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安全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展望
2023-10-21刘小晶徐鲲
刘小晶 徐鲲
摘要:粮食安全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文章以CNKI收录的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相关研究文献为数据来源,以CiteSpace为工具,对该领域研究在2012—2022年的知识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粮食安全研究整体呈现“M”型发展趋势;研究者之间合作分散,多数为独立研究;研究机构以研究院为主,其次是高校;研究热点包括粮食生产、粮食产业、科技创新、农田生态系统、政策建议和乡村振兴等;以全产业链思维谋划粮食产业振兴研究、粮食安全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及粮食生产中的资源优化研究是国家粮食安全后续深化研究的前沿热点。未来该领域研究应聚焦于粮食安全与党中央关于粮食安全的战略实践研究、粮食安全与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研究、粮食全产业链安全研究、粮食安全法治保障研究以及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研究。
关键词:国家粮食安全;CNKI;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一、引言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粮食安全问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粮食安全”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74年的世界粮食大会上首次提出的,该理念强调获取充足的粮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83年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修正,指出粮食安全的目标是“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且能买得起能够维持生活的基本食物”[1]。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粮食安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增加了质量安全的因素,并指出“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的粮食来满足其需要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新世纪以来,粮食安全成为国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对于粮食安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雷玉桃等[3]认为我国粮食安全不仅单纯指实现总量增长目标,而且要考虑到粮食总量与质量并重、粮食品质结构合理的问题。胡岳岷和刘元胜[4]认为数量安全、品质安全、生态安全与健康安全共同构成了粮食安全与时俱进的价值维度。钟甫宁[5]则提出粮食安全是指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获得并且买得起足够、安全、有营养的食物,以满足他们从事积极生活的需要和对食物的偏好。当前,学术界对粮食安全已形成共识,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粮食的数量安全,二是粮食的质量安全,三是粮食的产业安全[6]。
粮食安全不仅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和“三农”工作的重点,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7]。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8]当前,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国内国际双重挑战。一方面,国内居民粮食消费需求与粮食生产结构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低品质的粮食产品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粮食生产结构必须优化才能适应这一转变。另一方面,受新冠疫情以及俄乌局势变化影响,部分粮食主产国强化对粮食出口的政治干预,导致全球粮食供求关系紧张,粮油价格持续上涨,许多粮食消费大国都面临财政和政治的双重压力。
基于上述缘由,学界对国家粮食安全这一主题的研究热度持续不减。目前国内学界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研究。李英和陈立华[9]认为外贸依存度和粮食储备能力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梁姝娜等[10]指出粮食自给率是影响各国粮食安全共同的、主要的因素。基于生态视角,张慧和肖国安[11]认为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城乡收入差距、生态环境治理、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技术共同影响着粮食安全的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建设。马恩朴等[12]提出年平均气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获得洁净用水的人口占比、政治稳定与无暴力程度这四大因素影响着全球粮食安全格局。二是粮食安全的驱动机制研究。姚成胜等[13]从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大范畴构建中国粮食安全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探究了中国粮食安全脆弱性变化的总体趋势,指出其驱动因子包括人均GDP、城镇化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展进涛和徐钰娇[14]提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粮食安全程度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高维龙[15]通过实证检验指出利用适度规模经营、资源共享、技术溢出等中介机制能够释放集聚规模效应,实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持续稳步提升,推动粮食高质量发展。三是粮食安全的評价测度研究。李光泗等[16]从政府对粮食市场调控能力角度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粮食安全状况进行测度与评价,提出政府调控能力、粮食生产能力、粮食进口受控风险、消费结构、粮食物流加工效率及粮食生产现代化是粮食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谢小兵和金彦平[17]运用改进熵值法对我国粮食安全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安全系数在1978—2009年间波动较大,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杨建利和雷永阔[18]以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多目标兼顾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标准测评我国粮食安全,结果表明兼顾多目标的粮食安全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四是粮食安全的实现路径研究。杨易等[19]认为我国的粮食产业应当选择综合发展模式,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要积极拓展国外市场。翁贞林和王亚鹏[20]提出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现实路径在于节约水土等资源、农业技术创新、加大粮食政策支持。张蛟龙[21]认为探求利益契合点、加强优势互补、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协调能力是金砖国家粮食安全合作的四大潜在发展路径。杨宗辉等[22]认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应从保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加大农业生产与科技投入、探求多样化农业补贴形式、建立区域粮食供需协调机制等方面入手。
总体上看,学界缺乏对现有文献的系统梳理和综合分析。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23]。本文以306篇国家粮食安全相关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以 CiteSpace软件为研究工具绘制出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再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的文献加以可视化描述,以此直观反映出该主题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动态,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引言,第二个部分为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三个部分为研究现状分析,第四个部分为研究热点、演进与发展趋势分析,最后一个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展望。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CNKI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来源,在高级检索模式下,文献来源类别选择学术期刊;以“国家粮食安全”或“粮食安全”作为主题或关键词,检索条件设置为精确,时间范圍为2012—2022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剔除人大工作综述、期刊选题、论坛摘要、采访纪实等非学术性论文,最终得到306篇可供分析的有效文献;然后将选定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再将文本数据导入CiteSpace5.8.R3进行格式转换处理,有效记录为306篇文献,有效记录比为100%。基于此,对国家粮食安全领域的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绘制相关文献的科学知识图谱。
三、研究现状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趋势
年度发文量的变化是衡量某一领域研究进展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国家粮食安全的年度发文量(见图1),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的受重视程度。从论文发表时间来看,国家粮食安全研究共有两个峰值,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一个峰值在2013年,发文量为47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自此,国家粮食安全逐渐被学界关注。第二个峰值在2021年,发文量为44篇。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我国首次把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纳入五年规划,党和国家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要议题,因此,当年相关论文发表数量迅速增长。
(二)研究者、高被引文献及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分析
1.主要研究者分布。CiteSpace中的作者共现分析可以识别出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之间的合作强度和互引关系。使用CiteSpace软件生成2012—2022年国家粮食安全研究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图谱中的节点大小代表作者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关键词的发文数量,这与作者出现的次数呈正比关系。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连线粗细与合作次数也呈正比关系。发文作者之间的合作率高低是决定某一研究领域作者之间学术交流强弱的关键性因素。图2中共有297个节点,198条连线,网络密度仅为0.0045。由图2可以看出,作者之间的节点连线稀疏,表明研究者之间的合作率偏低,联系较弱,国家粮食安全研究论文以个人发表为主,多数学者的研究处于独立状态,该领域研究暂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落。
通过整理CiteSpace软件分析的数据,列出发文量排名前10的作者名单(见表1)。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作者发文量排列顺序与国家粮食安全研究者合作网络图中的节点大小基本吻合。从表1可以看出,丁声俊、张帅两人发文量最多,均为4篇。根据普赖斯定律的公式:N=0.749× (Nmax)1/2,其中Nmax表示发文量的最大数量,从表1中可知Nmax=4。因此,计算得出N≈2,即发文量2篇及以上的作者为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的核心作者。
2.高被引文献统计。文献的被引频次能够体现其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而高被引文献则是学术界公认的具有较高影响力和水平的研究成果。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数据处理后,绘制出国家粮食安全文章的被引量前10位(见表2)。这10篇高被引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框架、发展方向、现实境遇以及解决策略等。同时,这10篇论文有5篇的被引用频次都在100次以上,其中黄季焜的《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被引频次最高,达到295次。这与发文量前10的作者有所差别,也说明发文量多和高被引文献的作者共同形成了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体。
3.研究机构分布。研究机构与主要研究者构成了某一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CiteSpace生成的国家粮食安全研究机构的知识图谱(见图3)中,共有255个节点,126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39,呈现出节点密集、连线稀疏的特点,但其中也有几个稳定的机构合作网络,如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村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等为中心的研究合作网络。节点的中心性越大,表明该研究机构的发文量越多,在相关研究中的影响越大。由图3可知,国家粮食安全的研究机构以研究所为主,其次是高校,整体而言研究机构多但合作较少。
如图3所示,图中共有255个节点,表明从2012—2022年共有255家机构发表过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论文。由图4可见,发文量大于2篇的共有20家机构,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文量最多,均发表9篇。这一情况与发文机构共现图谱中的节点大小基本吻合。
四、研究热点、演进与发展趋势分析
通过上文对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的现状分析后,使用CiteSpace软件的共现、聚类、突现等功能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可以进一步探究该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演进与发展趋势。
(一)研究热点分析
1.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是表达学术论文的中心主题和核心要义。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以及中心性与学者的共同关注程度呈正相关,因此,高频次、中心性①高的关键词代表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频次和中心性越高表明该节点在研究领域中越重要[24]。
借助CiteSpace软件,提取2012—2022年国家粮食安全相关文献的关键词,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5),从网络密度和规模来看,一共有325个节点,440条连线,密度为0.0084。国家粮食安全高频关键词表明(见表3),国家粮食安全研究领域涉及全面,研究主题广泛,具有较强的延展性。从关键词中心性和关键词频次分析可知,“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和“国家安全”这三个关键词的节点规模最大,说明学者主要围绕着这三个方向进行相关研究。此外,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依次还有政策建议、粮食产业、利益补偿、乡村振兴、农户和耕地红线等。根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及关键词高频次分析表明,该领域研究的主题比较集中,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25]、粮食生产安全问题[26]和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27]等是学者们的关注重点。
2.关键词聚类。通过从关键词中自动提取各聚类的标识词,可生成国家粮食安全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6)。在CiteSpace聚类知识图谱中,模块值(Modularity Q)和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是两大重要评价指标,两者的数值越接近1,表明聚类的效果越好。图6中有440条连线,325个节点,90个聚类,Modularity Q值为0.7187,Mean Silhouette值为0.8739,说明该聚类图谱是有效的,可供分析的。图谱中的聚类标签可以客观反映出国家粮食安全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据此,可研判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为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关键词数据的有效性,首先去除如利益补偿、城镇化等偏离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其次合并近似词,将农业科技、科技创新合并为科技创新,将国家战略、政策建议合并为政策建议,最后综合得出国家粮食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1)粮食生产。粮食生产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一环,粮食的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这一聚类讨论的主要是粮食生产全过程中的困境及资源利用率两大方面问题。其一,粮食生产面临的困境。世界粮食生产大国的粮食生产面积和粮食产量均处于增长趋势,但粮食单产水平整体较低,这是金砖国家粮食生产的现实情况。从提高粮食生产、拓宽粮食领域合作网络和保障弱势群体粮食供应三方面着手,能够有效抵御粮食安全的风险[28]。具体到我国实际情况,粮食主产区发展主要受四大因素制约:一是土地供求失衡;二是资金供给不足;三是缺乏产业支撑;四是体制机制约束。因而要健全粮食生产的配套体制机制,平衡社会关系以及保障各方面利益,从而有效调节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矛盾[29]。其二,粮食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率呈现出分异特征,主要体现在资源规模、要素生产力、粮食安全和耕地环境四个方面。其次,农户自身素质、农户耕地占有和农户成本收入等因素决定着粮食生产资源配置的情况[30]。基于此,可以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和科技手段来提高要素生产力、向农户普及良种、保护性耕作和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的重要性[31],以此优化粮食生产资源配置。
(2)粮食产业。这一聚类主要讨论的是如何实现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粮食产业包括粮食种植业、粮食流通和粮食加工三大板块。粮食产业链的素质和效益关乎国家粮食的整体安全,因此不僅要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更要持续发展以加工为引擎的粮食产业经济,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32]。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粮食安全问题引起全人类的高度关注。基于此,加快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粮食产业强国建设是迫切的现实需求。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粮食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协同机制,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之上,提升粮食产业国内大循环的质量和效益。利用贸易、资金、技术等资源,提升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33]。另一方面,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将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贯穿于粮食种植、流通以及加工的各个环节,增强粮食产业发展的稳定性,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为坚实的堡垒[34]。
(3)科技创新。新时期,粮食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五大方面,优化粮仓结构和设施功能、研发生态智能储粮技术、创新质量控制技术、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以及建立科学管粮信息系统,只有依靠这五大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粮食流通事业的现代化,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35]。以东北黑土区为例,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前,黑土地面临生态功能退化、土壤肥力降低和耕层板结硬化等问题,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直接危害[36]。依靠科技创新保护黑土地、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粮食品质的重要发展路径。通过推动政策、组织平台、技术、人才以及资金一体化配置,有助于实现黑土地土壤改良、产能增倍、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从而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效支撑[37]。此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主攻方向依托科技创新加大对黑土地保护力度,促进粮食产能提高:一是加强作物稳产高产技术及装备研发;二是降低土壤障碍因子、优化抗逆作物种植模式;三是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和机械化;四是实现粮食生产精细化管理;五是培养多种生态系统绿色协调发展模式[38]。
(4)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粮食产品是否高产、优质、安全,在粮食生产全过程中起着基础保障作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国家安全带来了一系列风险挑战,例如气象灾害频发、粮食安全隐患、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等[39]。一方面,农业资源短缺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危害农田生态系统,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因而推动环境治理、促进生态建设以及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40]。另一方面,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及其耦合关系是影响农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其中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关键[41]。因此,要加强对温度、湿润指数、近地面风速以及降水等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的研究,为修复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应加快构建农田生态监测与预警体系。利用历史资料、实际调查以及数字化技术等手段对不同地区的农田使用情况和农作物生产方式进行科学分析,为加强农田植被保护、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提出有效措施,从而因地制宜提升耕地的生态功效。
(5)政策建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将粮食安全置于重要战略地位,这不仅为农业发展提出了根本目标,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思想和科学论断,确立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根本底线。近年来,国内粮食生产虽不断增收,但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局势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困境。因而完善粮食安全相关政策是必要之举,例如实行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规范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形成激励机制,鼓励粮食企业走出国门等[42]。为提升农业生产和保障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具体建议如下:一是贯彻实施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抓住粮食安全带来机遇的同时,有效规避其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二是筑牢粮食的生产基础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基础设施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三是参与国际食物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推动国际粮食贸易环境改善。积极参加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健发展[25]。
(6)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粮食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前者决定了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后者决定了它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乡村振兴的本质就是要发挥乡村的多功能性,乡村是提供生态产品的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除此之外,乡村也向人们提供优质农产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43]。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双重背景之下,提升粮食生产环境质量及生产技术效率,对解决农业污染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可以从四个方面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一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如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等,助力农户实现增产增收。二是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广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培养农户种植的专业素养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三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而开发更多的粮食生产潜能、增加粮食的经济效益。四是加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科学精准治污,同时也要加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推行绿色、生态、友好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44]。
(二)研究热点演进与发展趋势分析
1.关键词突现图谱分析。突现词是指在短期内反复出现的词,根据突现词出现的频次变化可以判断出国家粮食安全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发展历程。国家粮食安全关键词突现(Citation Bursts)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见图7),自2012年以来,该领域研究热点突变强度较大的有乡村振兴(1.74)、粮食生产(1.58)、农民(1.45)、城镇化(1.21)和国家战略(1.17)等。结合国家粮食安全关键词聚类图谱可知(见图6),学者们近期主要研究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并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同时,学者们也聚焦于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策略研究,并紧密围绕着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
2.關键词时序图谱分析。关键词时序图谱能够有效分析出国内学者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的热点转化,对本文所选取的306篇文献的关键词展开时序分析,并以聚类形式呈现(见图8),由图8可以看出,从2012年开始,国家粮食安全研究迅速成为热点,2013—2022年期间研究成果丰富且研究方向逐渐发散。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和粮食产业是最受关注的三个话题,科技创新、农田生态系统和政策建议三个话题呈现出跃动性的关注特征。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振兴成为高频关键词,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转变为乡村振兴,这也表明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未来研究方向会朝着这一主题继续发展。
3.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通过选文数据绘制出关键词时区图谱,可以呈现出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热点关键词分布状况和关键词演进变化情况,结果如图9所示,国家粮食安全的研究起点在2012年,初期是以政策建议、农户、农业科技、粮食生产以及东北地区等为研究重点。位于时区图右上角的是新兴的主题词,其中包括全产业链、国民经济和资源优化等。基于这些前沿关键词研读样本文献内容,发现我国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的前沿问题主要集中在以全产业链思维谋划粮食产业振兴、粮食安全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和粮食生产过程中的资源优化等方面。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306篇中文文献作为文本分析对象,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工具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发文数量整体为M型发展趋势,自2012年以后迅速增加,2013年是发文量的第一个峰值,自此开始逐年减少,到2018年发文量下降至最低,从2019年又开始增加,2021年发文量达到第二个峰值,预计此后发文量也会一直保持较高势态。第二,研究者间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都较为分散,多数为独立研究。研究机构以研究院为主,其次是高校。第三,根据高频关键词统计和共现分析,发现关键词之间连线较多,存在一定的关联度。第四,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国家粮食安全领域存在较多聚类团块,形成了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粮食生产研究、粮食产业研究、科技创新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研究、政策建议研究和乡村振兴研究这六大主题。第五,将国家政策和国际国内局势变化因素考虑在内,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时线图分析可以看出,粮食生产、粮食产业和科技创新这三个聚类关注度最为持续,乡村振兴是近五年的新兴研究主题,2017年和2021年是该领域研究发展最为显著的时间分界线。
(二)研究展望
CiteSpace是基于科学计量的信息可视化软件,本文利用该软件探析国家粮食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及热点,从而研判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前沿趋势,虽然有一定创新性,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对国家粮食安全研究发展状况整体把握后,综合研究现状,本文提出拓展和深化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的几点展望:
第一,加强粮食安全与党中央关于粮食安全的战略实践研究。在中国共产党对粮食安全战略布局的正确指引下,新时代我国的粮食安全工作要将党中央关于粮食安全提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与各项具体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推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实践创新。注重粮食安全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契合问题研究,从粮田耕地保护和粮食种业质量提升两个方面激发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具体而言,“藏粮于地”方面要增强耕地产出能力、防灾能力以及土壤防污能力,“藏粮于技”方面则要着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优化粮食全产业链的科技资源配置。
第二,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与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研究。中国走什么样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怎样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值得探讨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一方面,如何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贯穿农业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统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创新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是未来应着重研究的方向。另一方面,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国家粮食安全为其提供最为基础的保障,因此要大力推进粮食产业的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粮食安全道路。
第三,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安全研究。粮食全产业链是一个连接粮食生产、加工、流通、消费、进出口等环节的完整体系,具有多主体、多区域的特点。通过优化粮食全产业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强粮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由之路。针对粮食全产业链中的每个重要环节,都要建立起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即建立健全粮食生产体系、储备体系、供给体系,提高粮食全产业链的运行效益和效率。此外,要完善粮食安全预警机制,提升我国粮食产业防范自然灾害和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发挥粮食作为社会“稳定器”和“安全阀”的作用。
第四,加强粮食安全法治保障研究。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能够为新时代管好“天下粮仓”、破解粮食安全领域深层、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提供坚强保障。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在粮食安全法治化保障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宝贵经验。因此,构建粮食安全法治保障體系要科学借鉴这些国际经验,再结合我国粮食安全领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转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此外,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数字农业方兴日盛,但数字农业也给粮食安全带来了一系列法治风险,因此必须加强数字农业背景下粮食安全的法治保障对策研究。
第五,加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研究。粮食安全问题具有政治性,因而不仅要把粮食安全作为一个经济议题,还要从政治角度来理解和把握粮食安全问题。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局势变化的影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经济衰退、粮价波动、粮食供应链短缺、单边主义加剧等多重挑战。因此,为推动构建更加高效安全、成熟定型的粮食产业体系,促进世界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研究。深入开展国际粮食援助制度研究,加强全球粮食安全监测及评估机制研究,注重全球粮食安全不同治理主体的多边合作研究。
参考文献:
[1]FAO.World food security:A reappraisal of the concepts and approaches [R].Director Generals Report,Rome,1983.
[2]FAO.Rome declaration on world food security and world food summit plan of action[R].Rome, 1996.
[3]雷玉桃,谢建春,王雅鹏.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协调机制浅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03):222-224.
[4]胡岳岷,刘元胜.中国粮食安全:价值维度与战略选择[J].经济学家,2013(05):50-56.
[5]钟甫宁.正确认识粮食安全和农业劳动力成本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01):4-9.
[6]《粮食安全干部读本》编写组.粮食安全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10.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2-23(001).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1.
[9]李英,陈立华.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1,25(12):85-89.
[10]梁姝娜,公丽君,张友祥.粮食安全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分析——以中国、印度、泰国、乌干达四国为例[J].当代经济研究,2016,245(01):83-90.
[11]张慧,肖国安.生态视角下中国粮食可持续安全状况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02):78-83.
[12]马恩朴,蔡建明,林静,等.2000—2014年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0,75(02):332-347.
[13]姚成胜,殷伟,李政通.中国粮食安全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08):1720-1734.
[14]展进涛,徐钰娇.环境规制、农业绿色生产率与粮食安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3):167-176.
[15]高维龙.产业集聚驱动粮食高质量发展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2):80-94.
[16]李光泗,朱丽莉,孙文华.基于政府调控能力视角的中国粮食安全测度与评价[J].软科学,2011,25(03):74-78.
[17]謝小兵,金彦平.基于改进熵值法的我国粮食安全测度与评价[J].新疆农垦经济,2012,230(04):1-4.
[18]杨建利,雷永阔.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测度及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2014,379(05):23-27.
[19]杨易,何君,张晨.资源利用与粮食安全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2(06):16-19.
[20]翁贞林,王雅鹏.国家粮食安全: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商业研究,2013,438(10):44-49.
[21]张蛟龙.金砖国家粮食安全合作评析[J].国际安全研究,2018,36(06):107-129.
[22]杨宗辉,李金锴,韩晨雪,等.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01):36-43.
[23]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242-253.
[24]CHEN C M.Science mapp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7,2(02):1-40.
[25]黄季焜,杨军,仇焕广.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03):4-8.
[26]赵勤.金砖国家粮食生产与安全问题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2(10):92-95.
[27]杨丹白.粮食安全被列入国家安全法[J].中国油脂,2015,40(07):89.
[28]张月瀛.加快推进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析[J].学习论坛,2013,29(11):38-40.
[29]庞英,李树超.商品粮产区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01):80-88.
[30]曾靖.新时代湖北省农户粮食生产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基于全省16个市州351个农户的实证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22(01):63-68.
[31]韩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J].农村经济,2013(05):3-7.
[32]王耀鹏.以加工为引擎大力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7(12):55-60.
[33]张秀青.“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粮食产业强国建设思路[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01):40-45.
[34]祁迪,祁华清,樊琦.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22,38(05):106-110.
[35]李福君.依靠科技创新 建好管好“天下粮仓”[J].粮油食品科技,2013,21(02):1-3.
[36]侯建国.科技创新支撑黑土地永续利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0):1123-1126.
[37]王志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保护利用黑土地的关键支撑作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0):1127-1132.
[38]梁爱珍,李禄军,祝惠.科技创新推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齐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用好养好黑土地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05):557-564.
[39]李琦,张成,冯逍,等.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风险分析关键技术探索[J].测绘科学,2016,41(07):1-4.
[40]刘北桦.强化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工作积极推动区域农业协调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03):1-5.
[41]徐新良,李嘉豪,申志成,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田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0,22(04):877-886.
[42]高铁生.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3(28):17-39.
[43]常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矛盾剖析及破解策略[J].江淮论坛,2019(05):43-48.
[44]李礼连,程名望,夏经霖.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减贫效应及其作用机制[J].经济地理,2022,42(03):113-121.
责任编辑:李亚利
The Research status, Hot Issues and Prospects of National Food Security
——Knowledge Map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Liu Xiaojing Xu Kun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Abstract: Food secur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national security. This paper takes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 on national food security in CNKI as the data source and CiteSpace as the tool to analyze the knowledge map of research in this field from 2012 to 2022.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he research on national food security presents an overall "M" type trend.(2) The cooperative researches are few while most of researches are independent studies. (3)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mainly research academies, followed by universities; (4)Hot issues in the research mainly include grain production, grain industr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armland ecosystem,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5)The edging hot issues of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national food security would be the research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grain industry based on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thin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security and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esource optimization in grain production. The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should focus on the research between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the strategic pract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food security, the research between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 on the security of the whole food industry chain, the research on the rule of law guarantee of food security,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global food security governance system.
Key words: national food security; CNKI; CiteSpace; knowledge map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