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体力活动行为的预测理论模型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自我决定理论的整合

2023-10-21刘刚卢金逵上饶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徐菡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风尚 2023年10期
关键词:体力动机个体

刘刚 卢金逵 上饶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徐菡 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计划行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是两个在行为预测领域广泛应用的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经过计划和意图的结果,而自我决定理论则强调个体内在的动机和自主性对行为的影响。这两个理论在解释和预测行为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预测大学生体力活动行为方面,单独应用这两个理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整合计划行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大学生体力活动行为。通过将计划行为理论中的意图和计划因素与自我决定理论中的自主性和内在动机因素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大学生体力活动行为的决定因素。

一、理论在体力活动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1.计划行为理论的概述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艾森克(Icek Ajzen)于1985 年提出的一种行为预测模型。该理论旨在解释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决策和行为表现。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个体的行为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并受到个体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意向,进而影响实际行为的发生。因此,通过干预和改变个体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可以预测和促进特定行为的发生。

2.自我决定理论的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是由 心 理 学 家Edward L. Deci 和Richard M. Ryan 于1985 年 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该理论探讨了人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对个体行为和动机的影响。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它们是自主性(autonomy)、能力感(competence)和人际关系的需求(relatedness)。满足这些需求有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积极行为的产生。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满足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行为和环境条件将促进个体的内在动机,而内在动机又与积极的行为、持久的努力和个体的幸福感相关联。相反,如果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个体可能会体验到压力、挫败感和消极情绪。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广泛,包括教育、工作、运动、健康等领域。通过了解和满足个体的自主性、能力感和人际关系的需求,可以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和健康行为的产生[1]。

3.自我决定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在体力活动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心理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们在体力活动行为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自我决定理论关注个体在行为中的内在动机和自主性。根据该理论,个体的行为动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无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出于兴趣、享受和满足感而参与行为,外在动机是指个体出于外部奖励、惩罚或社会压力而参与行为,而无动机则是指个体缺乏明确的动机参与行为。研究发现,对于体力活动行为,内在动机是最有助于长期坚持和持续参与的动机类型。因此,在设计促进体力活动的干预措施时,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增强个体的内在动机,例如提供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活动选择、支持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权等。计划行为理论则关注个体在行为前的意图和计划。根据该理论,个体的行为意图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态度是指个体对于行为的评价,主观规范是指个体认为他人对于该行为的期望和压力,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否控制行为的信念。研究发现,个体对于体力活动的积极态度、认为他人支持和鼓励自己参与体力活动、以及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和实施体力活动等因素,都会增加其参与体力活动的意图和实际行为。因此,在干预措施中,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态度、提供社会支持和建立自我效能感等方式来增加个体参与体力活动的意图和行为[2]。

二、高校大学生体力活动的重要性

1.健康和身体素质

体力活动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至关重要。大学生通常面临长时间的学习和坐姿工作,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和健康问题。体力活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有助于预防慢性疾病,提高免疫力。

2.增强学习能力

体力活动可以改善大脑功能,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加血液流动,提供更多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大脑,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连接,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学习效果。

3.减轻压力和焦虑

大学生常常面临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体力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减压方式。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的压力激素,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等“快乐荷尔蒙”,改善心情,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4.培养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参与体力活动,如团队运动或竞技项目,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通过与他人合作、协调和沟通,他们可以学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和领导团队,这些能力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

三、影响高校大学生体力活动行为的因素

1.个人因素

个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他们参与体力活动的意愿。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参与体力活动的信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体力活动,并且相信自己能够从中获得乐趣和满足感,大学生更有可能参与其中。个人对不同体力活动的兴趣和喜好也会影响他们的参与程度。如果大学生对某种体力活动感兴趣并且喜欢,就更有可能积极参与。大学生通常面临学业压力和其他社交活动,时间管理能力对于参与体力活动至关重要。如果能够有效地管理时间,安排适当的时间参与体力活动,大学生更有可能积极参与[3]。个人周围的社交环境和支持也会影响他们的体力活动行为。如果身边有积极支持他们参与体力活动的朋友、家人或社交群体,大学生更有可能参与其中。

2.心理因素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在体力活动中,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个体的动机和表现。动机是指个体参与活动的内在或外在驱动力。在体力活动中,动机可以是内在的,如对健康和身体形态的关注,或者是外在的,如社交因素或奖励。大学生的动机水平可以影响他们对体力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持续性。体力活动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竞技性的运动中。大学生可能会对自己的外貌、体型或能力感到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体力活动的参与程度,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或与他人一起参与活动时[4]。

3.社会环境因素

学校的政策和资源对大学生体力活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是否提供体育设施和场地,是否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否有相关的体育课程和俱乐部等,都会影响大学生体力活动的环境。社会对体力活动的支持和认可程度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参与程度。如果社会普遍认为体力活动是重要的,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那么大学生体力活动的环境就会更好。同伴对大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也很重要。如果大学生的同学和朋友都积极参与体力活动,那么会对其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教育也会影响他们对体力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四、高校大学生体力活动行为的对策

1.提高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

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是促进高校大学生体力活动行为的关键。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举办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向学生传授有关健康的知识和重要性,提高他们对健康的认识和意识。学校可以提供适合大学生参与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如健身房、运动场等,以便学生能够方便地进行体力活动。并且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参与体力活动,例如设立奖学金或学分奖励机制,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聘请专业的健康教练或体育指导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和计划,帮助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健身目标和计划。组织各类体育赛事、运动俱乐部等社交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参与体力活动的机会,增加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方式,不断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如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定期体检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和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求,让他们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增加参与的积极性[5]。

2.增加体育课程和活动

通过将体育课程的学分和课时增加到足够的程度,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参与体育活动。开设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包括球类运动、健身操、游泳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和社团,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和竞技平台。组织校内的体育赛事和活动,如校园运动会、篮球比赛、足球友谊赛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健身设施和场地,如健身房、篮球场、游泳池等,方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教师作为榜样,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鼓励学生模仿并参与其中。通过校园广播、海报、社交媒体等渠道,宣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向学生普及相关的健康知识。

3.提供便利的体育设施和场地

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运动场地,如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以满足不同运动需求。确保体育设施和器材的质量和安全性,定期进行维护和修复,以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在校园内建设室内运动场馆,以便学生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仍能进行体育活动。在校园内建设健身房,配备先进的健身器材和设施,以满足学生的健身需求。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如校际比赛、运动会、健身挑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6]。聘请专业的教练和指导员,为学生提供体育训练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技能和兴趣。建立方便的运动设施预约系统,使学生能够方便地预约使用体育设施和场地。

4.增强自我效能感

鼓励大学生参与体力活动,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奖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帮助大学生设定明确的体力活动目标,并提供适当的挑战,让他们感到有成就感。目标可以是每周参加一定次数的运动课程或参加校内体育比赛等。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例如提供健身房设施、运动器材、教练指导等,让他们能够顺利参与体力活动,并获得积极的体验。组织团队运动活动或成立运动俱乐部,让大学生能够与其他同学一起参与体力活动,分享经验和互相支持,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7]。开设体育健康相关的课程或研讨会,向大学生传授正确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力活动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个体的行为是经过计划和决策的结果。在体力活动方面,个体的意图和计划是决定其行为的关键因素。个体的意图和计划是预测其体力活动行为的重要因素。其次,个体的自我决定水平和内在动机对于体力活动的持续性和满足感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意图和计划,以及培养他们的自我决定水平和内在动机,可以促进他们的体力活动行为,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体力动机个体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动机不纯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中国超重儿童的体力活动干预研究——体力活动意向及身体自我满意度的影响
人类的收留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