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路径问题的思考
2023-12-28剪晓慧
剪晓慧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119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讲话指明了思政课改革的方向,对提升思政课获得感这一目标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为落实会议精神, 各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对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改革,以期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1 文献回顾与问题
“获得感”一词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之后,迅速成为国内各行业用于表达或测量“给予”性质的主动行为,以及用于表达对行为影响对象之间收益关系的一个术语。由此,提升“获得感”这一要求也很快被用于思政课教学中。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中强调学生学习效果“获得感”的相关研究也在学术界展开。
石文卓[1]认为,思政课获得感是指思政课在满足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坚定信仰等方面需要后而产生的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洪晓楠等[2]认为,思政课获得感表现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喜悦、满足、荣誉、尊严、自豪等感受,使学生在知识增长、能力提升的同时,内心得到滋润、涵养,境界得到提高、升华。秦在东等[3]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感”为着力点开展高校思政课,从课堂的设计到教学的展开都应围绕学生的合理需求,形成教学互动提升模式。高锡文[4]则从教师对提升学生获得感发挥作用的角度,强调教师是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因素,倡导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等。这些成果为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研究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视野,并开始构建思政课获得感的基本理论、研究术语的范围和体系,具备一定实际价值。但是目前学术界对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多数还停留在根据术语的界定及用逻辑推演建构获得感的边界或逻辑体系上,而很少以获得感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收益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因此,针对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仍然任重道远。
2 思考问题的思路
一般说来,任何社会问题都可以还原为经济学问题。如果从思考大学生的“需求”出发来分析这个问题,似乎会简单一些。从经济学理论上看,只要有需求,为之提供供给,就可达成交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就是作为供给方的教师、高校和国家意识形态意图对大学生这一需求方的供给问题。如果所给予的供给不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的交易是很难实现的,或者这样达成的供需一致性实际是假象。在现实中,无法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望的教学效果,或无法满足学生在自身成长发展中的需求,就是这一问题的真实反映。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增强“获得感”的教育思想,实际就是从大学生的需求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所供给的内容能够使需求方的大学生获得收益。因此,获得感问题的核心是学生的获得感,是在党和国家精神已经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教师也准备好进课堂之后的深层次问题,即党和国家的治国思想、理念进入学生头脑,并为学生认可,且内化为其行为的整个过程。
3 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路径
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当深刻认识到了“获得感”的涵义,就更加感受到教学工作的难度,同时也感受到身上责任重大。因为“获得感”是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精髓,要提高“获得感”并非易事。如何让思政课在高校中真正发挥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作用,让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中不仅收获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而且深刻认识到这一代青年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就必须深入了解青年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其成长过程中的真正需求,坚持以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为目标,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使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真正得到启发有所受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实实在在提升获得感。
3.1 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3.1.1 加强教材建设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了解首先是从教材开始的。编纂出一套科学严谨,同时适合青年学生阅读的教材是思政课改革的切入点。因此,首先要从教材着手,在教材编写上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指导思想;改变思政课教材枯燥呆板的形象,尽量把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与身边联系紧密的现实相结合,用活泼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增加思政课之间联系的系统性,内容上尽量减少重复,增强思政课教材的逻辑性科学性,使其更加精炼;另外教材语言上要适应当代大学生接受特点,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
3.1.2 教师要有透彻的理论讲解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所有的科学理论,如果只是纯粹地去讲一个普遍现实和结果,那必然不能深入人心,更何谈让人接受?在讲授理论或一种思想时,只有把科学理论或者某种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具体体现的逻辑关系讲明白,学生才能理解和接受。当代大学生大多关心时政,有思想有主见,拥有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倘若课堂上没有认同感、获得感,或者根本听不懂也提不出问题,说明没有达到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深刻的思想深度和严谨逻辑性,若要让学生真正信服,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有能力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讲透彻讲清楚,而只有学生真正学懂弄通了,才会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自然也就提升了获得感。
3.1.3 教师要有答疑解惑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6]”。若要能够为学生“释疑解惑”,教师自身要有“释疑解惑”的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就是从平时的积累和学习中来。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本学科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需不断积累与之相关的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甚至地理、军事知识等。这样是为了在分析某个问题的时候,能够具备综合全面看待问题的视角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国内外形势,着眼于当前时事政治和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做出正确分析和判断。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要及时给予正确引导,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提升获得感。
3.2 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
3.2.1 遵循“三个规律” 对于任何一门科目来说,科学的教学方法都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是有规律可遵循的,教师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7]”。只有遵循思政工作的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工作态度,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把工作的成效发挥出来。要将这一规律作为日常工作的习惯性参照,积极探索体现这些规律的教学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在不断尝试中摸索前进。如果在平时的思政教育中发现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者收效甚微,那么可能是因为没有遵循这些科学规律。
3.2.2 提高思政课的互动性和亲和力 由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课堂形式单一。青年大学生获取知识,不应只是机械被动地接受,而更应发挥其主动性,主动参与思考和学习。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积极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近年来,很多优秀教师不断接受自我革新和挑战,在教学风格上做了大胆尝试,有的在课堂上与学生深入探讨问题;有的则采取“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这些改变都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由于思政课教材本身具有极强的理论性逻辑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陷入严肃而又“一本正经”的讲课模式,这样就很难让学生感受到亲和力。在沟通中若没有亲切感和亲和力,势必会降低学生听课效果,难以保证抬头率和点头率。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的前知识、学习特点以及接受能力,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身边实际事例循循善诱。同时,在教学语言上一定要避免呆板生硬。笔者在对全国二十多所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喜欢风趣幽默的教师,主要因为这些教师的教学语言活泼生动接地气,从言语上更容易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
3.2.3 推动新媒体技术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被广泛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思政课堂花样翻新,相比传统板书的教学形式,新媒体技术可以带来更加直观、形象、身临其境的教学体验,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虽然在实际操作中新媒体的运用也存在一些弊端,但要看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若能将新媒体技术和传统教育优势相结合,必能为思政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应积极推广和完善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思政课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让其在提高学生获得感这一目标上发挥出积极作用。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3.1 建设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师不同于其他知识类学科教师,思政课教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使命是铸魂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不但要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更应该成为其人生导师。正因为这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神圣使命,相应地对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较高。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真正成为学生尊重、崇拜和学习的榜样,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势在必行。
3.3.2 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关键在教师。我们经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能否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是否真正认识到这一职业的“使命感”。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党和国家寄予的神圣使命和民族担当,要想培养好国家和民族事业的接班人,切实把立德树人工作做好,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用心做教育,用满腔热情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因此本人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必然是有情怀的,而用情怀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思政课教育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