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素养的思辨教学策略
2023-10-21王春艳
王春艳
摘要: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地位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其学科价值就要在数学教学中打破“照本宣科”的“灌输”式讲授,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审视数学,为此,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以此活跃思维,发展思维,让思维在发展中优化,在优化中完善,促进数学素养全面提升.
关键词:思辨;优化;完善
数学素养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为此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也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数学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外,又加入了思想和过程,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打破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其经历观察、实践、猜想等数学活动,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引导其通过交流、反思、总结等过程抽象出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更深层地理解和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培养良好的思辨能力.
1 思辨教学发展的必要性
高中阶段是思维发展的“黄金期”,为此高中数学教学自然要肩负起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使命.要知道,若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解题能力,还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这显然会严重影响学生后续能力的提升.
高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人们常用“得数学者得天下”来呈现其在高中阶段的学科地位.部分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可以“得天下”,错误地认为只有多做题才能完成这一使命,为此,将学生带入茫茫题海.这样学生因为有做不完的题而感觉数学学习“苦”,教师因为有批改不完的作业、讲不完的错题而感觉数学教得“累”.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心理,教师也会对数学教学感觉疲惫,学习水平和教学水平都难以提升.拿高三数学复习为例,高三数学复习的重点是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来串联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从综合应用中深化数学思想,掌握解题方法,进而完成内容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建构,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但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采用了这样一种结构,即前10分钟运用“炒冷饭”的方式完成概念、定理等相关内容的回顾,接下来就是机械的演练和“就题论题”式的讲解.这样学生题没少做,教师也没少讲,但学生并没有在此过程中收获新的内容,教师也没有真正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梳理,仅仅起到了一个回顾和强化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难以提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打破“就题论题”式的讲解和“照本宣科”式的对答案.教师要带领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体验数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总结概括能力,在知识的抽象和提炼过程中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从而不断优化思维,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升华,使思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2 思辨教学策略
2.1 认真观察,稳步提升
观察过程就是对事物的一个认识过程,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也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观察并非走马观花式预览,它需要思维过程的支撑.只有会观察才能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而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形成解题思路,最终解决问题.
例1 已知函数f(x)=ln x-ax(a∈R).
(1)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2)当a>0时,求函数f(x)在[1,2]上的最小值.
师:观察例1,你认为若想求解例1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呢?(题目给出后,教师让学生先进行独立观察和思考.通过联系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复习,消除解题障碍,提升解题效率.经过几分钟的观察和思考后,很多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
生1: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生2:掌握函数最值的概念.
生3:知晓求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方法.
师:都说得非常好.本题中还出现了参数a,看来求解的时候还需要对参数a进行讨论.
师:请同学们先回顾一下,上面几位同学提出的相关内容你都掌握了吗?如果存在问题,请小组合作探究;如果没有问题,请独立完成例1的求解.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本题的求解,教师巡视学生解题,并选择了一种表达准确、求解规范的解题方法进行展示.(便于后期交流,投影展示学生的求解过程.)
解法1:
(1)由f(x)=ln x-ax(a∈R),得
x>0,且f′(x)=1x-a.
当a≤0时,f′(x)>0,则函数在(0,+∞)上单调递增.
当a>0时,令f′(x)=0,得x=1a,则函数f(x)在0,1a上单调递增,在1a,+∞上单调递减.
综上所述,当a≤0时,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为(0,+∞);当a>0时,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为0,1a,单调递减区间为1a,+∞.
(2)①当0<1a≤1,即a≥1时,函数f(x)在[1,2]上单调递减,所以f(x)的最小值f(2)=ln 2-2a.
②当1a≥2,即0 ③当1<1a<2,即12 综上所述,当0 就这样,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复习了相关知识点,消除了解题障碍,使学生的解题方向明确,解题过程严谨,表达规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推敲过程,拓展提升 在教學中,尤其在复习教学中,如果仅关注解题结果而忽视对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的反思,依旧重复新授课时的场景,那么很难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建构,这样将严重影响后期的知识迁移.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或全局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以便学生在反思中挖掘出问题的本质,为知识的拓展延伸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1求解后,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口述的方式重现 求解过程.第(1)问,利用f′(x)的符号判断函数的增减性.f′(x)中1x恒正,再确定-a的符号即可.当-a≥0,即a≤0时,f′(x)符号确定,该条件为充分条件,为此不需要寻找f′(x)符号的分界点;当a>0时,f′(x)在R上的零点为1a,考虑1a的存在性及其在定义域中的位置,从微观的角度进行仔细推敲,进而得到f(x)的单调区间.第(2)问其实就是一个“动轴定区间”问题,为了“化动为静”,将问题拆分成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即a≥1,0 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重现解题过程,进一步帮助学生完成问题的梳理、巩固和内化.为了让解题过程进一步得到优化,教师又提出问题:对于第(2)问,虽然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解题思路清晰,但对参数进行分类一直是一个难点,那么在本问求解中是否可以多想一点,规避分类讨论所带来的风险呢? 学生利用数形结合,以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方法为切入点,通过对比优化,发现本题可以用直接求解,无需对参数进行分类.认真反思后,将第(2)问进行优化,从而得到了第二种解法. 解法2:(2)当a>0时,函数f(x)在区间0,1a上单调递增,在区间1a,+∞上单调递减,故f(x)在[1,2]上的最小值只能在x=1或x=2处取得. 又f(1)=-a,f(2)=ln 2-2a,f(2)-f(1)=ln 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