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熟人社会”视角下高校巡察工作问题分析及优化路径

2023-10-21施翩徐德刚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问题分析从严治党

施翩 徐德刚

摘 要: 高校巡察工作是教育部巡视工作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抓手,是高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打通党内监督“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方式。然而,在实践中,高校巡察工作是处于“熟人社会”环境下的内部巡察,存在着发现问题有难度、了解情况有限度、问题反映欠精度、整改落实乏力度等现实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包括来自“人情大于法”的传统文化、盘根错节的高校关系网的影响,还与高校巡察工作体制机制欠完善、部分巡察干部能力素质不高等密切相关。为此,应当从营造监督氛围、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制度设计、创新巡察方式四个方面着手,驱散高校巡察的“人情”雾霾,有效发挥巡察利剑作用,让监督直抵“神经末梢”,优化高校巡察工作。

关键词: 熟人社会;高校巡察工作;问题分析;优化路径;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 D6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3851 (2023) 06-0369-10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university patrol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quaintance society" and the optimization path

SHI  Pian, XU  Degang

(School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Abstract:  The inspec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key point fo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extend inspections to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is an effective and necessary wa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work of comprehensively and strictly governing the Party and remove the "last crucial hurdle " of intraparty supervision. However, in practice, as the inspec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nternal inspection in the "acquaintance society" environment, there ar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difficulty in finding problems, limitation in understanding the situation, lack of accuracy in problem reflection, and lack of effort in rectif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he reasons include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human relationship being greater than law", the intertwined net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imperfect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inspec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low ability and quality of some inspection cadres. To this end, we should build a supervision atmosphere, strengthen the team building, deepen the system design, and innovate the inspection methods to dispel the "human relationship" haze of university inspection, effe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inspection sword, let the supervision reach the "nerve endings", and optimize the university inspection work.

Key words: acquaintance society; patro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blem analysis; optimization path; practicing strict Party self-governance

巡察是國之利器、党之利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1]高校巡察工作的开展,是贯彻教育部巡视工作会议精神、实现高校自我净化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使命,要始终以党的政治方向为引领,结合高校巡察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巡察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开展刀刃向内的政治体检,净化高校政治生态。近年来,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校内巡察工作,探索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使巡察成为推动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有力举措。然而,在实践中,高校巡察本质上是一种内部监督,巡察组的工作人员通常来自高校内部,与被巡察单位的党员领导干部处于同一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人情”干扰。面对“熟人社会”环境对高校巡察工作的影响,如何处理解决好这一难题,擦亮巡察利剑,充分发挥巡察“显微镜”和“探照灯”作用,是新时期高校开展巡察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巡察这一课题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唐洪武[2]对政治巡察的任务如何在高校落实进行了研究,提出要以政治建设、治理能力和“双一流”建设三个维度来提升高校巡察动力。曲雁[3]认为目前高校巡察在巡察的队伍建设、独立性、针对性与整改落实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并对推进高校巡察监督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斯阳[4]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构建了高校巡察监督体系。关于高校巡察与其他监督贯通融合的路径,姚君君等[5]认为可以“思想、责任、机制、组织”四个要素为核心来实现;吴文君[6]提出应从整体性治理视角出发,从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制度规定、完善工作机制、共享巡视巡察成果等四个方面入手。现有研究对推动高校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但尚未从高校巡察所处的“熟人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本文基于熟人社会的理论视角,从高校“熟人社会”的含义与特征入手,分析高校“熟人社会”环境对巡察工作的影响及成因,并提出相应优化路径,以期高校巡察工作克服“熟人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熟人社会”的含义及特征

明确高校“熟人社会”的含义,是正确认识高校巡察工作所处环境的前提;分析高校“熟人社会”的特征,是开展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路径的基础。

(一)高校“熟人社会”的含义

“熟人社会”即“人情”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相对。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将其定义为:“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7]9“熟人社会”以血缘、地缘关系等为纽带,以关系远近、熟识程度而不是规则来确定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狭义上,熟人社会指的是个人一生所必须要接触的家庭、邻里及朋友而形成的亲近的圈子;而广义上,它则延伸到整个社会生活当中,生人也可以通过交往和联系,达到“一回生、两回熟”,把生人变成熟人。

依据“熟人社会”的原则,整个社会编织成了一张张看不见的人际关系网,圈子之内是“熟人”,圈子之外是“陌生人”,在求人办事时,人们往往按照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对待不同的对象。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熟人社会”就像石子投入水中而形成的一个一个圈子,每个人都是他自身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且会以关系的远近程度给予不同的权利与义务[7]26。而“利益”成为决定“熟人圈子”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使非亲非故,也可以通过“熟人”织就的网络而“沾亲带故”,以此来沟通关系、打通关节、解困排忧、达到目的。“社会联系是自我中心式的,即围绕着个人而建立起来;人们建立关系时考虑的主要是实利可图”,“关系越紧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8]。

高校作为现代专门教育机构,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编制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高校教师普遍会在某一所高校一直工作到退休,且这种现象较为突出的表现在高校的行政管理队伍中,即使有工作岗位的变动调整或提拔升迁也都在高校内部进行,因而工作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加之还有很多高校教师或行政管理人员本身就毕业于本校,学缘关系也会更加浓重。可以说高校是一个本身就存在着人情关系传统的较为典型的“熟人社会”,其内部的人际交往和办事原则同样笼罩在“熟人社会”的雾霭之下。人情关系的传统也使得大学治理呈现出“讲人情”的特点,尤其是当涉及到利益问题时,人们会自然的通过各种关系和因素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同盟,这种环境容易使得高校巡察在开展工作时陷入“人情”困局。

(二)高校“熟人社会”的特征

一是关系近缘性。高校虽小,但一些微不足道的人或事交织联系在一起,会使人际关系复杂而多变,且受学缘、地缘、事缘或趣缘等多元关系影响,人们在办事或处理问题时,因师生、同学之间彼此相互熟悉,多少都会相互关照,人们也往往易于拉关系、走后门,高校鲜明的近缘性也由此形成。例如,西南某高校的教务科长就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帮助同事的子女获得保研资格而造假考试成绩,最终被严肃处理。高校这种“熟人效应”的办事规则一旦蔓延开来,将会损害高校的公平公正,容易出现学术寻租、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

二是相对封闭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熟人社会”的典型特征,这种社会关系容易形成相对封闭的利益小团体,进而产生“排外”思想,人们办事情只相信熟人,便会出现排斥“陌生人”和“圈外人”的现象。高校“熟人社会”现象的出现同样如此,且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產物。高校空间小、密闭性强,拥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治理架构,其所存在的人情关系传统造就了相对封闭的现代型“小社会”,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和科研团队之间的人际关系比其他社会行业更为熟络,“熟人社会”的监督难题在高校显得更为突出。高校相对封闭性的特点容易引发消极腐败和违纪违法现象,影响高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程度和效果。

三是权与利的交织性。受“熟人社会”的影响,高校也表现出人情的影子,即权力层级与利益的关系纷繁纠葛。“大学内部主要存在着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市场权力,其中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市场权力为三大主体性权力。”[9]而高校内部权力如何操作运转,则直接影响着师生个人在职称评定、学术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切身利益。如高校的一些关键部门或学术带头人由于掌握重要的学术信息资源,不仅拥有优先的知情权,且往往具有最终的决定权,这就为其利用权力来进行利益交换和学术垄断,在“熟人社会”背景下搞圈子文化或近亲繁殖提供了便利。孟德斯鸠曾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10]高等院校本应是学术净土,但在高校“权”与“利”的相互争夺碰撞下,部分持有和掌握高校主要权力的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和重要岗位领导干部在面对某些切身利益问题时,容易发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违纪违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能人腐败”或“微腐败”现象。

二、高校“熟人社会”环境对巡察工作的影响

高校人际关系相互交叉,在高校内部开展巡察工作时,不可避免会面临“人情”的干扰,导致“巡不深、察不透”。面对“熟人社会”环境下的高校巡察工作,作为被巡察监督重点对象的党员领导干部、校内师生群众和开展巡察工作的巡察干部在巡察工作中有着各不相同的行为表现。

(一)发现问题有难度

一是“理性”态度。面对社会上的违纪违法现象,人们往往抱着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11]359。更不用说在“熟人社会”的内部,人们不仅不会轻易定性,去对某事或某人下结论,反而是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在高校当中,因大多数都是专家学者或高級知识分子,整体素质较高,对于他人的事情大多不会去捕风捉影的背后议论,对没有确定的事情或结果不会随意谈论,认为干好自己的分内事情即可。不仅如此,碍于“熟人社会”中的同事、同学、师门情谊,更不会相互拆台,说话办事都会互相留有余地,所谓“终见乘桴去沧海,好留余地许相依”[12]。这种对人对事的“理性”态度一旦涉及有违部门、高校、党和国家的规章制度的情况,反而会纵容或是包庇某些违纪违法行为,在巡察时不利于高校巡察组发现问题。

二是避重就轻。一些被巡察的单位或部门在接受巡察调查时往往会对一些关键信息闪烁其词、避重就轻,以求少暴露问题。[13]高校巡察组在开展调查工作时,往往需要各级教职工群体与学生群体的积极配合。然而,在实际巡察过程中,有些师生不积极或不太配合巡察组的工作,在进行具体谈话或提问时怕得罪人,“好人主义”思想泛滥,不愿向巡察组反映真实情况,指出现实问题。在接受巡察组调查谈话时,部分师生以“少说为妙”“息事宁人”为原则,对某些领导干部的个人问题或某些关键事情往往想办法避开、绕开,他们要么避重就轻,要么有所保留,或者谈成绩多谈问题少。面对师生群体这种固有的“好人主义”倾向,巡察组也就很难收集到被巡察单位所真正存在的问题线索。

三是消极巡察。巡察工作往往时间长、任务重,对巡察工作人员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一种考验,都有不小的压力,但由于目前还尚未建立起巡察工作人员激励保障机制,因而许多巡察工作人员担心影响其个人的发展,或是因巡察得罪人后会被打压或闲置,导致被抽调的巡察人员参与巡察的意愿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14]于高校而言,巡察干部与被巡察对象都是校内的同事关系,在平时工作中与被巡察对象基本上低头不见抬头见,难以脱离人际关系带来的影响。部分巡察干部可能碍于情面,往往对于一些实质性问题“浅巡辄止”“只巡不察”,不愿进一步调查,出现了监督走形式、讲人情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巡察的质量和效果。此外,部分巡察干部担心在巡察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动真碰硬”会与被巡察单位的领导干部产生误会,导致他们不愿意被抽调去坐巡察的位置,不想挖掘被巡察单位存在的违纪现象。

(二)了解情况有限度

一是应付心理。“无论被巡察单位是积极配合抑或极力干扰,隐含在其中的一个实践逻辑是相同的,即一方面迫于无奈地‘被动接受来自巡察组的检查,另一方面想方设法‘主动应对来自巡察组的检查。”[15]有的高校基层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认识校内巡察的重要意义,把巡察当作是在学校内部开展的例行检查,再加上巡察组成员有很多曾经与他们是同事、同门和上下级关系,对巡察“把脉会诊”的作用、“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目标认识不深,认为校内巡察不及巡视影响大,因而态度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也消极应付,大多数是被动配合巡察工作。又或者自恃有熟人,认为校内巡察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存在一定抵触情绪,因而使出浑身解数来“主动应对”巡察工作,如在迎接巡察组检查前组织师生召开内部会议,在准备书面材料上尽最大努力做到“极致完美”,对可能被约谈的“重点人”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这些做法都使得巡察干部难以了解被巡察单位的实际情况。

二是怀疑态度。“群众在协助巡察工作时也不愿积极配合,担心巡察人员与被巡察对象之间通风报信,群众这种对巡察组不信任的社会心理,也起源于地域性社会关系。”[14]高校巡察工作尚处探索阶段,有的师生群众不了解校内巡察工作的意义,认为巡察双方都是校内“熟人”,对高校巡察能否能真正发挥实质性作用在思想深处抱有疑虑,缺乏信任。他们认为巡察组这类组织是学校自己派下来为了走形式而完成任务的,起不到真正解决问题的作用,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面对巡察组的走访调查也就往往不愿多谈、不愿久谈、不愿深谈,不主动提供线索情况,这种态度也给巡察组了解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是泄漏秘密。“基层巡察过程由于需要深入到基层当中,在空间、信息等维度远离高层监督,存在受到腐败渗透的危险。”[16]保守秘密是巡察工作的纪律和规矩,严格落实信息保密才能为巡察工作“保驾护航”。然而,个别巡察干部受到高校“熟人社会”的影响,为了维护人情关系,在做“好的巡察干部”和“好人”之间发生社会角色矛盾,在巡察工作中容易出现偏差,不能坚守原则,存在跑风漏气的现象,往往经不住同事、同学、朋友的有意打探,将相关巡察工作的规划安排和所掌握的信息与情况泄露出去,使得被巡察单位可通过打探的信息提前做好对策安排,以此来规避巡察监督。

(三)问题反映欠精度

一是阻挠破坏。“在巡察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打招呼‘说情‘关系‘人情等干扰因素,常常导致‘巡得不全面‘察得不彻底。”[17]巡察就是要动真碰硬、真抓实干。然而,高校有些被巡察单位的党员领导干部无视法纪,在巡察发现问题、挖出干部线索后,就依托同学、同事、上下级等各种关系打招呼,通过各种渠道找“熟人”帮忙说情,进行疏通,希望绕开主要矛盾和关键人物;或者通过送礼、慰问等方式向巡察组变相施加压力,意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试图达到掩盖巡察中发现问题的目的,阻挠巡察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是瞻前顾后。一些师生群众对巡察工作充满期待,希望能够协助巡察组反映党员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又心存顾虑。“特别是在人员规模比较小的单位,由于反映问题容易被发现、担心被打击报复,监督举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18]由于巡察双方都处于同一高校,有着共同的圈子,巡察干部在巡察工作结束后仍然要与被巡察单位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共同的环境生活与工作,或多或少存在着交集,导致一些师生群众在面对领导和同事的错误甚至是违法行为时不敢向巡察组反映,怕官官相护,担心反映的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还会得罪人,在巡察工作结束后受到打击报复,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瞻前顾后,在向巡察组反映问题时犹豫不决。

三是包袱较重。高校巡察不同于中央和教育部巡视,校内巡察是从学校内部抽调巡察干部而组建的巡察队伍,因而巡察组与被巡察对象之间有着相互重叠的人际关系网,由此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圈子”,正是在这种“熟人社会”中,高校巡察干部在对问题线索的处理时往往会有心理负担,担心在巡察工作中会得罪某些人及其背后的关系网,影响在年底综合测评或民主推荐的“选票”,进而最终影响到自己的职位及晋升,出现已发现的问题没有重视、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等情况。如某高校纪委书记吴某,2015年在调查该校校企合作项目过程中,发现该校副校长林某、退休返聘处级干部张某、副处级干部刘某存在违纪违规行为。但吴某碍于班子同事情面,未将副校长林某的违纪问题向上级报告,也未对林某问题进行核查处理,仅对一名副处级干部刘某进行立案调查,给予刘某党内警告处分。2016年省委巡视组巡视该校过程中发现省管干部林某存在违纪问题未报告未处置,并形成干部问题线索移交省纪委。经省纪委调查,因吴某落实监督责任不力,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同时,在向上级反映问题时,巡察干部也可能会遇到熟人同事或是上级领导打招呼要求关照的情况,希望巡察干部不要向上级汇报其存在的问题,这在无形中给巡察干部背上了较重的思想包袱,使得一些高校巡察干部在向上级反映问题时压力较大。

(四)整改落实乏力度

一是形式整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巡视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不解决,比不巡视的效果还坏,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关键要在整改上发力。”[19]然而,在巡察整改过程中,有的被巡察单位的党员领导干部主动接受巡察整改的意识不强,觉得大家都是“熟人”,没必要过于较真,对巡察发现的问题不以为然,存在“过关”心态,形式主义现象较为明显,常表现为部分整改、整改不彻底、敷衍了事等现象,面对巡察组提出的整改要求,会上积极响应、会下消极执行。这种表里不一的整改态度不仅降低了巡察的效果,还极易使巡察工作流于形式化,影响高校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如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原书记刘川生在任职期间利用职权为其儿子在合作办学方面谋取私利,要求下属将北师大附属幼儿园品牌一次性授权给她儿子的公司使用。2017年,中央巡视组对北京师范大学党委进行巡视时,就收到了相关反映,巡视组明确指出合作办学等领域廉洁风险突出,要求立即整改。刘川生让儿子的机构摘掉了北师大品牌,认为就算“过关”了。2021年,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再次巡视北师大,也再次指出合作办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存在廉洁风险。刘川生看到消息后,终于决定主动投案。

二是顾及情面。在基层巡察过程中,因高校地域范围较小,人员之间的调整也大多局限在内部,所以受“人情”因素的干扰在所难免,这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巡察质量。目前高校巡察虽然在队伍组建和组长选拔时已考虑了方方面面的因素,但巡察人员在构成上还是基本隶属于同一高校,巡察人员与被巡察单位较为熟悉,使得部分巡察干部不敢动真碰硬,在督促问题整改时磨不开面子、放不开手脚,担心破坏了相互之间的“人情”关系,给日后工作带来不便。毛泽东同志曾经就这种情形做出过描述:“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11]359受“人情”因素的牵绊,部分巡察干部在问责时偏重于讲面上或客观方面的问题,提出的整改意见不深不透,对整改不到位的地方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巡察最终无功而返。

三、高校巡察“熟人社会”现象的原因分析

高校巡察的“熟人社会”现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包括来自“人情大于法”的传统文化、盘根错节的高校关系网的影响,还与高校巡察工作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巡察干部能力素质有待提高密切相关。

(一)“人情大于法”的传统文化

“熟人社会”向来顾及面子、讲究人情,“人情大于法”是一些人为人处事的重要遵循。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提到,“中国人的生活,既一向倚重于家庭亲族间,到最近方始转趋于超家庭的大集团;‘因亲及亲,因友及友其路仍熟,所以遇事总喜托人情。你若说‘公事公办,他便说你‘打官话。法治不立,各图侥幸,秩序紊乱,群情不安。”[20]高校内部的组织体系也毫不例外的受到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显现出“人情”的特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高校中的组织关系较其他领域的各种关系而言同样复杂,在各种关系尤其是学术关系的交织融合下,高校巡察工作所存在的束缚力量不可轻视。巡察工作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然而,因高校巡察是“自己人”巡“自己人”,“讲情面”还是“讲法治”是巡察人员在关键时刻难免会面临的重大考验。

(二)盘根错节的高校关系网

“熟人社会则不仅存在于传统的中国社会,也存在于现代中国社会,只不过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熟人社会往往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发生在某个自然村;而在现代熟人社会,更多的是以同事、朋友、同学等关系为纽带,发生在以单位、组织为载体的某个场域。”[22]“熟人社会”现象在现代社会广泛存在,高校更是如此。我国高校科层制特性十分鲜明,而这种围绕权力中心的圈子往往都是互惠互利的,或是因繁杂的关系网而密切联结在一起。高校处于相对封闭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其内部组织更趋向一个整体,教师干部关系交错,大量存在夫妻、师生、同窗同门、亲朋好友等联系紧密的人际关系,更会有“熟人社会”现象,且高校巡察在本质上是一种内部监督,巡察干部与巡察对象很多较为熟悉。因此,在高校开展巡察工作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熟人社会”监督难题,难以跳出人情、关系和面子的干扰,从而影响巡察监督的效果。

(三)高校巡察工作体制机制欠完善

当前,高校内部的巡察工作普遍处于探索阶段,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规范化建设也有待加强。高校巡察工作的制度设计、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主要是依据《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8—2022年)》《教育部巡视工作规划(2018—2022年)》等相关规定,但目前有些高校尚未结合其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本校具有针对性的巡察规章制度,给巡察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此外,高校巡察干部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在思想上、行动上充分调动巡察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对于基层巡察如何与高层巡视上下联动、有效衔接也缺少具体的研究和体现。在具体开展巡察工作时,很多高校未能結合实际情况创新巡察方式,仅依照传统党政机关的巡察工作方法,高校巡察有时难以适应现实需要,找到自身巡察难点和重点,且受“熟人社会”影响很深,高校巡察不仅能力不足且工作难度增大。因此,高校须结合巡察工作的实际情况,针对巡察工作中发现的困难与不足,创新巡察工作体制机制,以净化高校政治生态,推动高校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部分巡察干部能力素质不高

相比于中央巡视组,高校巡察组似乎存在先天劣势。高校巡察工作人员通常只来自本校,一般是从学校的党政机关和院系选拔抽调组成的,也有的是邀请小部分具有丰富经验的离退休干部,并非专责专业,成员之间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精力投入也难以保证。有些巡察干部政策把握不够精准,且对于高校内部所存在的共性问题理解不够深入,认为聚焦政治监督,就是只抓小事、虚事,这是影响巡察质效的关键内因。由于高校巡察组的成员大多为临时抽调组成,同时他们还要兼顾自己的本职工作,使得他们日常对巡察工作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时间有限,不能将所有精力集中在巡察工作中,方式方法也跟不上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凭经验开展巡察工作,可能会导致问题查找不够精准。再加上高校是一个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社会”,群体之间工作圈、生活圈交叉,导致部分巡察干部党性原则不坚定,政治站位不够高,囿于人情世故而不敢开展工作,觉得巡察是一份得罪人的工作,容易被“穿小鞋”,影响后期的职称评选和工作调动等个人发展的问题,在进行巡察时不敢动真碰硬,只是走走过场。还有的巡察干部责任担当不够,认为自己只是被临时抽调来“打零工”的,没有必要动真格,与“熟人”较劲。

四、“熟人社会”环境下高校巡察工作的优化路径

面对高校“熟人社会”环境给巡察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以通过营造监督氛围,增强巡察热度;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巡察铁军;深化制度设计,斩断关系链条;创新巡察方式,提升巡察质效等四个方面的策略,缓解高校巡察的“熟人社会”困扰,提升高校巡察质效。

(一)营造监督氛围,增强巡察热度

巡察监督是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有效形式。缓解高校巡察的“熟人社会”困扰,就要营造人人参与的巡察监督氛围,做好思想引导和宣传教育,鼓勵广大师生支持高校巡察,使巡察干部敢于动真碰硬,客观公正地反映问题,从主观上、客观上降低乃至避免因“熟人”的人情、关系对巡察质量造成影响,推动高校巡察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政治巡察,必须要首先从政治上看问题,才能彰显政治属性,加强巡察队伍的政治建设,规范政治生活,使其坚定政治信念,坚持政治立场,坚守政治底线,严格要求自己,经受住巡察中“人情”关系的考验。通过深化巡察干部的思想认识,强化监督意识,引导巡察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思想上提高巡察干部的政治站位,打消“怕得罪人”的顾虑,敢于“当包公”“唱黑脸”,敢于“巡出‘严的氛围,辣的味道,巡出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巡出严肃的政治生活,巡出良好政治生态”[23],敢于大胆发现问题并如实报告问题,充分发挥高校巡察从严治党的作用。

二是做好解读工作。各高校要定期向广大师生群体做好对教育部党组巡视工作会议精神及校内巡察工作任务的学习解读,使他们真正了解巡察的内容、目的、意义、成效,增强他们对巡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参与巡察的意识,营造高校巡察的良好氛围,从而增强师生群众主动关注、积极配合高校巡察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同时做好问题反映的保密工作和反映对象的保护工作,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反映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形成全校上下统一的巡察监督合力。

三是突出宣传效果。做好巡视巡察的宣传工作,创新宣传的手段与方法,可以激励民众更好的参与到巡视巡察工作中来。[24]高校巡察部门应着力在宣传上下功夫,通过报刊、宣传册、传单、网络等方式拓展巡视巡察在师生中的影响力,增强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设置校园巡察网页,及时发布本校巡察工作动态,对于违纪违规现象及时披露曝光,同时拓宽信息传递渠道,以接受广大师生监督,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巡察,关注巡察。此外,要严控宣传内容,坚持政治属性,保证宣传的真实性,帮助师生纠正“巡察只是走过场”的错误认识。

(二)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巡察铁军

打铁必须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巡视熔炉作用,把巡视岗位作为发现、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25]坚强精干的队伍是开展校内巡察工作的基础,高质量开展巡察工作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巡察铁军。

一是选优配强干部。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巡察人员类似于“把国家资源从主要车站和首都运送到全国各地的村庄、城镇的轨道上的重要扳道工”[26]。“熟人社会”环境下的高校巡察工作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高校巡察工作必须要从加强队伍建设入手,把好“入口关”,建立巡察“人才库”,严把政治标准,选优配强巡察干部队伍,把各级政治素养高、业务技能优、协调能力强、原则性强、敢于较真碰硬的干部纳入巡察“人才库”中,以提高巡察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高校巡察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强化学习培训。面向高校巡察队伍开展学习培训,是提高巡察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有效举措。“巡察前进行集中培训,系统解读巡察工作规范、发现问题线索的方式方法、撰写巡察报告方法和有关保密知识。”[27]通过多平台多形式开展集中培训,并做好分类指导,学习贯彻中央、教育部党组和学校党委关于巡视巡察有关会议精神和相关业务知识,使巡察人员能够准确把握政治方向,掌握好查找各类问题的尺子和标准,着力提高巡察干部的综合素质。同时,可以抽调巡察干部参加教育部巡视或高校巡察组锻炼,强化业务能力,增强心理素质,克服人情干扰,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巡察干部的巡察本领。

三是严格监管约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严治党的重点,在于从严管理干部,要做到管理全面、标准严格、环节衔接、措施配套、责任分明。”[28]正人必须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巡察干部必须首先做好自我约束,管好自己才能更好监督他人。对于发现存在相关原则性问题处理不当或违反相关制度规定的巡察干部要进行批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对发现存在隐瞒、歪曲、捏造事实、跑风漏气、以权谋私等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的巡察干部要严肃追责问责,以“零容忍”的态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巡察干部队伍。

四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上,可以将巡察干部的工作述职与量化考核结合起来,在职务调动与薪酬福利等方便给予正向激励。[29]一是探索建立巡察工作考核办法,细化内容、量化标准,减少“熟人社会”影响。每轮巡察工作结束后,由巡察组对巡察干部的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二是对巡察过程中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的巡察干部进行正向激励,在评先评优及提拔重用上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发挥“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积极导向作用。

(三)深化制度设计,斩断关系链条

巡察人员不是独立的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时常会受到“熟人社会”的“人情”影响,人际之间除了有感情的沟通外,还会有日常工作的交集。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在制度设计层面对巡察工作进行规范,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巡察工作始终,有效缓解高校“熟人社会”巡察之困,提升高校巡察的质量和效果。

一是完善巡察制度机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巡察不同于党内政治巡视,面对高校巡察的“熟面孔”,必须要结合高校巡察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才能使高校巡察工作更加规范有序,杜绝或减少“熟人”套近乎、说人情的现象。高校党委应不断健全完善《巡察工作实施办法》,编印《校内巡察相关条例》等规范性文件,构建流程有质可依、内容有章可循、责任有规可究的校内巡察工作体系,确保巡察每个节点都有相应的参照条文,为巡察工作深入推进、高效开展提供制度性保障,驱散巡察中的“人情雾霾”。

二是明确巡察回避制度。规避巡察“熟人社会”问题,根本在于采取措施阻断巡察双方的人情关系,坚持回避制度,明确巡察工作回避的具体情形。首先,建立巡察人员工作库,对于巡察人员与被巡察单位及个人之间所存在的血缘亲属关系、学术背景重叠、工作经历交叉等关键信息做好纪录。然后,在每轮巡察开展前,将抽调的巡察干部信息与被巡察单位相关人员进行匹配,若两者之间有所关联,则对巡察组成员进行科学调整,同时,巡察干部要自查与被巡察单位的“敏感”关系,主动提交回避申请。如南开大学采取了公务回避和亲属回避并签订承诺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确保巡察组工作人员公正履行巡察监督职责,防止利益冲突和避免廉政风险,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巡察组工作人员巡察工作回避的规定》。

三是落实问责追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用好问责利器。”[30]《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指出,“对能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是渎职,都必须严肃问责。”[31]问责对于巡察也同样重要。对于在巡察工作中拉关系、搞形式主义、以巡谋私的情况,学校纪委和组织部要严肃问责,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查处。严格纪律,抓住典型,严肃追责问责,扩大警示教育,时刻警醒巡察干部严格要求自己,防止被“围猎”“公关”,最大限度减少“关系网”和“说情风”的干扰。

(四)创新巡察方式,提升巡察质效

“中国社会历史积淀的差序伦理和‘人情大于法的传统文化心理,既凸显了自上而下监督的极端重要性,也表明监督必须首先破解人情社会的弊端。”[32]防范高校“熟人社会”监督问题,推动高校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创新巡察方式,引入外部力量参与巡察。

一是交叉巡察。由于高校巡察工作易受“人情”干扰,在“熟人社会”环境下,高校可以采取交叉巡察的方式,由教育部巡视办和省纪委牵头,组织同城异校或同隶属关系高校在巡察组成员配备上相互交叉,组织交叉巡察,通过让巡察工作人员与“熟人”错开、回避等举措,避免了巡察中的“熟人”现象,以使巡察干部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开展监督,强化监督实效,同时也能增强师生群众反映问题的主动性,提升发现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如西南交通大学借调兄弟高校、同城高校的干部参加校内巡察,充分发挥了外校干部经验丰富、“生面孔”的优势,破解高校典型“人情困擾”带来的监督难题。华北电力大学采取北京、保定两个校区之间相互巡察,规避了巡察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人情羁绊。交叉巡察的方式使求情无捷径可走。“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异地交叉巡察既使巡察工作跳出人情、面子、关系的干扰,也可推动各地区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借鉴提高。”[33]此外,还应将交叉巡察与前期的巡察工作对接,进行“交叉回访”,督促前期巡察整改任务落实,打破巡察回访的固定模式,防止“一回生、二回熟”,给问题的整改落实提供双保险。

二是提级巡察。高校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使得高校巡察干部在开展巡察工作时容易陷入“面子上撇不开、手脚上放不开、心理包袱卸不下”的局面。按照“下察一级”的要求,可以探索由教育部巡视办和省纪委对高校二级党组织开展提级巡察,将巡察发现的问题转交给高校党委,巡察结果由高校党委和教育部巡视组共享,以“级差”阻断“熟人网络”。提级巡察有助于摆脱人情干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巡察过程中存在的“跑风漏气”现象,助力“巡深查透”,彰显巡察威力。

三是联动巡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34]《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8—2022年)》为高校深化监督网建设提供根本性指导。“从联动主义角度出发,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是一种监督技术,也是一种治理技术。”[35]巡视巡察联动能够通过成果共享来强化对高校巡察的监督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熟人社会”影响。于高校而言,则要压实上级党委统一领导和高校党委分级负责的主体责任,以深化形成高校巡视巡察一体化建构的监督体系。各高校需要进一步制定规范上级与高校之间巡视巡察联结联通的具体工作内容、范围、程序、措施等细节,并着力形成长效机制,构筑起上下级之间的巡视巡察纽带桥梁。做实做细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上下级之间要善于总结并共享巡视巡察经验,最大限度用好巡视巡察成果。通过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助力推进实现巡视巡察一体化。

四是借力科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党的八大执政本领,其中特别强调要:“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36]不断建立健全资料数据库可以为巡察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大数据在当前为反腐提供了便利,同样就高校巡察具体实际来说,各高校可探索建立专门的巡察信息数据库,并与上级巡视数据库相连接,分层实现巡察数据化和精准化。在巡察实践中,高校可依据数据库及时发现其所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以科技手段克服高校“熟人社会”环境对巡察带来的干扰。运用技术手段代替经验判断,电脑区隔人情干扰,使巡察的公正性、客观性和权威性得以彰显。[37]

五、结 语

作为高校监督的一把利剑,高校巡察唯有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创新方式方法,杜绝“熟人社会”影响,驱散人情阴霾干扰,走出日常监督困境,才能充分彰显巡察监督效用,巩固巡察监督成果,发挥巡察监督功能。本文以“熟人社会”为视角,指出了“熟人关系”给高校开展巡察工作在发现问题、了解情况、问题反映和整改落实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同时从氛围、队伍、制度、方式层面为缓解高校巡察“熟人社会”干扰提出了优化路径。所提对策仍需不断完善,如巡察回避的尺度应如何界定、实施交叉巡察的高校如何防止相互之间提前通气、巡察如何防范疲于应付等相关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高校巡察开展的时间并不久,且由于地缘、人缘的不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还有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如高校巡察在队伍建设、机制创新、整改评估、与巡视上下联动、与其他监督衔接协调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都有待加强。随着纪检监察学科的建设,在今后的实践中能够探寻出更多行之有效的路径,推动巡察工作在高校顺利有序地开展。高校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原则导向,同时必须做好高校监督工作,为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校,建强世界一流学科提供坚实保障,从而为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强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107.

[2]唐洪武.高校巡察:多维动力、作用机制及优化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23-29.

[3]曲雁.新形势下高校巡察监督的优化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12):26-31.

[4]斯阳.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巡察监督体系的构建:以沪上部分高校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5):144-152.

[5]姚君君,王瓅苑,刘东晓.高校巡察与其他监督贯通融合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7):81-87.

[6]吴文君.高校巡视巡察与其他监督贯通融合研究[J].人民论坛,2022(5):67-69.

[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东亚社会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71.

[9]张继明.略论大学权力结构的差序格局:对大学治理语境下“权力制衡论”的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5):47-53.

[10]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184.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王令.王令集[M].沈文倬,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89.

[13]杨素云.提升巡察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八度”思考[J].领导科学,2018(36):25-27.

[14]吕超,娄义鹏.巡察工作效能发挥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J].廉政文化研究,2018,9(4):14-21.

[15]吴纪树.基层巡察的实践逻辑及其制度完善[J].求实,2017(10):28-38.

[16]王立峰,潘博.党内基层巡察制度优化路径探析[J].长白学刊,2017(2):21-27.

[17]杨云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的特点与成就[J].新视野,2017(6):13-18.

[18]王天维.新时代巡察监督的效果评估与政策建议[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0,21(6):54-61.

[19]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巡视整改落实是“四个意识”的试金石[N].人民日报,2018-11-02(006).

[2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79.

[2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22]胡娟.熟人社会、科层制与大学治理[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2):10-17.

[23]刘诗林.新时代市县巡察发展历程、经验与对策[J].理论探讨,2022(3):13-19.

[24]于学强.论党内巡视的制度优势及其治理效能的转化[J].探索,2020(3):86-97.

[25]李靔.規划解读之五 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巡视队伍[J].中国纪检监察,2018(4):32-33.

[26]乔尔·S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M].张长东,译.2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249.

[27]白一彤.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政治巡察不断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J].求知,2019(9):48-49.

[28]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1.

[29]雷浩伟,廖秀健.新时代党内巡视制度法治化的路径创新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1-7.

[3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31]本书编写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5.

[32]蔡志强.交叉巡察的实践价值:破解基层“熟人社会”困扰的制度安排[J].人民论坛,2018(31):98-100.

[33]钟龙彪.建立巡视巡察联动监督网的内涵、价值及路径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20(5):3-7.

[3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3.

[35]庄德水.新时代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机制建构与发展策略[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1,23(4):51-59.

[3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37]陈建平,郑雯雯.监督下沉:市县实施巡察制度面临的困境及其优化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9):13-18.

(责任编辑:何淑燕)

收稿日期:2022-08-15  网络出版日期:2022-12-30网络出版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DJ037)

作者简介:施 翩(1998— ),女,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的建设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徐德刚,E-mail:1223117033@qq.com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问题分析从严治党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