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市场分割理论下的大学生待业成型机理和对策研究

2015-07-29陈荣华李富臣

商业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待业机理大学生

陈荣华 李富臣

[摘 要] 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即待业,待业分为理性选择和无奈选择两种类型,他们的待业选择有着家庭的、心理的、经济的、社会的因素。高校要切实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职业理念,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落实好城乡发展均衡化,社会保障同等化,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储备制度,建立“顶岗实习”、“就业缓冲港”、“预就业驿站”;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对未就业毕业生的跟踪服务体系。继续对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心理辅导、就业信息发布,推荐就业岗位,全社会应逐步形成劳动不分贵贱,树立劳动光荣的良好社会大环境。

[关键词] 市场分割;大学生;待业;机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F820 [文献标识码] B

大学生待业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闻,而是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寻找策略和解决的办法。在当前面对毕业生就业出现的“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并存的状况,我们应该有更深入的分析存在的各类影响因素。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教育教学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与社会发展脱轨,同时社会发展未顾及到教育教学的跟进,表现为结构性待业的话,那么“有业不就”则突出地反映了毕业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能力不够,就业力不够,表现为待业。而就业力的欠缺则表现为无奈选择。高校待业的毕业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每年有近700万,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的就业率仅80%,说明还有140万人未就业,他们毕业时没能及时就业,或成了校漂族,或呆在家中,或做些零工,或频繁找工作频繁跳槽。他们因心理的、经济的、社会的各种原因选择停留在学习与就业的彷徨中,停留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这种生活和生存方式应日益引起社会的深度关注。最担心的问题是这个群体的人数逐年递增。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变革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乐观的背景下,选择待业的毕业生在增加,而“校漂族”通过拼搏陆续有人考上研究生所形成的对应届毕业生的示范作用,加大了这种趋势。逐年积淀下来不断吹破危机的气球,而且每年硕士毕业生不断抢占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毕业生中待业群体的不断膨胀,对这一问题,全社会都应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帮助他们。分析研究造成毕业生待业的各种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举措是有现实及长期价值的重要课题。

现阶段研究待业的还非常少,主要研究的是正面的如何促进就业,本文利用就业市场分割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划分为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内部市场工资高且工作条件好,工资水平多受最低工资法、工会等制度因素影响;外部市场工资低且工作条件差,工资水平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决定。由于劳动力在两个劳动力市场间的流动困难,内部市场的劳动者失业后宁愿等待也不愿将就到工资水平低的外部市场寻找工作,属于自愿失业;外部市场的劳动者如果失业,由于缺乏必要技能而不可能在内部市场就业,属于非自愿失业。劳动市场分割可由种族、性别、教育背景、产业差异及地理限制造成,而经济学家更关注内部劳动市场与外部劳动市场的结构差别与工资差异的决定机理。现今劳动力市场分隔理论又发展为许多分支,如专用性人力资本理论、隐含合同理论、筛选模型、劳资谈判模型等,但都显示内部劳动力市场具有稳定的雇佣关系和工资刚性,外部人进入十分困难,因此劳动市场并非完全竞争的,工资杠杆调节失效又会影响劳动市场出清。学生对达不到预期的就业期望时,情愿等理想中的岗位出现,导致选择性的待业。结合座谈会,进而探讨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的成型机理,及时找到对策。

一、毕业生待业的家庭因素

虽然现在大力提倡自由择业和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但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和父母的就业观念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依然不小,导致很多毕业生没有就业选择的自主权,同时也产生了毕业生对就业的依赖心理,部分家庭条件好的,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认为孩子小,怕孩子吃苦,认为即使不劳动照常可以生活,,主动选择待业;也有部分家庭地位较好,暂时因没有岗位,也不愁孩子就业,等有好的就业岗位出现时再选择岗位,或者有岗位但学历或技能还没有达到岗位需求时,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或提高技能,而现在暂时性待业。而家庭条件一般和较差的,认为上了大学就会找到工作,而过分溺爱的这部分毕业生,由于平时不太注重能力的培养,直接进入了无奈的待业,这种毕业生对家庭变相的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父母的就业观念也很重要,现在的大学生的父母大多都是社会的中坚,并且大多都接受了一定的教育(以中专居多),但大学的扩招对他们没有冲击,为亲身感受这波浪潮,认为大学毕业自然会有好工作,致使就业观念并没有与时俱进。但父母多年的经历告知自己,大多都体会到由于人才流动“两难两易”的现实,即由下层向上层流动难,由乡镇农村向中心城市流动难,由上层向下层流动易,由中心城市向乡镇农村流动易,这是因为人都是想好的,人才是金字塔式的,但好的岗位就那么多,当然就竞争激烈了,即就业的市场分割理论,没有好的工作宁愿待业。

二、毕业生待业的心理因素

个人待业有些因素是可测的,但心理因素是不可测量的,主要有以下三种心理原因。

1.博弈心理造成的待业。毕业生在求职时,会综合考虑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习情况、就业力和社会经济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等各类因素形成一个就业预期,这种预期综合体现在薪资、上升空间,自我的价值实现等。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假定一个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为1,当单位招聘提供的期望值是0.95时,由于学生博弈心理的存在,以为后面会有期望高于0.95的招聘单位,而单位所提供的期望低于1,没有转变就业观念,始终抱着我是块金子,早晚会找到伯乐,这样就放弃就业。他会继续寻找期望值高于1的伯乐,如果未找到,而又不愿意或者不需要降低期望值的话,他将处于无奈或自愿的待业中,同时就业市场分割认为就业处在上层的不愿意随意往下层流动,进而导致毕业生听从家长的意见,情愿暂时不就业,也不愿降低就业标准,表现为待业,而此时毕业生表现为要么通过自身学习努力进一步深造或学习目标就业岗位的相应技能,为到达此目标死不罢休的状态,通过调查,这部分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即便后来有期望值超出1的雇主出现,由于签约是双方价值实现的博弈,该毕业生也不一定会如愿签约,只能处于无奈的待业状态。从信息公开的角度讲,就业信息应该是充分公开的,而作为毕业生可以在一开始就确定选择为雇主效力,而没有必要瞻前顾后。然而实际情况是,就业信息很多是不公开或者是不完全公开,这就对毕业生了解就业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成毕业生仅仅是在某一个“片段”上。个人能力的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对信息的占有和使用是片面的,有局限性,社会阅历的短浅,很容易造成他不可能或者很难知道与哪家雇主签约是最优的,所以,通常他会认为与第一家有意接收他的雇主或低于他期望值的雇主签约显然草率、同时人的都是向好的,欲望致使认为后面还有更好的雇主。由于学校限制毕业生违约,同时为减少用工成本,维护毕业生诚信,高校和雇主都不希望毕业生随意违约,且毕业生违约不仅要支付违约金,同时下一家雇主也会考虑违约毕业生会不会把我也炒了鱿鱼,除非毕业生自身确实优秀,同时我也有足够的资本留住该毕业生,才会签约违约毕业生,这样,有一部分毕业生在选择最优的博弈中,心理的市场分割,到毕业时还没有签约,成为待业者。endprint

2.攀比心理造成的待业。高校学生在学习上是相互竞争,就业问题也相互攀比和竞争的。毕业生在择业时,通常把自己与班级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同学作比较,在内心形成一个自己就业的理想模型。而毕业生就业不仅受到在校学习成绩的影响,更受到自己的家庭社会环境,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就业形势,自身的情商和对就业信息的掌握和分析。当看到学业成绩与自己相当或差的同学签的单位好于自己期望签的单位时,心理上会产生不平衡,甚至是嫉妒心理。如果没有落实比同学更好的就业单位,而内心着眼于相互比较,而不能分析影响就业因素的全局,宁愿不就业也不甘心居于同学之后,以至机会越来越少。这种在毕业生求职中的攀比行为,造成了部分学生到毕业时没有签约,无奈地成为待业的毕业生。

3.求职依赖心理造成的待业。90后、00后毕业生求职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人群,心理依赖性强,家长尤其是祖辈过分的溺爱,他们的行为让毕业生产生了只要学习好,其他的事都不用管和问,后面水到渠成的心理,当他们从校门到校门,在毕业时“智力”水平达到比较高水平,但很少受到批评或锤炼,意志品质较差,经不起挫折。同时平时只顾学习部分学生与人交流成问题,情商低,在当今开放的社会,面对各种自身不熟悉的求职环境进行抉择,决定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很多学生感到茫然,害怕挫折,而有些家长也忙前庵后,落实就业单位,让这类学生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等待家长落实工作。这类有依赖心理的毕业生,失去求职的自觉性和自主意识,消极等待,往往错过时机,而家庭背景不好,社会关系不强的家庭导致家长很多时候也无从选择,好的单位进不去,吃苦的工作不肯干,在毕业时没有落实岗位,进入“漂”一族,表现为无奈的待业。

三、毕业生待业的社会因素分析

社会因素分析毕业生待业,受到他存在的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的影响。各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使社会出现的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待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的进步,传统产业减员增效,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服务业需求越来越大,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巨大而快速的变化。第三产业,新兴产业、中小企业、非营利机构、西部边远地区和东部乡村基层企事单位主要需求方。而受到父辈或祖辈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进国企、事业单位、当公务员,进而形成了万人争过独木桥的局面,而西部和边远地区的就业岗位无人问津。这正是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快与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滞后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国家教育部等几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提倡毕业生到西边和边远地区就业,其中规定毕业生的户口和档案可以在原就读学校保留两年,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这一政策作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一项措施,主要是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便利,而毕业生则利用这一政策选择待业,等待机会,或漂在学校与下一届毕业生竞争到校招聘单位所提供的职位,或自己在人才市场中奔波寻求符合预期的职位。

社会的政策导向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就业与否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一方面国家为促进就业,反对毕业生频繁“跳槽”,在签约时与毕业生签定服务期限并提出高额违约金,目的是为了招到优秀的毕业生,让跳槽支付昂贵的成本;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欢迎有社会实践经验的老手加盟,变相的激励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跳槽”,表现出急功近利,形成恶性竞争;同时学校指导毕业生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毕业生没有社会经历,三方意见的不一致,对毕业生就业的心态也产生摇摆。不知道三方谁有道理,而很多时候再挑选中错过了好的就业岗位和时期,容易产生浮躁心理,导致被迫待业。同时各地区福利待遇不同,为了地方保护主义,要求户口,性别等对毕业生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可能因为户口和(或)性别导致错过了福利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导致待业。

学校所学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上学时这个行业是朝阳行业,然而等到毕业了发现这个行业已经变成夕阳行业,形成校企脱节;导致就业竞争激烈,致使结构性待业,同时学校所学的课程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比如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真可谓日异月新,而学校的所学与社会企业所需可能差别很大,导致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进而导致待业,需要继续实践提高技能才能满足岗位需求。

四、影响毕业生的待业的经济因素

家庭教育投资成本,都希望得到很大的回报,希望对用人单位进行挑选,但高校的扩招,人才的徒增,出现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挑选,容易使用人单位好中选优。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地方保护主义的现状,导致毕业生都愿意留在或向往发达城市,尤其是农村毕业生,为了子女的教育部分农村家庭倾其所有,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跳出农门,尽管政府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但毕竟条件艰苦,机会少,收入低的现状还没有改变;而本身就是城市毕业生让其去基层,难度可想而知,即使有部分顶着社会压力去了基层,最多待个一年半载又回到城市再次选择,甚至有部分是利用国家政策做个跳板不在少数,导致情愿待业的不在少数。同时在高房价的城市虽然就业机会和就业待遇高一点,但同时租房等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对农村毕业生也是举步维艰。而城市毕业生即使出现这种情况明显要好,留在父母身边至少衣食无忧,导致农村毕业生的预期的薪资水平更高,用人单位为了留住人才也愿意选当地毕业生,同时城市毕业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农村毕业生相对较好,面对同一岗位的残酷竞争,对农村毕业生产生雪上加霜的残酷现实,尽管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开始,但政策的落实和红利的体现滞后性,一时半会很难改变。进而社会上出现“飘”族。对社会和家庭都产生不稳定的因素。

五、干预毕业生待业问题的对策

1.高校要切实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职业理念。高校应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个学生通过自身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理解,找到自己的特点和潜能不断发挥自身的特点和潜能,不断地提升就业力,在高校中要通过老师好辅导员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立足本职工作,做好任何工作是从做好本职工作开始的,不断发展充实的良性影响的局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要集中精力教育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一是培养毕业生“学会生存”的观念,使用唯物思维正确把握和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把社会需求作为自己求职的客观基础;二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做好本职工作,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可能需要不断择业的观念;三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观念,用“创造就业”取代“等待就业”。自主创业给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升学深造以外的发展空间。高校要加强毕业生的个性化指导,我们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应该建立在对学生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必须指导到每个“具体的人”。对毕业生的就业资质、就业态度、就业定位、就业技能进行具体分析,帮助“具体”的学生对就业的客观环境认识到位,对自己就业期望定值准确,抛弃不切实际的观念。endprint

2.有关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落实好城乡发展均衡化,社会保障同等化,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发展现代化等逐步推进,切实缩小城乡间的差距,改善人民的认知,建立社会劳动不分贵贱,树立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各自潜能,使人的价值不断得到体现,让毕业生甘心情愿的到基层就业,创业,让毕业生在基层能够体现他们的价值。同时把待业的毕业生纳入到社会服务体系当中,提供行业前沿培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畅通就业信息,让用人单位的信息随时传达到待业学生手中。进一步完善人才储备制度,建立“顶岗实习”、“就业缓冲港”、“预就业驿站”。

3.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对未就业毕业生的跟踪服务体系。继续对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心理辅导、就业信息发布,推荐就业岗位,全社会应逐步形成劳动不分贵贱,树立劳动光荣的良好社会大环境,树立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实现人生目标,切实引导好尚未毕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和就业观,从源头上减少毕业生的待业。让对于待业而滞留在原就读学校的“校漂族”,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这一特殊群体。在可能的条件下给因待业漂在学校的学生以信息利用、考研方面适当的帮助;建立和落实沟通渠道;加强对“校漂族”的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参 考 文 献]

[1]蒋阳飞.高校毕业生待业原因的解释及相关政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张秉江.浅谈大学生待业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6)

[3]何丽君.大学毕业生待业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

[4]张辉,张伟.对山西省大学毕业生待业现状、成因及其影响的调研与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

[5]范龙.高校毕业生待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1)

[6]范向前.论高校毕业生选择性待业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7]李永丰.浅析高校毕业生的待业问题[J].航海教育研究,1997(1)

[8]孙成武.如何正确认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暂时待业现象[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1)

[9]张伟山.西省大学毕业生的待业现状及解决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

[责任编辑:潘洪志]endprint

猜你喜欢

待业机理大学生
TiN夹杂物形成机理研究与控制技术
语言艺术
近年化学反应机理图示题的考查例析
金属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机理
金属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机理
套管磨损机理研究
套管磨损机理研究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