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高原上蒙古族传统体育助推器
2023-10-21吴基右朱黎云南师范大学
吴基右 朱黎 云南师范大学
为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并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体育事业协同并进。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发挥自然生态、民族民俗等优势,结合体育运动,发展特色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习近平同志在党中央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理念,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诚哉是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此共生关系下,文化、体育、商业便产生了三维交融。
白晋湘提出:民族传统文化需与现代体育文化共生共荣,与鲍明晓指出的:体育发展需要融入到社会经济大局之中。在二者观点结合下浮现出:以文促商,以商育体,以体扬文的闭环逻辑。胡平同提议:在面对大商业、大市场、大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将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运作,形成一种商业文化景观。[1][2]商业是交易与时尚的合作,文化是思想与传承的表达。将二者割裂的状态交织一体,便确证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1.独树一帜:兴蒙蒙古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产生的特色体育文化
1.1 交往:云南蒙古族迁徙历史
蒙古族在草原盛世时期于蒙古太宗七年(1235 年)南下征宋。1253 年忽必烈攻陷云南大理。其凯旋后派享有蒙古帝国“四獒”之称的速不台长子兀良合台续伐百濮之地,于1254 年攻克昆明,1256 年在阿术率领下攻克滇南之地,至此,蒙古族正式进入了杞麓湖畔。
1.2 交流:云南蒙古族自身体育发展
1.2.1 古代军事活动遗存
《蒙鞑备录》云:“鞑人生鞍马间,人自习战,白春祖冬,旦旦逐猎,乃其生涯”。由于常年战争所需,世居在草原上的蒙古族自幼习得摔跤、马术、箭术,炼就坚实之躯,锻已坚强之魄。《元史》记载:“蒙人皆兵,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战败遗留在云南的蒙古人退居杞麓湖,扎根兴蒙乡,仍把摔跤作为本民族主要的体育活动。
1.2.2 生存环境中的嬗变
体育活动诞生于人民劳作活动,民族传统体育皆此。民传体育的衍生与变化是在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实践的结果,并随着自然环境、社会气氛、心理氛围等多重变化下形成的一种生成机制,该机制对民族体育类型及特征具有重要影响[8]。民族体育对这生成机制产生能动性并不断作用于传承与积累中。兴蒙蒙古族由内迁民到降伏民,从游牧到农耕,从逐水而居到围湖垦田,成了杞麓湖畔地道的居户。[4]这些多重的变化下促使民族体育出现了新的适应性改变与发展。导致马术逐渐消亡,发展成套马运动。
1.2.3 民俗文化的催衍
因客观环境及规律的改变入滇蒙古族先前的宗教观念逐步淡化,摒弃思维的禁锢,并逐渐适应与发掘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此,宗教思维的淡化导致原来传统体育文化的也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使民族体育文化从神回到人,从祭礼变为民俗,并创造出独特的符号系统。因空间的改变与时间的流动兴蒙乡蒙古族将一些传统体育嵌入特殊节日之中便得以传承。
2.节点分析:通海蒙古族商业文化发展探寻
2.1 以文促商的层次刨析
2.1.1 商业交往文化先行
“民族文化是我们的特色,为什么不用它来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呢?”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王树芬在深挖兴蒙乡历史文化工作时指出。[5]不断挖掘历史文化是为了发展当地文化景观从而加深乡村认同,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是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文化景观能够温润、适宜的土壤来增进乡村认同和各民族的情感链接,进而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打造出可长期延续的乡村旅游名片。[11]将“文化-乡村-景观”三者融合,以文化景观为主体的文化脉络与乡村骨架。再此融合发展下可形成强烈的氛围活动空间与活动行为空间,人们驻足、体验、感受景观的风土人情,在特色传统文化活动加持下,形成与其他村落不同的感觉。每每想起有关那达慕、鲁班节、忆族节的文化符号时,大脑必然会想起兴蒙蒙古族。人们不仅追求地域文化体验的快乐,更需要情感联结的满足,所以人们的情感依赖需要乡村氛围空间衬托并寄托在民俗活动互动过程之中。所以建构成熟的文化景观边便是商业发展的先行,这也是一种利用文化资源,建构文化事业的第一步。
2.1.2 文化带头商业促成
“彰显特色、打造产业、创新智慧、追求卓越”是近年来兴蒙乡建设特色小镇的目标。[12]兴蒙乡需要运用特有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事业构建文化产业。如何发展,怎样长期发展这是需要厘清的问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源与流的关系,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事业最终形成文化产业。[13]无事业便无产业,文化产业可为文化事业提供营养,互利互赢才可生生相惜。相比较二者,文化事业更倾学术与严肃,后者更为娱乐与休闲。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文化事业需树立当地传统文化自信并与当代文化价值同行与时尚消费保持同步与当下国情商业体系共生。[14]所以文化产业先看作是文化其次才属于经济范畴,需以一种“项目合并价值发展观”去看待,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离开文化价值也不能没有项目拉动,其可理解为文化产业一半依赖于社会的创造性思维,一半则源于人的存在与精神。[15]在文化视域下以“资源-事业-产业”的形式促成,则可以形成一条可持续的商业文化。
2.2 以商育体的结构梳理
2.2.1 聚焦商业力抓体育
通海县县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2022 年,我们抓实产业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16]支持举办花街、那达慕、火把节、忆族节等节庆活动。通过用好“量”字,壮大兴蒙乡经济。其中利用上述以文促商逻辑,兴蒙乡结合自身特色环境盘活土地资源并利用项目激励旅游建设打造“夜间经济”“地摊经济”,助力节庆活动开展力抓体育项目融入,积极举办特色传统体育表演让外地游客“融进来”,坚持实施竞技体育培养使当地青年“走出去”。利用鲍明晓学者提出的多场景叠加时代(视觉维度、商业维度、媒介维度、心理维度、技术与服务维度)让传统体育与艺术交织,用网络流量为管道将文化传播,使人们通过合理的特色体育文化体验产生认同。
2.2.2 做强体育商业助力
无论是传统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离不开青年这一群体,所以学校作为传承文化的主要载体,担任着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及竞技体育的重要责任。根据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要求,需加大对学校传统体育及竞技体育的投资建设。合理修建射箭、摔跤场地,开展舞龙、蒙古武术等培训课,培育相关特色人才。采用体文旅带动策略,使相关人才丰富旅游事业。[17]优化舞龙、武术等表演性项目,改进拔河、跳乐、打鞭等参与性项目,整合射箭、摔跤等竞技性项目。使人们提起精神、凝聚灵魂、磨练元气。通过商业助力项目加持,从学校入手强化青年,由学校社团活动反馈到商业文化之中。吴江萍在对“体旅农”融合发展研究中表明:通过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品牌效益,增强农民健身意识,可形成特色乡风。建设特色社区广场,利用传统体育活动加强农民健身意识,并引导当地农民积极参议商业活动,设置合理“劳有所得”机制,使旅游事业活起来。
2.3 以体扬文的闭环逻辑
2.3.1 文化诉求体育途径
中国体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保持自身体育文化的鲜明特色并向世界传播不仅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需要,也是保持世界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促进世界体育文化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12]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在生产实践和长期生活中所积累、世代相传的,具有一定的体育内涵与外延的传统文化,涉及健身、养生、竞技等各方面。[13]提炼兴蒙乡蒙古族传统体育可得到目前还保留南迁之前崇尚“勇”和“力”的英雄精神,所以摔跤与射箭得以传承。按照田麦久的项群理论及能量统一体划分,并以学校为载体培养学生传统体育爱好,通过运动员选材可有效挖掘兴蒙乡优秀运动人才。蒙古族运动员在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项群中具有明显优势。[14]这也能侧面映衬出蒙古族血脉所蕴藏的精神。政府应积极挖掘当地蒙古族原始信念,试图激发、保护、唤醒滇南蒙古族的更醇厚更顽强的草原魂魄。所以通过体育为途径解决当地文化诉求将是一种可能。
2.3.2 体育承载文化散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15]体育可粗略分为“硬实力”“软实力”。可将体育文化中的“硬实力”软下来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使广大农民群众满足集体精神文化需求,推波助澜为乡村振兴铸魂。落实于兴蒙乡,通过具有草原风格的社区广场建设,相关体育装备的补充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贯彻执行,推进传统于现代体育的融合共生。将兴蒙乡现存体育项目进行竞技健身、娱乐表演、民俗节庆、生产劳作、休闲益智的划分罗列,使广大农民群众依情况进行兴趣培养,并交织上述“以商育体”逻辑组织群众参与乡村比赛或参加各商演活动,形成良好持续性链条从而达到文化散布的目标。
3.乡村振兴:通海蒙古族商业文化耦合互联
以文促商,以商育体,以体扬文的闭环逻辑与《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实现高度耦合,政策中四个基本原则指出:①文化引领、产业推动;②农民主体、多方参与;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④科学规划、特色发展。[16]将文化作为根本,把产业当作载体。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统筹兴蒙乡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采用文化脉络和乡村骨架理论打造成熟的文化景观,提高乡村文化赋能作用促进产业发展形成兴蒙人的商业文化,达成以文促商的要求。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需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必须结合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等部门研究提出一系列汇聚乡村文化人才的工作举措。[16]以政策为导向通过各部门及商业项目多管联动建设兴蒙乡特色社区广场和体育场馆。培育兴蒙乡蒙古族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以农民为主体积极鼓励参与娱乐表演类体育项目,以青少年为依托重点培养摔跤、射箭等竞技类项目。通过兴蒙乡广大农民群众体育活动的参与使兴蒙乡体育“活”起来,再结合当地竞技体育发展使兴蒙乡体育“走”出去,最终逐步实现兴蒙乡人的体育自信,从而达到文化宣扬的高度。
4.结语
只有让传统文化适应现在人和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才可以使传统文化流传下去,才是真正地保护了传统文化。文化应该适应人,而不是人去适应文化。所以文化需要利用商业为载体实现以文促商的路径,又通过商业对各体育的培育达到以商育体的效果,最终通过当地传统体育为渠道将文化进行宣扬,实现以传统体育为主导的商业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