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主题活动式综合评价课程的构建

2023-10-19陈静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核心理念模型构建主题活动

陈静

【摘 要】主题活动式综合评价课程是以“用中学、做中学、创中学”的课程理念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把义务教育阶段育人目标的核心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课程、教学及学习目标,并落实于综合评价课程中。具体实践路径有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真实需求,研发综合评价课程资源包,明确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设计评价量规,帮助教师打通“课程愿景”与“课堂教学”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启动个性化定制,设计“乐高玩具”式组合任务模块,采用顶层设计、主题串联、模块组合、任意搭配的方式灵活构建个性化评价课程;三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体现“教—学—评”一致。

【关键词】主题活动 综合评价 问题导向 核心理念 模型构建

一、问题导向

(一)政策背景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要创新评价工具手段,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小学阶段可采用星级评价,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等具体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对教学评价的相关建议:“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全面考核和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此,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以小学数学学科为切入口,组建“主题活动式综合评价课程资源研发项目团队”(以下简称“项目团队”),聚焦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着力构建数学主题活动式综合评价课程,全域推进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课程资源的研发,力图以评价方式的创新真正实现指向“教—学—评”一致的育人方式转变,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评价课程典型样例。

(二)现状调研

“双减”政策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尤其是小学第一学段不进行书面纸笔测试。那么,如何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及素养发展进行科学客观的精准描述,成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关注热点。

基于此问题,项目团队开展了广泛调研,获得大量一手数据。调研结果显示,虽然南京市12个区域所有小学一、二年级均无书面测试,但如何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真实情况及综合素养的发展,多数区域(学校)仍感困难重重。以南京市小学体量最大、学生人数最多的J区为例:J区共有64所小学(含民办),在一、二年级采用“非纸笔”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的学校占比100%;其中采用“游园乐考”“闯关嘉年华”等方式设计任务开展综合评价的学校占比81.25%;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融合进行任务设计开展综合评价的学校占比18.75%。以上数据显示,基层学校的评价理念明显转变,评价方式也从单一走向多元。

但在调研“困难与困惑”时,反馈出来的问题更是引起了项目团队的重视,例如:综合评价任务如何制定评价量规?如何科学考量和评价学生学科素养及综合素养的发展水平?如何在评价任务中体现综合性学习和跨学科主题……以上问题促使项目团队深入思考,能否组织骨干力量统一研发系列主题活动式综合评价课程,从而指导学校有据可依、有的放矢、扎实有效地展开对学生数学学习全过程、全要素的綜合评价?一方面教师可以灵活选择资源包中的主题活动课程,不仅将其作为日常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引领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拓展学习,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和掌握用定性方式描述学生能力表现和素养发展的评价方式,为实施学科教学提供指导,启发教师践行“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评价理念,为师生核心素养的共同提升提供支撑。

二、核心价值

(一)素养导向

新课标把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设定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统领性目标,并具体表达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会”中的每一点在学生沟通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主题活动式综合评价课程以核心素养“三会”目标为统领,以“用中学、做中学、创中学”的课程理念为核心,把义务教育培养目标规划出的“美好愿景”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课程目标,并进一步分解为层级化、描述性、可评价的学习目标,将以学科逻辑为主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与实践逻辑为主的“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结合,以有价值、有主题、有意义的活动情境为载体,将主题活动串联于任务情境中,聚焦菜单式、系列化、活动性的评价任务,在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过程中,观察他们的态度、反应、表现,捕捉他们的表达、思维、行动等,从而实现对学生认知、能力、素养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估。

(二)主题活动

小学数学的主题活动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第二类是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第一学段以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为主,关注幼小衔接,重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项目团队重点研发的是第二类主题活动资源,并将视角转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以现实背景和真实问题为载体,提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方便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将此类主题活动穿插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既作为日常教学的补充,也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下面给出的是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主题活动式综合评价课程地图(见图1)。南京市数学二年级上册主题活动式综合评价课程以“综合素养发展”为核心理念,以儿童“现实世界”为主线,整体构建“地图生活”“历史文化”“体育运动”“自我成长”“社会实践”5大任务模块,系统设计“乘着‘阿紫’游金陵”“走近明城墙”“你好,足球”“我的换牙书”“劳动样样棒”5大主题活动,每个大主题中又有数个既密切关联又彼此独立的子任务模块,从而完整搭建多功能、立体化、组合式综合素养发展评价框架,为儿童提供真实场景中的主题活动式综合评价,支持儿童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体验不同角色、养成良好习惯、塑造美好品格,培养适应小学生活的关键能力。

(三)综合评价

主题活动式综合评价是围绕不同系列的主题,以活动的方式对学生数学学习与素养发展进行综合性、发展性的描述和评估,因此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将评价任务融于主题活动中。学生在任务中获得机会,自主表达个性化的数学理解,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解决问题。第二,评价主体多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交流与合作,鼓励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自己、学习伙伴、教师或他人。第三,评价基于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常以解决某个问题、完成某一项任务,或者创造某个作品为主,以此考查学生在实践操作、问题解决、交流合作过程中的综合素养发展水平、产生原创性思维过程和构建反应的情况。第四,以能力素养表现水平制定评价量规。从确定分数定量评价走向呈现不同能力发展水平的描述性评价,教师或学生都可以根据资源包提供的能力水平维度划分,对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做出合理评估。第五,将学习活动嵌入评价活动中,体现“教—学—评”一致。学生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学生在评价活动中运用另一种学习方式,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

三、实践路径

小学数学主题活动式综合评价课程是“双减”背景下以创新实践推动评价方式转变的学科探索,简单地说,就是尝试让学生在有价值的主题活动中学会“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发挥评价育人导向,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那么,有了合适的主题,如何更好地构建评价任务模型?研发了课程资源,又如何让一线教师灵活选择、合理利用呢?经过项目团队反复研讨,确定通过以下路径构建主题活动式综合评价课程模型。

1.基于真实需求,研发评价课程资源包

美好的课程理念要真正落地到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打通“课程愿景”与“课堂教学”的“最后一公里”,项目团队正是以团队力量,依靠集体智慧突破“最后一公里”,通过共同研究明确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设计评价量规,并以资源包的方式提供给一线教师,帮助他们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华丽转身。主题活动式评价资源以资源包方式呈现,其中包含3个板块主要内容:

(1)明确课程目标,绘制综合评价双向细目表。综合评价活动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展示能力,而不是选择或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具体细节。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现场表现(如学生的口头陈述、操作过程等),还要记录学生任务结果,如方案设计、作品制作等,以此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综合评价与纸笔测试的是非判断不同,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只有不同表现水平的评价维度,需要评价者事先设置好评价量规,并依据自身教学经验来决定学生表现的水平程度。在这样的综合评价中,评价目的也不再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发展,促进其潜能、个性、创造性发挥,使每个学生都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资源包中的任务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既反映学习结果,又反映学习品质,更体现学习态度。因此,评价指标描述中既包含知识领域,又包含学科素养;既体现学科融合,又反映完成方式、所需时间、难度等级等,最终形成一份综合评价的双向细目表。

(2)完善课程内容,研发教师操作指南。综合评价课程的落实需要教师具有较高专业素养,为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评价资源包,项目团队力图让资源包使用起来像“傻瓜照相机”一样方便,因此特别研制了资源包操作指南。简单地说,这个操作指南就相当于“产品说明书”,它对课程目标、任务情境、活动步骤、观察重点、评价维度等做出详细阐述。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我是调查员”评价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操作指南了解到该评价活动的任务简介,任务简介中包含这个评价课程的任务内容、学生关键表现、涉及的知识领域、体现学科融合、完成任务时长、完成方式等基本任务要素,尤其是指南中还给出教师和学生需要提前准备的材料,重点强调任务步骤、任务要求、关键表现,并提示教师如何区分学生具体行为表现中所呈现出来的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素养的不同水平。操作指南将保证教师能够完全理解任务情境的设计理念、设计意图、操作方式、操作流程、观察维度、评价指向等具体要求,确保教师能够根据操作指南,较好完成对评价资源包的操作。

(3)整体构建评价框架,聚焦现实生活真实情境。儿童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会呈现出不同特征。例如,一年级学生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在校园的环境、师生角色、人际关系、学习内容上都有着诸多差异;二年级学生已经能较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基于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能力差异,项目团队聚焦真实情境,关注学生现实生活,设计不同的活动主题整体构建测评框架。例如,围绕“幼小衔接”理念针对一年级新生设计了“我爱新校园”“我交新朋友”“我有好习惯”“我有好品格”4大主题活动,为儿童提供真实环境下的综合评价,支持儿童在活动中了解新环境、体验新角色、养成好习惯、塑造好品格;针对二年级学生,则以儿童“现实世界”为主线,立足“地图生活”“历史文化”“体育运动”“自我成长”“社会实践”5大主题活动,设计“乘着‘阿紫’游金陵”“走近明城墙”“你好,足球”“我的换牙书”“劳动样样棒”5大主题活动,支持儿童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体验不同角色、养成良好习惯、塑造美好品格,进一步培养儿童适应小学生活的关键能力。此外,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项目团队设置了“六小任务情境”,包含小閱读、小游戏、小操作、小实验、小探究、小创造,创设符合儿童需求、儿童喜闻乐见的真实情境,在浸润式的环境中开展任务活动,同时在任务情境中也会明确该任务指向的学习领域,明确该任务的评价目标。

(4)明确评价任务,定制学生个性化任务活页。对应教师版操作手册,资源包中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主题活动学习任务活页,每个小任务都以练习活页的方式呈现,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便可以积累自己的一个活动成果,活动成果形式丰富,有手工、有绘画、有阅读、有创作。每一个评价活页,就是学生的一个学习成果,一个阶段累积起来就可以成为学生个性化成长记录袋。

(5)共享资源,建立教学素材库。为了使主题活动式评价更生动、更活泼,除了文本素材外,项目团队还为所有的评价资源配备了相关音频、视频素材以及配套的演示文稿教学课件。例如,点击其中任意一个评价资源包,都可以找到与教师操作手册、学生版练习活页相匹配的音画资源,音画资源中不仅包含了一个个主题评价小任务,还融合了相关数学故事、科学知识、人文历史、艺术欣赏等跨学科及跨领域的丰富内容,将评价融入主题式学习活动中。

2.启动个性化定制,设计组合任务模块

主题评价资源包的最大优势是评价资源采用顶层设计、主题串联、模块组合、任意搭配的方式灵活构建个性化评价课程。主题活动式综合评价以“科学幼小衔接”为核心理念,针对儿童发展不间断的、可持续的共性特征,结合不同年级数学学习内容和贴合儿童现实生活的情境,每学期设计不同元素的主题活动整体构建测评框架,每项主题活动中一般包含4~5个子任务模块,每个子任务模块按照测评难度分为不同星级,不仅涵盖学期数学知识领域,也涵盖了小学数学学生核心素养的11个关键表现。每个主题活动的5个子任务模块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可各自独立,便于教师依据教情、学情灵活选择;依据教学需求,主题活动与子任务之间便可以进行任意组合搭配;根据学校、教师、学生的不同情况构建个性化评价课程,为课堂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儿童的学习创造无限可能。

3.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第4条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式综合评价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不仅关注数学内部问题,更关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跨学科、跨领域解决现实问题。因此项目团队在研发资源过程中,更侧重于设计真实情境和较为复杂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发展能力、尝试应用、形成反思、努力创新。主题活动式综合评价是将评价活动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深度融合的评价课程,在这样的评价活动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抽象而孤立,相反,在蕴含丰富数学信息和其他学科元素的现实场景中,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并有机组成一个个数学活动主题,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游戏化、活动化、生活化、综合化的方式,以小任务为切入口,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评价促进学习。主题活动式综合评价是关注学习过程、聚焦学生发展的创新评价方式,也是评价促进育人的教学实践转型,在这样的评价活动中,“教—学—评”三者多维互动完美融合,评价真正成為促进学生素养提升的核心助力。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暨江苏省第六批教育规划精品课题“促进思维发展的小学数学关键能力评价实践研究”(立项编号:B/2021/02/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核心理念模型构建主题活动
以师为本: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
大悦城实施体验营销案例研究
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构建
高中物理解题的模型构建
基于学生综合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设计探微
浅议班级课程与主题环境区域的整合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六个核心理念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常见误区及核心理念阐述
MOOC的核心理念、价值及实践反思——基于网络学习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