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数字媒体艺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2016-11-30万新荣
万新荣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到高中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教育教学工作者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希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综合素养得到充分培养。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还能够促使其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感,进而在美的意境中陶冶情操、升华自己的灵魂。现阶段,为了促使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得到高效、优质的开展,大多数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均开始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并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应用到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中,即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本文围绕数字媒体艺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帮助,促使高中美术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高中美术;美术教学;作用
作为一门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人文类学科,美术教育教学对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方法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得以广泛开展。同时,新课程标准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得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尽量优化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借助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优势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课程内容,激发其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同时,还应当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其能够主观能动的投入到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
一、数字媒体艺术教学能够颠覆传统创作模式
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中,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促使绘画形式发生改变,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使得绘画工作变得更加快捷,绘画作品更加优质。在传统的绘画过程中,美术创作人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借助数字技术就可以高效的对美术作品进行创作,使得美术创作人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1]。除此之外,数字媒体艺术还能够打破传统创作工具的限制,突破绘画工具与绘画颜料的局限,在美术作品创作中能够随时进行修改,并能够将创作过程完整的记录、保存下来,防止创作过程中出现的细节失误影响作品整体效果。
二、数字媒体艺术教学能够突破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数字媒体艺术教学能够突破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在空间范围的限制,促使其演示覆盖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借助数字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清晰演示绘画技巧和相关作品。例如,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若是想借助名家大师的作品来讲解绘画技巧,就需要先为学生简单的讲解一下这些名家大师的生平,进而使学生对这些名家大师的创作风格和绘画习惯产生一定的了解,明确这些名家大师是如何利用绘画作品实现托物明志的。在课程讲解前,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可以运用数字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或影音,在学生看完视频或影音后,会对绘画知识产生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中较为重要的元素“墨”进行讲解,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借助演示墨色在宣纸上的动态变化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仔细观察墨色在颜色方面、形态方面的变化,并且使其在视觉体验中感受墨韵的独特美。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不仅为学生展示了中华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还将现代先进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有机结合,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艺术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2]。
三、数字媒体艺术教学能够为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增添活力和色彩
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数字技术等能够为教育教学工作增添活力,使其更富有色彩。尤其是动画的设计和制作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借助主题鲜明的动画宣传片能够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德育教育引导。无论是在知识层面,还是在道德教育层面,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相较于其他教学方式更加新颖,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使其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与作品蕴含的文化产生共鸣,进而达到一定教育目的。除此之外,数字媒体艺术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身思想的机会,不仅能够促使其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还可以促进其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培养,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增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开展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促使其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以及美术技能等得到充分培养,继而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促使高中生能够主观能动的投入到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采取数字媒体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和创作技巧,促进学生审美观念与鉴美素质的良好培养,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周鹏飞,武文丰.试论数字媒体艺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4(4):65-67.
[2]马怀敏.高中美术教学中数字媒体艺术的重要性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5(2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