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2022年郑州市二七区丙型肝炎流行特征及趋势预测

2023-10-21秦利娟郭素梅陈毛毛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待业丙肝发病率

秦利娟,刘 玉,郭素梅,陈毛毛

(郑州市二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郑州 450015)

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急慢性传染病,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WHO 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5 800万慢性丙肝患者,约有29万人因丙肝相关疾病而死亡[1]。近年来我国每年丙肝报告病例数均在20万例左右,2021年居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数的第4位[2]。本文通过对2013—2022年郑州市二七区丙肝流行特征分析及趋势预测,了解二七区丙肝发病特点和流行状况,为制定丙肝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检索郑州市二七区2013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的丙肝报告病例资料,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等;2013—2022年人口数据来自郑州市二七区统计局。

1.2 方法

1.2.1 灰色GM(1,1)模型预测 根据梁燕鲜等[3]、王黎[4]研究中的GM(1,1)模型理论方法进行建模,建模后,使用相对误差或拟合效果对模型进行检验。

1.2.2 原始序列累加及生成均值 初始化建模原始序列Xt(t=0,1,2,……,n);一次累加序列Yt(t=0,1,2,……,n);一阶累加序列Yt紧邻均值生成Zt(t=0,1,2,……,n)。

1.2.4 模型检验 为保证模型的预测精度,对其进行相对误差和后验差检验,计算后验差比值C,小误差概率P及平均相对误差φ。平均相对误差在10%以内模型可接受,5%以内模型更理想;拟合效果采用后验差比值和小误差概率进行精度检验,评定标准:C<0.35且P>0.95,模型为“好”;C<0.50且P>0.80,模型为“合格”;C<0.65且P>0.70,模型“勉强合格”;C≥0.65且P≤0.70,模型为“不合格”。

2 结果

图1 2013—2022年二七区丙肝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

表1 2013—2020年二七区丙肝报告病例数地区分布

2.3 时间分布 2013—2022年二七区每月均有丙肝病例报告。将每年各月病例数累加后得出累计的1-12月份病例数,进行游程检验,结果显示,以中位数M=411作为检验值,共有4个游程数,丙肝月发病无季节性分布(Z=-1.514,P=0.130)。见图2。

图2 2013—2022年二七区丙肝月报告病例分布情况

2.4 人群分布

表2 2013—2022年二七区丙肝报告病例性别分布

图3 2013—2022年二七区丙肝报告病例年龄分布

2.4.3 职业分布 4 820例病例中涉及17个职业,排名前3位的是家务及待业(1 608例,占33.36%)、离退人员(1 133例,占23.51%)和农民(709例,占14.71%),其他如工人、商业服务、干部职员等占28.42%(1 370例)。

表3 灰色GM(1,1)模型预测二七区丙肝发病率

3 讨论

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防控形势非常严峻[5]。2013—2022年,二七区丙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可能与丙肝报告标准的完善、培训力度的加大、每年报告数据的质量核查及我国全面实施临床用血HCV核酸检测[2]等措施的实施有关。2022年二七区丙肝发病率为22.28/10万,远高于2021年中国丙肝平均发病率14.37/10万[2],丙肝防控依然任重道远。

二七区为郑州市中心老城区,商业发达,流动人口多。本研究地区分布结果显示,2013—2022年丙肝累计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较高的街道为大学路、长江路、京广路街道办事处,可能因3个街道人口密度大,医疗资源集中,更易发现病例。提示应重点加强这些地区的丙肝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便利的医院资源,探索医防结合防控新模式。时间分布显示,全年每月均有丙肝病例报告,无明显季节性特征,与相关报道一致[6-7],符合丙肝经血、性传播、母婴传播的特点。

2013—2022年报告的丙肝病例中,男女比例为0.97∶1,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天津市河西区一致[8],但与国内其他地区不一致[9-10],可能与感染途径和其他地区存在差异有关。年龄分布显示,<40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逐年减少,40~64岁年龄组构成比平稳但占比大,≥65岁年龄组构成比逐年增加,可能与丙肝起病隐匿、慢性化程度高以及随年龄增加,就诊机会多,感染危险因素也增加等因素有关[11],提示应当重点关注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加强宣传教育,扩大检测范围,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二七区报告的丙肝病例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以家务及待业、离退人员、农民为主,与天津市河东区一致[12]。家务及待业人员和农民生活水平低,防病意识差,过往不规范“血浆经济”及不规范的就医机会较多,易造成医源性感染风险[13]。离退人员年龄较大,与感染慢性化、早期难发现有关。因此,需加大对家务及待业、离退人员和农民的健康教育,增强防病意识。

根据2013—2019年丙肝发病率数据,运用灰色GM(1,1)模型实现对发病趋势的预测,精度检验结果显示所得模型拟合效果好,预测二七区丙肝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20—2022年丙肝实际发病率低于预测发病率且相对误差偏大,这与郑州市二七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报告病例减少有关。灰色系统理论虽在疾病预测方面应用广泛,但也只是一种数理统计方法,无法精确反映如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对数据的影响,仅适用于常规短期预测。因此应不断更新数据,重新拟合或寻求其他模型,才能更好地指导疾病防控工作。

综上所述,尽管二七区在丙肝防控工作中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实施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奠定了基础,但离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的愿景还相差甚远[14]。因此,应当关注重点地区和人群,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护意识,扩大检测,及时发现传染源,积极探索防控新模式。

猜你喜欢

待业丙肝发病率
从《待业啄木鸟》说开去
待业啄木鸟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人-人嵌合抗丙肝抗体检测阳性对照品的研制及应用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困境成因与解决策略①
miRNA-122与丙肝病毒感染及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基于市场分割理论下的大学生待业成型机理和对策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