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研组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23-10-19王佳润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研组问题与对策双减

王佳润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于教育生态平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指教育本质,着重强调学校教育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同时,“双减”政策对教研组的建设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敦促教研组走出“教育舒适区”,让素质教育理念真正地在课堂上得以落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途径,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育方向和教育形式。为此,教研组要主动优化教研模式,准确定位,发挥内驱力,重构管理模式,凸显以学生为主的学习中心点,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教研组的学科价值,助力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教研组建设的新要求

“双减”政策的提出,要求学生的学习回归学校课堂,更加强调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教研组管理、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教研组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让教师更好地基于自身的专业素养,教授学生学会学习。教研组应拓展多个渠道,组织成员对“双减”政策进行学习,在对新政策详细解读的基础上,更好地将新政策融入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促进“双减”政策的实施。

(一)转移教育主体,突出教学中心点

“双减”背景下,学校应在真正厘清“双减”要求的基础上,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聚焦教学,坚持正向引领。教研组开展常规教研工作时,应更加关注“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有意识地改进以往的教学方式,转移教育主体,向“由师到生,师生相应”的良性业态转换。

(二)聚焦問题导向,凝练课堂教学主题

构建高质量的育人体系,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课程改革的中心思想更加强调学科内部知识的整合。“双减”背景下,教研组对学科知识的整合要聚焦问题导向,发挥名师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双向联动,重点研究学科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组内成员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与壁垒,关注跨学科学习以及重视课堂综合性学习,突破发展瓶颈,凝练课堂教学主题。

(三)丰富形式要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打造“双减”背景下的新课堂,要实现“减负增效”。教研组需正视困境,引导组内成员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调整教学难度,更新作业诊断思路,放缓新课程进程,对具体的知识,既要运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明晰知识来源,又要通过实际运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实现从“双基”到“三维”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四)设计多维框架,用学生的发展来评价

新课改中,“双减”政策的落实有效改变了教育生态,实施科学、全面、绿色的评价,对建立良好教育业态提供了支撑点。教研组一方面应在全面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发展的基础上,重构多维度评价量表,研究并运用沉浸式过程评价指标引导组内学科教师贴近学生群体,创设情境化评价场域;另一方面,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及时跟进,促进学科素养高位均衡发展,将学校整体评价与个体发展评价有机结合,引领教师找准发展定位,明晰目标方向,将指向个性发展的评价指标引入学校评价的技术体系。

二、困惑诊断:小学教研组原生症结再剖析

(一)教研组功能不健全

在很多学校,教研组隶属学校教务处管理,当出现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存的情况时,教研组的功能逐渐削弱。一些学校为谋求发展、打造一流学科的教学,倾向于重点主抓年级组,使得各学科教师分散于不同的年级,出现了教师在教学上互相竞争,无法静心聚焦教研的状况。久而久之,教研组系统性与全面性的功能趋于“鸡肋化”。

(二)活动形式的套路化

审视当前的教研活动,一些学校教研组的工作计划、常规教研的开展往往流于形式,趋于表面,游离于教研工作的核心点之外。从形式上看,部分教研活动仅仅是组内成员进行传统备课、听评课,青年教师在学科素养与专业能力上的提升较慢;从效果上看,教研活动的功利性较强,教师并没有从自身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方向出发,衍生出教科研的内驱力。

(三)专业领域边缘化

骨干教师作为教研活动的管理者、组织者,理应承担细化落实的责任,其专业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教研活动的效果。但在很多学校,骨干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角色”仅仅是制订计划、召集人员、协助检查的行政人员,行政管理职能大于学术引领,忽视了自身专业化思维及教研组的发展方向,使其专业领域边缘化。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教研组建设的新路径

(一)从学科育人方向出发,激发教研组教学力

对于教师来说,教研组是其提升学科专业素养最直接的平台。教研组需要发挥教研引领主阵地的作用,从教师实际出发,引导成员对政策理论进行解读,帮助教师深刻理解“双减”政策的内涵,促使教师明确更加清晰的教育方向。

本校教研组对“双减”政策进行解读时,为教师布置“阅读与‘减负提质增效’有关的图书,并撰写读书心得”的任务,鼓励教师阅读与“双减”政策有关的教育书籍。教研组定期开展“分享阅读体会,深入解读‘双减’政策”的主题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展开组内交流,分享读书心得,在集中讨论、集中分享中进行思维碰撞,多角度对“减负提质增效”这一教育理论进行理解,逐步增强对“双减”政策的认识。同时,教研组开展资源建设研讨活动,共享成果,以此充盈教师的教育理论,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以便教师基于科学的理论出发,提出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搭建适合本校学情的“双减”教育体系。

(二)从课题研究出发,提升教研组科研力

教师个体的教育经验具有局限性,加强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加强教师的自我反思,从关注他人走向关注自身。

微课题驱动。本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家讲座培训,在专家指导下进行深入学习。培训后,教研组创建专门的“学术交流会”,组织参加培训的教师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通过组内的集中探讨,加强教师过程研究的时效性,提升其专业素养。

在教研基础上,各教研组开展“基于教学环节的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课题观察活动,让每一个听课教师在听课过程中有观察对象、有听课目标、有教研重点。课后,所有观察教师必须就开课教师这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预设的合理性、实施的有效性、达成的成效性等进行交流,要特别针对课堂观察中发现影响学习目标达成度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修改意见,引导教师从关注成效到关注问题、从关注单元到关注课例。

(三)从单一学科到多元学科出发,强化教研组综合力

“双减”政策强调,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作业负担,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教研组要做好教研内容的转变,推进跨学科学习,走出单篇学习的高耗低效,转向大单元项目,设计不囿于教材的“大单元”学习,促进“项目化教学”与“大单元学习”双向联动,有效建立整合式组元,形成项目化组元学习共同体,进一步强化教研组综合力。

本校教研组立足新课标,聚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创建全学科教研活动,旨在集中解决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问题。例如,教研组将“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设定为月度教研主题,聚焦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之路,打破集中在某一门学科的惯性思维,邀请跨学科教研组成员代表集中探讨,总结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设计基于主教材的关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大单元学习”内容。随后,教研组开展“一课多磨”活动,各学科教师基于教研中总结的内容,结合本学科的特色,进行有效课堂教学。

(四)从课程育人出发, 发掘教研组创新力

“双减”政策提出了实施课后服务工作,为教师带来了新的教育挑战,也对教研组常规教研时间提出了新的议题。对此,教研组要思考如何在减轻师生负担的基础上,让教师利用琐碎的时间展开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要主动利用碎片时间,精准聚焦教育中的小问题,创建“一课一研”等教研活动,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同时,开展教研活动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建“线上+ 线下”的新型教研模式,丰富教研资源和沟通渠道,从而有效提升教研的实效。

1.“线上+线下”混合,提升实效

在“双减”背景下,开展教研活动前期,教研组成员可以先对网络中的资源进行浏览,再整合自身的教育经验和专业素养,提出自己的想法,以便在“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中,提升整个教研活动的实效。

例如,在确定“注意力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意义”的教研主题后,教研组成员可以在网络中输入“注意力”“小学教学”等字样,了解同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之后,教师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下载,并与自身的教育经验进行整合,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正式展开教研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将自己整理好的资料分享给其他教师,展开更广泛的讨论活动,从而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实。

2.“线上+线下”沟通,全面交流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双减”政策提出后,为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实,增加教师之间进行教研的频次,教师应当主动利用即时通信工具搭建彼此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在“线上+线下”的沟通中,逐步达到全面交流的效果。

例如,在观看线上的培训课程后,每个教师都会基于自身的专业素养,对培训课程中的内容进行解读,形成自己的见解。随后,教研组创建线上沟通的渠道,鼓勵教师在线上分享自己的培训心得,讲述自己对“双减”政策的看法。之后,在线下,教研组再确定清晰的讨论主题,围绕“双减”政策的落实途径展开深入的交流、讨论活动,从而基于教研的过程,为“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添砖加瓦”。教研组主动搭建“线上”沟通的渠道,能够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让教师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实时交流、实时沟通,从而增加教研的频次,助力“双减”政策的落实。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组应当基于现有的教育经验,学习更多科学的教育理论,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出发,对“双减”政策进行解读,主动调整教育科研的方向,优化教研组的管理方式,在教育实践中进行落实,在做好细枝末节的设计中推行“双减”政策,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助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林爱玉,林自然.建设学科小团队  促学校教研组大发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3).

[2]叶廷华.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农村小学教研组建设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2).

[3]侯燕妍.“社团化”教研组管理模式的变革[J].教育,2017(8).

[4]李卫霞. 走向专业自主的教研组变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5]纪桂武.教研组转型:从“组织管理”走向“知识管理”[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5).

【摘 要】教研活动是发现教育问题、研究教育方法、总结教育经验的重要载体。过去,教研组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往往存在“重知识轻素养、重讲授轻实践、重分数轻评价”等关键问题,直接影响着教研活动的效果。“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于小学教研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通过发现小学教研组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价值取向、设计、学习方式、评价等方面对教研活动进行创新优化,从学科育人、课题研究、单一学科到多元学科、课程育人等方面出发,探究对策,促进教研组性质的转变,进一步提升育人价值。

【关键词】教研组 “双减” 问题与对策

猜你喜欢

教研组问题与对策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