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奠定人文基础 渲染科学精神

2023-10-19叶芹 张风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阅读素养高中语文

叶芹 张风

摘 要 如果说传统的课文更多着重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话,那从《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这篇课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与人文的共同存在。作者加来道雄是日裔美国籍理论物理学家,他追求借物理研究来演绎自己所认识的人生的意义。教师从科学与人文两个视角建立文本解读思路,可以为学生勾勒更为宽泛的阅读空间。科学人文视角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形成显著的呼应关系,这证实了前者在后者之下的生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人文视角  科学视角  阅读素养

如果从横比与纵比两个角度来看当下的高中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语文教材编写的思路更加开放,其中一些课文超越了传统的编纂思路,在继承与创新方面可圈可点。例如,《语文》必修下册中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以下简称《一》)就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如果说传统的课文更多着重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话,那在这篇课文当中笔者看到的却是科学与人文的共同存在。在语文学科当中让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宽到科学领域,不仅在形式上体现出跨学科的状态,在实质上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人文并重。

一、科學与人文双重视角之于文本解读的意义

当前,语文教材的编写视野非常开阔,遵循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同时也让真实的课堂教学有了跨学科与跨领域的机会。所以,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字背后的科学视野与人文关怀,追问与思考科学与人文的内在关联。[1]

科学与人文原本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语文教学当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文本,教师在解读课文的时候往往以人文性为主,同时兼具工具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自概念提出之后就有争议。但如果从工具性与人文性概念的本义出发,其可以成为文本解读的有效视角。在这样的认识之下,对于《一》的解读,我们如果再建立起科学视角,那就可以获得新的认识。笔者之所以从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出发,本质上是想拓宽文本解读的思路,从而为学生勾勒更为宽泛的阅读空间。

科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立足点是科学知识,学生需要理解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并不困难。《一》重点写的是物理知识,而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对扎实的物理基础。物理视角下的知识理解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这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无法替代的。

人文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更多的是从文本当中挖掘人文意义,以丰富读者的思想与精神世界。对于《一》而言,作者原本就是物理学家,但又用生动的文笔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文章。这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天然结合。这一点在科学史上其实并不罕见。这些文章语言既是科学家思维的工具,又是科学家表达的工具。阅读这些文字,自然可以让学生获益良多。

二、科学与人文意蕴映照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一》中共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物理、物理学家、教育历程。作者以这三个关键词为支点,勾勒出科学与人文融合在一起的深厚意蕴。按照行文顺序,这里先从人文的角度来解读。

课文的第一句就非常具有人文意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如果仅从字面角度来看,这只不过是科学家惯用的写法,爱因斯坦小时候的小板凳、达·芬奇小时候所画的鸡蛋……都具有这样的味道。然而如果深入一步就可以发现,正是这些看起来充满童趣的例子,说明科学(物理学)家有着某种共通的地方——因童年的趣事或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进入科学研究领域。这说明兴趣对于一个人而言非常重要,兴趣可以在一个人的童年种下研究的种子。其实这就是一种人类文化。我们带着这样的视角去阅读整篇文章,就可以发现其中很多词句都可以琢磨出文化的含义,如“我常常给自己提一些只有小孩儿才问的傻乎乎的问题,比如水池中的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等。

下面再从科学的视角来寻找文本的意蕴。科学研究其实很多时候都不是从科学开始的。这篇课文当中有一处描写非常有意思,那就是作者所说的“鲤鱼‘科学家’”。鲤鱼原本不可能是科学家,但是在作者的眼里鲤鱼成了科学家。这既是作者的思想,又是科学的萌芽。尤其有趣的是,文中还说“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力在物理学科当中已经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了,那为什么说鲤鱼“科学家”会杜撰这一虚构的东西呢?这实际上就涉及物理概念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联系,涉及物理学家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是如何建立起一个个概念或规律来描述客观事实的。物理概念或许是杜撰的、虚构的,但是当物理概念及其体系能够解释客观事实且遇不到反例的时候,它就是成立的。这就是物理学科乃至于科学的魅力所在。解读本文,必须要能够认识到这种魅力。

三、科学人文视角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呼应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怎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落地?这显然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尽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培育核心素养的途径又不可能与传统相脱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思路,才能使核心素养落地。带着这样的认识来看科学与人文两重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是可以发现相关价值的。

科普读物对增长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学有必要理解其教学价值、厘清其教学内容、确定其教学方法,以切实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及相应的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其中的逻辑关系在于,从科学与人文两个视角去解读一篇文章,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到语言是如何得到建构与运用的;知道科学研究经历了哪些过程,从而也就知道了思维是如何发展与提升的。科学本身是美的,人文本身是指向文化的,于是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也就得到了实现。于是,科学人文视角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就形成了呼应关系。这证实了前者在后者之下的生命力。

[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宿迁市规划重点课题“基于阅读素养提升的高中语文专题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Q2021GHZD019 )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依茵.从“鲤鱼科学家”到爱因斯坦——浅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的科学与人文[J],语文学习,2021(04):40-43.

[2]杜新建.价值、内容、方法: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科普读物阅读教学——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2(16):46-48.

猜你喜欢

阅读素养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