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拉特地区蒙古族四胡传承的田野调查
——兼论民间与专业非遗传承的异同得失
2023-10-17康正卿崔玲玲
康正卿 崔玲玲
(1.2.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市 海淀区 100081)
四胡,蒙语称之为“胡尔”,属于擦奏弦鸣乐器。追根溯源,当最早源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奚人的奚琴。据文献记载,公元13 世纪后期,在蒙古族驻牧的地区已有流传。现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科尔沁、察哈尔、鄂尔多斯三个地理区域中,不同地区四胡音乐的风格特征也不尽相同。本文实地考察调研的蒙古四胡,是有别于上述三个蒙古四胡主要流传地的内蒙古西部黄河几字湾之北的乌拉特地区。
一、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要选择一个非蒙古四胡流行区域的演奏与传承作为本文的研究视角,还要从笔者(崔玲玲)于1998 年夏季前往乌拉特前旗、中旗、后旗进行田野考察时留下的记忆说起。那时,笔者刚刚进入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开始探索和研究,对蒙古族音乐的学习从书本的学习开始向书本+田野的双视角学习转变。在近一个月的田野工作中发现,几乎在所有的采访现场和聚会活动中,都有当地的艺人们拉起四胡,或独奏、或伴奏、或合奏,这次田野工作使蒙古四胡的音色、技法等都深深刻印在笔者的记忆中。后来,随着学习的日渐深入及对四胡的了解研究才得知,在内蒙古这一地域范围内,学者们公认的蒙古四胡主要流传的三大风格区——科尔沁、察哈尔、鄂尔多斯——中,并不包括乌拉特地区,现实生活中也鲜有乌拉特地区蒙古四胡的研究成果问世,与笔者所见到的乌拉特地区蒙古四胡在老百姓生活中广为流传的现状极其不符。
至此,笔者(崔玲玲)开始思考:处于蒙古四胡三大文化圈边缘的乌拉特地区,其蒙古四胡文化到底有着怎样的传承方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变化,今天乌拉特地区的蒙古族四胡的演奏和传承现状究竟如何?由于生活在今天乌拉特地区蒙古族的构成较为复杂,其蒙古四胡的演奏风格是否会与鄂尔多斯、科尔沁等地的蒙古四胡的演奏风格有融合?就乌拉特地区而言,是否会在该地形成新的蒙古四胡文化圈?这些问题,一直在笔者心中环绕,也是笔者多年从事蒙古族音乐研究的心结。
2021 年,笔者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康正卿同学此前是学习二胡专业出身,对拉弦类乐器有着一定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基础,经过商定,共同将蒙古四胡作为她的研究对象,而这个实证研究进行田野调查的地点,便锁定在了笔者心心念念的乌拉特地区。
2022 年暑假期间,康正卿进入乌拉特前旗、中旗、后旗这一空间场域,进行了为期19 天的田野调查,拜访了30 多位当地四胡演奏技艺较为高超的艺人。乌拉特地区“民间”与“专业”这两大传承链条及彼此间的差异,吸引了康正卿的注意,这也促使她开始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乌拉特地区产生蒙古四胡民间艺人和专业演员演奏之间的差异?“民间”与“专业”这两大链条中艺人们的传承方式和实际演奏效果又有什么不同?随着对这些问题深入思考,她开始对蒙古四胡两大传承链条中艺人们的习得过程、演奏习惯、风格特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细致的田野考察,并不断与我沟通。下面这篇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的分析研究论文,是我们共同完成的蒙古四胡在乌拉特地区传播演奏的研究案例。同时,也展示了我在多年的思考研究后,在不同的历时时段里和相同的共时地理空间中,探索出乌拉特地区蒙古四胡展现的别具特色的时代性特征。
二、内蒙古乌拉特地区蒙古四胡音乐传承现状的田野调查
乌拉特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巴彦淖尔市境内,其下辖的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均为蒙古族乌拉特部的主要聚居区。生活在这一区域内的蒙古族民众,以驻牧于乌拉山前后的乌拉特蒙古部落为主,另外,还包括部分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迁徙来的蒙古族以及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部落蒙古族等等。在乌拉特地区,除了不同部落的蒙古族民众喜爱四胡外,一部分生活在当地的汉族民众,也受其深刻影响,成为蒙古四胡演奏大军中的一员,在当地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且多元一体的乌拉特蒙古四胡音乐文化圈。
通过田野考察,走访多位乌拉特地区的蒙古四胡艺人(见图1,图片内容:本文作者康正卿采访乌拉特前旗乌兰牧骑副队长苏雅拉,并同他学习四胡演奏技艺。拍摄时间:2022 年8 月18 日上午。拍摄地点:乌拉特前旗乌兰牧骑广场办公楼内。摄影:郑红果。见图2,图片内容:本文作者康正卿采访乌拉特中旗民间四胡艺人松布尔,并向其请教四胡演奏技艺,松布尔老师直接用四胡示范讲解。拍摄时间:2022 年8 月27 日下午。拍摄地点: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巴音街松布尔老师家中。摄影:郑红果)后发现,可以将他们归为两大传承链条:一类是凭借着自己对四胡的深深喜爱和聪明才智,并未跟随专业老师学习,而是跟着师傅学习或干脆自学成才的民间艺人;另一类,则是经过专业老师的系统指导,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最终进入专业艺术团体,并以此为生的四胡演员。乌拉特地区蒙古四胡传播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在这两大传承链条的基础之上并行的两种传承形式。
图1
图2
(一)民间传承链条
自国家开始倡导以“传习所”的方式进行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以来,乌拉特前旗文化馆的非遗中心便积极响应号召。笔者(康正卿)在采访乌拉特前旗文化馆非遗中心陶格斯主任(见图3,图片内容:本文作者康正卿采访乌拉特前旗文化馆非遗中心陶格斯主任后合影。拍摄时间:2022 年8月17 日下午。拍摄地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政务服务中心三楼文化馆非遗中心主任办公室内,摄影:郑红果)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图3
陶主任说,乌拉特前旗文化馆从2014 年就开始建立传习所了,而且还被自治区的文化主管部门认定为非遗传承领域中的先进案例。传习所的覆盖面非常广,光是蒙古族民歌的传习所至今已建立了31 个,成员总数超过200 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0 岁左右,有着很高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有时在需要他们自己承担一些相关费用的情况下,他们也十分愿意参加传习所的各项活动。每个传习所中,至少有一位熟练掌握蒙古四胡演奏技艺的成员,在负责人的组织下,都能聚集起其他乐器来组建一支编制完整的乐队,一同为演唱民歌伴奏。
笔者(康正卿)在深入乌拉特中旗的实地调研中又有新的发现,在这里蒙古四胡的存承样态,与乌拉特前旗进行比较,又有当地自己的独特之处,四胡艺人主要是分布在各种民间艺术团体中。当地的四胡爱好者,很多都是在这些民间艺术团体(包括他们各种各样的实际演出实践)中,完成四胡演奏技艺的学习与传承的。通常,中旗的民间艺术团都会自发组织并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演艺活动,艺术团的成员(包括蒙古四胡民间艺人)多为中老年人,他们是这些演艺活动的主角。在这样一次次的演艺活动和平时的排练中,蒙古四胡民间艺人会向其他技艺更高超的艺人请教演奏技艺,有时艺术团体负责人也会聘请外地的民间艺人或老师对成员进行培训教学,使这些四胡爱好者们得到很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如中旗“梦乡艺术团”的负责人就邀请来内蒙古东部地区赤峰市的恩克(民间艺人)老师为艺术团的成员排练好来宝。(见图4,图片内容: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梦乡艺术团”的成员排练好来宝,坐在前排左三为本文作者康正卿,前排左四为恩克老师。拍摄时间:2022 年8 月23 日下午。拍摄地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梦乡艺术团”排练厅。摄影:郑红果)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中旗民间艺人们的蒙古四胡演奏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而且在多种四胡风格交融的情况下,当地四胡音乐的风格也逐渐形成一种融合性特征。
图4
根据笔者(康正卿)实地调研乌拉特后旗发现,这里的蒙古四胡相较于前旗、中旗呈现出更具有针对性的传承方式。后旗文化馆和老年大学组织成立了专门针对蒙古四胡的学习班,都由民间艺人包莲山任教,每周各两节课进行四胡的教学活动。(见图5,图片内容:图片中位处前排的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民间四胡艺人包莲山,在当地的老年大学里进行四胡教学活动。拍摄时间:2022 年8 月29日上午。拍摄地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老年大学教室内。摄影:康正卿)这些国家公共部门除了提供蒙古四胡的教学工作以外,还会为学员们分配演出任务,在后旗每年举办的消夏文化艺术节的舞台上都能听到他们用蒙古四胡演奏的蒙古族民歌。舞台成为了教学成果的展示平台,学员们的学习热情与演奏水平都在学习与演奏实践中不断提高。
图5
另外,笔者(康正卿)在乌拉特这三个旗县实地调研时还发现,大到蒙古族的民俗节庆,小到广场、公园中的一些公益活动,都会有艺人们自行组织的民间乐队参加。民间乐队的编制基本是“四大件”,包括四胡、笛子、三弦、扬琴,有时还会加入马头琴、大琴等乐器一同演奏,其中蒙古四胡是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旋律乐器。艺人们都是各种民俗节庆的积极参与者和演艺主角,自然而然的,这些活动也成为了蒙古四胡技艺传承学习的重要平台。其中,蒙古族“乃日”(汉语为宴会、娱乐的含义,当地的“乃日”形式包括婚礼、小孩圆锁、老人过寿、亲朋好友的聚会等等)当属最频繁的活动(见图6,图片内容:蒙古族乌拉特前旗的民间艺人们在“乃日”仪式中表演。拍摄时间:2022 年8 月18 日晚。拍摄地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源奥大酒店宴会厅内舞台上。摄影:康正卿),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传承场域。不仅有民间艺人,专业艺术团体中的演员也会参与其中。艺人们说,以前的婚礼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曲目基本都不会重复,乐器一直为歌手伴奏,一场婚礼下来能学会演奏好多歌,演奏的间隙也会互相交流各自的经验与心得。如此一来,不仅丰富了艺人自身民间歌曲的积累、提高了演奏水平,还能得到一笔相应的报酬。
图6
实地田野调查的结果显示,内蒙古乌拉特地区三个旗县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蒙古族四胡,在传承上的共同点均表现为:国家层面上对民间音乐发展的有力支持和各地民间艺人自身学习和传承的热情;不同点则体现在:乌拉特地区的几个旗,皆根据自己本地的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传承方式。在民间传承链条中的多元传承方式为内蒙古乌拉特地区蒙古四胡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拓展空间和发展平台,推动了当地民间音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专业传承链条
在这个传承链条中,传承者基本上是当地国营演出团体中的蒙古四胡演员或专业院校的蒙古四胡教师,被传承者多是当地的青少年群体。实际上,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当地的年轻人对蒙古族四胡的了解甚少,学习兴趣普遍偏低,即使有学习蒙古四胡的年轻人,大多数在专业化的教学中不能忍受长期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而选择中途放弃,真正能坚持学下来的年轻人,可谓所剩无几。因此,专业传承链条相比民间传承链条中的人数较少。目前,在当地的专业艺术团体中,乌拉特前旗和后旗乌兰牧骑各有两名蒙古四胡队员,中旗乌兰牧骑有一名蒙古四胡队员,可见,专业文艺团体里对蒙古四胡演员的配备和选用也是不多的。
虽然人数不多,但属于专业传承链条的演员们在乌拉特地区蒙古四胡的传承过程中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将两个链条紧紧环绕在一起。各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在下乡演出期间偶尔会与民间艺人们交流演奏经验,给他们传授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规范演奏技术,与此同时,他们也能从民间艺人的即兴表演中得到启发。民间艺人和专业演员都会参加的演出活动,如蒙古族“乃日”也是两个传承链条艺人之间充分交流的好机会。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发展,近年来,一些年轻的专业文艺团体的蒙古四胡演员,陆续创建了个人的自媒体账号,探索用短视频这样新型的传播方式,向大众展示乌拉特地区的蒙古四胡音乐艺术,民间艺人们也会利用网络互相借鉴学习。如此一来,乌拉特地区“民间”和“专业”两大传承链条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互相汲取养分为己所用,形成了两大传承链条间的一种共生互动关系。
蒙古四胡在乌拉特地区的传承,以2006 年蒙古四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为分水岭,形成前“冷”后“热”的传承现状,也就是说在蒙古四胡申遗成功后,在乌拉特地区掀起了学习蒙古四胡的热潮。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发现,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当地群众的学习与传承热情,都在为乌拉特蒙古四胡音乐文化的发展贡献着国家与民间力量。
三、乌拉特地区蒙古族四胡民间与专业传承的异同得失
“非遗的继承离不开传承人”,[1]可见,传承人对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在非遗传承领域的研究中,对传承人进行全面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是通过对多位蒙古四胡民间艺人和专业演员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再加之后来对采访录音这些口述史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研究,最终揭示出乌拉特地区蒙古四胡“民间”和“专业”这两大传承链条的异同。
在接下来的分析研究中,我们将通过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包莲山①、德力格尔②,以及代表性的专业演员:那日苏③、额乐布格④,分别从他们的习得过程、演奏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选取同一首作品演奏的技术处理来作为例证,将上述两者进行比较,探讨其蒙古四胡传承的异同得失。
(一)习得过程的差异
1.不同的学习动机
从学习动机来看,民间艺人接触蒙古四胡,基本上都是在家庭的熏陶下,对蒙古四胡产生兴趣并开始学习的。乌拉特后旗的民间艺人包莲山,他的父亲和哥哥们都喜欢拉四胡,他在家庭氛围的感染下从小就特别喜欢蒙古四胡,蒙古四胡为他枯燥的童年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乌拉特中旗的民间艺人德力格尔生活在一个音乐世家,家里很多亲戚都擅长拉四胡,这对幼年的德力格尔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民间艺人的包莲山和德力格尔,都是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喜爱四胡并开始学习的。
对于专业四胡演员而言,家庭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如目前在乌拉特中旗乌兰牧骑担任四胡演员的那日苏,他的父亲会演奏十几种乐器,他的母亲则善于演唱民歌,这样的家庭氛围为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那日苏的父亲作为他的启蒙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的音乐教育方法,让那日苏从小到大对蒙古四胡的兴趣只增不减。而现在供职于乌拉特后旗乌兰牧骑任四胡演员的额乐布格,则是因为他上初中时学习成绩不好,觉得蒙古四胡比较新奇,于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建议下,想要用四胡考学、就业,所以才开始被动的学习,并非是他本人因为喜欢四胡而最终走上演奏道路的。
2.不同的学习过程
从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观察到,民间艺人大多数是从小自学蒙古四胡,他们大多不识谱,只是凭借自身良好的听觉和记忆学习民歌,或者从不同媒介中听到四胡曲目,然后自己进行模仿学习。据乌拉特后旗的民间艺人包莲山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东部区的通辽电台,有的时候会播放一些名家演奏的四胡独奏曲,我就跟着收音机学习,一听就能记住主旋律,后来,就按照自己的记忆在四胡上练习。除去听我父亲和哥哥拉琴外,剩下就是听收音机里的四胡曲,然后自己在四胡上模仿着拉,我的蒙古四胡就是这样学会的……⑤
纵观今天的一些民间艺人包括民间爱好者的自学方式,他们大多都会在网络上学习,视频音频可以重复播放,为民间艺人的学习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艺人们也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学习经验,一些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还会教其他蒙古四胡的爱好者拉琴。以前条件艰苦时期,他们使用的蒙古四胡,大多都是用废旧油桶和红柳为材料,自己动手制作而成的。同之前相比,现在条件好太多了,掌握蒙古四胡制作技艺的人却少了。
专业学习是在具有专业学习背景老师的带领下手把手的进行教学,从乐理开始学起,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使用乐谱记忆音乐,先拉练习曲,再学曲子,一步一步,稳扎稳打。虽然学习的过程枯燥且艰辛,但对于真正的四胡爱好者而言,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旗乌兰牧骑的额乐布格,刚学四胡的时候总是拉不好,几经怀疑自己能否坚持下来,后来在专业老师系统、耐心的教导下,再加上父母的鼎力支持,学着学着,就逐渐喜欢上四胡了。面对挫折,他没有选择放弃,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乌兰牧骑队员,在舞台上绽放着自己的光彩。
正长斑岩(K1ξπ):出露于沃布滚陶勒盖、森德敖林等地,呈小岩株状产出,岩体侵入白音高老组、宝力高庙组组和安格尔音乌拉组。花岗闪长斑岩(K1 γδπ):出露于吉仁台高吉高尔高地一带,呈小岩株状产出,岩体侵入宝力高庙组和白音高老组。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时期蒙古四胡传承的方式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对于年轻一代的四胡演奏者而言,从小他们的师长就有培养意识,并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父母则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帮助,再经过多位名师的指点,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坚韧不拔的精神支撑下,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老一辈的民间艺人,他们凭借着自己对蒙古四胡的高度热爱,潜心钻研,没有钱买四胡,就自己学着做,没有人教,就听收音机跟着学,克服一切困难,虽非自己的职业与饭碗,但仍奋斗前行在自己的热爱中。
3.不同的教学方法
两个传承链条的教学方法更具差异性。后旗乌兰牧骑的额乐布格在进入专业团体之前,曾先后跟随7 位老师学习演奏蒙古四胡,其中,既有民间艺人,也有专业老师。当采访中问到额乐布格“民间”与“专业”的教学区别时,从额乐布格的表述中可以归纳出如下三点:其一,是否教授乐理知识。民间艺人基本不识谱,在教学中基本上就是一边示范,一边告诉学生该用哪个手指按弦。而专业老师会从乐理知识开始教起,严格按照乐谱教学;其二,是否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民间艺人的教授,没有基本功的概念,直接教学生拉民歌,这样,很容易养成不规范的演奏习惯。专业老师则非常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从长弓、指法开始练起,基础的练习曲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重视音准与节奏的准确性;其三,教学过程是否科学、系统。民间艺人在教学中的选曲比较随机,想到哪首就教哪首。相比之下,专业老师的教学会更具科学性与系统性,通常从D 调音阶开始学起,然后再学练习曲,最后才学曲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额乐布格认为:“民间的局限性比较大,还是专业点的更好。”原因在于,民间艺人授课时比较随意,无乐谱,也没有科学的课程体系,有时,教授的内容跨越比较大,学生接受起来不太容易,对于持琴的把位、姿势、基本功等方面,没有统一的要求和基本概念,学生容易形成一些不良习惯。但是笔者(康正卿)以为,所谓的不良习惯,不一定是绝对意义上的“坏”习惯,因为,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演奏思维。相比于完全按照乐谱教学的传承方式,通过师徒代代相授、口耳相传的这种“活态传承”方式[2],更能使民间艺人“承于师而出于师”,将自己的技艺与情感,在演奏过程中充分表达出来,尤其是运用即兴演奏思维模式对旋律进行各种加花处理,可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从这一视角而言,乐谱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演奏者的即兴发挥。现在越来越多的民间艺人在学习蒙古四胡演奏技艺时,也开始受到规范、统一的乐谱训练,这一定会使口传心授培养起来的民间艺人即兴发挥的能力受到影响,也会对四胡演奏的多样风格带来巨大的冲击,两大链条中艺人们的演奏逐渐趋于一致,失去演奏者各自的特色和风格。有关“民间”与“专业”两大传承链条中艺人习得过程的差异,可参阅下面的表1。
表1.民间艺人与专业演员习得过程对比
从上面表1 的对比可以看出,民间艺人与专业演员的学习动机、过程及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民间艺人基本上是因为对四胡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选择学习的,专业演员除兴趣驱使外,也要为以后寻找出路的“谋生”而学习。出发点的不同,也导致了学习心态有所差别。从学习的过程来看,民间艺人除自学以外,还会乐于同其他民间艺人交流,或借助媒体进行学习,也会得到技艺高超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而专业学习则是经过专业老师手把手、按照乐谱去进行系统、规范的教授与学习。
(二)演奏方法的差异
1.不同的定弦法
蒙古四胡有四根弦,从外到内排列,第一根弦和第三根弦是外弦,第二根弦和第四根弦是内弦,两组弦的音高为五度关系。通常,蒙古四胡的定弦方法同民间乐器二胡一样,内弦定为d1,外弦定为a1。
在乌拉特地区,民间蒙古四胡演奏时存在不同的定弦法,民间艺人们除了使用上述的d1-a1定弦法外,还会在为歌手伴奏时,按照当地歌手普遍的嗓音高度将四胡的内外弦定为c1-g1。这样不仅可以配合歌手的嗓音,而且还能降低演奏难度,弥补民间艺人自身演奏技艺的缺陷,这种定弦法在当地民间四胡演奏中应用较为普遍。
2.不同的按弦方式
乌拉特地区四胡演奏的按弦方式也有自己的特点。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乌拉特地区存在关节按弦、指肚按弦与顶弦三种按弦方式。所谓关节按弦,是用手指的一二关节中间的部位进行按弦,这种按弦方式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除乌拉特地区外,其他地区也普遍采取关节按弦演奏。后旗民间艺人包莲山和中旗民间艺人德力格尔,就是使用这种按弦方式演奏的。所谓指肚按弦,顾名思义是用手指指肚按弦的方式来进行演奏,区别于二胡的指尖按弦,是用更靠后的位置触弦。这种按弦方式,是鄂尔多斯陶格陶老师独创的一种按弦方法,以师徒传承的方式传授给他的学生们,仅此一派,所以使用这种方法的人数较少。笔者在调查中惊喜地发现,乌拉特地区也有指肚按弦的传承支系,后旗乌兰牧骑额乐布格和中旗乌兰牧骑那日苏,就是使用这种方式演奏的。所谓顶弦的演奏方式,就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甲盖将琴弦从内往外顶,小拇指用指肚按弦,这种演奏方法更适用在以前使用羊肠弦的蒙古四胡上演奏。
目前,乌拉特地区比较常见的两种演奏方法还是关节按弦与指肚按弦。其中,关节按弦又占多数。这两种演奏方法各有利弊,指肚按弦相较于关节按弦,会显得更加轻巧、反应快,关节按弦略显笨拙,但指肚按弦,有时也会出现高把位按音困难、用不上力的弊端。
3.不同的演奏姿势
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乌拉特地区两大传承链条中的蒙古四胡艺人们,由于学习过程的差异导致演奏姿势也各不相同。专业演员的演奏姿势比较规范,持琴时基本上是眼睛对准第三根琴轴,左小腿和琴杆是一条线,弓子端平,双臂自然下垂,这是最正确的演奏姿势。民间艺人的演奏姿势一般比较随意,琴与身体的角度较大,琴杆的位置也不固定,左手按弦与右手持弓的力度和姿势在他们的心里也没有标准。
另外,笔者(康正卿)在艺人们的演奏中还观察到,他们左手持琴杆的手型也有区别,有的艺人会将手掌贴在琴杆上演奏,有的艺人则在手掌与琴杆间留有空隙,这两种持琴手型在专业演员和民间艺人的演奏中都可以看到。分析发现,左手手型并不是按照专业与民间进行区分,而是按照自己的演奏习惯,或是依据对音乐的不同追求而选择的。保持琴杆和手掌间的空隙,仅虎口与琴杆贴合,这样持琴会有利于换把时手的快速移动,减小摩擦力;手掌与琴杆贴合的手型,可使手指垂直触弦,音准更有保证。因为四胡按弦时手指与琴弦接触的面积较大,若手掌不与琴杆贴合,手指就不能垂直接触琴弦,从而使两根同音弦产生一定的音差。因此,两种手型各有特点,从手型的选择也可以体现出艺人对于音乐的不同追求。有关不同演奏方法的比较,可参阅下面的表2。
表2.民间艺人与专业演员演奏方法对比
观察表2,可以发现,蒙古四胡在定弦方面,除了普遍的d1-a1定弦法外,在乌拉特地区的民间四胡艺人,还会为了配合当地歌手的嗓音条件,使用c1-g1定弦。这种定弦的多样化必定会为四胡演奏的多元特色与多样风格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四胡按弦的方法,除了顶弦是以前民间艺人会使用到的一种按弦方法外,关节按弦与指肚按弦,如今专业演员和民间艺人都会使用到,相比较而言,关节按弦方式应用更加广泛。学琴过程是演奏姿势的直接影响因素,这就导致了专业演员演奏姿势的规范性与民间艺人演奏的随意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持琴的手型,也有手掌是否贴合琴杆的区别,这一点,学习蒙古四胡的学生,会按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想法进行选择,无“民间”与“专业”之分。
(三)同一民歌展现出的不同音乐风格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存在着密切联系,不同人的承载必然使音乐显示出不同的个体风格。”[3]通过前面“民间”与“专业”四胡演奏者的学艺经历、演奏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性分析,上述两者在对同一首乐曲的理解、演奏和诠释,可展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在这里,笔者选取了乌拉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歌《鸿雁》,来对“民间”与“专业”两个传承链条中代表人物的演奏,进行对比分析。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乌拉特地区的民间艺人是怎样演奏《鸿雁》的。以中旗民间艺人德力格尔的演奏为例,他在更多的保留了这支民歌框架的同时,还使用了很多颤音、滑音、垫指、回音等演奏技巧,长音处的变化演奏是其特色所在。如下面的谱例1 所示,在第二小节中使用颤音将长音填满,又加入了空弦音sol,使之与前后的la音形成九度的跳进关系,旋律更加跌宕起伏。在第四小节的长音中,则使用了大附点与八分音符的节奏型演奏五声音阶琶音,与第二小节处使用颤音填充长音形成对比,进一步丰富了乐曲的色彩。第五小节使用回音演奏的方式,为歌曲增加了跳跃的灵动感。在最后一拍的长音演奏中,增加了大切分的节奏型,旋律音弱拍出现,增强乐曲的期待感。后面的两拍主音回归强拍位置,回音、颤音结合使用,形成一个带有总结性的收束。
谱例1.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专业演员是如何演奏《鸿雁》的。中旗乌兰牧骑四胡演员那日苏演奏的《鸿雁》(见下面的谱例2)结构更加庞大,在原民歌的基础上,形成了带有变化反复的一段体,由引子、A 乐段、A1 乐段三部分组成。引子部分,使用主题的后4 小节作为材料,后面两个乐段的旋律框架是一致的,通过使用不同的演奏技巧,使《鸿雁》的整体风格产生了变化。A 乐段虽然与民间艺人德力格尔运用的演奏技法相似,但那日苏在节奏的变化上更具特色,将原有民歌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加密为十六分音符或带有附点的节奏型,使整体速度在低于民间艺人德力格尔演奏的情况下,因为节奏加密,颗粒感更强,而显得更加欢快。A1 乐段,使用了双音演奏的方法,出现和音效果,演奏时手指仅靠住外面两根琴弦,使同时发声的两根弦一根演奏出手指所按音高,另一根保持空弦音,形成双声,增加了音乐的厚度。在持续低音的衬托下,使听觉效果呈现出一种潮尔式的苍凉感。
谱例2.
我们将上面乌拉特地区的民间艺人与专业演员在演奏同一首乐曲时的结构安排和使用技巧进行对比,得到下面表3 所示的差异。
表3.《鸿雁》演奏对比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在不同学艺经历背景的影响下,艺人们的演奏水平参差不齐,对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种种因素汇集于对同一支曲目的演绎中,更凸显出两位艺人演奏的明显差异。如表3 所示,在民歌《鸿雁》的演奏中,两位演奏者在乐曲的结构安排和技巧的运用上有很大的差别,从而也产生出不同的听觉效果。经过专业训练的四胡演员,有着更加娴熟的演奏技巧和更加扎实的理论功底,所呈现出来的音乐作品,更加规整、完善。他们凭借着自己对乐器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倾向于使用高难度的技巧对歌曲进行演绎。相比之下,民间艺人的演奏,就显得比较质朴,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使用的都是非常简单、易学的演奏技巧,但也遵循着民间四胡的演奏套路,通过自己的即兴发挥,将各种技巧灵活的组合运用,诠释出他们心中的民歌。
结 语
蒙古四胡,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擦奏弦鸣乐器之一,深受群众喜爱,在内蒙古自治区辖境内,形成了科尔沁、察哈尔、鄂尔多斯三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本文将目光锁定在上述三个风格色彩区以外的乌拉特地区。笔者(康正卿)带着导师多年的疑问,深入田野,通过对乌拉特前旗、中旗和后旗的实地调查发现:由于国家非遗项目的启动与推进,乌拉特地区对于蒙古四胡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这种传承与推广是在“民间”与“专业”两大传承链条的基础上并行发展的。而且,在乌拉特三旗还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传承特点。不论是乌拉特前旗的传习所,乌拉特中旗的艺术团,还是乌拉特后旗的培训班,亦或是三个旗各种各样的民间乐队及旗里的乌兰牧骑,都在为乌拉特蒙古四胡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从分析研究的视角出发,去观察乌拉特地区蒙古四胡的传承发展情况,发现“民间”与“专业”两大传承链条中,艺人们在习得过程和演奏中都存在着差异性。通过邀请民间艺人和专业演员,对同一首乌拉特民歌《鸿雁》进行演奏后综合分析,还体现出两者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化处理,丰富了乌拉特地区蒙古四胡演奏技艺多元化的艺术特色。
无论是“民间”还是“专业”四胡艺人,他们共同生活在乌拉特地区这一地理空间中。各旗专业文艺演出团体乌兰牧骑,是蒙古四胡最重要的传承枢纽,它不仅会吸纳各地四胡专业演奏人才,还会让这些专业人才把自己的精湛技艺散播到民间,同时,专业演员们也能借鉴民间四胡艺人演奏的精华为我所用,使蒙古四胡在乌拉特地区的传播发展,处于一个“民间”与“专业”两大链条交融、共生的良好环境中,为其他民间音乐文化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良好传承模式。当地蒙古四胡除了受不同部落蒙古族民众的拥戴外,还深受当地不少汉族群众的喜爱,多种音乐风格交汇在同一地区,经过时间的沉淀,在乌拉特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蒙古四胡音乐文化圈。笔者(康正卿)虽然是汉族,但在深入乌拉特地区进行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受到了当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款待,民间艺人和专业文艺团体的四胡老师们,都将他们所掌握的技艺倾囊相授。现在这些场景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在乌拉特这片土地上,折射出的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和谐友好、共同发展的现实景观,也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生动缩影。
注 释:
①包莲山,男,1950 年生,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人。系成吉思汗孛儿只斤家族后裔,1982 年,移居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职业为蒙医医生,蒙医大专学历,受家人影响,从小自学蒙古四胡,现任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老年大学蒙古四胡教师和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文化馆蒙古四胡班教师。
②德力格尔,男,1961 年生,内蒙古五原县人。族属为蒙古族乌拉特部后裔,现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正三寰大酒店从事保安工作。他从12 岁开始就学会了拉二胡,后来在父亲(民间艺人)的指导下开始学习蒙古四胡,他主要是以自学为主,但亦曾经过不少民间艺人的指点,常在当地民俗活动并事宴上演奏蒙古四胡。
③那日苏,男,1987 年生,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人。族属为蒙古族乌拉特部后裔, 12岁时就跟随父亲(民间艺人)学习蒙古四胡。之后,又师从数名专业蒙古四胡老师学习蒙古四胡的曲目和演奏技艺,现在任职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兰牧骑,担任四胡演员。
④额乐布格,男,1995 年生,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人。族属为蒙古族乌拉特部后裔,自2007 年开始学习蒙古四胡的曲目和演奏技艺至今,曾跟随数名蒙古四胡专业老师学习。额乐布格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现在任职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乌兰牧骑,担任四胡演员。
⑤本段文字实录,来自于本文作者之一的康正卿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老年大学教室内与老年大学的蒙古四胡教师包莲山的访谈记录。访谈时间:2022 年8 月29 日下午15:30。访谈人:康正卿。被访谈人:包莲山。