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习真实发生
2023-10-23陈赛霜李娟田常楠王若琼
陈赛霜 李娟 田常楠 王若琼
上海同济黄渡小学秉持“向着美的方向生长”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美丽课堂”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向学习品质提升的任务驱动行动研究”。学习任务是学习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基本的学习单位。学习任务驱动是精细化地做好课堂教学的“针线活”。学校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以规划学生学习历程为核心进行单元学习设计和规划,以“学习任务序列”为落脚点,探索指向学习品质提升的任务驱动策略,为学生建构有挑战、有意义的学习历程,发展学生学习品质。
◎ 巧设归纳式学习任务 培养几何推理意识
几何推理意识是指学生在解决关于几何图形在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时,能借助已有的相关条件,解决某些需要通过自己思考推断的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是指通过对特例的分析去引出普遍的结论,主要通过实验、观察、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在几何教学中,归纳法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个别的或特殊的现象中的一般结论,是培养学生几何推理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归纳式的学习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核心素养的逐步养成。下面结合案例谈谈笔者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较为常用的几种归纳式学习任务。
类比归纳式学习任务
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归纳法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在某些关系上表现相似的对象进行对比,做出归纳判断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几何教学中,可以通过类比归纳式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形特征的类比和归纳,从而推理出图形内在的规律。
实验归纳式学习任务
实验,就是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的过程。实验归纳法就是直接从观察实验结果中分析、归纳、 概括而总结出规律的方法。在几何教学中, 通过设计实验归纳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依托直觉,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大胆猜想,再进一步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从而推理出结论。如通过电扇叶片的转动了解圆形成的过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验归纳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结合实验、观察对几何图形的形成进行模拟和思考,使抽象的几何问题具体化、直观化,最后将猜想归纳为科学的结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几何推理意识,更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枚举归纳式学习任务
枚举,就是一一列举,即列出某些有穷序列集的所有成员。枚举归纳法是从枚举一类事物中的若干分子具有某种性质得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分子都具有该性质的逻辑方法。设计枚举归纳式学习任务,有助于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与科学,为数学学科素养的养成打下基础。
如三年级第二学期《谁围出的面积最大》一课,为探究“长方形周长相等时,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请学生在钉子板上模拟围出周长为14m的长方形,并将所有结果有序地列举在表格中。学生根据活动要求展开操作,并将操作结果填入了表格,填完表格后,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归纳出“长宽差越小,面积就越来越大;当长宽差为1时,也就是长宽最接近时,面积是最大的。”这一结论。再引导学生继续尝试在钉子板上模拟围出周长为16m的长方形,枚举出偶数长宽和的情况,将结论进一步完善到“当长宽差为0时,也就是长宽相等,是正方形时面积是最大的。”,再联系旧知“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得到最后的结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宽差越小,面积越大;长宽差最小时,面积最大。”学生亲历枚举归纳这一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更感受了真理诞生的严谨与科学,为养成良好的数学学科素养打下基础。
总之,在小学几何教学中设计不同归纳方法的学习任务,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几何推理意识。但要将学习任务设计好设计对却是不容易的。作为一线教师,要储备足够丰富的数学知识,才能在适当的时候拿出素材,设计出适当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是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核心素养的重要过程,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未来还需要每个人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文/ 陈赛霜)
◎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研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创设挑战学生认知的學习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实践性都能得到加强,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深度学习。
“四边形的复习”是沪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总复习”中的内容。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四边形互相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就“边”而言,有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即四边形具有两组对边,边与边可以是平行、垂直关系。就“角”而言,四边形的内角可以是相等关系。通过创设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这种联系中找到变与不变,帮助他们形成知识网络,促进知识间的联系与理解,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真正的深度学习。
开放性操作任务,发挥学生创造力
从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小学生仍处在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开放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探求和运用知识的活动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如在复习整理环节,通过操作性任务:你能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身为其他的四边形吗?引发学生思考。当教师学会放手,孩子会带给你无限的精彩,他们不仅变出了各种长方形、正方形,还变出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也不是被教师牵着走,而是主动思考,自主交流。整个探究过程,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彰显,创造力得到了发挥,同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趣味性游戏任务,调动学生主动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手段。 通过创设游戏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课堂异彩纷呈,让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游戏“心有灵犀”中,教师请一位同学心里想着一个四边形,说出图形特征,其他同学来猜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图形。通过学生不断地透露心中所想图形的信息,众学生最终猜出了这个图形。游戏初,学生听到任务后,争先恐后地想成为出题者,而在学生说图形特征之前,要思考四边形的特征设置难度,不能让其他学生轻松猜出答案。而同学在猜测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思辨、反思、调整,最终猜出答案。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不仅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发展了批判思维。
挑战性综合任务,培养学生迁移力
能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深入思考才是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师应设计能挖掘学生思维潜力的富有挑战性的综合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提高理解与迁移能力。对于复杂而综合性的任务,师生、生生间的协作交流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创新能力,学生思维在不断地碰撞交流中提升。
深度学习的课堂就是学生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任务,提高理解与迁移能力、批判与创造能力、协作与沟通能力。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认知,创设趣味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任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获得充分体验,帮助学生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从知识点联结成知识网络,理解核心概念,形成关键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文/ 李娟)
◎ 任务群驱动教学,让名著阅读真实发生
“学习任务群”一词,首次出现在2022年的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重建了整合式的语文学习生态,是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路径。教学时应立足学习目标和单元人文主题,优化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加强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从而构建起以“学”为中心、“教”为辅助的语文教学新范式。综上,笔者对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走进中国古典名著”的单元教学做出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进阶目标引领名著阅读
单元整体教学最鲜明的特点是打破单篇式的教学模式,把单元看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体系,要求教师要立足整个单元,设定切合学生学习的阶梯性目标。第二单元以“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连同“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和“快樂读书吧”,体现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的课程体系。四篇课文塑造了人物鲜明的形象,在抓住“体会人物性格”这一主要的阅读方法后,还应运用其他阅读方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根据此,我设定以下学习目标。一是能初步了解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主要人物的特点。二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特点,了解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全面地看待人物形象。三是能交流、总结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古典名著中的外貌描写猜测所写的人物,并能说出理由。四是回顾读过的文章和书籍,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考与感受写下来。学习目标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大单元的教学思想,立足于单元,设定有梯度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进行进阶式学习。
多样策略指导名著阅读
在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有效开发相关教材资源,选定丰富的教学策略,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找到探究式学习的路径,落实深度学习。
真实情境的创设 借助单元导语引出“走进中国古典名著”这一人文主题,以“感受古典名著之美”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和学校的教学节之语文节结合,举行课本剧表演、讲好人物故事、制作人物卡和读书交流分享等系列活动。
课程内容的整合 一是将“口语交际”前置,鼓励学生融通课内外资源,开展“表演课本剧”项目学习。二是单元教学之初即发起整本书阅读,同步分享读书感悟。三是整合学习资源,进行课外延伸阅读。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一是学习任务群体现综合性。本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体现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任务群的融通交错、综合推进。二是学习任务群体现多维性。在“表演课本剧”这一任务驱动下,我设计了“改编剧本”“分配角色”等学习活动,提供了相应的阅读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协作,从故事选定到剧本改编、角色分配,再到分组排练、表演录制,每一环节都离不开对单篇文本的反复研读。随着任务推进,我还布置了“为自己喜欢的人物设计一张特色名片”等子任务。三是学习任务群体现挑战性。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有思维含量,经历过深度思考和探究,学生的语文学习会越发主动而积极,教学才能更灵动有效。
由此可见,单元任务群的学习是一个综合学习、活动的过程,多种形式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学习,得到丰富的自主与合作等机会,让他们在真正参与中有所得。
课程延伸优化名著阅读
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结合课程的推进目标,遵照学习的基本规律,以主题作为核心线索,开发重组有关内容,开展课时教学。课外,我推荐学生阅读《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由篇到整本书阅读,通过人物事件,感受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人物特点。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古典名著,拓展阅读视野,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多维评价助推名著阅读
新课标注重“教学评一致性”,课程评价体现过程性和整体性,注重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一是在制作任务卡、绘制思维导图和读书交流分享等系列活动中,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即时性评价。二是利用班级圈,将学生设计的人物名片、人物性格思维导图、绘制的人物关系图谱等优秀作品,分成系列进行展评。三是对“编演课本剧”学习项目进行过程性和成果性评价,其中包括自评和学生互评。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指向探究型的深度学习,以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全面提升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这是一个十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驰而不息的热情和锲而不舍的毅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
(文/ 田常楠)
◎ 单元整体视域下的任务群教学
路径梳理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双线并进的方式,运用“人文主题”和“语文元素”对内容进行编排。这一编排特点,要求教师从单元整体的视角设计教学环节,设置适宜学生学情的学习路径。同时,在任务群的驱动下,整合单元内容,整体设计教学,以期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定位任务驱动的单元总目标,既要深入研究语文核心素养,从学段要求出发,又要突显单元的语文要素,同时关注单篇的个性目标。以此统整好单元教学目标后,才可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学习任务。
案例呈现
任务设定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是以“问号”为主题,编排了《棉花姑娘》《咕咚》《小壁虎借尾巴》三篇课文。其中《棉花姑娘》《小壁虎借尾巴》是童话故事,《咕咚》是一个民间故事。课文融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于故事情节中,既有教育性,又富有童趣。“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猜不认识字的读音和意思”是这个单元的识字要素;“能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好人物的对话”是朗读训练要素;“借助图片或词语,说说故事内容”是表达要素。设计单元整体目标时,应充分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本单元对应的任务群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通过解构教材,设定了单元核心任务和子任务,单元核心任务:读懂“连环画”式课文。子任务:任务一,走进童话故事,读懂故事内容;任务二,读好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情感;任务三,借助图片或词语,说说故事内容。
任务驱动 子任务一:走进“连环画”式课文,读懂故事内容。一是借助“连环画”插图,猜生字。本单元的课文篇幅较长,只有部分生字加上了拼音,因此有些字学生不认识,因此设置了猜生字的环节。课堂中,以学生自主猜字、交流猜字方法为主,教师适时引导为辅。二是借助“连环画”,读通句子,读懂课文。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特别重要。本单元的课文配有“连环画”式的插图,一幅幅与课文相应段落内容匹配的插图,很好地辅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内容,图文对照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插图帮助理解句子和词语的意思。
子任务二:读好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情感。通过学生的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以及师生的合作朗讀,以多样化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不同的小动物说话的语气不同,有的急切,有的焦急,有的充满疑惑。学生在朗读时,通过语音、语调和语速的改变,获得朗读能力的提升。
子任务三:借助图片或板书,说说故事内容。一是借助“连环画”,说说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借助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课文内容。二是借助黑板板书,说说课文内容。教学板书往往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提炼。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板书的提示,复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检验学生“输出”的有效方式。
案例反思
一是任务的设计紧扣单元核心目标。单元式任务群的任务设计,应有统筹整个单元的设计意识,紧扣单元核心目标。在进行单元任务设计之前,应该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明确单元核心目标。在把握单元核心目标的基础上,任务的设计和落实应该紧扣单元核心目标。任务的设计重视单元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文要素,获得语用能力的训练。二是任务的实践需关注学生语用能力的落实。在任务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语用能力的落实。给予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学生借助学习支架的辅助,将“输入”的文本,变成自己的有效“输出”。三是任务的评价坚持“教—学—评”的一致性。任务的评价应关注核心素养和语文要素的落实,单元实施要聚焦学习情境和任务的完成,兼顾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教学中将过程性评价嵌入学习过程,让学生在适切、及时的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单元整体视域下的任务群教学,所有的任务均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有效开展单元整体视域下的任务群教学,是一线教师今后在顺应新课标的基础上,需要适应、调整和不断思考的地方。
(文/ 王若琼)
(作者单位:上海同济黄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