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域中学劳动课程体系的二维建构

2023-10-23纪海龙张宇棕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5期
关键词:市域劳动评价

纪海龙 张宇棕

一些学校由于升学压力等因素弱化了劳动教育,严重制约大中小学劳动课程链条的生成。结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基于市域深度开发劳动课程的经验与反思,我们认为市域必须从政府和学校两个维度出发,建构完整的中学劳动课程体系。

立足市域维度,强化顶层设计

政府强化统筹管理是建构市域中学劳动课程体系的根本。一方面要出台市域政策,深化和细化行政举措;另一方面要探明课程开发原则、路径和体系,强化和创新内涵发展。

创新劳动教育市域政策 为避免生搬硬套、一刀切等问题,市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创新顶层设计,采取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行动。强化统筹协调,组建市域劳动教育专家小组,统一规划中学劳动课程体系,加强对课程设计的科学论证与资源评估,强化对课程实施的整体推进与督导落实;建立市、县、校三级课程开发中心,定期开展劳动课程研讨、送课、竞赛活动;在市级教学成果奖、优质课程资源评选等活动中,将劳动教育单列一项。提供支撑保障,形成中学生劳动实践场所图谱,专门建设一批安全便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综合化劳动实践基地,依托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和支柱型产业,认定一批具有鲜明市域烙印的特色劳动实践基地;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强中学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大劳動课程研究经费;强化安全保障制度,市域统一为学校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并完善安全措施,厘清家长、学校和学生的权利与责任。

明确劳动课程开发原则 为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科学品质与灵活程度,市域明确了筛选资源的尺度和依据。遵循开放原则,防止狭隘理解。兼顾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资源,在课程资源种类上保持开放性;兼容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课程资源的空间上保持开放性。遵循创新原则,警惕因循守旧。发挥区位优势,挖掘独特价值。以东营市为例,开发黄河口水稻种植、黄河大闸蟹养殖等物质资源,开发实干苦干的石油文化、开荒拓土的黄三角历史等精神资源,借助“非遗进校园”活动和学校研学安排,围绕佛头黑陶等特色项目加速产教融合,逐步生成汲取市域营养、反哺市域教育的劳动课程。遵循共享原则,防止闭门造车。强化市域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学段之间、学校之间的各类交流,避免因急于打造劳动教育特色品牌、精品课程而出现闭门造车、敝帚自珍等问题。

探索劳动课程开发路径 结合指导意见,我们探索出三种劳动课程开发路径:建设独立劳动课程,建设四育渗透课程,建设劳动周课程。以建设中学劳动教室为基础,配备中学劳动教师为关键,开发中学劳动教材为重点。建设四育渗透的中学劳动课程,构建以劳为核的五育融合框架,挖掘和提取四育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梳理使之成为学科劳育主线;选择合理的渗透点、结合点、生长点,学科为主,劳动为辅,适度渗透,切忌把学科课上成劳动课。建设中学劳动周课程,保障劳动时长,善用周边资源,做实劳动教育。

贯通劳动课程开发体系 在上述行动基础上,我们初步形成中学生劳动素养的横向结构,进一步关注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目标有机衔接、内容有机联系、形态有序调整,促进目标承接、评价顺接,建立课程纵向联系,形成序列化开发体系。

立足学校维度,强化问题解决

通过顶层设计与整体推进,市域不断完善劳育政策,探索开发路径。但是,“劳动教育仍是‘五育中最为明显的短板”,劳动课程未能落细落实、开足开好。经过问题调查、分析与行动研究,我们提出“避免单一化,促进多维并进”“警惕浅表化,强化深度学习”等对策,架起从市域维度到学校维度开发劳动课程的桥梁。

避免单一化,促进多维并进 很多学校存在目标理解单一化、路径实施单一化、教师队伍组成单一化、评价内容与形式单一化等问题,亟须深化认知、多维并进。

目标从单一走向多维调和。从观念目标层次突破乐劳动、爱劳动的局限,使中学生全面认识酸甜苦辣咸的五味劳动,树立立体化、真实化的劳动观。从能力目标层次突破一般操作、简单体验的局限,使中学生在淬炼操作和项目实践中经历完整的过程,习得扎实的技术。从精神目标层面突破无私奉献、唯勤唯俭的局限,使学生在劳逸结合、适度享受的过程中品味劳动成果,领悟劳动价值和人生意义。从劳动品质层面突破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的局限,兼顾培育灵活变通、创新求变的思维习惯。

实施路径从单一走向多途复合。重构以独立课程为重要标志的显性教学系统,实现中学劳动类校本课程的转型,把选修设置调整为必修设置,把育部分人调整为全员育人,把个别专业发展目标调整为劳动素养综合目标。形成以五育融合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专班,设计劳融四育和四育融劳的融合实施方案,优化双向渗透的课程结构。适度重构原有校园文化,整体设计校外与课外劳动文化活动,盘活劳“艺”结合等特色文化活动,梳理劳动文化主题,拓宽文化育人场域。

教师队伍从单一走向多种结合。形成专职教师培育制度。市域招聘的劳动教师有限,学校要鼓励具备劳动教育素养和意愿的其他学科教师大胆转岗,接受专业培训,直接任职劳动教师。形成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校可把中等职业院校的劳技教师邀请到学校轮岗交流,把优质培训机构的专业教师邀请到学校兼职教学,把工农商各界劳动模范、技术能手邀请到学校进行客座教学。

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融合。一是评价形式多元化,形成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劳动评价。针对劳动任务或项目化活动,请学生自行填写劳动任务单,记录任务名称、方法与步骤、成果与体会等信息。针对家庭或学校日常劳动,请家长、师生共同填写劳动清单,记录项目内容、参与频率和技能表现。开展劳动竞赛等阶段测试,在测试单中重点填写学生的劳动效率表现和劳动成果。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劳动评价。教师作为校园劳动评价主体,家长作为家庭劳动评价主体,专职人员作为实践基地劳动评价主体,学生自评贯穿于各种劳动之中。三是评价内容多元化,以劳动能力为基本评价内容,劳动习惯与品质为发展性评价内容,劳动观念与精神为深层次评价内容,要特别关注关键劳动能力的培育情况。

警惕浅表化,强化深度学习 一些学校存在“基地看劳动、校园喊劳动、课上听劳动、网上玩劳动、家中演劳动、平时不劳动”等浅表化问题,只有强化深度学习,才能促进劳动课程的全面深入实施。

课堂教学从听讲式走向共建式。共建讲解说明环节,通过援引生活实例,唤醒已有经验,生成关于劳动观念的共鸣、劳动原理的启迪;共建淬炼操作环节,师生通过多媒体视频和现场情境,反复示范劳动过程及其要领,渗透科学操作意识,培育安全规范习惯;共建项目实践环节,师生共同寻求合适的实践项目以培育筹划思维与设计能力,共同投入项目实践以培育完整、独立的劳动技能,共同总结经验、反思教训以夯实习惯培育和精神养成。

校园劳动从宣传式走向活动式。活用闲置资源,建立一批近在咫尺的农耕园、工业体验区和劳动教室。活用固化空间,在大厅、走廊、区角适度布置展示台,陈列各类优秀劳动成果,宣传本地劳模、本校劳动能手等。活用节日文化,引导学生了解节日常识,组织做月饼、采茱萸、缝荷包等劳动项目,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传承劳动文化。活用劳动机会,要求学生自主清洗桌布、窗帘和宿舍的床上用品,日常打扫卫生,重建学生的校园劳动者角色。

校外劳动从体验式走向实践式。学校要建构多方协同实施机制,学校发挥协调各方资源,家庭提供家务实践的基础作用,社会发挥建设劳育场域、优化社会学堂的支撑作用,家、校、社三方合力推动校外劳动的真实践。家庭要提高劳动教育水平,家长依托学校布置的家庭劳动任务,制定个性化的家务劳动清单,让家务劳动成为学生生活常态。劳动基地等社会机构要提高教育责任意识,加强自我监管,完善评价体系,建设劳动场地,聘请专业教师,强化实践和评价课堂,保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让劳动教育在场域内真实发生。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课题编号:DHA200367)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市域劳动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准移动闭塞系统针对市域快线的适用性分析
轨道交通市域线越行站配线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