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术作业之“变”探讨高中美术融合式教学

2023-10-18王俐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中美术

王俐

[摘 要] 美术作业是教师评价学生美术专业素养,尤其是美术创意与表达的关键。教师通过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展示衍生给予学生美术技能与关联素养的评价,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重新构建高中美术教学体系。文章从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内容形式、展示交流与成果延展等方面,探讨高中美术融合式教学方法。

[关键词] 美术作业;变;高中美术;融合式教学

融合式教学,以“融”为核心,指向同步。它是在我国教育改革理想与学校现实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提出的。融合式教学主张通过多维度、系统性融合教学主体、内容、手段、资源、评价等,深度聚焦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行动策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美术作业之“变”

(一)创作意图:由浅层转变为深层

高中生的创作意图决定着美术作业的自由表达,创作意图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学生的情感与思维领域。以往作业多平铺直叙,从观念上先入为主地重再现而轻表现,仅关注习得固有物象本身,缺乏个体深度思考。如今作业中可以看到个体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主人翁意识”,面对买房、买车、工作的“自我代入”,以及对于生命“从摇篮到坟墓”的哲学思辨……大单元教学中从现象到本质的教学个案研究使学生获得了相应的学习理念与方法,并迁移运用到作业中。参考布鲁姆认知目标层次分析,形成浅层低阶思维(记忆、理解、应用)向深层高阶思维(分析、综合、评价、创造)过渡的良好态势,由“是什么”的习得转变为“还能怎样做”的有意义的思维构建,从单纯现象描绘为主的浅层记录转变为寄寓思想、抒发自我的深层再构表达。

(二)内容形式:由普遍渐变为特异

学生的创作意图决定了美术作业内容形式的呈现,美术作业从普遍的临摹还原与再创经典,依赖于教材,逐渐走向多元表达,以当下“1+X”(以美术为中心,多学科融合)的特殊结构体现着普遍与特异之间的变化关联。以往“纯美术”内容形式逐渐变为跨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典型案例。学生个体差异决定了作品层次,但特异案例往往能挣脱定式思想的禁锢脱颖而出,建构起全新的审美意象或奇特视域,获得启发与共鸣。

(三)展示交流:由静态演变为动态

学生美术作业的内容形式需要依托展评获得交流共享,不拘泥于任何一种空间或形式,也不满足于从平面到立体的多样态呈现。教师分主题、分层撷取优秀作业资源,与学生合作运用信息手段整合清晰图片或动态视频,借助不同平台的分析、加工、利用与管理等功能,以“弹幕”“平台留言”“3D虚拟展厅”“对话”等更专业的手段进行云端艺术展示交流,或与本地艺术空间或专业平台实现合作,以发挥每一件作业的最大效能。

(四)成果延展:由理念衍变为产品

静态到动态的创新实践需要教育主体、学校、社会等不断助力,而平面到立体的“作业克隆”则可以回馈学生最真实可感的实体存在。以“建筑”大单元主题的美术作业为例,足以窥见其中益处。教师以自主选择形式设置四项作业,在材料、形式上皆不做限制。于是产生了作业的后续与衍变——融合传统和现代创意的“建筑”衍生为礼盒包装、潮流搭配、文创产品。还有各种徽章、衍生品借助平台应运而生,从作品本身的理念衍变为“加工”后更有意义的实体产品。

二、探讨高中美术融合式教学方法

(一)层层递进,指向新模式融合

由浅入深的递进转变并非偶然。究其原因是教育改革的大背景。随着教育改革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尤其是“大单元”教学热度持续升温,教师开始注重学生有价值的创意表达,实现让学生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与表达的教学目标。

融合式教学创新的路径主要涉及教学模式的调整与重构。一是教学结构的重整与定位。教师积极改变一贯的教学方式,自觉运用前沿的教学模式,注重对美术作品或现象的深层解读,探寻“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容关联与结构网络,使原本浅显的美术知识有了整合归类后的系统与深度,从而获得对作品以外的艺术家及艺术形式更深入的理解。二是教学资源的搜集与整合。教师并非教材的“搬运工”,应扮演“设计者”“开发者”角色,搜集更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确立最优学习路径,通过系统知识导览、案例推演分析、经典实例运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创新与实验。以开放式的场域、自由化的创意命题、包容性的评价参与美术教学与实践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实践方式,改变教师的调控与组织方式,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探究深层次问题等综合素养,以适应当下新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

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美术作业创作意图的转变,融合了学生个人经验、阅历、学识、喜好等主观和客观因素,是时代发展、教育转变的必然,也是多模式探究实践下的走势。

(二)点面结合,指向跨学科融合

点面结合的内容呈现需要引起关注与肯定。溯其原因是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带来诸多变化。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于美术教学中,这样,新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提供了美术表达与情感迸发的学习氛围。

融合式教学指向多学科的融合,具体要解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1+X”,即美术(点)为中心,多学科(面)为补充。纵观近年来的高中美术作业,内容的确立已然打破“纯美术”的单一模式,实现了以“美术”为中心,辐射“多学科”,进行点面结合。从普遍内容的“纯美术”到特殊介入“综合课程”,跨学科创作素材的凸显成效,以立体代替平面、以综合涵盖单一的表达也开始“塑形”,让更多综合课程融入美术教学中。二是普遍(面)与特异(点)。普遍是常态,特殊就更显其意蕴,内容的特殊体现于学科融合,形式的特异指向个性彰显。教师对待各种跨学科融合的作业呈现,需要立足當下,同时具备眼光、胸怀,既要接受“像”的具象表达,给予学生技法层面的评价,也要接受“不像”与“解构”的天马行空,客观判断学生介入“多学科”知识时的主观态度,视实际情况给予对学生创造思维的认可与鼓励。

点面结合的跨课程融合,融的是学科、课程,带来的却是更广泛的研究意义。它不仅在美术作业、教学过程中渐渐丰富了各自的内涵,更带来如何深入融合与实践的新思考。而跨课程融合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创新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等核心学习能力。

(三)线上线下,指向多技术融合

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多技术融合能改变教育环境、场域、方式、主体。究其原因是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不断构建并逐步完善。实现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优势结合与承接,是多技术融合教学高频关注与改革创新的领域。

融合式教学的“融”应当成为常态,且实现知识、技能的开放共享。可以从三个方面探索:一是形式,线下+线上。发挥教育主体的策划力与执行力,借助交互式白板、互联网资源、网络上的软件平台等,充分拓展参与作业评价的主体,以跨区域、跨学科的动态线上展评作为新型交流展评途径之一,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式教学。二是主体,美术+信息技术。改变原先美术作业的孤立性与封闭性,促使其向长久、开放型方向发展。由美术教师牵头、进行美术资源的归类、分析、综合,邀请信息技术专家加入团队,从资源、工具、管理角度搭建可以满足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融合式平台,满足学生作业发布、在线交流、评价管理等个性化需要。三是愿景,“互联网+作业共享新模式”。建议创新参考MOOC、腾讯会议、雨课堂、QQ群、屏幕录制等进行网络共享,未来可以发展为“AI美术空间导览”、网络平台App等虚拟空间展览。原本静态的美术作业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获得动态持续且长久的展呈,以一种“作业(成果)共享新模式”辐射校外,从静态的方法性知识发展为实践的方法性知识。

工具的革新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美术未来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也给予美术教学多元广阔的交流空间与评价途径。期待这种线上线下的融合式教学和开放式交流能带来教学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思考与革新。

(四)智慧衍生:指向多主体融合

智慧衍生是从“作品”走向“产品”。溯其原因是当今世界的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了人类思维及生活、生产、学习方式,展示了世界发展前景,并以其“便捷性”“广泛性”指向“教、学、评”一致化的应用融合,“前、中、后”一贯化的场景贯通,以及“家、校、社”一体化的职能协同,以期实现生活、生产、学习的网络效应。

融合式教学中的“融”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与教师。尽管我们的生活环境与方式在某些程度上被“便利化”,我们的作品却有了衍生的途径与可能。对于学生创造的美术成果,教师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分析,判断能否形成衍生对象,对于未衍生实物的作业可以由教师设计建构其“虚拟模型”,从而实现另一种形式的延展。二是家长与学校。学校仍有必要与家长建立联系,将教育理念、作业反馈、创新模式告知家长,并取得家长的支持。三是学校与社会。学校聘请部分专业人员进校园,以社团形式提供学生创意衍生的方法与过程,为“融”提供更多路径;也可以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文化的同时创建合作关系,通过深入实践,实现“衍生”的多样性与自主性。

三、高中美术融合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测量深度,建构合理教学模式

多模式融合促使教学的过程更具深度,无论是结构的重构、资源的再建,还是师生互动的变革,都指向服从大单元教学,纵向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炼,但过度的“抽丝剥茧”无法实现美术课程的具体实施。因此,建构更为合理有度的教学模式,拓展“纵向”的同时兼顾“横向”的广度,无论是对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还是对美术教学的未来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关注特异,树立正确价值观

跨课程融合带来了美术作品的特异性,教师更是需要关注画面中的“画外音”,真正了解作业背后隐藏的个体心境,并根据实际情境在教学中不断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多学科、生活经验的渗透关联中坚守“美术学科味”,关注个体差异与后续指导,由“统一性”走向积极正向的“个性化”。

(三)掌握技术,形成完善网格线

多技术融合强调了技术手段的重要优势与未来趋势,提供了“信息化”的多重机会,借由计算机的特性实施“融合式教學资源优化配置的对应关系”。但仍需要注意:对上传共享、管理维护的技术指导;线上线下的优势共享,避免孤立与偏颇;技术支撑的信息大环境下如何做到长久有效,而非形式主义……解决了这些问题,方能系统地建构完善的线上线下美术成果展示网格。

(四)更新观念,激发独特创造力

多主体融合强调家、校、社的联系,教师要避免受固有思维与旧模式桎梏,应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先进知识和技能,持续更新观念,拓宽视野与格局,在融合式教学的理念指导下设置学生、教师、家长及利益相关者的各自“身份”,形成合力,提供学生多视角、多维度、多思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独特的创造力。

融合式教学并非简单的理念或模式,“融”释义了其内蕴,确立了其高度,更释放出“同步调”下未来美术教学的教育智慧。美术作业之“变”看似平常,却能发掘出某些启示与价值,只有厘清融合式教学的本质,更精准地为学生提供认识世界与自我的方式,营造区域与学校间相互鼓励、借鉴、指导,协同营造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与积极氛围,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高中美术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试论数字媒体艺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美术的教学现状及策略分析
论美术课程对高中学生的重要影响
论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如何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民间剪纸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