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社会意义
——广钢工业遗址改造设计
2023-10-18张栋栋
张栋栋
0 引言
城市更新既是对既有城市肌理的织补,又是对新旧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混搭、融合、提升与再利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应从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角度出发,立足城市发展实际,结合工业遗产价值评估,探索工业遗产分区分级分类保护体系,促进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与多元业态模式结合,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间。
1 在地性
建筑的在地性表达既包含对历史的回应,又包括对现代的回应,更体现出对建筑服务主体的回应。从在地性表达角度来看,项目强调对“岁月价值”的重视,尽可能保留厂区内叠加的时间痕迹,并积极以适当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从产业发展与科技发展角度来看,广钢的生产工艺在我国产业与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出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从建筑特色角度来看,高炉、厂房、皮带机通廊、铁水罐车等建(构)筑物具备独特性和先进性,具有特定时代特征和工业风貌特色(见图1)。
1 广钢厂区现状
2 历史记忆
工业遗产承载了时代价值,体现出互利共生、混合生态的概念,遗产保护使得城市记忆与乡愁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实现了城市文脉的多元化延续,而城市更新是为了让居民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与更高的生活品质。与城市地域文化、历史有关联的区域一般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如传统街区、废弃厂区、老旧码头区。
广钢在广州城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广州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代表。广钢老厂区的工业遗存是历史时期与历史事件的实物载体,是历史信息最直观的传递者,其存在与发展承载了无数广州人共同的城市记忆。十多年来,广钢从提出“命运共同体”口号到实施“安人管理工程”,广钢子弟无论是在厂区生产还是在社区生活,均充满了归属感和自豪感,即使在工厂彻底关停后,也能秉持“广钢精神”为社会发光发热。
3 社会意义
广钢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特色突出的建筑结构而形成地标景观建筑群,彰显出曾经辉煌宏大的工业景象。结合生产工序,改造设计将厂区划分为11个功能区,其中中和料场区、烧结车间区、焦化车间区、炼铁车间区保留了相对完整的广钢炼铁系统工业遗存,见证了炼铁生产技术的重大发展变革,对于研究我国冶金工业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企业文化、地区文化认同角度,广钢凝聚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与特殊的社会情感,体现出广州独特的工业文明与广钢特殊的企业文化。在尊重旧厂区形式和尺度的基础上,改造设计创造全新对话方式,实现微妙而和谐的共鸣,模糊了建筑、自然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提升了美学意境、空间意境。利用废旧物料进行再建造和创作公共艺术装置,可延续物料生命,起到无声传承、强化资源再利用的作用。工作坊结合博物馆商店形式,探索产品的创意设计、开发、生产、营销以及研学等完整产业链的新方向。
4 友善对话
改造设计通过功能置入或再利用,发现新旧并置的最佳平衡点,建立新旧建筑的友善对话关系(见图2)。针对当下的建筑技术进行最优配置,使设计、运营、管理、使用等全生命周期达到绿色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全新的美学价值和美学观念,让建筑真正体现其艺术价值。与老建筑的结构、空间、材质巧妙对话,新建筑呈现结构轻盈、技术高效、造型丰富的特点,同时通过艺术创作手法,赋予老建筑以新状态与新属性。同时通过场景化、沉浸式的手法,展现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灵动之美,实现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
2 新旧建筑的友善对话
5 元素价值
根据历史脉络与现存元素对工业遗存改造片区进行原始触媒元素的识别与归类,基本元素、记忆承载元素、结构构件通常被作为典型元素,对构件本身进行选择性保留,既可呈现原有建筑的独特性,又能最大化利用空间资源(见图3,4)。通过筛选、保留及再组织,创造富有诗意的建筑空间,强调空间的不确定性和冲击力。通过对既有元素的运用及转化,提升空间的美感与质感。
3 典型元素
4 新旧结构并置
6 产业创新与生态永续
在新与旧之间实现融合,在历史与当代之间找到平衡。将广钢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融入文商旅项目以及艺术表现之中,创造可体验性的场所以呈现当代生活新范式、打造复合业态新场景。以工业美学和尊重自然的价值主张,影响区域乃至城市的气质。以广钢厂区为载体,讲述广州的工业发展历程和广钢的前世今生,铭记历史荣光,实现城市复兴,续写新时代篇章。
1)产业创新 整合科技、艺术、创意、文旅和商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孕育基于社区的高能新经济产业模式。
2)生态永续 通过生境重建、生态修复和自然美育将绿色健康理念落到实处,确保可持续的生态价值,强调人的主体性,同时强化周边产业与人及社会的真实关系。
7 被重新定义的博物馆空间
博物馆具有半封闭性质,长久以来被视为带有“高级审美”趋向或“精英主义”视角。当前,博物馆在保持收藏、保护、交流、研究、展览等原有功能的同时,正在重新定义自身功能。
结合多元体验,利用废旧物料创作户外公共艺术装置,与原有工业遗产呼应,以视觉文化传播方式加强对空间资源的再利用。通过户外公共艺术装置和公共空间,打造多样的绿色场所,让人们重拾对于自然的亲近感与责任感。作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和地区振兴的催化剂,博物馆扮演公益、文化艺术推广、商业和社交多重角色,由消费来探索与感知新事物、未来的生活方式,探索产品的创意、开发、生产、营销等完整产业链的新方向。
博物馆建筑采用原始混凝土框架、新轻钢结构与发泡饰面铝心板,呈现朴素与华丽共融的艺术基底,展现钢铁的材料符号表情及其特有的魅力,通过简单工艺表现先进技术以塑造沉浸感,营造空间温度,通过对材料多样性的理解,实现材料与空间、空间与时间、过去与当下的批判性表达(见图5)。
通过减法设计逐渐剥离建筑物上沉重的历史痕迹,舍弃无用的装饰,保留不同时代的印记,复原建筑初始状态,将消失的空间释放出来,去除过多的不必要装饰,还原展示空间的真实状态,以朴素的语言感染参观者,同时向历史记忆致敬。设计通过新旧碰撞与有机融合,高技派的理性与人文功能主义的对话,实现技术与美学的可持续发展。
8 结语
在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双创等背景下,城市更新在理念上强调可持续发展与宜居,在内容上强调人性化和共享性。广钢工业遗址改造项目将作为老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从物质改造和精神塑造2个方面建造城市文明新地标,助力新业态新模式,拓展艺术生活新空间,通过持续迭代,最终形成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工业遗产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