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奇台满城城墙遗址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2023-10-18原煜涵
原煜涵
1 历史背景
奇台满城地处天山北麓,是乌鲁木齐以东最大的军事城堡,周长七百二十丈,高一丈六尺(见图1)。随着清朝覆灭,满城的政治地位随之没落。1949年后,满城逐渐成为各民族聚居区,至今仅保留了数段老城墙,现为县级历史文化保护单位。
1 满城城墙初始形制
2 项目概况
2.1 现状评估
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增加,满城被遗忘在城市西侧——金域新城河河边。满城遗址南侧为新建文化主题公园,北侧是老城区商业中心。现状部分城墙被私营企业开发为度假村,满城西墙保存较好,存在瓮城遗址,东、南墙有残断,北墙保存较差,已无墙体。城墙遗址内部已被各类现代建筑占据。残存墙体因城市建设遭到破坏,甚至多处被拆毁,更有居民小区直接将城墙墙体作为围墙。南墙、东段墙体被仿制古城墙的混凝土建筑包裹,造成破坏性保护。城市主干道团结路穿城而过,城墙东、南、北三面被淹没于生活区中,东南侧墙内建筑工程仍在施工中。
满城城墙遗址价值高,具有历史研究、展示参观、科教普及等重要意义,但因保护不善,城墙遗址现状评估等级为D。
根据研究区域内建筑形式、风貌、尺度、建设年代等进行综合评价,将满城片区内建筑肌理分为传统肌理和现代肌理(见图2)。传统肌理以小尺度的建筑和致密的街巷肌理为主,体现出奇台清代屯军时期的城市形态。现代肌理则是以多层行列式住宅、单栋体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和单位大院式的空间用地为主,展现了现代城市风貌。如何在改善居住生活环境的同时保护历史城区的传统肌理,是本次更新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片区现有多株树木,冠幅为5~10m,新疆地区树木成材时间久、种植难、培育难,为确保本土植物的多样性,更新设计对其全部保留。
2 满城片区内建筑肌理
2.2 规划诉求
通过整理区域背景、场地内现状、保护本体情况,总结更新目标:充分利用现存历史空间,通过老城更新改造挖掘潜在的公共空间,从城墙保护出发,形成促进城市发展与可供市民活动的场所,建设适宜的公共空间与城市绿带,整治奇台城市“遗留的角落”,解决空间乱、设施杂、品质低、形象差等问题。
3 满城片区更新策略
3.1 明确空间特征
在肌理上,采用织补和微介入手段,通过织补城市肌理再现历史空间;在空间布局与空间关系上,沿用街坊概念;在尺度上,区别于周边高层建筑,强调其历史特征。更新设计再现满城的旧城结构和肌理,营造舒适的环境,打造开放的城市空间,唤醒城市古老的记忆,遵循最小干预与可识别性原则、微改造原则、维护墙体本体保护与遗址的兼容性及和环境的协调性原则。
满城的历史文化、街坊肌理、开敞空间构成了片区最鲜明的特征。更新设计打造奇台城市的“翡翠项链”、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聚集带;形成满城文化街区,重点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融合奇台地域民俗文化;建设环城绿带公园,使之成为市民活动中心,同时发挥文化传播、商业创意产业孵化等功能;建设具有城市历史遗存、文化展示,旅游集散等功能的多主题游园(见图3)。
3 规划总平面
3.2 确定保护策略
3.2.1 区域整合、用地调整
历史街区的更新与复兴并非城市空间与遗址空间的简单叠加,各自独立的空间不利于构成完整的城市空间形态。在周边区域的功能定位中形成链接区域,将街区复兴融入整体景观环境体系,实现地块价值的提升。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优化,增加城市绿地、合理调整混合用地比例、细化支路,进一步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从而实现恢复街区活力的总体目标。
3.2.2 肌理织补、脉络恢复
复原城市肌理,构建新空间,注重对古城原有格局和城市肌理的保护,逐步恢复已被破坏的城市肌理,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建筑质量进行评估,保留质量、功能较好的建筑,对危房进行统一拆除,引入新型产业,织补城市肌理,使新功能、新场所与原有的建筑、城市肌理融为一体。
3.2.3 空间融合、功能耦合
充分融合城市空间与城墙遗址空间,形成全新的开放空间。在结构性空间要素的耦合方面,环状绿地空间结构有较高的连通度,相较于分散绿地,其生态功能更强。在骨架空间要素的耦合方面,重点考虑绿地与城墙的关系以及绿色空间与道路骨架的关系。在功能性空间要素的耦合方面,更新设计保留原有的居住、商业和文化娱乐用地以提高绿地和城市空间耦合的经济性及社会服务效益。
3.2.4 生态为基、智慧绿色
考虑到新疆地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与脆弱性,以生态环境为基底,构建具备游憩性、景观性、展示性和生态性的绿色网络体系。采用智慧绿化手段,打造历史遗迹、休闲绿地等与城市功能耦合的综合休闲文化场所。
3.3 营造公共开敞空间
通过打造环城绿带引入宜人的步行系统,创造多维度公共空间,营造活力创意场所,复合多元历史文化。显性的环城绿带和隐性的景观渗透带相互映衬,多个生态景观节点穿插其中,对城墙历史景观遗迹进行多维度展示。
在保护满城城墙遗址原真性的基础上,打造集康体、健身、游憩、休闲于一体的绿带郊野公园。为满足使用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采用文化复制、文化移植等手法打造创意休闲娱乐空间。对现状棚户区进行环境整治、功能置换,展示奇台美食、民俗文化,形成风情街区。通过改造设计提升街区历史文化风貌,丰富其文化体验和交往休闲功能,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休闲区。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目标,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同时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注重使用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以奇台满城文化为基底,通过智慧、绿色技术等手段对现状城墙进行分段保护,重现满城“丝路辉煌”。在保护城墙的基础上,对城内建筑肌理进行织补,拆除部分危房,因地制宜,引入新型文化产业,同时不破坏原有建筑肌理;着力整治环境,梳理道路并明确等级;规划10min生活圈,营造舒适、多维度的步行空间;处理好城墙遗址、建筑、绿化与交通之间的关系,使街景统一且富有变化。
3.4 分段保护
为保证规划的可实施性,针对不同区段城墙遗址进行分类分段改造及景观设计(见表1)。该项目于2017年8月基本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见图4)。
4 改造后的城墙遗址
4 结语
4.1 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空间载体
“保护、更新、提升”是本次规划的主要目的。根据地区历史文化特征和政府诉求,奇台满城片区应成为兼具历史传承、生态绿带、创意商业等功能的城墙遗址公园。规划不仅是对城墙本体的保护,更是对满城片区整体环境的提升。
4.2 城市双修,风貌修复与老城更新同步
在新疆地区有效实践“微更新”“针灸式”规划理念,以小尺度改造的城市更新模式,最终达到激发城市活力、改善城市面貌的目的。构建多级生态网络,修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基于更新织补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补足城市设施短板,提升空间环境、景观风貌,彰显新疆小城镇特色。
4.3 设施共享,公共空间多维度利用与控制
通过在满城遗址公园内规划多类型公共设施,实现街区层级的设施共享。同时由政府主导,引入相关创意产业,增强街区经济活力,复兴历史街区。满城博物馆、印象博览园以博览形式展现清代新疆满城变迁的相关历史文化,结合地域民俗文化,重现奇台特有的八大商帮会馆等商业业态。
4.4 文化融合,多民族文化共融共生
整体保护、文化浸润、街区参与有效避免了奇台满城遗址传统保护方式中人、文物、环境在时空上的割裂与缺陷,使街区整体趋于和谐。城市更新保护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必将随着社会发展而进步,使各民族文化遗产既能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又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