养,真正提高阅读效率,构建课内外阅读的良好“生态环境”。

全学科阅读的实践过程及实施策略

整理学科知识,确立全学科阅读目标。开展全学科阅读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读书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升理解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基于此,学校明确了全学科阅读的实施目标,即:根据小学学科的全部课程制定课内和课外延伸的不同阅读目标,然后收集和储备相关资料,建立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针对各年级、各学科课程的知识点选择或编写富有童趣性、知识性的阅读教材,通过课内、课外多种途径,组织开展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活动。

充分利用资源,创新全学科阅读模式。一是扩充解读式。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纯粹的书本知识,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各学科课程显示出自身的张力,为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提供了保障。为此,我们基于对课内知识点的补充开展拓展阅读,用课外阅读材料给予教材有效的支撑,使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更有效地达成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自主探究式。能否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是界定个体学习水平高低和学习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我校在实施“变教为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使他们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三是合作分享式。我们组织学生通过小组集体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合作分享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有效提高了学习能力,扩展了视野,促进了思维发展。

开展多元读书活动,激发全学科阅读兴趣。一是各学科教师开展“好书推介”活动。各年级组根据本年级的实际情况,联合科任教师制定每个学科的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并充分利用早读、阅读课或课余时间每周开展一次好书推介会活动。学生可以针对阅读书目介绍内容、讲情节、讲心得等,听课教师则需要做好记录。二是班主任教师上好“班级读书交流会”。学校各年级组组织各班利用阅读课时间开展每月一次的“班级读书会”,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限,但要突出趣味性和实效性,由其他科任教师进行评价。三是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学校每年11月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活动内容要求丰富多彩、精益求精;活动形式要求务实创新、精彩纷呈;活动效果确保回味无穷、深刻隽永。此外,每年12月学校组织召开“读书节活动汇报交流展示会”,全体教师参加并进行优秀小组的评选。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应该说,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学生通过全面的、有质量的全学科阅读,汲取精神营养,丰富、充实、深化了对世界的观察、感受和思考,切实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文/ 孙晓虎)

◎ 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推动全学科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项目式学习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现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在此过程中,需要有效开展全学科阅读。本文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项目式学习为例,谈如何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推动全学科阅读。

针对当前学生就餐时浪费粮食现象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最终确定了项目式研究的主题——“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主题确定后,我们召集各学科教师基于本学科教材内容找到本主题的切入点,确定本学科的阅读内容。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设置七个小话题,内容虽然没有直指粮食,但都与粮食的生长密切相关。为了让学生了解粮食的生长过程,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了《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一个馒头的故事》《一碗米饭的故事》等整本书,初步培养了学生爱惜粮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科学学科针对此次项目式学习开展了“粮食作物我知道”活动,带领学生认识日常食用的粮食作物有哪些;探究常见粮食作物的生长习惯、规律、周期及地理分布;感受粮食生长和收获的不易。

又如,数学学科针对此次项目式学习,虽然没有开展阅读整本书活动,但组织学生在观察了解学校厨余垃圾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思考学校浪费粮食的情况、如何节约粮食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自愿结成“校园”“国家”“全球”三个调查小组,分别负责搜集本校、本国、全球粮食现状及粮食浪费的相关数据材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被一组组数据深深震撼着,“爱惜粮食,从我做起”的理念也逐渐在他们心中树立。

再如,道德与法治学科最主要的功能是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稳定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中的一个主题是“一方水土,一方生活”,学生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了中国的地大物博,由于各地区地形的不同,生产的粮食也是丰富多彩。基于此,道法学科教师针对此次项目式学习,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特点,在学完该部分的教材内容后,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了《端牢中国饭碗》纪录片,以媒介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了项目式学习的意义。

实践证明,此次项目式学习彻底打破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穿越经验与知识的界限,围绕培养“珍惜粮食”这一目标进行模块整合,将学科课程统整为一个有机整体。围绕学科课程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基点,立足“大课程”布局,将学科课程和延展课程统整为整体贯通、有机衔接的课程群,把全学科阅读真正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各学科教师积极围绕学科素养推荐适合的阅读书目,兼顾学科性、系统性和适切性,同时基于各学科知识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确定学科阅读的拓展点并整合阅读资源,围绕学科认识规律展开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精选的学科读物来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总而言之,跨界阅读、项目阅读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可称之为全人阅读或全素养阅读。从文学阅读到学科阅读,再到全素养阅读,迭代升级是大势所趋。全学科阅读将极大地扩充学生课外阅读的种类、主题、内容等,更加凸显“全”。 它将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置身于多学科体系中,提高学科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成为终身阅读者必须具备的阅读素养。

(文/ 徐汉雷)

◎ 劳技学科渗透全学科阅读的故事

阅读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和必备的技能。我校开展的全学科阅读活动,强调要从只关注单一学科阅读的狭隘观念中跳出来,形成小学全学科阅读的意识,开创综合立体的阅读模式,通过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开展多元阅读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基于此,我在劳动技术课堂上也进行了相关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与大家分享两个有关的小故事。

结绳记事

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劳动技术教材编排了编制单元,旨在带领学生学习中国结编制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为了丰富学生的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首先带领学生阅读了《从结绳记事开始的艺术》,体会中国结与“结绳记事”一脉相承,不同的结扣代表着不同的寓意。而后,再带领学生欣赏中国结作品的相关图片,并提出问题:“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与中国结有关的物品?”有学生想到了纽扣,于是我在简单介绍中国结制成纽扣的有关历史后,教学生制作古人常用作衣物纽扣的笼目结。课堂教学结束后,基于学生对中国结充满兴趣的情况,我请他们利用课下时间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在扩充知识面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強动手能力。这节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只通过三节课就学会了编制四种较难的结。基于此,我又利用了一节课教学编制琵琶扣,并引入唐装欣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由此可见,一节课的“阅读效应”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这种“效应”甚至可以持续半个学期或更久,这便是全学科阅读的魅力所在了。

魅力衍纸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全面落实全学科阅读,不仅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习热情,更获得了精神提升。

还记得在教学三年级衍纸课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衍纸,我想让他们一开始便喜欢上这门艺术,于是我决定以一种神秘的方法让他们认识衍纸。刚一上课,我便拿出碎纸机,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削笔器”“存钱罐”“收纳盒”……对于学生的猜测,我只是神秘一笑,边演示边揭晓答案:“这是用来制作衍纸工艺品的碎纸机。”课堂随即传来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充分激发了他们好奇心。待他们安静下来后,我又带领他们欣赏了几幅美轮美奂的衍纸作品,这让第一次接触衍纸的他们都十分惊讶和震撼。于是,我又展示了一张配有衍纸艺术相关文字介绍的图片,学生们一下就被这门艺术的悠久历史所吸引。随后,我给他们引入了介绍衍纸基本技法、悠久历史、精美作品及详细做法的《实用衍纸一本通》一书,以拓展有关课外知识。在讲解了制作衍纸的基本技法后,我带领学生动手制作衍纸,他们个个做得不亦乐乎,并都完成了作品。

实践证明,全学科阅读使学生真正爱上了动手操作,激发了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动手制作的快乐,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各种知识。总之,全學科阅读让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能够借助不同的阅读方式去汲取人类知识宝库的营养,为童年增添了色彩。

(文/ 宗本军)

◎ 点燃阅读热情,培育体育教学新形态

全学科阅读本质上是学科阅读,“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所有学科悉数在内,强调学科的覆盖面;二是倡导所有学科都将阅读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手段。全学科阅读倡导各学科都重视阅读,丰富学科阅读供给,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加深对学科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基于此,我们尝试将阅读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开展体育智慧阅读,旨在让学生从文字中获取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信息,不断提高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

智慧阅读融入体育课堂的意义

首先,阅读催生智慧。将阅读与体育教学有效融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起到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借助阅读,学生可以对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有更多了解,以激发求知欲望;思考后能够对技术动作产生独特见解,主动参加课堂讨论,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智慧阅读能够为体育课堂添羽添翼。智慧阅读中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阅读的探究设疑、思维导图的利用等都能给体育课堂增加新鲜感和更多可能,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体育课堂。最后,智慧阅读能够助力课后体育延伸。阅读与锻炼相结合的家庭作业,能够以课后阅读资源弥补课堂的不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帮助后进生补缺口、帮助优等生精益求精,延续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阅读—锻炼”的闭环之中实现自主提高。

智慧阅读融入体育课堂的方法策略

丰富目标内容,融入阅读要求。将体育阅读引入教学目标,可以作为检验教学活动的标准,更好地审查学生的体育阅读效果,以便及时查漏补缺。例如,在“短跑”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标准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设计阅读短跑类图书的活动。

布置课前阅读,实现有效预习。在课前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任务,可以是学生借助网络进行阅读,也可以教师提前准备好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为课堂学习做好充足准备。

借助有效提问,保证阅读实效。在体育阅读中,许多学生存在阅读没有方向、没有目的的问题。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效,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设问,以便他们在目的性较强的阅读活动中提高阅读效率,强化阅读思维。例如,在组织学生阅读《大魔王张怡宁》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借助有效的提问引领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有效提取信息。阅读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谁是张怡宁?”“为什么称张怡宁是‘世界乒坛大魔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主动阅读。而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张怡宁是怎么练习的?”她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世界乒坛大魔王的?”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细致阅读,了解张怡宁的训练经历。在学生完成阅读活动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阅读活动,你有什么启发呢?”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张怡宁身上学习可贵的体育精神。

组建交流小组,分享阅读体会。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阅读同样的内容,但获得的阅读效果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为了引导学生走出局限性的思维结构,进行更广泛思考,产生更多的阅读体会,教师可以在体育阅读活动后组织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分享阅读体会,在思维共享中深入理解体育阅读的内涵。

实践证明,小学体育智慧阅读活动的开展,实现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互补,完善了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不断掀起校园体育活动热潮;帮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运动技能,实现了身心健康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文/ 米胜东)

◎ 分级阅读走进英语课堂,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全学科阅读立足课程改革的融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小学阶段开展全学科阅读,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更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英语阅读在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能够为其智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前,我国少儿分级阅读体系趋于完整,阅读类型全学科化,助读配套形式丰富。而分级阅读根据读者的阅读水平和读物特点匹配,能够让学生有愉悦且完整的阅读体验,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入分级阅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正确选择分级阅读材料

英语分级读物种类繁多,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经过前期大量的阅读和筛选,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开展教学。首先,要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分级阅读内容。一是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保持集中,英语词汇储备也很少,要选择一些简单易懂、色彩鲜艳的分级阅读教材进行教学。二是中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能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三是高年级小学生在心智方面相对成熟一些,他们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在选择分级阅读材料时,可挑难度稍大、充满正能量的读物。其次,教师在选择分级阅读材料时,可以选择与课本内容相近的分级阅读,这样能够对学生学习书本内容起到巩固和拓展的作用。

恰当设立分级阅读教学目标

在充分研究分级阅读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教师要尝试找出分级阅读文本中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契合点和集合点,并制定相应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目标。除了关注技能知识外,教师还应关注情感目标和文化意识培养。一是重视情感目标。情感目标的明确能够使得教学内容得以升华,教学手段得以提升,教学方法得以创造。在分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故事蕴含的情感内容,将其进一步拓展深化,启发学生,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分级阅读The Ugly Duckling时,教师可以渗透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丑小鸭的故事感受母爱,感悟与人为善的道理及永不放弃的信念。二是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在确立分级阅读教学目标时,应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例如,分级阅读Little Red Riding Hood时,可以注重引导学生感知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不同读音,了解英语在不同国家的细微差别,还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局,提高语用能力。

采用多样化的分级阅读教学方法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分级阅读的趣味性、故事性,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的形成。一是故事表演法。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教师可以在分级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通过演绎不同的故事角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学习,从而达成显著的学习成效。例如,在The three pigs的分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演一演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并鼓励他们上台展示自己的风采,以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二是图片环游。图片环游本质上是分享阅读,是教师和学生共读故事、合作构建意义的过程。教师以问题为引导,借助封面、主题图等启发学生主动观察、预测、思考、分享,在不断推测和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思维品质。例如,在A hats trip的分级阅读教学中,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图片想象帽子可能会飞到哪些地方、看到哪些动物、经历哪些过程等,沿分级阅读的关键图片进行环游。接着,教师再进行阅读内容的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三是故事地图。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特定的故事要素上,帮助学生识别故事要点、理解故事大意、提升阅读自信,同时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支架,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地图的教学方法,请学生在完成阅读后,根据人物、环境、问题、事件和结局五要素分析并总结故事,不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总之,分级阅读走进英语课堂,能够让英语阅读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实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还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文/ 陈佳)

◎ 聚焦语文要素,让阅读成为“悦读”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他们认识世界和人生的一扇窗口,能够促使他们对人生产生更多的思考,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问题。基于语文学科教学开展具有本学科特点的阅读指导,通过激发兴趣、教授方法、拓展广度、阅读实践四个环节的引领,可以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环境布置,营造书香校园氛围。积极建立“读书资讯”“成果专栏”等阅读实践园地,借助丰富的读书资源为学生提供从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的土壤。其中,“读书资讯”可以帮助学生在课下随时了解班级读书动态和新书上架信息,便于调整自己的阅读规划;“成果专栏”定期展示学生的读书小报、读书笔记、读书推荐、读书分享等,不但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还能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自信。

师生共读,激发课外阅读的动力。开展师生共读,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读学生的书,建立师生之间共同的语言。读到精彩之处,师生或叹或诧,或喜或忧,情跃于表。逐渐地,学生就能够在共读共品中对读书产生兴趣,让阅读成为渴求性的自我行为,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习惯。

校内亲子共读,点燃家庭阅读的热情。在班级内开展“爸爸妈妈讲故事”等亲子阅读活动,引领不同家庭一同读书、一同成长,在带给学生欢喜、智慧、勇气、信心的同时,也点燃家庭阅读的热情。

抓指导切入点,内化阅读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抓住重点词句段,教授学生阅读与理解的方法,以培养他们挖掘文字背后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素养。例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为了有效落实“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这一语文要素,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而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紧扣这些语句,运用品读细节、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毛主席的丧子之痛。在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时,请学生继续运用这一阅读方法,抓住关键语句由浅入深、从扶到放,体会毛主席对儿子的眷念与不舍,使学生不断巩固阅读方法。将“重点语句”作为阅读的切入点,有章法地进行阅读方法的内化训练,不但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毛岸英作为志愿军战士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及毛主席作为父亲的伟大胸怀,还能强化学生的阅读思维。

课内课外衔接,拓展阅读广度

课本是阅读指导的立足点和切入点,但单纯依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应有重点、有目的、有主题地拓展阅读的广度,使学生的课内阅读所得能够及时有效地延伸到课外。一是在教学完一类文体的课文后,可以指导学生选择同类体裁的读物,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拓展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课外读物可以是将单篇文章组合在一起的群文阅读,也可以是内容或题材相关联的整本书阅读。二是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可以向学生介绍该作者的系列作品,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其写作风格的把握。三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课前或课后布置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或资料的任务,以拓宽学生的知識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及分析、综合、思辨等能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素养提升

组织学生开展多学科整合的阅读实践活动,带领他们走出课本,走进更广阔的阅读和研读空间。例如,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数学教师带领学生制作“2022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情况统计图”;科学教师指导学生搜集、阅读北京地区水资源现状相关资料,陪学生走进“南水北调团城湖工程管理处”进行水资源使用实地调研;语文教师在学生充分阅读、调研、分析数据后,指导他们撰写调查报告,并从小学生视角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在跨学科整合过程中,各学科教师通力合作,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阅读时间,更树立了与人沟通、与人协作、与人分享的意识。

总之,阅读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状态。有效的阅读指导及阅读实践的开展,必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文/ 王淑阳)

◎ 课堂内外联动提升阅读教学实效

全学科阅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它以学生的能力发展需要为基础,在全学科范围内创设丰富的阅读情景,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开展多元的阅读活动,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课内阅读

语文学科是开展阅读教学的主阵地。课内阅读要注重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学习阅读方法,如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等。在具体阅读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将阅读方法层层渗透给学生,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为例,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是学生第一次以单元的形式接触小说,为了帮助他们感受小说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在单元首篇《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感受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老支书的形象,再关注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穷人》一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入手体会人物形象,再启发他们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在精读课文学习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略读课文《在柏林》则侧重引导学生从思考战争题材入手,反思环境描写的深意。在学习了整个单元后,为了让学生对于小说体裁、要素等方面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师又组织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单元知识点进行梳理。同时,以课文《桥》为蓝本开展课本剧创编和展演活动,使学生在体验式探究活动中感受老支书的人物形象,体会情节、环境对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

課外阅读

课外阅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有层次地展开:一是国学经典诵读。每周一的“晨诵”时间要求学生诵读经典。学生在课代表的带领下,按照组内教师提供的学案进行学习,从朗读原文到理解大意再到拓展链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二是绘本阅读。在学校“绘本主题阅读与创意表达”课题的引领下,我们针对《比利的书》这一绘本展开学习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抓住图片和文字等信息,结合自身经验展开丰富想象,对主人公“小比利”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现生活中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规则的重要性。三是拓展书目阅读。针对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升初的挑战,考虑到初中课业紧张、阅读时间难以保证的情况,我们将课标中罗列的初中课外阅读书目提前推荐给学生,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用每天午读、暮醒的时间进行提前阅读。此外,在每月举办的阅读分享会上,学生会互相推荐书籍,交流读书心得,并在活动后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交换再阅读。四是主题式整本书阅读。每年的寒暑假都是宝贵的阅读时间,年级组教师会提前商定好师生共读书目,包括年级共读数目和班级共读书目,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摘抄和记录,并完成阅读记录单,不断积累阅读收获。开学后,再组织学生分小组品评假期作业,推选最佳作品在全班交流并在班级墙报上进行展示。

实践证明,多彩课内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知识、热爱生活的情感,为其未来发展增加了持续的动力。

阅读实践活动

在多学科整合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的阅读形式是主题式阅读。例如,开展以“蓝天为卷,绿水为诗”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研究时,教师结合经典诵读和课文内容,带领学生通过多学科阅读,展开对所指向的生态问题的探究学习,从而提升阅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多学科整合的阅读实践活动,看起来是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但方方面面都在渗透阅读工作。从阅读内容上分为碎片化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两种,阅读方法指导也很丰富,包括纯文字的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指导阅读,以抓色彩、人物等信息的图片阅读,调动多种感官的视频阅读等。

总之,阅读是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和必备技能,而全学科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他们多方面、立体式地汲取知识养料,获得全面发展。

(文/ 白鸽)

◎ 单元整合教学中的全学科阅读实践

全学科阅读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坚持以实践活动为主线、学习任务为载体,注重学习内容、情境、方法、资源等要素的整合,在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知识储备更丰富。基于此,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奇妙世界”的教学为例,谈全学科阅读整合。

本单元编排了《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三篇课文,及口语交际、习作与语文园地等内容。基于对单元内容的整体分析,可以发现:本单元以“探索奇妙大千世界,分享我的美好天地”主题作为统领,将大自然的奇特美妙透过不同角度展现出来,以“做美好事物的宣传大使”为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从身边事物出发感受生活的美好,提升发现美好事物的能力,激发对奇妙世界的好奇心,全学科阅读整合点很多。基于此,该单元教学与全学科阅读整合立足学情和学习内容,抓住重难点,打破原有的单篇教学,进行教学内容上的分类整合:将《我们奇妙的世界》《火烧云》两篇课文整合到一起,感受“天空的珍藏”是多么奇妙;将《海底世界》和《我们奇妙的世界》两篇课文整合到一起,感受“大地的珍藏”是那么奇妙,从而引导学生从发现身边的奇妙世界,到探索不熟知的神秘事物,再到做传播美好的使者,逐步将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不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我们奇妙的世界》《火烧云》两篇课文时,教师发现学生对火烧云、彩霞、雨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很感兴趣,于是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有关云和雨两个自然现象的科学知识,并展示相关的简易图解,将相关科学知识浅显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对于阅读文本存在困难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于是,教师又将相关视频和小实验引入课堂,通过综合实践让学生体会到世界的奇妙,感知“天空的珍藏”是如此美妙。

又如,当学生读到《海底世界》一课中“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这优美生动的比喻句时,很多学生感到有些迷茫。于是教师关闭灯光,拉上窗帘,点燃蜡烛,帮助学生体会闪烁的含义,这也成了学生非常喜欢的实践活动内容。随后,教师引入蜡烛的相关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蜡烛”两个字为什么用虫字旁作部首,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闪烁”的含义。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具备了生活经验,也就能够将这个比喻句牢记在心里了。在理解了这个句子后,学生再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也就变得非常容易了,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再如,当学生读到《海底世界》一课“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幾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这句话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师引入生物科学、纺织方面相关的浅显材料供学生阅读,再引入梭子的相关图片供学生观察,最后带领学生观看用梭子织布的相关视频,从而理解梭子织布时的运动有多迅速,理解什么叫转瞬即过。

实践证明,借助多学科阅读材料与图片、视频的辅助教学开展全学科阅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体验,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文/ 崔禹莲)

◎ 基于阅读素养的一年级全学科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阅读量三方面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单靠语文学科教学是难以完成的。同时,新课标还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的要求。因此,统筹全学科阅读资源和方法,构建全学科阅读育人体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全学科阅读立足全面育人,通过学科的有机整合,旨在让阅读教学跳出语文学科的窠臼,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阅读从单一学科扩展到各个学科领域,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课堂内外的联结。

小学一年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由此阶段开展全学科阅读,帮助学生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好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以深厚的阅读素养滋养一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在探索实现全学科阅读育人的途径上探索着。

深入挖掘教材,整合阅读内容。各学科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全学科阅读的主要抓手。教师应立足学科教材,横向整合各学科教学内容,找到学科阅读的拓展点。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按照单元主题进行内容整合,也可以寻找德育、智育、美育的交叉点,制定全学科阅读内容。以实现德育目标为例,建立不同教材阅读的一一对应关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升国旗》一课,可以对应音乐教材一上第二单元“我爱家乡 我爱祖国”、道德与法治教材一上第二单元“校园里的号令——升国旗了”。在对不同学科学习内容的整合中,帮助学生理解国旗的含义,知道升国旗是一项庄重的仪式,懂得要尊敬国旗、热爱国旗。这样深入挖掘教材,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可以打通全学科阅读内容的隔阂,实现育人目标。

基于学段特点,推荐阅读书目。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低段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阶段,他们的识字量较少,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因此,这一学段的阅读能力培养目标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基于此,教师在为一年级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时,可以选择图文并茂的绘本类故事书。绘本以其优美精致的图画、简练有趣的语言、内涵丰富的故事,能够促使学生在享受阅读乐趣、不断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构建健全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立足学科特征,实现育人目标。全学科阅读是采用跨学科不同形式的阅读模式,对同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展现事物的多样性和整体性,从而挖掘并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以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为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编写了《影子》一课,借助浅近的儿歌帮助学生辨别和表达“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而北京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则设计了“位置与顺序”单元,旨在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相对位置的语言表达能力。全学科阅读正是通过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多元化的视角对学科知识进行审视和整合,从而实现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全学科阅读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领域,让阅读教学更有厚度、更有内涵。总之,全学科阅读在当前高度重视阅读的大背景下,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也值得学校和教师们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文/ 何婧)

◎ 全学科阅读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素养策略

全学科阅读是指学习者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对学科(包括跨学科)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理解反思、建构意义、积极运用,从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这种全员、全科、全程式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以阅读为载体达成学科的融合,能够将阅读教学向全学科开放、向生活开放,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为此,本文基于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谈以全学科阅读提高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素养的策略。

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现状

一是阅读时间不足,阅读习惯差。首先,大部分农村小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不超过30分钟,甚至有学生根本不阅读,而形成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是阅读活动得不到保障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农村小学生往往未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常常会开展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不仅阅读收获较少,也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阅读兴趣低下。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农村小学生的家长普遍对孩子的阅读不够重视,甚至认为读“闲书”会影响孩子学习,不支持孩子读书。缺乏家庭对阅读的重视,也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难以被有效激发和培养。三是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压力普遍较重,开展的阅读教学往往仅限于“教材”的方寸之地,也缺乏对阅读方法的相关教学。同时,农村小学教师受自身阅读量和未经系统阅读教学培训的限制,往往无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阅读指导。

以全学科阅读提高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素养的策略

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科教材进行阅读指导。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托。全学科阅读首先要立足教材,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有针对性的阅读策略展开阅读:针对学习目标的预学性教材阅读,针对问题解决的尝试性教材阅读,针对激发兴趣的挑战性教材阅读,针对学习工具与支架运用的策略性教材阅读,针对拓展深度的研究性等。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将这些有效的阅读策略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开展阅读活动,提高阅读兴趣。例如,针对语文学科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组织开展全学科阅读展示会。学生在活动前自主收集、整理、筛选相关资料,再由师生共同确定活动展示的主题和具体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展示前期的活动成果,了解中华汉字演变的历史、欣赏其丰富的内涵、感受其神奇的魅力,从而感受到祖先的智慧。此次活动会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阅读成果,学生们多种不同表现形式表达不同内容,不仅激发培养了热爱汉字、热爱祖国的情感,还有效提升了阅读素养。

以整本书阅读为例,指导阅读方法。新课标提出“整本书阅读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小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对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时,应该主要考虑以下三个重要原则:一是综合性。教师应该考虑作品内容的整体性、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性及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性,并将这三者综合起来指导学生展开阅读。二是程序性。教师的阅读指导应该确保有计划、有明确目标,且从阅读内容的选择,到阅读活动的组织,再到阅读成果的交流,每一环节都应是有条不紊展开的。三是趣味性。只有让学生爱读、愿意读,整本书阅读活动才能取得有效成果。因此,小学整本书阅读的文本选择应以人物类、故事类为主,这类作品简单易懂、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的指导也需要具有趣味性。

总之,全学科阅读旨在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多学科、全学科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培养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阅读及学科素养的整体提升。

(文/ 李鹏博)

(北京市昌平区昌盛园小学南邵学校)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教师
【学科新书导览】
最美教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